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32

第32章 心性论·小引

佛教心性论是着重论述人心的本质,心性的作用、意义以及心与性的关系的学说。从根本上

说,就是探讨人存在的根本原理——人是什么,人的生存状态应该是怎样的理论。换句话说,这种探讨人的本来状态和应有状态的理论的最根本之点,在于完善和显现人的生命本性,开发和实现生命的内在价值,由此可归结为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即人性论——人的心性论。

佛教教义最关切的问题是寻找人类受苦的根源以及解脱痛苦的方法和途径,而对解脱生死痛苦问题的探讨,又始终是与主体的精神世界(知、情、意)的本性即心性问题相关联的,一直是与升华人的本性、提高人生价值的精神境界相关联的。由此,佛教对心性的意义,不仅仅只从它与烦恼的关系上去立论,而且更从具备所谓成佛的因素方面去阐发。一般地说,佛教心性论具有心理自然、道德修养、宗教情感、宗教实践和众生乃至万物本原等多个层面的涵义,涉及了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主体论、价值论、实践论、境界论和本体论等广泛领域,是佛教学说,尤其是佛教主体价值论的根本内容。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佛教心性论实质上是一种人在主客观世界互动中追求自觉和自由的学说。这种学说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和宗教、文化等因素制约下具有鲜明的特色,而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人在宇宙中的自觉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对主观世界的开拓和完善,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觉悟等方面的思维成果,蕴含着人类的深邃智慧,值得我们开发、借鉴。

中国佛教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旨趣的最为契合之处,也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佛教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编以十四章,约为全书五分之二的篇幅对中国佛教的心性论进行比较详细的论述。全编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自南北朝以来历代佛教重要派别的心性论,以及佛教与儒家、道家在心性论思想上的互动互补。全编论述的中心是南北朝以来历代佛教重要派别的心性思想,共设十章,同时也重视佛与儒、道心性思想互动的探讨。关于本编的中心内容,即南北朝以来中国佛教心性论,其重点是论述禅宗的心性论,尤其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的心性论和慧能以后的荷泽禅、石头禅与洪州禅三系的心性思想,之所以如此,是由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所决定的。同时,本编也重视对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心性思想的论述,尽力揭示两宗的丰富而有特色的心性论内涵。

中国佛教心性论是印度佛教心性思想的继承、调适和发展,在论述中国佛教心性论前,有必要简要地追溯一下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本编开篇即设“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专章,论述了印度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如来藏系与瑜伽行派的心性思想,着重简介心识、心性、菩提心、如来藏、佛性和种性等概念的意蕴,以及整个心性思想的历史演变,并指出:

印度佛教心性思想的主流是心性清净说,此说自小乘佛教倡导以来,后经大乘佛教,更发展为如来藏说和佛性说,始终是印度佛教心性论的主导思想。

笔者认为,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佛教心性论思想,一个重要的途径即是找出心性论体系的范畴,论述其内涵与实质,并揭示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又因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本书采用的又是以历史为线索,依次论述佛教各重要流派心性论的方式,为此,我们先从总体上论述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体系,而设“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专章。此章在界定心与性的关系之后,着重从心与性两方面分别作内在与外在的展开。在心的方面,着重论述真心与妄心、心与意识、心与神、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佛的思想关联。在性的方面,着重论述心性与法性,凡性与佛性,性净与性觉,性善与性恶,性有与性无,性本有与性始有,性的体、相、用,性与情,性与理的思想关联。本章还指出中国佛教心性论范畴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结构功能系统,并尽力总结这一范畴体系的特性以及不同范畴之间关系的类型。

关于南北朝以来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内容,本编分三个部分来论述:一是南北朝时代的心性论,二是天台、华严、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三是禅宗的心性论。南北朝时代,随着中国佛教学者对成佛主体问题的日益关切,心性问题也相应地被提到佛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并形成了佛性论、阿赖耶识说和真心本觉说三大心性论思潮。在佛性论方面,主要是探讨佛性的意义,众生是否都有佛性,佛性是先天而有还是后天始有三个问题。与佛性问题探讨相关,关于阿赖耶识是真识还是妄识的问题,也成为地论师和摄论师争论的焦点。最后,本书认为《大乘起信论》从禅观的角度总结了有关心性异说,提出了众生成佛根源的真心本觉说,和径直以发明、显现真心本觉为修持成佛的途径,影响极为深广。

