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39

第39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1)

南北朝时代,中国佛教学者关心成佛主体问题的同时,相应地心性问题也被提到佛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并且形成了佛性论、阿赖耶识说和真心本觉说三大心性论思潮。

佛性学说的探索与分歧

印度佛教的《大般涅盘经》是一部阐述佛性思想的主要经典,但在该经传入中国以前,东晋后期一些信奉般若学的重要佛教学者已经自发地产生了佛性思想。慧远的涅盘常住观念就和印度佛性常住思想相似。[注释:参见《释慧远传》,《高僧传》卷6,《大正藏》第50卷,360页上。]鸠摩罗什的弟子僧叡在所作《喻疑》中说,他曾在长安亲自听过鸠摩罗什的答辩,鸠摩罗什也肯定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是没有见到经文的根据,未能畅述。[注释:《喻疑》云:“什么时虽未有《大般泥洹文》,已有《法身经》,明佛法身而是泥洹,与今所出,若合符契。此公若得闻此,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便当应如白日朗其胸襟,甘露润其四体,无所疑也。何以知之?每至苦问:‘佛之真主亦复妄,积功累德,谁为不惑之本?’或时有言:‘佛若虚妄,谁为真者?若是虚妄,积功累德,谁为其主?’如其所探,今言佛有真业,众生有真性,虽未见其经证,明评量意,便为不乘。而亦曾问:‘此土先有经言,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此当云何?’答言:‘《法华》开佛知见,一切亦可皆有为佛性。若有佛性,复何为不得皆作佛耶?但此《法华》所明,明其唯有佛乘,无二无三,不明一切众生皆当作佛。皆当作佛,我未见之,亦不抑言无也。’若得闻此正言,真是会其心府,故知闻之必深信受。”(《出三藏集记》,2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鸠摩罗什的弟子竺道生,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他着重阐发了涅盘佛性说,开创了佛教一代新风。随着《大般涅般经》的译出和竺道生的倡导,南北朝时代出现了众多的涅盘师说。这些师说都以“佛性”理论为重心,对于成佛的原因和根据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佛笥理论空前繁荣的局面。对佛性的探讨主要围绕这样三个问题:(1)什么是佛性义?即佛性的意义是什么?(2)众生是否都具有佛性?(3)佛性是本来具有,还是后天始有?以下将探讨的情况略加叙述。

一、佛性的意义

隋代吉藏在《大乘玄论》卷3中称,隋前论及佛性的有十一家,又吉藏的同门慧均在《大乘四论玄义》卷7则称论佛性有根本说三家、枝末说十家,合为十三家。[注释:详见《续藏经》第1辑第74套第1册,46~47页。]此外还有三家说、六师说等。这些说法虽有出入,但大同小异。今以吉藏归纳的说法为主[注释:吉藏所说,见《大正藏》第45卷,35页中、下。],分别给予评介。

(1)以众生为正因佛性。“正因”指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相当于主因。因据《大般涅盘经》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所以说众生是正因佛性。吉藏所说的佛性都是指正因佛性。相对于正因的是缘因,缘因即次要原因,外在条件、助因。《涅盘经》认为,众里的布施、持戒等种种修持都是缘因。

(2)以六法为佛性。六法是指色、受、想、行、识五阴(实)及由其构成的假名之人(假)。实际上六法就是指众生中的人。以六法为佛性也就是以人为佛性。

(3)以心(识)为佛性。《涅盘经》认为,“心识”是“异乎木石无情之物”,凡有心(识)的,必能得无上菩提。所以说心(识)即佛性。众生和无情识的木石不同,是有心(识)的,众生的精神实体及其作用是成佛的主因。

