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55

第55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2)

(4)自性是空寂性。《坛经》认为众生应当“本源空寂,离却邪见”[注释:《坛经》[42]。],这里讲的本源,也就是自性。自性是空寂的,离却如生灭、来去等多种邪见的。“性本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注释:《坛经》[48]。],“性”是无生灭、无去来的超越时空的绝对本性。慧能针对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偈语,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注释:《坛经》[6]、[8]。]的偈语,就是认为,比喻佛性(自性)的菩提树和明镜台,本来是无物的,是空的,佛性的空无一物就是清净性。这也就是说,清净性和空寂性是一回事。所以《坛经》又说:“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注释:《坛经》[18]。]清净是无形相,如果以净为相,把自性当作一种可以追求的具有形象的对象,就是一种执著,也就失去了清净性。由此也可知,所谓空寂性,就是确认自性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形无相的非物质的心灵体性,是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众生如果认为自性是有生灭、有来去、有形相的实物,那就是一种执著、一种邪见。

(5)自性是含藏性。《坛经》说:“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注释:《坛经》[45]。]自性具有含藏万事万物的性质和功能,从这方面说,自性是含藏识,是包容万事万物的心识实体。

二、《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

从《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方面看,归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1)含容万法。《坛经》说: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注释:《坛经》[24]。]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注释:《坛经》[25]。]

这是说,心或性如同虚空一样广大无边,能够含藏万事万物。从上述引文来看,慧能所讲的“万法”包容四个内容:一是佛法,二是人的善恶行为,三是人转生后的不同境界,四是自然界。即包括人间、地狱、佛境和自然界等整个宇宙。“万法尽是自性见”,“见”同现。是说宇宙整体都是自性的显现。这表明众生的心性是无限广大的,能含容宇宙整体。这种心是圆满具足宇宙一切的心,也就是又一层意义的宇宙心。在慧能看来,众生的自性既能含藏也能显现宇宙万事万物,这里的含藏主要是就众生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意义来说的,这里的显现是就众生觉悟时的境界意义上说的。而这两种意义的提升,无疑也可以归结出以自性为宇宙万事万物本体的世界观意义。

(2)观照万法。《坛经》说:“自性心地,以智惠(慧)观照,内外明彻。”[注释:《坛经》[31]。]意思是说,自性具有的智慧能观照一切,使内外都明莹透彻。众生“自性不能明”,是由于“妄念浮云盖覆”[注释:《坛经》[20]。]。为了灭除妄念,当起自性智慧进行观照,“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注释:《坛经》[31]。]。自性般若智慧观照的结果,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自性中显现万法。这又一次表述了自性的巨大认知功能。

(3)思量自化。《坛经》说: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知惠(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注释:《坛经》[20]。]

“思量”,思念度量,也就是意识活动。慧能认为,众生的思量活动就是自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沿着两个相反方向进行,思量恶法就变为畜生,甚至堕入地狱;思量善法就上升到天堂,甚至成为佛。这种种不同变化和不同结果,都是自性的作用。

(4)生三身佛。《坛经》说:“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见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性上生。”[注释:《坛经》[20]。]“三身”指法身、化身、报身三身佛。慧能认为三身佛就在众生中的自性中,或者说三身佛是从自性生出的。他又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注释:《坛经》[31]。]“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泛指一切佛。“十二部经”,指所有佛经。这是进一步讲所有佛、所有佛法都是人的自性本来具有的。所以,慧能进一步总结性地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注释:《坛经》[35]。]意思是,自性是众生成佛的根据,这具有生作佛的功能,关键是自性的迷悟,众生对本有自性的迷悟是众生或佛的分界。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来看,《坛经》所讲的“自性”是一种具有清净智慧和功能、超越各种具体规定而又圆满具足的宗教智慧道德实体,也是内在生命主体,还是显示万事万物的本体。换句话说,自性不仅是众生的意识、行为和命运的支配者,还是众生成佛的内在根据,而且具有显现一切现象的本体意义。可以说,以自性为核心的《坛经》心性论,具有心理、道德、宗教、哲学等多重的意义。