天台宗人沿着万法与真理不分离、万法与心性不分离的理路,把法性、真理与佛性三者等同起来,提出了“三法无差”、“三因佛性”、“性具善恶”、“中道佛性”以及“无情有性”等一系列心性论命题,构成了广博丰富的心性论思想体系。本编设专章论述了天台宗的心性论思想,在比较全面地论述相关心性问题时,又着重从多方面论述该宗的性具善恶说。笔者认为,从心性论的视角而言,“性恶”、“性毒”之说,是天台宗的极具特色也是颇具理论意义的心性思想。

本编设专章介绍华严宗以佛性为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我本性的心性论,着重分析和论述此宗心性论的主要思想“自性—佛性”说的基本特点:清净性和圆明性。清净性指佛性是至纯至善的,无染无恶的;圆明性指佛性的本性遍照一切,无不光明。此说构成为华严宗有别于其他宗派心性论的重要思想特色。

本编以一章的篇幅,简要叙述三论宗、唯识宗和密宗的心性论的主要论点。先是介绍三论宗人在总结和批判以往学者的种种佛性论观点的基础上,所阐扬的中道佛性论;次是简述法相唯识宗的三类阐提说和佛性说;再是简述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如上述所指出的,本编的重点是论述禅宗的心性论,为此我们以慧能为界碑,设两章分别追述慧能前禅宗的心性思想和慧能的心性思想,随后设四章着重论述慧能以后衍化出来的禅宗重要流派的心性思想。在追述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之前,我们又特设一节来说明心性论是禅宗的理论要旨。文中从禅宗以参究的方法来彻见心性本原的主旨、禅师们的大量禅法著作都以见性成佛为目的,以及禅宗思想实质是从人的心性方面探求生命自觉、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凸现出心性论是禅修方法的理论基础。由此还认为,不了解禅宗的心性论,就无法了解禅师的禅法,也就无从了解禅宗本身。随后依次简述菩提达摩、慧可和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道信和弘忍的念佛心与本真心思想,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妄情说,以及神秀的染净二心说,从而为论述慧能的心性论提供重要的思想背景。

对于慧能的心性论,笔者着重通过对《坛经》的心与性的两个基本概念以及相关命题来研析。文中分别对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对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相互关系作了比较详密的分析,并指出《坛经》是主张心与性同一、自心与自性同一、本心与本性同一的。最后论述了《坛经》怎样把自心、自性与佛性的关系打通,进而又与佛的关系打通,并在自心是佛的基础上,提出本性顿悟成佛的学说。

荷泽宗的心性论主要是灵知说,本编设专章加以论述。文中着重揭示荷泽宗灵知说的三层涵义:空寂之知——空寂之心的觉知作用;自然之知——不藉功用、自然而有的智慧;无住之知——无所依托的自由活动的心灵。灵知也称为众生的本原清净心,灵知说是对人类的心性本体的深入探究。此外,还论述了荷泽宗人的这样说法:灵知就是佛智,而佛智作为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性。并指出,宗密以心性说为基准,全面地分析了禅宗三大流派的心性思想,极富有总结性的意义。

本编设专章对石头宗系统的心性思想,尤其是其核心心性思想和重要的心性命题作一集中论述。此宗的中心思想是以“灵源”即心源为众生和万物的根源,认为灵源是皎洁圆满的,是不同于日常行为动作,排除一切妄念偏见的;又以此灵源去统一理与事,本与末的关系,进而把握宇宙与人生的真实,见道而觉悟。文中还分析了石头宗宣扬的“无心合道”说,此说主张排除分别心,无心于物,不执著物,强调只有无心才能契合道;有的禅师还反对禅门中的非心非佛、非理非事的说法,表现出与洪州宗门风的某些不同。

