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40

第40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2)

佛性是本有还是始有,大乘经典历来说法不一,甚至同一部涅盘经的说法也颇多出入。南北朝时,有的佛教学者为了弥合两种说法的矛盾,变换分析角度,运用调和手段将两者统一起来。如成实论师就提出“本有于当”的说法,认为就众生必能成佛之理来说,佛性是本有,就成佛是在当来而非现在来说,佛性是始有。地论师内部因对阿赖耶识看法不同,对佛性本有始有的看法也产生分歧。后来有的地论师学者则把佛性为分理性和行性两种。“理”,指妙理,本体。“行”,指修行,实践。认为理佛性是非造作的,是本有;行佛性是依靠修行而成的,是始有。以上都是佛性既本有又始有,亦本有亦始有的调和说法。

佛性本有始有之争,从哲学思维来考察,其实质主要是关于人性、人的本性、人的善性是先天具有还是后天才有等问题的分歧。这也是思想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老大难问题。由于着眼的角度、对象的不同,一部人类文明史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异说纷纭。佛教关于这个人性问题的争论,正是思想界在这个问题上争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阿赖耶识

[注释:南北朝时译文多用“阿梨(黎)耶识”为统一起见,除引文外,一律用“职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

南北朝时代译出了大乘瑜伽行派的大量典籍,其中以真谛译的无著撰《摄大乘论》和世亲撰《论释》,对佛教义学影响最大。《摄大乘论》借助于解释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摄大乘品》来阐发瑜伽行派的观点,宣扬阿赖耶识能变现万有,即一切万有都缘起于阿赖耶识的思想。又如菩提流支等译的《十地经论》,是世亲对《华严经·十地品》的注释。译出后的影响也甚为深广。该品主张“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大正藏》第9卷,558页下。]。“心”,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而世亲把“心”解释为人们的根本义识——阿赖耶识,强调第八阿赖耶识是众生获得解脱的关键环节,应从阿赖耶识处而不是其他的识去求得解脱。阿赖耶识作为瑜伽行派的根本观念和基本范畴,受到中国学者尤其是地论师和摄论师的重视,并且对阿赖耶识究竟是清净的真识,还是染污的妄识,展开了争论。这一争论又与佛性问题的探讨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佛教思想界辩论的重大问题。

一、阿赖耶识真妄辨

吉藏在评论地论师和摄论师的心识论时说:

又旧地论师以七识为虚妄,八识为真实。摄大乘师(即摄论师)以八识为妄,九识为真实。又云:八识有二义:一妄,二真。有解性义是真,有果报识是妄用。《起信论》生灭无生灭合作梨耶体。《楞伽经》亦有二文:一云梨是如来藏,二云如来藏非阿梨耶。[注释:《中观论疏》卷7,《大正藏》第42卷,104页下。]

意思是说,地论师以世亲的《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认为阿赖耶识是真常净识,如同佛性、如来藏。它是不为烦恼所染污的、常住不变的精神本体,而前七识则是虚妄的、生灭变化的。为了说明阿赖耶识产生前七识的问题,地论师又说阿赖耶识是一个真妄和合的心体。即清净、真实的阿赖耶识为染污、虚妄的无明、烦恼所覆盖。其中清净、真实的本性是产生前七识和万法的根据,而无明、烦恼只是辅助条件。后来地论师内部又出现两种观点,分裂成两派:一派主张阿赖耶识的真识本质部分(真如、法性)生起前七识和万法,史称南道地论师;一派主张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全体生起前七识和万法,史称北道地论师。摄论师的看法是,以阿赖耶识为妄,并在八识外另建立第九阿摩罗识为真,为如来藏。地论师以真如为事物现象的生因,阿赖耶识为众生成佛的根据。

摄论师则以第九识为一切事物现象的本原,以第八识为一切烦恼的根据。这是同样主张唯识学说的两派在阿赖耶识问题上的重要区别。

摄论师所立第九阿摩罗识,即无垢识或净识,也就是真如佛性。第九识是以阿赖耶识中纯净的识分出而立的。第九识是真如和能观真如的正智的结合。摄论师认为,众生若能不断发展阿赖耶识中纯净的识,对治阿赖耶识中的妄染识,就可证入阿摩罗识而成为佛,即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的清净阶位。由此摄论师又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没有永不成佛的众生。

摄论师还受《起信论》和《楞伽经》的影响,把阿赖耶识视为真妄的统一体,主张真妄和合说。所谓真是指“解性义”,解性,指解脱的本性,是一种产生佛法、善性、佛果的因子。所谓妄是指“果报识”,果报识是指众生轮回的主体。摄论师认为,阿赖耶识是由生死轮回和成就佛果的两种因素构成。这也就是说,阿赖耶识虽是妄识,但妄识中也有一份纯净的识存在。地论师肯定阿赖耶识的本质是真实的,虚妄的烦恼是后天的;摄论师认为阿赖耶识的本质是虚妄的,其纯净的识是由第九识(如来藏)的流变而残存下来的。这是两派的又一重要区别。但是,北道地论师也视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全体为万法生起的因,这和摄论师的主张颇为相近。到了唐初,北道派和摄论师也就合流了。

二、阿赖耶识与佛性

中国佛教学者由于对阿赖耶识的性质、作用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也导致了对众生佛性看法的分歧,形成当常说和现常说的对立。“常”是佛性的异名,“当”是当果,未来果,“现”是现果,现世果。“当常”即说未来有佛性,“现常”即是现在就具有佛性。“当常”与“现常”的争辩,即佛性始有和本有的争辩,是地论师内部南北两道派别理论争辩的焦点。

