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55

第55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2)

(4)自性是空寂性。《坛经》认为众生应当“本源空寂,离却邪见”[注释:《坛经》[42]。],这里讲的本源,也就是自性。自性是空寂的,离却如生灭、来去等多种邪见的。“性本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注释:《坛经》[48]。],“性”是无生灭、无去来的超越时空的绝对本性。慧能针对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偈语,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注释:《坛经》[6]、[8]。]的偈语,就是认为,比喻佛性(自性)的菩提树和明镜台,本来是无物的,是空的,佛性的空无一物就是清净性。这也就是说,清净性和空寂性是一回事。所以《坛经》又说:“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注释:《坛经》[18]。]清净是无形相,如果以净为相,把自性当作一种可以追求的具有形象的对象,就是一种执著,也就失去了清净性。由此也可知,所谓空寂性,就是确认自性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形无相的非物质的心灵体性,是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众生如果认为自性是有生灭、有来去、有形相的实物,那就是一种执著、一种邪见。

(5)自性是含藏性。《坛经》说:“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注释:《坛经》[45]。]自性具有含藏万事万物的性质和功能,从这方面说,自性是含藏识,是包容万事万物的心识实体。

二、《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

从《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方面看,归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1)含容万法。《坛经》说: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注释:《坛经》[24]。]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注释:《坛经》[25]。]

这是说,心或性如同虚空一样广大无边,能够含藏万事万物。从上述引文来看,慧能所讲的“万法”包容四个内容:一是佛法,二是人的善恶行为,三是人转生后的不同境界,四是自然界。即包括人间、地狱、佛境和自然界等整个宇宙。“万法尽是自性见”,“见”同现。是说宇宙整体都是自性的显现。这表明众生的心性是无限广大的,能含容宇宙整体。这种心是圆满具足宇宙一切的心,也就是又一层意义的宇宙心。在慧能看来,众生的自性既能含藏也能显现宇宙万事万物,这里的含藏主要是就众生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意义来说的,这里的显现是就众生觉悟时的境界意义上说的。而这两种意义的提升,无疑也可以归结出以自性为宇宙万事万物本体的世界观意义。

(2)观照万法。《坛经》说:“自性心地,以智惠(慧)观照,内外明彻。”[注释:《坛经》[31]。]意思是说,自性具有的智慧能观照一切,使内外都明莹透彻。众生“自性不能明”,是由于“妄念浮云盖覆”[注释:《坛经》[20]。]。为了灭除妄念,当起自性智慧进行观照,“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注释:《坛经》[31]。]。自性般若智慧观照的结果,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自性中显现万法。这又一次表述了自性的巨大认知功能。

(3)思量自化。《坛经》说: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知惠(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注释:《坛经》[20]。]

“思量”,思念度量,也就是意识活动。慧能认为,众生的思量活动就是自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沿着两个相反方向进行,思量恶法就变为畜生,甚至堕入地狱;思量善法就上升到天堂,甚至成为佛。这种种不同变化和不同结果,都是自性的作用。

(4)生三身佛。《坛经》说:“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见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性上生。”[注释:《坛经》[20]。]“三身”指法身、化身、报身三身佛。慧能认为三身佛就在众生中的自性中,或者说三身佛是从自性生出的。他又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注释:《坛经》[31]。]“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泛指一切佛。“十二部经”,指所有佛经。这是进一步讲所有佛、所有佛法都是人的自性本来具有的。所以,慧能进一步总结性地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注释:《坛经》[35]。]意思是,自性是众生成佛的根据,这具有生作佛的功能,关键是自性的迷悟,众生对本有自性的迷悟是众生或佛的分界。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来看,《坛经》所讲的“自性”是一种具有清净智慧和功能、超越各种具体规定而又圆满具足的宗教智慧道德实体,也是内在生命主体,还是显示万事万物的本体。换句话说,自性不仅是众生的意识、行为和命运的支配者,还是众生成佛的内在根据,而且具有显现一切现象的本体意义。可以说,以自性为核心的《坛经》心性论,具有心理、道德、宗教、哲学等多重的意义。

从上述《坛经》给自性所作的本质规定来看,慧能是把理想人格和人类的原始本性,把应然和当然,把未来和现实统一起来,这样,自性作为人心内在的完美的心性实体、道德实体,带有一种抽象的本体论形态,而其实质是一种先验的性善论。慧能认为众生的恶行是对自性的迷妄,并非自性的本质表现,他突破了以往禅学中的人性善恶二元论,突出了人性的本净即至善的性质,进而把自性与佛视为等同意义的概念,自性悟即佛,佛即自性的人格体现。正如唐代柳宗元所指出的,慧能的禅法是“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注释: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并序》,《全唐文》卷587,5933页。]。慧能禅法由始到终都是教人以性善,本其寂静,不另造作。这是对人类、对人性的最充分、最热情、最完美的肯定。