本编设两章论述洪州宗以及由其衍化而出的临济宗的心性思想。洪州宗心性论的主要命题是“平常心是道”,所谓平常心即众生本来具有的不矫揉造作、不作分别的本心,也即众生的日常现实心。在此宗人看来,如此的平常心就是佛道。这是强调众生的日常行事都是真心的体现和表露,见闻觉知虽不是真心,但真心又不离见闻觉知,众生必须从见闻觉知体悟本心,其他途径是没有的。由此也表现出了此宗重视发挥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以及更为主体化、生活化和行为化的思想特征。洪州宗人很重视心与佛的关系,提出了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说,此两说表面看来对立,实则是以表诠和遮诠的不同方式来说明不同的开导方法和禅修境界,其思想实质是完全一致的。此宗也是一面宣扬“心即是佛”说,反对向外追求;一面又大力宣传“无心是道”说,并把二者统一起来,强调“无心”是灭尽一切分别情识,对凡圣不作分别取舍,由此真心本体显露,也就进入悟境。此外,文中还指出,洪州宗人对有情与无情、有性与无性的意义也作出了新的诠释,从而使以往关于有情与无情、有无佛性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

关于临济宗的心性论,我们着重论述的是临济宗人在平常心是道和无心是道等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否定外在于生命、外在于心的超越理想,大力肯定现实的人和人心的无限价值,强调禅的真正旨趣内在于众生的生命之中,必须向内自省,开发“活泼泼地”创造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精神超越,表现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文中指出,临济宗高扬一念心清净就是佛,并强调众生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坚信自身就是佛。还分析了临济宗提出的“无事是贵人”的命题,临济宗认为,“无事”也即没有人间造作的事是人的真正本质,“无事人”就是贵人,就是佛。临济宗杨岐派传人大慧宗杲提出的菩提心即忠义心的说法,如果结合南宋时代抗金派与投降派斗争的背景来看,此说的时代气息是尤为浓厚的。

本编重视论述佛教与儒家、道家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关系,故设两章论述之。在“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专章中,认为儒、佛的思想主旨决定了心性论必然成为两者成就理想人格的思想基础,儒、佛心性论内涵的差异又为双方的互动提供了可能,而儒、佛心性论内涵的局限又决定了两者各自思想发展的需要,并且强调指出,儒、佛在互相碰撞、冲突、贯通、融会的过程中,在心性思想上寻觅到了主要契合点。本章在简述儒家的心性思想的历史演变后,着重论述儒、佛心性论互动的四个基本方面:儒、佛的学术思想重心分别向性命之学或佛性论推进的轨迹;促进佛教突出自心的地位、作用和儒家确立心性本体论;广泛地调整、补充、丰富两者心性论的思想内涵,且都增添了新的内容;彼此互相吸取、融摄对方的心性修养方式方法。由此儒、佛心性论在历史上一度共同成为人文思想的基石,并在伦理道德和人格培养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道、佛心性思想互动”专章里,我们着重从道家的道、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静观、得意忘言思想对佛教的影响角度,强调道家为佛教尤其是为禅宗提供了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理论借鉴;又从佛教的轮回果报、万法皆空、心生万法、明心见性思想对道教的影响角度,强调佛教对道教在转变对人的形体、生命、人生理想的看法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之转向心性修养。

本编还设“余论”两篇,其一是“心性论:中印佛教思想的重要同异点”,着重归纳、论述中印佛教在心性论上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强调弘扬如来藏思想和佛性说是两者的最大共同点,而提倡“平常心是道”、“本觉”说和返本归源修持方式是在心性论上中国佛教区别于印度佛教的重大差异点。其二是从儒、佛、道三教在心性思想上的整体互动的角度,提出了“心性论:儒、道、佛三教哲学的主要契合点”的论说,并对形成这种契合的文化根据与历史根据作了纵向横向结合的论证。

同类推荐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论语(白话全译)

    论语(白话全译)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 求学集

    求学集

    “求学”,既有作者对不懈追求学问的自励,也有对继续求学医院的表达。收入本书的文稿主要是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的作品。其时,作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任职。本书主要是对作者这段那时间工作和学习的一种记录,或一种既你那,包括论文、调研报告、读书笔记、讲稿等。
热门推荐
  • 口才的艺术

    口才的艺术

    口才在当今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吗,是你处理好人际关系,职位得到提升的重要保证。本书全方位的介绍了口才,教你如何掌握口才艺术。
  • 司马懿吃三国·珍藏版大全集(共5册)

    司马懿吃三国·珍藏版大全集(共5册)