当常说是北道地论师的主张。如上文所讲,此派认为阿赖耶识是前七识和万法的依持,是产生前七识和万法的本原。阿赖耶识是真妄的合识,它的本质虽和佛性、如来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并不具足成就佛果的各种功德,这种功德是后天修持才有的,众生的佛性是众生具足一切功德成佛之后才有的,是当果而观,后天始有。

南道地论师主张现常说,反对当常说。此派也认为阿赖耶识本性即真如本性,是前七识和万法的依持,也是产生前七识和万法的本原。但又认为,阿赖耶识本性即真如本性本来就具足成就佛果的一切功德,不是众生后天修持才有的。众生的佛性是与生俱有,现果而有,即先天而本有的。

由上也可见,阿赖耶识作为众生的根本识,究竟是净是染,它与一切现象是什么关系,和佛性又是什么关系,和烦恼又是什么关系,确是不易圆满说清的问题,在不同派别甚至同一派别内部发生看法的分歧是必然的。阿赖耶识观念的流行,也标志着中国佛教学者不只是直接从众生成佛的根据(佛性)去探讨成佛的问题,而且也从众生的根本义识去探究成佛的问题。这是两个有所区别的角度,而且也从众生的根本义识去探究成佛的问题。这是两个有所区别的角度,它们是互补的。如果说前者侧重于阐述众生成佛的可能性的话,后者则是侧重于阐发众生成就为佛的关键——如何调整、改造或显示主体的深层意识。这确是一个大问题,阿赖耶识说在当时和后世,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影响是不小的。

真心本觉的提出与阐扬

真心本觉系由《大乘起信论》一书提出,该书题为印度马鸣菩萨道,真谛译。然对于该书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从内容看来,论中所谈的“如来藏缘起”等重要思想,和马鸣主空、无我的思想并不相类;《马鸣菩萨传》中也没有说他造《大乘起信论》的记载。又论中译语和真谛译的《摄大乘论》、《佛性论》等用语并不一致,译出的时间和地点,记载混乱。据此,隋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疑问,有的学者并论定为中国人所作,我们也倾向于赞同这一说法。

同类推荐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熟悉政治形势,善于辞令和权术,充分利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纵横家就应时而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适合大众读物。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其间的精妙故事,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五义

    小五义

    《小五义》的全称为《忠烈小五义传》,又称《续忠烈侠义传》,共一百二十四回。书中以襄阳王赵珏因抱恨前仇,招兵买马,阴谋造反,天子旨准钦差颜按院大人奉旨查办为主线,主要讲了各路英豪纷纷效忠为民,弘扬正义的事迹。其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侠义豪情种种,皆在其中。另外人物形象塑造生动,跃然纸上,让人对豪强劣绅憎恨的同时,也对英雄豪杰的行为肃然起敬。此书在民间广为流传,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 农女吉祥

    农女吉祥

    刘吉祥叉腰指天,怒目而视,老天你是要闹哪样啊!本来是个没钱、没工作、没男友的三没剩女也就算了,怎么一觉醒来就成了没异能、没空间、没权、没钱还没智商的五没倒霉女了?就算是个傻姑娘,我也要勤种田奔小康,吉祥挺起胸脯向前望,可是……吉祥挠挠头,嘿嘿一笑,我是农事小白……乌鸦嘎嘎嘎飞过,掉落一地鸟毛~~~~~~~~~~~~~~~~~新文《无忧田园》已经开更,欢迎小可爱们来看,欢迎养肥~新文冲榜中,票票神马的都投给新文吧~爱你们哦
  • 学会与爱犬对话

    学会与爱犬对话

    狗与人类经过了10万多年的相处,可以说已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与狗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但我们与狗的交流并不是很顺畅。我们经常以人类的简单想法来解释狗的行为动机,忽略了狗特异于人类的思考模式。也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我们在与狗的沟通、管教及训练上,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与狗狗进行有效对话,让我们与狗能心意相通,在狗帮我们完成各种任务的同时,我们也能让狗生活得幸福。
  • 我本妖娆:丑颜皇后很销魂

    我本妖娆:丑颜皇后很销魂

    她是最受宠爱的小公主,有倾国倾城的容颜和一颗七窍玲珑心,可惜她太善良。她以为他真的爱她,她以为她真的疼她,却没想到他们竟然联手要杀她,当毒入心肺的那一刻,当剑刺入身的那一刻,她才知道自己的愚笨。意志不甘,灵魂不灭,她竟然重生,可惜毒入心肺,半张容颜如鬼魅,自此,她被人当做鬼魅的转世,被丢弃在乱葬岗中,天也怜她,被神秘高人收养,十六年的隐忍和苦练为的是讨回所有的债……
  • 穿越千年:凤鬟雾鬓

    穿越千年:凤鬟雾鬓

    她出生在碧桃花开之际,夕阳如血,映耀在滴血般娇红的花海中,碧桃花语:红颜命薄!注定了她一生坎坷,一世纠缠。当她换回女装,披上一身艳红之时,红颜命薄的诅咒也已降临。当红颜啼血,白发毕现之时,是谁拥她在怀?是谁令她肝肠寸断?一个白衣翩翩的浊世佳公子、一个黑衣绰然的绝世英雄,一个冷酷绝情的乱世枭雄,一个柔情似水的痴情剑客,究竟谁才是她最后的归属?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绝世红妆魅君心:独爱红颜

    绝世红妆魅君心:独爱红颜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宫出品】她进宫选秀,不愿当妃子只求平淡,可是他却硬是逼她为妃,在那不见天日的红墙深宫中,她享受着他给的荣华富贵。曾经的姊妹谋害了她,她因此进了那拥有许多老鼠的监狱,她饱受着宫女的千刀万剐。他下令让她嫁去塞外,她愤怒的说道:“愿下辈子,我一生一世不要再遇上你!”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