《坛经》说:“一切万法,本元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注释:《坛经》[30]。]“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注释:《坛经》[30]。]这是从人及其自心与万法的关系,从人及其自心为万法的本体论角度,强调自我显现自性的意义。也就是以宇宙本体论为基础,进而为众生提供心性觉悟、解脱成佛的实体根据。自性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人类的本体。作为宇宙与人类共同体的自性,是众生成佛的唯一依据,自性的迷悟是凡夫或佛的分界,觉悟自性是众生的理想目标,由此慧能把成佛定位于众生内在主体世界的开发,排斥任何与人性相分离的异己力量的作用。十分明显,这是明确地以人自身为宗教实践的主体、依据、准则和理想,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对人的深层意识的开掘。总之,《坛经》自性说是对大写的人的高度赞美。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作为慧能《坛经》主要思想范畴的心与性,两者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对立、统摄、依存和同一的多重关系。这种关系,《坛经》譬之以“心地性王”: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注释:《坛经》[35]。]

这是以城喻人身体,城地喻心,城王喻性。意思是王是全城的主宰、主导,性是身心生命的绝对精神主体。心犹如地,所以名为“心地”。慧能认为性是王,是心的主宰、主导,心是被性的统摄的。性是身和心即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的维系者,性若离去,身心也就坏灭。这就是说,众生的身、心与性具有三重关系:一是身、心与性三者是对立的;二是性对心具有统摄的关系;三是身、心对性具有依存的关系。“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性可离开身心而去,可在身心坏灭的情况下独立永存,这里涉及了形神关系问题。联系“法身即是离色身”[注释:《坛经》[17]。]等说法,实是一种形灭神不灭的思想变相。再从心地性王的比喻看,性无地也不成其为王,所以,性与心又有互相依存的关系。

慧能在强调心对性的依存关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从心地开发本性,他说:“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注释:《坛经》[35]。]“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惠(慧)[注释:《坛经》[41]。]又说:“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注释:《坛经》[42]。]“知见”,见解。“佛知见”,即佛的智慧。“众生知见”,是众生的世俗见解。这些话的意国思是,性就是觉性、自性,性在心中。众生要在自心中做到无非、无乱、无痴、觉证本性、开显佛智。慧能这种心性论思想与如来藏说颇为一致。如来藏说认为,一切众生身心中都隐藏着永远不变的自性清净性如来法身;慧能也认为众生身心中有觉性如来。如来法身与觉性如来,如来藏与性、自性,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两种说法的运思路数也是相同的。

由性对心的统摄、心对性的依存关系又可以过渡以心性的同一关系。从《坛经》的思想内容来看,它也经常是将心与性的概念等同使用的。这种心性同一的思想是在两种意义上说的:一是就众生的证悟解脱来说,心与性是同一的。《坛经》说:“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注释:《坛经》[8]。]“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注释:《坛经》[30]。]所谓“识心”是不向外寻求,而直观自心。所谓“见性”,是无须分析思虑,而觉知自心具有自性(佛性)。这里的直观自心和觉知自性实际上是同一修持工夫,同样能进入成佛的境界。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把慧能的禅法思想归结为“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75页。]。“性海”,指本性深广如海,即成佛之境。后两句是说,不管是识心还是见性,都会归于本性之海。这和上引《坛经》的话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就众生就佛道来说,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心与性是同一的。上引《坛经》关于含容万法的两段话,就是从一定意义上强调,万事万物都是心或性所变现的。这里,心性两者和万事万物的关系是相同的,两者实为同一精神实体。心性同一,也就是自心与自性同一,本心与本性同一,由此《坛经》第[53]节就有“自心自性真佛”之说,同经第[16]节又有“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之论。

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

《坛经》心性论的思想旨趣是论述成佛的根据、途径和方法,主要是阐扬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的理念,即单刀直入的顿教。

关于自心是佛,上面已经论及,这里再集中地加以简述。《坛经》第[52]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注释:《坛经》[52]。]同书第[42]节说:“见自本性,即得出世。”[注释:《坛经》[42]。]这就是说,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成佛的内在根由,就是佛的本体。成佛并不是另有一种佛身,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众生只要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当即成佛。在慧能看来,佛就是众生原始心灵、内在本性的人格体观,就是本心、本性的觉悟者,而并不是外在于众生具有无边法力的人格神。

《坛经》还宣扬“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注释:《坛经》[30]。],“言下便悟,即契本心”[注释:《坛经》[40]。],也就是“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注释:《坛经》[31]。]。这称作“本性顿悟”。“本性顿悟”的要义有二:一是“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注释:《坛经》[29]。]。这里是讲见性的内容和意义,强调见性是本性生起正确的见解,使个体与宇宙整体合而为一,犹如小水大水,同归于大海,合为一体一样。二是讲见性的时间问题,认为众生运用般若直观,在一刹那间,灭除妄念,显现真如本性,契合本心,当即顿悟成佛。犹如乌云尽扫,日月自现,光明智慧,无所不照,没有内外彼此的区分。这说明众生对本心本性的把握是在当下妄念俱灭的一刹那间完成的,即所谓顿悟。因为众生先天具有“本觉”智慧,本觉是众生固有的本性,是一种绝对的完整的本性,不需积累,也不受限制,只要一念相应就得以呈现即顿悟的。这都说明,慧能特别重视直下把握当前的一念,以顿现内在的超越,进入当下与本初、瞬间与永恒、个体与整体统一的精神境界。