    司马懿潜伏曹操身边几十年,任由曹操差遣,他装弱、装傻、装病、装瘫,甚至装死来麻痹敌人、对手、上司、兄弟、朋友乃至家人……公元246年,深夜,探子密奏:“回乡养病的司马懿确实新纳了一个宠妾,整日沉溺酒色,他结发老妻得知后大闹一场。老家伙不仅不听,反而大骂她‘长得丑也就罢了,还出来丢人!’这些天,他老婆儿子都绝食相逼呢。”曹爽一脸狐疑:“再探!我就不相信老狐狸会真的罢手归隐。”公元248年十二月初九,司马府内一片沉哀,药味刺鼻。病床上的司马懿脸色蜡黄,嘴角流涎,连一口粥都喝不进去了。一官吏强压住内心的狂喜,急奔进曹爽家:“大将军,大喜了!司马老儿就剩一口气,活不了几天!”
  • 我欲踏天

    我欲踏天

    浩瀚大陆,宗门林立,强者无数。少年慕成从桃源村而出,带着一颗永不屈服的心,踏上一条逆天路途。人有七道先天之门,天门一开,一掌逆乾坤,一步踏苍穹。穷凶极恶者,吾灭之!欺我亲朋者,吾灭之!阻我踏天者,吾灭之!神皇之后,我来踏天。
  • 绝世惊华:逆天薄情妃

    绝世惊华:逆天薄情妃

    “我爱你,但是从明天起,你就是敌国京城第一头牌。”他眸底竟是冰冷而凉薄。她冷笑,“我不配让你这样尊贵的人爱!”他残忍地笑了。皇上,想爱我可以,拿出诚意来,想卖我,你就滚开!【女主从弱变强文】
  • 重生之贵女逆袭

    重生之贵女逆袭

    她身为暗人,拼尽才貌,也不过沦为他问鼎权势的一柄利器。心碎身死,她重生在十五岁那年,本想假死逃匿,却依然躲不过他的步步算计。罢!罢!罢!既躲不过,倒不如斗上一斗!素手拨动命运轮盘,却陷入了更深的情丝牵绊。他,郎心转还,对她倾心相许。他,风华盖世,对她一眼难忘。更有他,权势滔天,却对她生死相随……念!念!念!个个深情如斯,手段却如此狠厉。悬边,她面无惧色:“当真不肯放过我?”他执剑冷笑:“跳下去,粉骨碎身,死在我的剑下,尚可保你全尸!”城前,她神色冷凝:“要杀,就杀我一人,放他们生路。”他端坐马上:“只杀你一人,难消我心头之恨!”殿前,她笑颜如昔:“要我性命,来取便是,为何累及他人?”他附耳低语:“你活着,看着身边的人一一惨死,才是对你最好的惩罚。”看来……即便重走了这一世的风华,最难猜透的依然还是人心……
  •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爱情是贯穿始终的主旨,而至始至终推动它的,是一种对与生俱来的美好事物的祈盼或告白,如同《小王子》一样,充满爱和同情心,它能让人慢下来静静地看,用眼睛看,让身体放松,或干脆站起来哭一场。
  • 古墓往事

    古墓往事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疯人手记

    疯人手记

    《疯人手记》是一部意蕴丰厚、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从新中国解放前夕,历经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右”、文革,一直到新时期这样一个历史时段中,煤炭工人邵士喜及儿子邵合作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悲剧命运,在充满种种悖谬的历史境遇中展示了普通人的生存百态:他们或以“瞒和骗”、隐忍、溜须拍马等朴素的处世哲学顺应着悖谬的社会,或反其道而行。
  • 冷面毒妻:翡翠凰朝

    冷面毒妻:翡翠凰朝

    她自小信奉‘我命由我不由天’这话。为了达成目的,她无不可背弃之人,无不可牺牲之人。她只知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短暂,她只为自己而活。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与她为敌者,她绝不会手下留情。*********坏女人主角,从头坏到尾,玻璃心请立刻点击右上角的X。心脏功能不全及未满81岁的朋友请在亲人陪同下观赏。*********圣母在此文里肯定是炮灰,出场就死……没有第二种可能。*********此文无报复社会想法。*********此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不幸。
  • 浮生诗草

    浮生诗草

    竹三的诗,写得很有特色,不仅风格清朗明畅,遣句行云流水,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是诗人半世生涯的写照。一方面,它概括抒写了我们这一辈人的共同心路;一方面,又写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经历。在这个点上说,《浮生诗草》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