(4)以冥传不朽为佛性。“冥传不朽”指“识神”而言。识神就是众生不灭的精神、灵魂。识神是轮回的主体,是不灭的。这种不灭的识神也就是成佛的正因,就是佛性。

(5)以避苦求乐为佛性。这是由心(识)为佛性的思想而来。心有避苦求乐的本性和作用。心在轮回流转中不断产生厌恶痛苦,乐求涅盘的作用,这种追求就是佛性。

(6)以真神为佛性。真神是指识神的本体而言,真神即成佛的基础。

(7)以阿赖耶识自性清净心为佛性。自性清净心同如来藏。此说认为众生欲求出世解脱,证得涅盘,必须依靠阿赖耶识自性清净心,所以自性清净心便是佛性。

(8)以当果为佛性。当,当来,当有。当果即当有佛果的意思。这是从众生将来可以成佛的角度讲佛性。

(9)以得佛之理为佛性。这是认为一切众生本有得佛之理,是为佛性。

(10)以真如为佛性。真如亦即真如佛理,是众生具有的本性清净的理体。

(11)以第一义空为佛性。第一义是相对于世俗常识而言,是指最殊胜的义理。第一义空是以事物的实相,乃至终极的涅盘为空。此为北地摩诃衍师的主张。

吉藏还把上述十一家分为三类:一、二两家是以众生或人为佛性。第三家至第七家是以心识为佛性。第八至第十一家是以理为佛性。这三类佛性说的立论、视角显然不同,第一类说法除与无情识的木石加以区别外,是直接以成佛的主体为佛性,失之空泛;但以众生或人为佛性的观点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高扬人的主体地位的传统文化立场,对后来佛教思想发展有重要影响。第二类和第三类的说法是分别从主观(心)和客观(理,即外境方面)立论,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在探究佛性问题上的分歧和困惑。佛性究竟是指众生,还是指心体,或是指理,这三种说法实有很大差异。这些不同的说法也给后来中国佛教宗派的分野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后两类说法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佛教学者的创造性及其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密切关联。这可分别以竺道生和梁武帝萧衍的佛性义为代表。

竺道生是中国佛教史上率先阐扬佛性论者。他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和魏晋玄学的体用观念影响下,把佛教般若实相本体论和涅盘佛性心性论结合起来,强调实相本体就是佛身,众生体证返归实相就是佛;而实相本体也存在于众生的心性(本性)之中,此即佛性,是众生冥符实相、成就佛果的内在根据。道生所讲佛性的主要涵义有三:一是善情性、本性。他说:“善性者,理妙为善,反本为性也。”[注释:《大般涅盘经解》卷51,《大正藏》第37卷,531页下。]意思是说,理妙返本就是善性。这种善性又不同于通常所讲的善,而是一种所谓了知照见(神秘直觉)一切事物实相的智慧。这种善性也是本性,是本来具有的。二是理。“理”即所谓符合事物实相的真理,亦即常住不灭的法性本体。道生说:“从理故成佛果,理为佛因也。”[注释:《大般涅盘经》卷54,《大正藏〉第37卷,547页下。]佛因也即佛性。三是法,自然。道生说:“夫体法者,冥合自然。一切诸佛,莫不皆然,所以法为佛性也。”[注释:同上书,549页上、中。]法,事物。体悟一切事物的真实本相,冥合无生无灭的自然状态,就是佛,所以,所以法是佛性,自然是佛性。所谓成佛,就是要达到自我与万物等同忘却,万有与空无齐一无别的境界。竺道生说:“大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求之也。”[注释:《注维摩诘经》卷7,《大正藏》第38卷,392页上。]“以体法为佛,不可离法有佛也。”[注释:《注维摩诘经》卷8,《大正藏》第38卷,398页上。]认为真理湛然不变,众生若悟见真理,人心真性也就自然流畅,如此在生死中当下就可以觉悟成佛,所以涅盘生死不二,两者并无二致,佛无净土,众生是佛,从而客观上把涅盘定位为众生的主观理想精神境界,破除了对彼岸世界的追求。

