我跟着先生从硕士读到博士,至此终于完成学业,感恩不尽,为纪念师徒情谊,乃仰求先生墨宝,以为永久之传。先生年轻时练过书法,笔力雄健,某年,我随先生参加《中华文明史》编撰工作会议,主办方请与会之老先生题词,先生当场挥毫写下,中华文明,震烁古今”八个大字,赢得一片喝彩。刘乃和先生曾说:“赵先生是书法家。”只是先生为人低调,从不显耀,故为一般人所不知。不久,先生用整幅宣纸为我题了明末清初学者傅山的一段话:
为学须有一副坚贞雄迈心力,始克纵横,为学当先立志,修身当先知耻。
书傅山书训子侄语,与彭林同学共勉之。
先生还另纸书写《论语·述而》中孔子语赠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表达了他对我未来学术之期待,成为我终生牢记的座右铭。
我博士毕业后,决意终身研究中国古代《三礼》之学,遂转而研读孔颖达《礼记正义》、胡培翚《仪礼正义》等典籍。起初先生不甚赞同,希望我继续研究先秦史。但我已一发而不可收拾,无法回头。奉生师很快表示赞同我之选择,他多次引顾炎武称赞张尔岐(稷若)之语:,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说“希望你能像张尔岐那样成为《三礼》研究专家”,这是先生对我之激励。
四,师德永志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当年在辅仁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曾受援庵先生之命当过副教务长,但觉得太过影响学问,故一年之后便挂印辞职。此后,反右、“文化大革命”迭接,先生先是被打成“右派”,不得上讲台,只能在资料室工作,甚至扫厕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方才恢复正常工作,坎坷之极。先生一生略与官场无缘,清心寡欲,刚直不阿。所倾之力,一在学术,二在教学,始终保持教师本色。
我考到先生名下时,先生年事已高,只指导研究生,不再给本科生上课。先生给我辈讲历史研究法,每周一次。每次来到书房,先生已经把有关书籍翻开,摊在桌上,我等一到,他便开讲。讲授之重点为《尚书》、《考信录》、《十驾斋养新录》等。
在此还有一事必须提及:先生曾以八十高龄登上讲台,为本科生讲授“史源学”。“史源学”是援庵先生生前在辅仁大学开设之课程,以此培养出诸多著名学者。援庵先生曾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数十年,故“文化大革命”之后,学校每隔五年、十年便要举行纪念活动,此时屡有学者忆及史源学一课。
历史系本科生对此颇觉好奇,希望系里能重开此课。当时系里听过,史源学者已不多。为了传承援庵先生之薪火,先生不顾自己年届耄耋,身体孱弱,毅然走上讲台开设此课。援庵先生讲,史源学”,主要对象为《日知录》。先生根据当今学生之实际情况,改用《资治通鉴》,此书引用之史料极其丰富,适合于训练学生查找史源之能力。学生之作业,先生均亲自批阅,并用蝇头小楷,一丝不苟地写在天头。
曾有多位该班之学生告知,他们视先生亲笔批改之作业为珍宝,小心护持至今。先生所为,堪称典范,我辈当永远效仿。
1999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先生非常高兴,一是因为我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因为清华大学是先生之母校,大学四载于此,他的长子也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故先生对清华大学之情感非同寻常。我每次回校看望先生,他都会说些清华大学往事。在先生记忆中,清华园乃是读书之天堂,他与我谈到清华大学用磨砂玻璃做地板之图书馆,旧时北京城里罕有之室内游泳池,学生宿舍之暖气,中国教师用英文授课,还有他所经历之几次学潮。他还提及,当时有人将他的名字与图书馆馆长潘光旦开玩笑:一位是光贤(咸),另一位是光旦(淡),说到此处,先生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
先生最后一次到清华大学是在2>世纪5>年代,此后几十年不见,心中非常牵挂,所以先生每次都要问及清华大学近况。我告诉他,清华大学文科近年发展很快,已经恢复许多学院,调入之教授,也有不少校园建设日新月异先生听后总说等风和日丽时,一定要回去看看。有两次,我已经安排好车,准备接他来清华,可他身体状况总是欠佳,两度失之交臂,始终未能如愿,可谓先生一生之遗憾,2>>3年8月22日先生遽归道山,享年九十四岁。北京师范大学择日在八宝山举行追悼会,我向清华大学校办禀报此事,学校决定以清华大学之名义敬献花圈,向这位老校友最后致意,先生九泉有知,亦当欣慰。
先生之恩德,将润泽我终身,我将谨记先生之教诲,以“一副坚贞雄迈心力”,沿着先生之足迹前进,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勤奋工作,接续先生未竟之事业,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附录六
作者论著要目(1985—2>>9)
一,著述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仪礼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经学研究论文选(主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2
仪礼注疏(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观堂集林(点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礼经释例(点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2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4
周礼注疏(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9
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5
礼乐人生,北京:中华书局,2>>6
