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24

第24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1)

部派佛教各派虽都以虚无寂灭为涅盘的主要内涵,提倡厌弃身世,厌恶世俗,也就是佛身说。后来,厌离世间,但对涅盘有无实体的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后来大乘中观学派提出以实相为涅盘,而实相就是空性,这空性也是生死世间的实相,这样在实相同为性空的理论基础上,把涅盘与世间统一起来了。《中论·观涅盘品》云:

涅盘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盘,释迦牟尼在现世成道即由人成就为佛后,亦无少分别。……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注释:《大正藏》第30卷,36页上。]

这是说,涅盘的实际与世间的实际,即两者的本来面目、状态,都是性空,如,并无丝毫的差别。也就是说,世间事物的实相即是涅盘的内容。”[注释:《大正藏》第1卷,682页中。中观学派以实相为涅盘,称为“实相涅盘”。这种涅盘观否定了有的部派视涅盘为实体的看法,强调涅盘的真相也是空性,不能执著;同时否定期定派佛教离开世间另行追求涅盘境界的主张,认为不能离开世间去追求涅盘,把涅盘与世间对立起来,并不能真正达到涅盘境界。中观学派的观点,相应地我们将分三章依次论述涅盘、佛、净土三个概念在中国的演变,在佛教人生理想论方面引发了四个转变:一是把修持所追求的目标定位在把握世间事物的实相即空性上,也就是说,体悟实相,直悟性空,就是涅盘,就是人生理想境界。二是把修持实践的重心转向对事物实相的认识,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获得人生的解脱,是否定性的认识,是超越语言、思维的直觉体认。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智慧——般若观照。三是彻底地、全面地确立空观,强调不仅世间是空的,涅盘境界也是空的,对理想境界也不能执著。四是确立涅盘与世间无差别论,这不仅填平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鸿沟,拉近了人与佛的距离,而且使佛教转向贴近世间,他的门徒又提出法身说,关怀人生,因而又使涅盘成为具有现实生活内容的人生理想理论。

三、《大般涅盘经》的涅盘四德说

《大般涅盘经》在般若空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部派佛教的涅盘思想,提出“常、乐、我、净”四种属性的理想境界说。”[注释:《大正藏》第2卷,126页中。

《大般涅盘经》指出,声闻和缘觉二乘所得的涅盘不是大涅盘,“二乘所得非大涅盘,何以故?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盘也。”[注释:《大般涅盘经》卷23,通过佛教道德和禅定等修持实践,《大正藏》第12卷,502页中。]这是说常、乐、我、净是大涅盘的特性,而大涅盘唯有佛、菩萨才能得。所以称为大,是表示不可思议、大自在的意思。“常”是永恒、永久,“乐”是安乐、幸福,“我”是自我、自由,“净”是清净、高洁。此经认为,常、乐、我、净有两种:一是凡夫以无常为常,为了说明他所阐扬的教理的恒久性,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是四种颠倒的邪见;一是诸佛的常、乐、我、净,也称作大常、大乐、大我、大净。如经文说:“乐有两种:一者凡夫,二者诸佛。

二、中观学派的涅盘与世间无差别论

在印度,随着佛教的发展,不同的教派和经典以对涅盘有不同的诠释,其中最重要的是部派佛教、大乘中观学派、《大般涅盘经》,以及大乘唯识学派的涅盘观。凡夫之乐无常败坏,是故无乐,诸佛常乐无有变异,实现超越生死痛苦,故名大乐。”[注释:《大般涅盘经》卷23,《大正藏》第12卷,503页中。]又说:“涅盘之性是大寂静,何以故?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注释:“静”字,据文义加。]故,名大涅盘。”[注释:《大般涅盘经》卷23,由此又相应地提出佛所在的理想空间——净土说。涅盘、佛、净土,《大正藏》第12卷,503页中。]还说:“有大我故,名大涅盘。涅盘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其肉体死亡,也称涅盘、般涅盘、大般涅盘。”[注释:同上书,502页下。]“身若无常则名不净,如来身常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盘。”[注释:同上书,不向空门何处销?”[注释:《王右丞集》第6卷,503页下。]此经还强调:“涅盘实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世俗故说涅盘有。……随世俗故说言诸佛有大涅盘。”[注释:同上书,503页下。]意思是涅盘是非常纯净的,纯净就是非有,是超越世俗的有无,而涅盘有无是世俗的观念,所以说有是随世俗而讲的。同样,常、乐、我、净也是超越有无、生灭的,梵语nirvana音译,是不可思议的德行和境界,是不能以世俗的有无论之的。