从上述《坛经》给自性所作的本质规定来看,慧能是把理想人格和人类的原始本性,把应然和当然,把未来和现实统一起来,这样,自性作为人心内在的完美的心性实体、道德实体,带有一种抽象的本体论形态,而其实质是一种先验的性善论。慧能认为众生的恶行是对自性的迷妄,并非自性的本质表现,他突破了以往禅学中的人性善恶二元论,突出了人性的本净即至善的性质,进而把自性与佛视为等同意义的概念,自性悟即佛,佛即自性的人格体现。正如唐代柳宗元所指出的,慧能的禅法是“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注释: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并序》,《全唐文》卷587,5933页。]。慧能禅法由始到终都是教人以性善,本其寂静,不另造作。这是对人类、对人性的最充分、最热情、最完美的肯定。

《坛经》说:“一切万法,本元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注释:《坛经》[30]。]“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注释:《坛经》[30]。]这是从人及其自心与万法的关系,从人及其自心为万法的本体论角度,强调自我显现自性的意义。也就是以宇宙本体论为基础,进而为众生提供心性觉悟、解脱成佛的实体根据。自性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人类的本体。作为宇宙与人类共同体的自性,是众生成佛的唯一依据,自性的迷悟是凡夫或佛的分界,觉悟自性是众生的理想目标,由此慧能把成佛定位于众生内在主体世界的开发,排斥任何与人性相分离的异己力量的作用。十分明显,这是明确地以人自身为宗教实践的主体、依据、准则和理想,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对人的深层意识的开掘。总之,《坛经》自性说是对大写的人的高度赞美。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作为慧能《坛经》主要思想范畴的心与性,两者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对立、统摄、依存和同一的多重关系。这种关系,《坛经》譬之以“心地性王”: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注释:《坛经》[35]。]

这是以城喻人身体,城地喻心,城王喻性。意思是王是全城的主宰、主导,性是身心生命的绝对精神主体。心犹如地,所以名为“心地”。慧能认为性是王,是心的主宰、主导,心是被性的统摄的。性是身和心即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的维系者,性若离去,身心也就坏灭。这就是说,众生的身、心与性具有三重关系:一是身、心与性三者是对立的;二是性对心具有统摄的关系;三是身、心对性具有依存的关系。“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性可离开身心而去,可在身心坏灭的情况下独立永存,这里涉及了形神关系问题。联系“法身即是离色身”[注释:《坛经》[17]。]等说法,实是一种形灭神不灭的思想变相。再从心地性王的比喻看,性无地也不成其为王,所以,性与心又有互相依存的关系。

慧能在强调心对性的依存关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从心地开发本性,他说:“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注释:《坛经》[35]。]“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惠(慧)[注释:《坛经》[41]。]又说:“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注释:《坛经》[42]。]“知见”,见解。“佛知见”,即佛的智慧。“众生知见”,是众生的世俗见解。这些话的意国思是,性就是觉性、自性,性在心中。众生要在自心中做到无非、无乱、无痴、觉证本性、开显佛智。慧能这种心性论思想与如来藏说颇为一致。如来藏说认为,一切众生身心中都隐藏着永远不变的自性清净性如来法身;慧能也认为众生身心中有觉性如来。如来法身与觉性如来,如来藏与性、自性,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两种说法的运思路数也是相同的。

由性对心的统摄、心对性的依存关系又可以过渡以心性的同一关系。从《坛经》的思想内容来看,它也经常是将心与性的概念等同使用的。这种心性同一的思想是在两种意义上说的:一是就众生的证悟解脱来说,心与性是同一的。《坛经》说:“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注释:《坛经》[8]。]“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注释:《坛经》[30]。]所谓“识心”是不向外寻求,而直观自心。所谓“见性”,是无须分析思虑,而觉知自心具有自性(佛性)。这里的直观自心和觉知自性实际上是同一修持工夫,同样能进入成佛的境界。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把慧能的禅法思想归结为“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75页。]。“性海”,指本性深广如海,即成佛之境。后两句是说,不管是识心还是见性,都会归于本性之海。这和上引《坛经》的话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就众生就佛道来说,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心与性是同一的。上引《坛经》关于含容万法的两段话,就是从一定意义上强调,万事万物都是心或性所变现的。这里,心性两者和万事万物的关系是相同的,两者实为同一精神实体。心性同一,也就是自心与自性同一,本心与本性同一,由此《坛经》第[53]节就有“自心自性真佛”之说,同经第[16]节又有“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之论。

