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200000017

第17章 《周礼》所设计的国家政权模式(1)

《周礼》一书,并非某朝某王典制的实录,而是一种希冀能用之万世的国家政权模式。

作为一部治国安邦的鸿纲大典,首先要解决的,是采用何种方式组织国家政权的问题,亦即国家的政体问题,它包括:王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权力,国家权力的划分和各级权力主体的组织形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等。

我国古代的政体,以秦为界,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赵光贤先生说:“夏商周三代,除个别暴虐无道的君主外,一般只有贵族政治,没有君主专制,真正的君主专制主义当从秦始皇开始。”当然,三代的贵族政治是以君主制为其外壳的,但是,这时的君主权力不大,与秦汉以后的帝王无法相比。东周是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两种政体交替的时期,思想家和政治家对国家形式应如何变化,以及如何操纵国家这台,天下之大器”,发表了形形色色的见解。《周礼》所设计的国家政权模式既不同于三代,亦不同于秦汉,而是兼有两者的特色,因此,找出它的时代特征,分析它的思想来源,对于分析《周礼》的典制及成书年代是很有意义的。

(第一节 王的地位与权力

在国家政体问题中,最重要的是王的地位和权力如何,其他问题无不受其影响和制约。

《周礼》开卷便言:“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王为一国之主,似无疑问。但是,《周礼》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而没有王的位置,六官中总御百官的是天官冢宰,因而给人以王徒有虚名的印象。持王莽伪造《周礼》说的学者认为,王的地位已被“架空”,“《周官》中的王是虚位”,并认为这是与王莽摄政的政治需要相呼应的。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其实并没有多少根据。

《周礼》六官中若列入王,则王的地位降同其余五官,而不列王,正是为了把王凌驾于六官之上。先秦诸子虽然都主张实行君主制,但对它的理解却并不一致。孔子主张国君应总揽一切大权,“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他把天子能否掌握大权,看做天下是否有道的标志,即便国君有过失,也不能杀,如果杀了,就称之为“弑”以表示他对犯上行为的痛恶。

孟子则认为,暴君没有资格君临天下,“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暴政带来的后果,是国家的危亡,因此,他主张对暴君应该杀,“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甚至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可见孟子是反对绝对君权论的。

荀子的意见似乎比孟子更明确,他说:“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故政事乱,则冢宰之罪也。国家失俗,则辟公之过也。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荀子在这张分职清单中,前后一共列举了十五个职名(因原文太长,不能赘引),天王亦居其一,他不仅要与其他官员一样负有社会责任,而且要与其他官员一样接受考核。天王即便无罪恶,但只要出现“天下不一,诸侯俗反”的局面,就说明他“非其人”,不称职。所以荀子说:“诛桀纣若诛独夫,故《泰誓》曰‘独夫纣’。”

与儒家相反,法家韩非是一位绝对君权论者。他认为,一国之中,君王的地位至尊,不可动摇,可以“独断”、“专擅”,他主张建立高度的君主集权。他所提出的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目的就是要建立绝对君权。

《周礼》中王的地位,介乎荀、韩之间,虽是威权最高的国家元首,但没有绝对君权。

《周礼》中的王,超然于六官之上,驾驭六官治国。六官虽不列王,但天官一官几乎全是为王服务之职。在朝觐、会同、祭祀、田猎等重大活动中,王的地位最尊。全书不厌其烦地对王的车旗、冕服、屦舄、礼器、乐舞等等的规格做出详细规定,其实质就是要突出王的最高位势,这种思想当源自韩非。韩非认为,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君王只有恃势,才能治国,他说:“夫有才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谿,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周礼》中王的位势是用礼数来体现的,据《秋官·大行人》、《春官·典瑞》文,冕服、车旗等等,上公以九为节,侯伯以七为节,子男以五为节。而据《春官)巾车》文,王之玉路,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夏官·弁师》云王之五冕,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秋官·掌客》云,王合诸侯而飨礼,则具十有二牢”,《夏官·庾人》云掌王马“十有二闲”,等等,可知王之礼数必为十二。秦汉之际的人们,把星空划为十二次,岁星十二年行一周天,因此,“十二”是自然界中的最高位数,《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保章氏》“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春官·典同》有“十有二律”、“十有二声”。以人法天,故天子亦以十二为节,《秋官·大行人》

“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这种处于权力巅峰的位势,是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和替代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王正是以此君临天下。

《周礼》还对世子的特权做了种种规定,据《天官·膳夫》文,世子的某些费用开支,与王、后一样,可以“不会”,即不受限制,这表明王位是世袭的。

另外,《周礼》中的王,还有效地掌握着国家各项权力。如:

1.任免权

《周礼》的百官都由王任免。《天官·叙官》云,“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地官、春官、夏官、秋官诸官的叙官也都有类似的话,“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可见,六官都是被王所“立”,所“使”,他们的职责就是帅其属而掌一官之政,“佐王”理国。