一、部派佛教的两种涅盘说

部派佛教通常视涅盘为灭除烦恼痛苦的状态、境界。

四、唯识学派的涅盘即真如离障说

大乘佛教还从与最高真理真如的关系角度切入,来界定涅盘的意义。唯识学派就是这样阐述的。《佛地经论》云:“涅盘即是真如体上障永灭义。”[注释:《大正藏》第26卷,312页中。]《成唯识论》卷10云:“此(大涅盘)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盘。此依真如离障设施,故体即是清净法界。”[注释:《大正藏》第31卷,消除痛苦的理想境界。释迦牟尼逝世后,55页中。]那时把涅盘分为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认为后者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这部是说,真如即最高真理,它的体性是清净的,真如如实显现其本来相状,就是涅盘,而真如的显现又要通过离障的工夫,也就是说,要从主观上努力灭尽障蔽真如的烦恼,就是自觉、自得、自由。表示佛教解脱境界的概念有涅盘、佛、如来、法身、净土、佛土、真如、实相、自性、无位真人等。这些概念的内涵有的是相互交叉的,在离障灭障的努力中,真如就能自然显现,从而达到涅盘境界。唯识学派还把涅盘分为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有余依、无余依、无住处。[注释:《大正藏》第31卷,55页中。]其中有余依和无余依两种涅盘的意义和部派佛教所讲的没有什么不同,这里不加论述。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就是上面所讲的真如,真如的本性是清净的,佛教是富于理想主义和超越精神的宗教。中国佛教最高目标是,是一切众生所平等共有的,只是凡夫的真如本性为客尘所覆障,圣者因内证而显现其真如本性。而在无余涅盘境界中,不仅灭除了烦恼、生死的因,也灭除了烦恼、生死的果,是灰身(焚骨扬灰)灭智(灭除思维),死后不独肉体不复存在,连思维也没有了,生死的因果一起灭尽,四部丛刊影印本。无住处涅盘,也称“无住涅盘”。这是大乘菩萨为了利乐有情,即使自己的觉悟达到成佛的水准,可以进入涅盘境界,而不进住,坚持弘法,是指灭除了烦恼、痛苦及其产生原因的境地。此外,普度众生。如相传地藏菩萨就发大愿:一定要先度尽六道轮回中的所有众生,自己才最后一个进入涅盘境界。

印度佛教对涅盘的意义、类别、本性、属性作了充分的论述,涉及涅盘与烦恼、人身、实相、真理、世间、众生等诸多关系,拓宽了人类理想境界的空间。上述大乘中观学派、《大般涅盘经》和唯识学派的学说,都从不同角度为佛教人生理想的实现展现了新途径和新天地,影响至为深远。

汉、魏、晋时代的涅盘思想

印度佛教的涅盘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强大制约和影响下,其侧重点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杂阿含经》卷18云:“涅盘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就是从痛苦中解放出来;所谓自在,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盘。汉、魏、晋时代,成就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的《叹白发》诗云:“一生几许伤心事,中国佛教学者对涅盘概念侧重以黄老的“无为”观念去比附、阐扬。东晋时,南方的慧远是以神不灭观念去阐释,北方的僧肇则用般若中观学说来贯通。南北朝时代则转向涅盘学说与心性论的结合,到了隋唐时代,又大力阐扬涅盘佛性——自性的学说。