在中国禅宗心性思想发展史上,《坛经》心性论思想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坛经》提出定慧相等,即定即慧的思想,宣扬自性清净,不假外求。众生只要现起般若智慧,一旦妄念俱灭,顿见清净自性,就能自成佛道。《坛经》着重把成佛的根据、方法、途径和境界都设置在现实的人心之中,成佛在自心中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不是创造)超越的意义,现实性即超越性。这也就是对死后生命的追求转变为对内心的回归,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生命主体的地位,从而为超越消极封闭的“守一”、“守心”,提倡豁达洒脱的“无念”、“无住”,为冥思遐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开辟了广阔道路,也为禅宗在中国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坛经》的心性合一、心境合一、体用合一、形上形下打成一片的理论与实践,实质上是高扬一种宗教道德形上学的道路。这就为宋代理学的形成提供了先行的思想素材。理学开出道德形上学的路子,就是强调人心的仁义是与生俱来的生命自然,这种生命本然的仁义之心,是义理之性、道德理性,是内在的;同时它又是价值源头,是超越的。在人的生命本然中,内在性即超越性。因此,对心性本体的追求,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养中即可实现。这既是慧能对以往禅法的继承,又是对以往禅法的超越;既是理学对禅学的继承,又是对禅学的超越。

同类推荐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热门推荐
  • 芊芷鹤

    芊芷鹤

    这场空前绝后的非凡体验,这席绝无仅有的时空盛宴。这个颠覆传统的寻觅故事,这首牵动灵魂的醉人诗篇。能否想象当特警、机器人、猎人、古人、军人、未来人、外星人、魔都出现……
  • 战族传说系列(一)

    战族传说系列(一)

    苍老的脸上,竟有了一种让人敬仰的刚毅顽强之色,便如一棵与风雨相搏的不倒苍松……
  • 女王爷在现代

    女王爷在现代

    废柴可以逆天,异能超术,世界颠覆,都市生存规则……】弃女变成王牌千金……【独具一格反穿越爽文,【完结包月文】时空转换,女强男强,来自三千年前的女王爷,涉及校园风云、豪门恩怨,娱乐八卦,携着灵力萌猫重生在现代一受尽歧视欺负的穷丑笨豪门弃女身上。推荐兮兮的完结文《异能重生:天才少女占卜师》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 杨妃传

    杨妃传

    初入深宫杨瑜惟求安稳度日,她步步小心,却换来了步步惊心。她只想低调的活下去,但是家人却惨遭横死。后宫心计美人如蛇蝎,她绝不认命,俗话说:女人不狠地位不稳。看低调宫妃如何翻身逆袭,权势在手,宫斗虐渣渣,成就一代传奇。唐懿宗李漼之妃杨氏,原封楚国夫人,死后追赠贵妃。正史未见记载,却有着极其哀怨忧伤的墓志铭;这是怎样的女子,不见于正史,却让皇帝念念不忘?末唐的大明宫中,又上演着怎样的传奇?风谲云诡的后宫,一幅浩大的宫谋权计正在缓缓拉开,诡秘莫测!
  • 有些人,等着等着就忘了

    有些人,等着等着就忘了

    成长的寂寥,走过的孤独,从来不奢望能够地久天长,但,见你匆匆的来过,又匆匆的离开,心还是会寂寞。……幻想只要粉碎便好了,可心情该如何重归自由呢?
  • 种田纪事

    种田纪事

    什么?穿成官家小姐?NONONO,这不是本姑娘要的。要什么?嗯,修修仙,种种田吧。这个时空不能修仙?那只好勉为其难种种田喽什么?不能走?那就跑喽~也不能跑?那就偷跑喽~也不能偷跑?那就偷偷偷偷偷偷偷偷的跑喽~~
  • 函谷关

    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一丸泥”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常米乐编著的《函谷关》生动介绍了函谷关的军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间文化与人文文化、函谷关的历史典故、函谷关的名胜古迹与出土文物等内容。
  • 无敌药尊

    无敌药尊

    华夏年轻的中医圣手穿越异世!!什么?中医在异世没用?切,谁说的?别人练功升级,我治疗伤病升级。一个少年崛起于微末,靠着脑海中神秘气流,披荆斩刺,最终站在异世之巅!!!
  • 狐王追妻万万次

    狐王追妻万万次

    一个十岁萌娃突然出现,一朝穿越,抱着她大喊“亲亲娘亲!”“等等……我是你娘亲,是妖娆美艳的九尾狐王?是仙姿潇洒的天宫上仙?还是霸气冷傲的千年魔王?“嗷,你爹爹是谁?”于是,顾浅浅横跨三个时空寻找三世恋人,一大一小的两只,都喜欢怎么选?点兵点将……”正当顾浅浅左右为难时,开始了一场逆天的五界寻亲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