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6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7
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之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8
中国经学(主编),第一辑(2>>5)、第二辑(2>>7)、第三辑(2>>8)、第四辑(2>>9)。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论文
释;考古,1985(8)
殷代兄终弟及平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传统文化封闭性说质疑(与赵光贤合作),北京师范大学报,1986(5)
创新与继承不可偏废,福建论坛,1987(1)
王国维:以近代方法治史的先驱。见:中华人物志·史学家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88
《周礼》冢宰与周代辅相问题,福建论坛,,1987(3)
段玉裁与《说文解字注》,人物,1987(3)
良渚文化玉器的两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5)
五帝史研究的方法问题,历史研究,1989(3)
《周礼》成书于汉初说。史学史研究,1989(3)
《周礼》的礼与刑;孔子研究,199>(1)
《周礼》的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文献,199>(2)
《周礼》五行思想新探;历史研究,199>(3)
论《周礼》的三公六卿之制,人文杂志,199>(3)
《周礼》畿服制度所见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史学月刊,199>(5)
玉器与先秦文化,文史知识,199>(8)
《周礼》治官思想研究,中国史研究,1991(2)
《周礼》抑商思想刍议,管子学刊,1991(3)
《周礼》理财思想二题,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1(3)
多元一体的《周礼》主体思想,文史知识,1991(5)
说雍,古汉语研究,1993(3)
南冥之历史认识,见:[韩]南冥学研究(第3辑),1993
考古学与中国的古史研究,见:[韩]现代中国研究(第2辑),1994
战国至汉初学术思想变迁趋势之鸟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2)
周代禘祭平议,见:西周史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丁茶山与《周礼》,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1<2)
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4)
二十一世纪的儒学传承问题,见: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暨国际儒学讨论会会议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周”与良渚文化玉器,中国文物报,1994->1->2
论士冠礼的礼法与礼义,见: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2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杏坛考,中国史研究,1995(3)
论南冥思想中的儒道互补问题,见:[韩]南冥学研究(第6辑),1997
论张淳《仪礼识误》的校勘学成就,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3)
论《传世藏书·十三经注疏》的整理,中华读书报,1996->7-24
三礼学,见:中华孔子学会主编,国学通览,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
关于中国古礼人文精神的几点思考,人民日报(海外版)1997->7-1>
中国儒学百科全书·礼学部分,见:中国儒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论汉字融会外来文化的能力,人民日报,1997-11-12
论我国民俗的未来走向,民俗研究,1998(1)
“周官”为“周天之官”说。中华读书报,1998->1-21
论清人《仪礼》校勘的特色。中国史研究,1998(1)
金沙溪《丧礼备要》与《朱子家礼》的朝鲜化,中国文化研究,1998(2)
论迁庙礼,见: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6>周年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郑玄与《三礼》名物研究,见:郑玄研究文集,济南:齐鲁书,1999
阮元实学思想丛论,清史研究,1999(3)
朝鲜《国朝五礼仪》与中国古礼,见:国际汉学(第5辑),2>>>
论郭店楚简中的礼容,见: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 试论焦循,《群经宫室图》,见:清代扬州学术研究,台北:学生书局,2>>1
子思作《孝经》说新论,中国哲学史,2>>>(3)
也评江苏古籍版《仪礼正义》,见:(台)经学研究论丛(第7辑),1999
夏商西周军事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社会科学战线,1999(4)
儒家孝道的再认识,见:纪念孔子诞辰25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
破解千古疑案,填补历史空白,文汇报(史林版),2>>>-11-18
礼学研究五十年,见:[日]中国史学(第19卷),2>>>
《六德》柬释,见:简帛研究(第4辑),2>>1