王“抱法处势”而治。《大宰》云“以八柄诏王驭群臣”,《春官·内史》云“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八柄”即“八枋”,指爵、禄、予、置、生、夺、废、诛,均操于王之手中,大宰等只能“诏”之,大宰的权力绝不能与王相匹。关于这一点,宋人叶时早就指出过:“今观大宰之职,首曰‘佐王均邦国’,又曰‘佐王治邦国’,则是大宰以佐王为职也。臣民之驭,必曰‘诏王’;废置之听,必曰‘诏王’。是大宰诏王而不敢自专也。大事戒官曰‘赞王命’,王视治朝曰‘赞王治’,是大宰赞王而不敢自用也。”,其他各官也不例外,如《天官·司会》“诏王废置”,《春官·天府》“诏王察群吏之治”,《地官·廪人》“诏王杀邦用”,《夏官·司士》“诏王治”,《夏官·小臣》,诏相王之小法仪”,《春官·小史》“诏王之忌讳”等等,不胜枚举。因此,叶时说,“长幼尊卑无非诏王之职,出入起居无非诏王之时”,是很中肯的。无疑,《周礼》之王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

王还亲自检查官员的工作情况。《春官·天府》云,“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诏王察群吏之治”。治中是官府记载官员治绩的文书,备王审览。《春官·内史》云:“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王制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赏赐,亦如之。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可见对官员的锡命、制禄、赏赐等,也均自王出。

《大宰》云:“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岁终百官述职后,王行废置之事。各地举拔的贤能之士的名单,亦总汇于王,《地官·乡大夫》云:“厥明,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贤能之书当然是供王任用官员时参考所用。总之,根据官员的治绩来决定任免的权柄,操于王之手中。

2.立法权

《周礼》大宰等官员于每年正月之吉都要悬法于象魏,使万民观之;正岁又悬之,使百官观之。《小宰》云:“令于百官府曰:‘各修乃职,考乃法,待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共,则国有大刑。’”《大司徒》也有大致相同的话,可见所悬之法即王命,故《小司徒》、《小司寇》均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前言不恭于王命者,国有大刑;此言不用法者,国有常刑,互文见义,王命即法,可见立法权也在王。

3.治朝权

王处理国家的日常政务,主要是通过所谓“治朝”。王若巡狩在外,则又有“四方之听朝”。《大宰》云,“王视治朝,则赞听治;视四方之听朝,亦如之”,王视治朝、四方之听朝时,大宰只能在旁赞佐之,不得僭越。《大宰》又云,“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待四方之宾客之小治”。大宰只处理邦和四方宾客的“小治”,“大治”之权仍在王。

4.终裁权

《秋官·乡士》云:“狱讼成,士师受中,协日刑杀,肆之三日,若欲免之,则王会其期。”凡罪名已定,狱讼已成,即将刑杀者,若欲赦免之,必须“王会其期”。郑注,“期,谓乡士职听于朝,司寇听之日,王欲赦之,则用此时亲往议之”,要由王裁决,这是六乡的狱讼。六遂若遇有类似的情况,“则王令三公会其期”;若野地四等公邑发生类似的情况,“则王令六卿会其期”。显然,这类重大案件的终裁权都在王的掌握之中。

5.主祭权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宗法社会中,主祭权与政治权力成正比,只有在国家重大祀典中享有主祭权者,才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大宰》云:

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修,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遂戒。及执事,视涤濯。及纳亨,赞王牲事。及祀之日,赞玉币爵之事。祀大神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赞玉几:玉爵,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大丧,赞赠玉:含玉。

祀五帝、礼大神、享先王,都是最重要的祭典,遇有这种场合,大宰负责警戒百官不得失礼,准备祭器,扫除粪洒,卜定祭祀日期,视察祭器涤濯情况等,大宰不过是作为事务总管在行事,而非主祭人。在祭祀中,大宰也只充当王的助祭者:纳牲将告杀时,赞王牵牲;祭祀时,王执玉币奠神,以玉爵亲酌献尸,大宰在旁赞助之;主祭者始终是王。《大宗伯》亦云,“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诏相王之大礼”,其意与前引大宰职同。