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

《坛经》心性论的思想旨趣是论述成佛的根据、途径和方法,主要是阐扬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的理念,即单刀直入的顿教。

关于自心是佛,上面已经论及,这里再集中地加以简述。《坛经》第[52]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注释:《坛经》[52]。]同书第[42]节说:“见自本性,即得出世。”[注释:《坛经》[42]。]这就是说,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成佛的内在根由,就是佛的本体。成佛并不是另有一种佛身,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众生只要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当即成佛。在慧能看来,佛就是众生原始心灵、内在本性的人格体观,就是本心、本性的觉悟者,而并不是外在于众生具有无边法力的人格神。

《坛经》还宣扬“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注释:《坛经》[30]。],“言下便悟,即契本心”[注释:《坛经》[40]。],也就是“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注释:《坛经》[31]。]。这称作“本性顿悟”。“本性顿悟”的要义有二:一是“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注释:《坛经》[29]。]。这里是讲见性的内容和意义,强调见性是本性生起正确的见解,使个体与宇宙整体合而为一,犹如小水大水,同归于大海,合为一体一样。二是讲见性的时间问题,认为众生运用般若直观,在一刹那间,灭除妄念,显现真如本性,契合本心,当即顿悟成佛。犹如乌云尽扫,日月自现,光明智慧,无所不照,没有内外彼此的区分。这说明众生对本心本性的把握是在当下妄念俱灭的一刹那间完成的,即所谓顿悟。因为众生先天具有“本觉”智慧,本觉是众生固有的本性,是一种绝对的完整的本性,不需积累,也不受限制,只要一念相应就得以呈现即顿悟的。这都说明,慧能特别重视直下把握当前的一念,以顿现内在的超越,进入当下与本初、瞬间与永恒、个体与整体统一的精神境界。

在中国禅宗心性思想发展史上,《坛经》心性论思想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坛经》提出定慧相等,即定即慧的思想,宣扬自性清净,不假外求。众生只要现起般若智慧,一旦妄念俱灭,顿见清净自性,就能自成佛道。《坛经》着重把成佛的根据、方法、途径和境界都设置在现实的人心之中,成佛在自心中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不是创造)超越的意义,现实性即超越性。这也就是对死后生命的追求转变为对内心的回归,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生命主体的地位,从而为超越消极封闭的“守一”、“守心”,提倡豁达洒脱的“无念”、“无住”,为冥思遐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开辟了广阔道路,也为禅宗在中国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坛经》的心性合一、心境合一、体用合一、形上形下打成一片的理论与实践,实质上是高扬一种宗教道德形上学的道路。这就为宋代理学的形成提供了先行的思想素材。理学开出道德形上学的路子,就是强调人心的仁义是与生俱来的生命自然,这种生命本然的仁义之心,是义理之性、道德理性,是内在的;同时它又是价值源头,是超越的。在人的生命本然中,内在性即超越性。因此,对心性本体的追求,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养中即可实现。这既是慧能对以往禅法的继承,又是对以往禅法的超越;既是理学对禅学的继承,又是对禅学的超越。

同类推荐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热门推荐
  • 像大人物一样思考

    像大人物一样思考

    《像大人物一样思考》着重从理念思维的角度畅谈正确思维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思维方式,人生要成功必须有走向成功的思维方式。该书科学分析理念与成功的关系,教给我们从众多方面通过成功理念走向成功的方法。
  • 母鸡生了只小鸭子

    母鸡生了只小鸭子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资治通鉴故事精选大全(超值金版)