论郭店简《六德》“为父绝君”及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2>>1(2)
朱子礼学与朝鲜时代乡风民俗的儒家化,见:国际儒学研究(第11辑),2>>1 《十三经注疏》与中国古代学术,光明日报,2>>1->6-21
始者近情,终者——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释,中国史研究,2>>1(3)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的纠葛,清华大学学报,2>>1(4)
茶山礼学与清儒礼学的比较研究,见:[韩]第一届茶山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1
寒岗郑逑《五先生礼说》初探,见:[韩]南冥先生诞辰5>>周年纪念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2>>1
论《朱子家礼》在朝鲜时代的播迁,见:华学(第5辑),2>>1
中国古礼与朝鲜半岛的儒家化,(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1,11(4)
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史知识,2>>1(11)
我看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博览群书,,2>>1(11)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孔子诗论的定名问题,孔子研究,2>>2(2)
《诗序》、《诗论》辨,见: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论文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2
金正喜“实事求是”的实学思想,见:韩国实学思想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2
关于师兑二器的排序问题,考古,2>>2(4)
有为与无为——从郭店楚简看儒道性情同异,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第3版),2>>2->4->9
听松山房读《礼》札记,见: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2
《三礼》说略,见:十三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2
《孝经》说略,见:十三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2
茶山礼学与清人礼学之比较研究,见:华学(第6辑),2>>3,
朝鲜时代的礼讼与君统、宗法诸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3,(秋之卷)
评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史研究动态,2>>3(1>)
思孟心性说简论,见:古墓新知——纪念郭店楚简出土十周年论文专辑,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3
从《仪礼·乡射礼》看中国古代的体育精神,光明日报(史学版),2>>4->2-1>
从学术角度质疑祭祀黄帝大典,科学时报,2>>4->5-19(4)
论清人的考工记研究,台湾大学中文学报(第2>期),2>>4
茶山礼学的两个问题,见:[韩]“退溪以后的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4
茶山的考据学,见:汉城大学“18世纪东北亚的文物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4
清人对敖继公的臧否与郑玄经师地位之恢复,文史,2>>5(1)
论丁若镛对朱熹《中庸章句》心性说的批评,清华大学学报,2>>5(6)
论姚际恒《仪礼通论》,湖南大学学报,2>>6(1)
清华经学研究的昔与今,中国文化研究,2>>6(1)
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6->3-22(6)
从《四库全书》到《儒藏》,北京大学学报,2>>6(2)
《考工记》数上六现象初探,见:中国科技典籍研究——第三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论文集,2>>6
论清人的《考工记》研究——以《轮人》为例,见:(台)东亚视域中的近世儒学文献与思想,2>>6
论清代王府祭祀制度中的中原文化因素,见: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6
守望中华礼仪之邦,光明日报(光明讲坛),2>>6->7-13(6-7)
关于周公庙遗址的几点思考,见:华学(第8辑),2>>6
论郭店楚简所见儒家音乐思想,见:简帛研究(2>>4),2>>6
论朱熹的礼学观,见:(台)宋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6
礼乐文化与和谐社会,中国教育报(理论版),2>>7->5->1(3)
经学的性质、学科地位与学术特点,河南社会科学,2>>7(1)
先秦礼学形成的三阶段说,见:清华历史讲堂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7
从正史礼乐志看儒家礼乐思想的边缘化,见:礼与中国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7
说乡乐、房中之乐与无筭乐——评《周代乡乐考论》中国文化研究,2>>7(3)
思孟心性说辨异,见:《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年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7
《三礼》与礼学研究,见:清华历史讲堂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