6.统军权

战争中的最高指挥者是谁,《周礼》无明文。但从大司马所载“大礼”文,可以推知是王。大礼按四季分期进行,内容各不相同:春辨金鼓,夏辨号名,秋辨旗物,冬则教大阅。《孙子·军争》篇云:“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在战争中,旗鼓是号令之所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周礼》之将帅因官阶的不同,旗鼓亦各异,所以,大礼尤其注重训练辨别旗鼓。《大司马》云,“辨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郑注,“王不执贲鼓,尚之于诸侯也。”孙诒让《周礼正义》云,“尚之于诸侯,言尊王加之诸侯之上,以示殊异。此三鼓并依大小尊卑差次言之,”王鼓尊于诸侯、军将之鼓,故须辨之。中秋,则“辨旗物之用,王载大常,诸侯载军吏载旗···各书其事与其号焉”,王的大常之旗也是必须辨明的,因为它是中军之所在。《大司马》又云“中军以鼙令鼓”,江永云,“中军,元帅也。三军、六军必有元帅,如王在军,则王为中军”,至确。杨宽先生指出:春秋时期大蒐礼的功能之一,是选定和任命将帅。,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被庐之蒐,晋作三军,以郤縠为中军将。襄公十三年绵上之蒐,又使荀偃将中军。文公六年夷之蒐,又以狐射将中军。但是,《周礼》没有选中军的安排,大概是由于王即中军帅,故不需别举。《夏官`射人》云:“大师,令有爵者乘王之倅车。”郑注,“倅车,戎车之副”。贾疏,“王出征伐,王乘戎路,副车十二乘皆从王行,则使有爵者命士已上乘之”。孙诒让《周礼正义》则认为有爵者,指孤卿大夫言之”,可见,王在军事活动中处于主帅地位。

君主专制的基本特点是:(1)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2)君主可以直接任免一切官吏;(3)君主在法律之上,法律是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君主的话等同于法律,人民必须绝对服从。《管子》是力主君主专制说的,认为君主之权主要在于“控四位”,即“文、武、威、德”,(政权、军权、惩罚权、赏赐权)四者。《周礼》赋予王的权力已大致具备这四者。

但是,某些重大事件,王又不能拍板就算,而是要取得“百官和万民”的同意。《秋官·小司寇》云:“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小司寇摈以叙进而问焉,以众辅志而弊谋。”“国危”指国有兵寇之难,,国迁”指徙都改邑,“立君”指无冢嫡而选于庶,有此三事,皆须,致万民而询”。万民包括:朝廷官府之群臣,乡遂公邑都鄙之群吏,三公及亲民之官州长所率领的万民,小司寇按爵秩尊卑之序,一一询问之。

这种致万民的“三询之朝”,是《周礼》的创制,而非史实。《小司寇》贾疏以及江永等均以盘庚迁殷作为“询国迁”之证。但是,我们细玩《尚书·盘庚》文义,便可看出,盘庚并没有向百官万民一一征询应该迁都于何处。他之所以做长篇讲话,是因为“民之弗率”,不肯服从他的迁徙计划,所以才使,有众咸造”,“诞告用亶”,实际上是做说服工作。这种说服,绝非温和的商询,而是充满警告,“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口气十分严厉。与《小司寇》所记绝非一类。

有些学者又举定公八年,卫灵公朝国人问叛晋;哀公元年,陈怀公朝国人问欲与楚、欲与吴两例,作为,询国危”之证。但是,他们在这里混淆了一个概念,就是把,国人”理解为全国人民,这是有问题的。赵光贤先生曾对《春秋》、《左传》所见“国人”做过详细比较,认为,《左传》之“国人”所指较杂,“但主要是贵族,有时指少数执政大官,有时又指一般国人,即城中之人”。卫灵公、陈怀公所朝之国人应是指贵族而言。

《周礼》设计的“三询之朝”,一方面是受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影响,注意到民人的存在,同时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这是韩非所没有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对君权的限制,郑玄说:“《周礼》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其三曰询立君,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小司寇以叙进而问焉。如此,则大众之口非君所能掩,是王不得立爱之法也。”至确。可见,《周礼》中的王权,并非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此外,《周礼》对王的人格并不绝对尊崇,而是有所保留。《地官·师氏》“掌以美诏王”,意即以善道告王使遵行之认为王之,善道也需要有人教之、喻之才会具有。相反,王与常人一样,也可能有恶言、恶行,因此,也要有人匡谏之,《地官·保氏》云“保氏掌谏王恶”,郑注“谏者,以礼义正之”。保氏的职责之一,就是随时匡谏王恶,使之改正。可见,《周礼》作者是一位性恶论者,连他理想国中的君王也不能例外,必须用有效的手段匡恶劝善。因此,让师氏导王于前,保氏纠王于后。这种思想对于主张绝对君权论的法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其渊源当与荀子有关。荀子十分重视规谏君王的作用,他认为,“周幽厉,所以败,不听规谏忠是害”,这是惨痛的教训。“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因此,这一条是推行贤人政治的前提和保证。

同类推荐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热门推荐
  • 七彩放逐

    七彩放逐

    张枫,耀日大陆的巅峰强者,天界诸神的梦魇之神。他曾驰骋沙场,震慑敌胆万人难敌;他曾经笑傲神界,让最高神胆颤心惊。一个身负血海仇恨的无名小子,一个英姿飒爽的帝王公主,一个脾气火爆天真率直的龙谷千金,一男两女,情关难断;姐妹情深,情路崎岖。我要什么!是武极巅峰?是人间权势?还是万世盛名?不,这还远远不够。我要的是,左手江山,右手美人!
  • 各自远扬