    资治通鉴故事精选大全(超值金版)

    在文化史上,《资治通鉴》不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共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可以与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相媲美。重现著名战役的金戈铁马,本书由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也有对著名历史人物精彩的点评。本书精选《资治通鉴》中著名篇章,展现了历代朝代的兴衰更替,为使情节更完整、故事更生动,在合理翻译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其内容多为军事政治方面的史实,能帮助读者更了解我国的历史,获得阅读上的快感
  • 冲喜惑心毒妃

    冲喜惑心毒妃

    国际特工异能组王牌花小懒,代号“花妖”。不慎穿越,醒来竟成了皇武国南城花家的傻子九小姐花闭月,还被人下了药剥光了送到了一个陌生男人的床上。面对面前的绝色美男,某女一点儿也没有口软,天大地大命最大,反正中了药,吃干抹净再说!谁知——未婚夫家族派人来通知,花闭月婚前与人私通,不守妇道,解除婚约!又有痴心五皇子前来求亲,是我劫了你,跟我走吧!更有圣旨一道,将花闭月赐给快死的四皇子,冲喜!花小懒怒了,还以为她是那个傻啦吧唧的九小姐花闭月吗?身怀控花异能,又有家主娘亲给开后门,绝世功法随随便便一本就能驰骋大陆!嫁去冲喜又如何,她发誓,一定要把那快死的四皇子,给彻底的冲死了!可是——为什么这个快要病死的四皇子,不论她怎么折腾,都不死呢?【片段一】“相公,这是我亲手泡的玫瑰花茶,美容养颜,通经活络,调和肝脾,理气和胃…”某女滔滔不绝的介绍着,一脸热情的望着自己那病怏怏的相公。最最关键的是,这茶是她加了料的。保证无色无味,一口下去,一命呜呼,还属于自然死亡。“哦。”皇北辰淡淡的应了一声,接过杯子一饮而尽,完了还倒倒杯子,示意自己喝光了。一分钟,两分钟.一个时辰.看着依旧活的跟个没事儿人的皇北辰,某女的脸色,彻底黑了。【片段二】“相公,皇上看你这么长时间还没死,怕我一个人伺候不了你,所以,送来了一打美女。还有那个花痴了你很久的张尚书家的张小姐哦!你一定不要客气,不然就对不起皇上的一片苦心了!”某女幸灾乐祸的咬着苹果,她可不会说,那其实是她建议皇上这么做的。哼,毒不死你,这么多女人一起上,还炸不死你么!“哦。”皇北辰依旧淡淡的应了一声,好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似的。第二天,某女兴奋的跑到皇北辰的门口验收成果的时候,却发现那一打美女个个有气无力,跟快死了一样…“皇北辰,你…也太猛了吧?”“还是娘子想的周到,军中将士凯旋归来,确实需要赏赐。”某女黑线。【这是扮猪吃老虎的女主,跟一个看似柔弱实则腹黑的男主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谁胜谁负,请看详细内容。简介无力,情节绝对给力!】
  • 邪王丑妃