由上可见,竺道生所谓的佛性是以“主”“客”相结合的角度界说的,佛性既是宇宙万物的实相本体,又是众生悟证实相本体的善性、慧解。在中国思想史上,竺道生的佛性论既否定了以般若学的“空”怀疑涅盘学的“有”的观点,也否定了把佛性常住与灵魂不灭相混同的观点。尤为重要的是,竺道生的佛性论既和般若实相本体相结合,又吸取中国固有哲学的本体观念,把心性论和本体论相结合而纳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框架之中,为从心性论向佛性论打开思想通道;又将佛教心性论、佛性论植根于中国哲学的土壤之中,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吉藏所列的十一家佛性论中,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是第六家,即由染武帝主唱的真神佛性说。梁武帝撰有《立神明成佛义记》(见《弘明集》卷9)等文,集中阐发此说。所谓真神,也称神明,是众生异于木石的本性,也就是精神。梁武帝运用玄学的体用观念来阐释精神,认为精神具有性和用两个方面,神的作用是有兴有废的,神的本性是恒常不灭的。这个不灭的神的本性,就是佛性,就是成佛的主因和主体。十分明显,梁武帝所讲的佛性,实际上就是不灭的灵魂。可以说,梁武帝是用中国固有的灵魂观念,去阐明佛教的成佛学说, 把中国的神不灭论观念纳入于成佛学说的思维框架之中,并与大乘佛教的佛性论相融合,从而深刻地改变了印度早期佛教的面目。梁武帝所讲的神,既是众生报应轮回的主体,又是超越轮回成佛的主体,也就是用不灭的神把众生来世的两种不同趋势、归向给统一的主体性说明。应当说,这是中国佛教的众生主体转化说提供了较鲜明而周密的理论解说,因而一直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理论支柱。

二、佛性的有无

佛性是众生普遍具有,还是仅部分众生具有,这在佛教史上被归纳为性有还是性无的问题,亦即佛性的普遍性问题。在佛教内部,它引起的争论是长期的。竺道生时,法显(?—约422)译出6卷本《大般泥洹经》。经中认为“一阐提”即是不具信心、断了善根、没有佛性的人,不能成佛。这种观点成为当时佛教界的共识。竺道生根据中国人得意忘象忘言的思想方法,批评了当时的佛教教条主义者,并且不拘文句,孤明先发,大胆提出“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也能成佛的观点。竺道生的说法独见忤众,当即遭到僧众的诘难,并受到逐出所住寺庙的处分。及至后来,昙无谶译出大本40卷《大般涅盘经》,果然称“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也能成佛。竺道生的主张又受到僧众的普遍赞扬。

竺道生提出“一阐提”人也有佛性,即一切众生无一例外地具有佛性的观点,是他的佛性理论的彻底性的表现。他根据对般若实相学和涅盘佛性学的深入研究,独创性地提出了“佛性我”的观念,强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种实在自体。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善于运用中国固有文化观念来论证和支持自己的观点。据日本沙门宗法师撰《一乘佛性慧日抄》引《名僧传》云:

生(竺道生)曰:“禀气二仪者,皆是涅盘正因。三界受生,盖惟惑果。阐提是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此经度未尽耳。”[注释:《大正藏》第70卷,173页下。]

“二仪”,阴阳,“禀气二仪者”,指众生。“此经”,指6卷《大般泥洹经》。竺道生吸取中国的禀气论来支持佛性论和“一阐提”人也有佛性的观点,公开批评《大般泥洹经》理论的不彻底性,反映了中印异质思想文化的摩擦和交汇。在竺道生看来,凡是含生之类,即“禀气二仪”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具有成就理想人格的根据。“一阐提者,不具信根,虽断善犹有佛性事。”[注释:《名僧传抄》附《名僧传说处》,《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7套第1册,15页。]认为即使是断了善根善行的人,也还存在成佛的深层根据,也能修持成佛。“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注释:《妙法莲华经疏》,《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08页。]

竺道生基于中国固有文化的深厚素养和对印度佛教文化的独到理解,提出“一阐提”人也有佛性,即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的观点在中国佛教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关系到人的本性是否同一,也关系到恶人能否转化成佛的问题。对此,竺道生都予以肯定的说明,强调人人都有同一的佛性,恶人同样可以成佛。这种观点不仅符合佛教的发展需要和根本利益,也符合世俗社会不同人群的心理需要和宗教愿望。正是竺道生的佛性论,极大地推动了外来的佛教在中国走上以心性论为重心的新途径,并在尔后的佛教心性论发展史上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一直成为影响最大的佛教主流的基本观点。