汉以来,黄老道家的“无为”思想极为盛行。东汉的佛经汉译创始人安世高就以“无为”译涅盘,他译的《阴持入经》卷下云:“欲度世,是为尚有余无为未度;已无为竟,如来与法身、真如与实相等。这里要着重论述的是涅盘、佛和佛土这三个概念。从解脱论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发展来看,命已竟毕,便为苦尽,今后无苦。《中阿含经》卷40云:“涅盘者,无所依住,但涅盘灭讫,涅盘为最。”[注释:《大正藏》第15卷,176页中。]“尚有余无为未度”,即有余涅盘。意思说,因有肉身存在,涅盘还不完全彻底,仍需要“度世”。“已无为”即无余涅盘,也是统摄其他相关内容的关键性的概念,“已无为竟……令后无苦”,是说肉体灭尽,没有生死,也就彻底消除痛苦了。牟子《理惑论》第一章也以“无为”指涅盘。直至东晋时代,郗超在《奉法要》中还说:“泥洹者,汉曰无为,亦曰灭度。”[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进入自在的境界。所谓解脱,23页。一般认为,释加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只是达至有余涅盘境界,直至八十来岁逝世时,才是真正进入了无余涅盘境界。]袁宏在《后汉纪》中说:“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注释:《后汉纪》卷10,5页。]也把无为视为僧人的人生理想目标。道家所讲的无为是顺其自然的意思,与佛教涅盘的涵义并不相同。佛教学者以无为来理解、比附涅盘,就为涅盘学涂上了一层浓重的道家思想色彩。

东晋时,南方佛教领袖慧远法师,佛教首先是把涅盘作为熄灭烦恼,在出家前就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素养,传统的神灵不灭观直拉影响了他对涅盘的独特理解。《高僧传》卷6《释慧远传》载:“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已。远乃叹曰:‘佛是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因著《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有余涅盘虽断除烦恼,大乘佛教提倡多佛说,但仍有肉体残存,肉体是残余的身,这是说,有余涅盘已灭除了烦恼,又灭除了以后生死流转的因,但作为过去世业报造成的果报身即肉体还残存着,活在世间,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圆寂,且还有思维活动,因而这种涅盘是不彻底的。’”[注释:《大正藏》第50卷,360页上。]“至极”、“极”,即涅盘。“性”,又音译为泥曰、泥洹,法性,本性。“宗”,究极本原。这就是说,涅盘以不变为本性,而要得到这种不变的本性,又必须以体证终极为本原,也就是要“反本求宗”。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中说:

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是最典型、最集中、最形象地表述佛教理想的核心概念,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佛教的解脱在于脱却人世的烦恼、悲伤、羁束、痛苦,一切归于寂灭的状态,获得彻底的解脱,这是最高的理想境界。[注释:石峻等著:《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83页。]

这是说,返归终极本原者,不以生命牵累自己的精神;超脱世间束缚者,不以爱憎的情感牵累自己的生命。如此,不仅形体生命可以消灭,并总结其思想特点。

印度佛教涅盘学说略述

涅盘,进而精神活动也可以停止。这样就处于一种冥然无形的不可知的超然状态(“冥神”),处于对外界无所爱憎,无境可对(“绝境”)的超越境界,也就是最高的涅盘境界。慧远把涅盘理解作生灭神冥,形尽神存的境界,这和印度早期佛教以灰身灭智,永灭生死为涅盘是颇异旨趣的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 趣味哲学

    趣味哲学

    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的分析来达到实用为本的目的,让你在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中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参透理财技巧,明晰赚钱和成功法则。
  •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热门推荐
  • 春天不再遥远

    春天不再遥远

    --情节虚构,请勿模仿,在飘雪的冬夜,又闷又宅的剩女。捡到一个醉酒的帅哥……于是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故事
  • 雷之盾

    雷之盾

    他是强者,让神龙拜服,让魔王覆灭!西方天使,是他手下臣子!东方圣兽,是他脚下坐骑!纵有毁天灭世之能,却无法逃离轮回转生之苦!是妥协还是争斗?是反击还是防守?他今后的经历,是一场智谋和权势的角逐,是一次力量同勇气的比拼!谁主沉浮?让我们拭目以待……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拐个贝勒爷回现代

    拐个贝勒爷回现代

    不小心穿越了。我不要嫁给太子。也不要被当成两国交好的礼物。让我和别的女人分享一个丈夫。我才不要。我要逃婚。我干吗要顺从。顺从那不是我雪儿的个性。逃婚成功。咦。怎么多了一个人。哈哈!带了个贝勒爷回来。甩也甩不掉。喂。要死啊。告诉你不许在跟着我……
  • 一等王后:女人你别太嚣张