    邪王丑妃

    这名丑女早已丑名在外,听其名,足以让人奔离四方…但是,笛丞相千金,有谁知道,这会只是一个表象,是聪明的大小姐为了瞒骗那些肤浅的人的表象…从来只会按自己心意行事,从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直奉行自己改编的名言: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自由故,却被不少于十个男人拒绝,两者皆可抛…但是,光芒又怎会轻易被遮掩,无论保密工作做得有多好,终究还是会有人发现!可,为什么发现她的秘密的人越来越多,追逐着她的妖孽美男一个比一个帅,深受皇后疼爱,一个比一个强势?可怜她小女子一名,难道好不容易接受了自己穿越的这个事实,决定过些逍遥人生的生活都这般艰难!片段一:金銮殿上,一个女人傲世而立,身上散发着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质,此时的她无论是身姿还是气势,不知羞耻,都足以让男人拜服,只是转眼看上她的满布雀斑且有一个胎记大大地印着的脸上是,大家便再次选择了望向别的地方,毕竟谁也不想被这丑八怪污了自己的眼睛!皇后被迫放弃…不过,殿上左上方的位置上,一道意味繁深的眼光却是丝毫没有避讳,花痴成性,直直看向了她…“小女子实在配不上绝王爷,而且,小女子希望自己的婚事能自己做主,这也是皇上欠小女子的一个承诺,现在便请皇上兑现…”语句是何其谦卑,只是这话说出来却让人听不出一丝的谦卑,见到帅哥就会飞奔而上…传闻,而更有着决断…对着皇上,也能如此高傲地说出一个“欠”字,这是史前第一人!而且还是女子,这更让人感到意外…片段二:“本王要的就是她!”传闻,这名一无是处,琴棋书画,女红舞蹈,样样不通的丑女,只会拉着自己丞相爹爹的衣裤到处招摇,专门欺负楚楚可怜比她漂亮百倍的姑娘,这名丑女,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出于妒忌,妒忌别人比自己长得更美…大殿上,妖孽般绝美的男人的一句话,便让全场震惊,大家都纷纷望向男人那修长而白皙的手指指向的方向…不过还好,最后,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小姐,一个清秀羞涩,一个妩媚动人,而最中间的那位,还是不要看的好,毕竟邪王根本不可能选上那个丑女,在适婚年龄,除非邪王瞎了…“奴家参见邪王…”两位小姐看见为她们伸出的长指,两人都自信满满,以为选的是自己,便往前踏出了一步,而且说出的话语极端温柔,同样的,皇后要赐婚,余光还不屑地看了看自己身边的,嘴角扬起得意的笑,就像连体婴一般,所有动作都出现惊人的相似,似乎,邪王妃之位都非自己莫属…“本王要的是笛鸢鸢!”
  • 种田之丑妻

    种田之丑妻

    一朝穿越孤女变丑女,满脸恐怖胎记、克父克母,刚刚重生就被丢弃在深山之中,野狼为伴,猛虎相陪,难道死一次还不够?捡到傻傻相公一枚,遇难成祥、涅槃重生、倾国倾城,管他是王公贵族、绝世美男、超萌正太,想要的只是那个傻傻的男人。相公神秘身世,地狱中的造梦者,传说中的禁忌,还有那皇权高位者,小夫妻想要生活平静可是难喽。休闲度日、家长里短,种田养家,顺带斗皇后、拒太子、斩来使,携手傻傻老公闯闯天下。
  • 酒店企业精细化管理实务与工具箱

    酒店企业精细化管理实务与工具箱

    本书以酒店系统为基础,从精细的角度,详细讲述了酒店管理的操作步骤。将各部门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应用表格等实用化,将酒店按照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康乐部、营销部、保安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工程部、采购部、仓储部等十一个部门系统逐一说明,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酒店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点,全方位展示了酒店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规范与细节。内容翔实,客观具体,易于操作,实用性强,具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是酒店业从业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案头参考工具书。
  • 决胜中考招招灵

    决胜中考招招灵

    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总会有几个重要的人生关口。在初中阶段,一个最大、最重要的“坎儿”,就是中考。望子成龙是许多家长共同的目标,为了使孩子能拥有良好的修养、光辉的前程,能立足于未来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即使中考只是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选拔性考试,但对家长来说,中考却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对此,一位家长这样说道: “如今,高考门槛降低了,录取率逐年增高,对于考生年龄又放开了,年纪再大也能考,机会很多。可中考就不一样了,一锤子买卖,考砸了,也没有什么补救的机会。所以,一定要帮孩子把好中考关。
  • 王牌乖妃

    王牌乖妃

    前世,他用生命换她重生。今生,就让她还他一世柔情。而那些像毒蛇狠毒般置她与地狱的人,她会狠狠把他们踩在脚底下,在他们张开毒牙咬向她时,毫不留情的扼断他们的喉咙。一世重来,她小心翼翼,如惊梦初醒,走的步步惊心,唯有他,是她唯一的心软。幡然悔悟的她说,“聂从寒,浣儿此生宁负天下不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