三、佛性的本有始有

自大本《大般涅盘经》流传以来,佛教界普遍认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此后,又出现了佛性本有、始有之争。本有是说众生本来就有佛性,始有是说众生经过修持当有佛性,也称“当果”,意谓因有当果。这一关于佛性形成的争论涉及了佛性的释名定义、先后时限以及由此产生的修持方法、途径步骤等一系列问题,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争论持续数百年,迄至唐代仍无定说。玄奘西行印度求法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为了寻求这一疑难问题的答案。

佛性本有始有的对立,也和竺道生的《佛性当有论》直接相关。有的学者引申此论,立因有当果之说。此说主张由因推定将来有可能成佛的当果佛性。至于佛性是本有,还是始有,并没有直接论及。后人又据当果佛性说立佛性始有义,并把竺道生的主张归结为始有说。竺道生的《佛性当有论》已佚失,此处“当有”两字究竟作合解释也难以考辨。根据竺道生把佛性等同于善性、理、理、法、自然等范畴,认为佛性常存不灭,以及强调“一阐提”人虽断善根仍有佛性思想来看,应当说,竺道生是佛性本有论者。再联系竺道生的思想体系来分析。“当有”似乎是针对那种认为一部分人不具有佛性的观点,而强调一切众生都当有佛性,都必能成佛,并非是就成就佛果的时间而言始有。

南北朝时期持本有说或始有说的佛教代表人物,史载不一。这里我们只着重论述两说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区别。本有说的重要立论有三:一是生死中本有真神之性,二是众生本有成佛之理,三是众生具有的本性。此三者都具有实体、本体的意义,其特征是天然的,非造作的,常住不断的。佛典常以贫女宝藏和雪山香药等比喻,说贫女家有黄金宝藏,雪山里有香药,只是是否被发掘或发现,来说明众生本来具有佛性。

始有说的重要立论是当果说,是从成就佛果的角度说佛性。具体地说,一是众生本来杂染不净,具有清净佛性是后来的事,此为始所具有。二是与上一点密切相关,认为众生毕竟还不是佛,还没有成就佛果,只是就未来必得佛果说有佛性,众生的佛性是始有的。持始有论者常以“卖草值,不索驹值”(卖雌马不索将来可能下驹的价钱)和麻非是油等比喻来说明因不同于果,佛性是如有。可以这样说,本有始有两说对于佛性范畴内涵的界说上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所不同的是两者对于佛性的立论角度。本有论侧重从众生成佛的角度立论,强调众生悉具正因佛性。而始有论侧重从众生成佛的正果角度立论,强调众生只有达到成佛果位时才有佛性。本有始有两说的对立也对众生本体、本性的看法不同有关。凡以净识为众生本体的多持本有说,凡以染净合识为本体的,则多持始有说。本有论与实有论的对立,不仅表现出对佛性与众生关系的不同看法,而且也引发出修持实践方式的重大差异。

同类推荐
  •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 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热门推荐
  • 美男不争宠

    美男不争宠

    夙景然:冷魅妖娆夜梓辰:奸猾嚣张君默颜:冷静睿智舒亦月:温柔如水……(以下省略N美男)本文美男多多!喜欢看美男的亲们,千万不要错过……★☆●☆★在女仆店打工的现代女大学生沐青衣,因在打工回家的路上被店里的客人围攻调戏,意外穿越,为了生存,突发奇想,居然大胆在古代开起了女仆店,期间莫名成为了隐藏在诸国背后,拥有最大权势的暗夜之国的帝位继承人,随即流连在众国之间,只为了寻找出最合适的帝后人选,方能正式继承王位,寻后之路,美男环绕,战火蔓延,意外的相逢,缘分的邂逅,到底谁才是谁的归属……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但愿从未让你知道,我曾那么爱你