    各自远扬

    江心屿不知道怎么跟别人介绍藤木夏海,许多年后,这个男孩毫无预兆站在她的面前,一句“你好么?”打开了彼此心门。往事被一点一滴拼凑出原本的样子,他们之间究竟是怎么样的情感?心屿为了生存嫁给LJ,因为爱情又离开他。彼此相爱,为何心屿会选择离开他的身边?
  • 嫡女要上房

    嫡女要上房

    "我不嫁!"要嫁给废物官二代,她扼腕拒绝。"我不娶!"要招赘有名商六代,她愤然拍案。"我遵旨!"要入门闲置小王爷,她联想翩翩。结果一查,她捶胸跺足。这位比那官二代和商六代好什么,不就名声比他们更响亮?闲得都整日有家不归去青楼,名气大得天下女子都想嫁给他!瞧她要嫁的什么破罐子,其实就是一摊碎瓦片。------------自.【破罐子,碎瓦片】"你给我滚上来!"凌宇冥尹扫了眼趴在不远卧榻上敲打算盘的女人,他的忍耐是有限的,吃不到就算了,还要他整夜听着算盘声不成?放下算盘,皇甫佩喜撩起裙角一端,露出最是诱人的嫩白小脚趾,回头笑意连然,"滚上去我压你?""该死的,你别以为我不敢抗旨!"凌宇冥尹横了眼摆在床边凳子上的金黄色圣旨,有种撕毁的冲动。"你敢抗旨,我敢压你,不冲突。"------------自.【成亲夜,不眠夜】她是嫡女,可从小就依附在庶母的名下,连个庶女也比她强,自然是他人嘴中爹不疼娘不宠的赔钱货。堂堂皇甫家的大姑娘,却连一碗鸡汤都没喝过,活到这份上,还真的可以跳荷花池了,反正活着也糟蹋那些个残羹剩菜,所幸她已不是原来那个她。【一切皆有原!】她一个嫡女,就是要秉承着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争也要争的那份骨气,别被那些个不入眼的人踩着脖子往上蹬,那可是言不正名不顺的。到底是嫡女,自然比起那些个二妹妹四弟弟的要强,人活着就是为了争口气,她要出的是埋藏在肚子里的恶气加怨气!皇甫家宅子大,分家多,闹腾了十几年分出的还是她娘陪嫁的东西!领着嫁妆单子,这一抓就是一个共犯,不打还不诚招,活该被打死!当初逼死她娘,现在还想害死她?别以为庶母庶女姨娘什么的可以攀天!她嫡女不乐意,就上房揭瓦去!整了人,安了家,舒心的日子没两天,嫁了夫家,这家群芳乱舞,更乱!有个桀骜不驯的夫君又怎样,还不是肚子饿了找饭吃,没银子谁也不认你是爷!【本文种田,家长里短,一对一!喜欢的亲们求收藏~~】【推荐好友文文】《腹黑爹地坏坏坏》寒菲儿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死王爷,嫡妃要上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精卫鸟与女娃

    精卫鸟与女娃

    怪事不断出现,一个名叫女娃的远古时代的女孩,还有一个被称作“烟鬼”的邪恶力量。一个古董乐器“埙”,一场惊险的海难,梦到一条流光溢彩的胡同。当谜题慢慢解开,六年级男生小瓦和小当有一天做了一个完全相同的梦,危险也在迫近,一旦踏入,小瓦和小当如何去帮助女娃和保护这个城市。梦醒后他们竟真的找到了这样的胡同,一处疯狂长高的草丛,他们就注定与远古的神话世界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了
  • 凤涅重生:倾尽天下

    凤涅重生:倾尽天下

    她乃是凤凰后裔,神兽之首,百鸟之王,灵魂穿越至二十一世纪学习,意外死亡,灵魂再度回归八荒世界,可是……她的真身竟变成了废材一枚?被人贱骂,皇后欺凌,姐妹相残,人人践踏,就连最卑微的恶奴都可以欺压上身?真魂回归,她锋芒毕露,惊才艳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势必重掌王位!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寻根探源,集纳中外灿烂文化;谈古论今,猎获古今丰富知识。人类的文明漫长而悠远,想要了解它的发展历程,就不能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历史常识。只有掌握了历史常识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才能增进对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潮流。
  • 影视文化(生命百科)

    影视文化(生命百科)

    卢米埃尔完成电影的发明后,于1896年雇用了二十多个助手,经过训练,分派到世界各地去放映他的电影,并随地摄取新的电影素材,回来制成新的电影节目。这样,就大大地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与推广。同年,电影也传入了中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