    但愿从未让你知道,我曾那么爱你

    如果眼睛会说话,它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一次车祸,让他的左眼失去了光明。一副眼角膜,让她的右眼得以重现光明。爱不必从心开始,用眼睛更能把爱看清。他因为失去左眼而自卑得把自己的心冰封,不想让任何人接近。她因为得到了右眼而对生活开始更加向往,对重新得来的生活她既感恩又珍惜。他们的相遇没有港式巧合,只是自然而然。
  • 我们说好的幸福

    我们说好的幸福

    我们都希望在最好的年华遇见一个人,可事实往往是,我们遇见了一个人,才迎来了最好的年华。从小是孤儿的林思楠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袁妈妈收养并带往意大利,长大后,她为了报恩回国帮妈妈寻找多年前遗失在国内的儿子袁靖宸。当她一步一步按计划接近靖宸时,才发现耀眼如王子的靖宸却从小被心脏病折磨,让她痛心不已。随后两人在日渐的相处中产生了深刻的爱意。正当思楠鼓起勇气想要冲破尴尬身份的障碍来争取这份爱情时,却意外得知自己身患绝症。而此时,靖宸也同样被困在病房危在旦夕。上天真的这样绝情吗?连一点幸福的权利都不舍得施舍?那些爱过的感觉都太深刻,我都还记得。你等不了,我们说好的幸福呢?
  • 冬日暖阳

    冬日暖阳

    《冬日暖阳》,以男主人翁燕伟键和女主人翁冬月儿的情感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发生在川北之隅的一个曲折而令人震动,巧合而令人困扰,沮丧而令人愉悦,缺陷而令人完美,忧伤而令人坚持的平凡的爱情故事。《冬日暖阳》虽然是一部以情爱故事为主线的小说,却和我们的生活不乏紧密和联系,它描述的是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从农村到城市的底层人的生活,这些人,除了少数发迹者外,大都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小说对生活在都市中的农民群体作了细致的描写,虽然没有直接触动时代背景下底层人的命运乖舛和生活苦难,却巧妙的通过主人翁们的生活状态、曲折命运、复杂情感把不同时代下人类命运和苦难衔接了起来。
  • 妖王暴后

    妖王暴后

    莫悠然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在泥地上,刚刚一阵暴雨她被淋成了落汤鸡,现在正撩起了裤脚准备找块干净的地方喘息一下。哎!什么不好做,一个女儿家家做这一行?她叹息自己的命苦啊!听说山西可是年古文物出土最多的地方,为了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她背起了自己简单的行囊来了。可是大半年以后,她莫悠然也就只从一些别人已经扒得不能再扒的地方,捡到点乞丐食勉强填饱自己的肚皮,真是个苦命的孩子!找寻了……
  • 涉江

    涉江

    她本无意走进一座王城;他本有心逃离一扇宫门。她原以为此嫁非是爱;他原打算相守不问情。却不料,是往世的缘,还是今生的因?一座危城,竟成全了一方围城……
  • 逍遥渔夫

    逍遥渔夫

    贝海,整个东海岸最成功的渔船船长,几年时间就被美国东海岸的渔夫们称为传奇人物。神乎其神的找鱼手段,几乎从不出错的识鱼能力,还有每次出航都让无数渔夫羡慕的渔获。不光是论起重量,论起鱼质量和体形也是一等一的。从一个一开始让人看不起,甚至认为根本不懂捕渔的中国小子,变成别人眼中的超级船长,而且比所有干了几乎一辈子的渔夫都要厉害的年青人,有一个不能告诉别人的秘密,他有一件根本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法宝。正是因为有了它,这才让一个啥也不会的毛头小子变成了让无数渔夫羡慕的传奇。新书《山洼小富农》上传了,希望各位大大多多捧场,多多收藏!http://m.pgsk.com/info/1004929121
  • 玉米玫瑰

    玉米玫瑰

    发现新事物新感觉是好的,似乎觉得在旧的事情上又有了一点新的意思更是深厚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