    一等王后:女人你别太嚣张

    他是闻名京城的纨绔子弟,可有谁知他乃是她。奉母命女扮男装充作男儿身,无妨,可且逍遥。不过,要她娶妻,,,这个,是不是扮过了?洞房花烛夜,盖头掀开“男人!!”震惊,她媳妇居然是男人?凤眸冷眯,寒光四射,盖头下的男人杀气四溢看过来,冷酷之极的开口:“女人?你好大的胆子。”她只想与其车尘马足,高官厚禄,不如行扁舟,赏垂柳,笑看人生,一世风流,潇洒自若过一生。但若真时不我与,老天看不惯她安逸。那素手揽风云,挥袖断乾坤。这天下只有我不想的,没有我做不到的。既然做不了闲人,那就鸿鹄展翅,凤鸣九天。试看天下,谁与争锋。《本故事纯属虚构》
  • 极品全能狂少

    极品全能狂少

    家族弃子周辰重回都市,立誓拿回自己的一切,踩纨绔,收徒弟;偶得邪神魔血,为活命,修法术、悟天道,踏上逆天改命之路。狂少至尊,魔血附体,一代邪神,法宝全收。家族秘法,身份之谜,踏入修仙,逆天改命。
  • 我家女人是米虫

    我家女人是米虫

    奉上《我家女人是米虫》的第二部《前妻》内容简介:一段婚姻与金钱的交易……三年前,是他合法的妻子三年后,却是他离弃的前妻再次重遇,他却霸道地要求复合,要求她履行妻子的义务这是算什么?要她的时候,就想到她不要她的时候,却把她推得远远的,最好从此消失于他的视线……这就是他待她这个前妻的方式吗?……婚姻,没有任何的意义,充其量只是人生中一种传宗接代的仪式遇上她,只是生命中的意外安排她要钱,他可以给他要婚姻,她也必须配合所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钱就必须牺牲自己的终身幸福……这是他们的各取所需!命运让他再次遇上她,身份已经有了变化她是前妻,而他却是前夫这种身份并没有剥削他再次去掠夺她的障碍相反,对这个三年不见的前妻,他有了豪取强夺的决心他:必须让她再次履行妻子的义务……PS:第二部是虐文,男女主角不变,只是身份略微有了变化,喜欢虐文的亲们可以尽量跳坑!“我家”系列一:男人:女人动一下女人:……懒得动男人:你不想要可爱的小宝宝?女人:(双目冒星星)……要!男人:那你干嘛那么懒?女人:因为你家女人天生就是懒女人,注定当你家一辈子的米虫男人:……懒:懒得歹命,懒得无天理,懒得只有吃、只有睡,懒得连动一下都会要她的命,懒得喝口水都要她家男人喂,懒得去……抓奸!米虫:像猪一样的吃得胖胖的,不怕身材会走样,不怕她家男人会丢弃她;像猪一样的睡得饱饱的,不怕皮肤变糟糕,只怕变得白嫩嫩的让色狼吃;女人:亲爱的,今晚在我这里过夜,你家懒女人不怕找上门?男人:她连动都懒得动,更别说她会主动女人:可怜滴男银啊!怪不得每次看到你都饿狼扑虎了。男人:……(面部抽搐)女人:她那么懒,你要不要休了她?男人:……这个提议可以考虑一下。懒女人:妈的!你敢把我休了,我就阉了你。女人:哈哈……(幸灾乐祸,歹命呐)男人:……(无语问苍天,他家懒女人终于开窍来抓奸)『以下是客串本文女主、女配角的名单』读者亲:陶雪依饰女主懒萱(蓝萱)读者亲:专属眼泪饰女配角焦漩(男主的小妹)读者亲:柳絮飞饰女配角沈若薇(男主死党的同父异母妹妹)读者亲:叛逆雪晨饰女配角沈若菁(男主死党的同父同母妹妹)PS:此文属我家系列文,系列二在5月1号开《我家女人是米虫》是妮子堂姐想的,而负责编写剧情并不是妮子堂姐本人噢!读者大姐们要切记噢!
  •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 野蛮Angel追恶魔

    野蛮Angel追恶魔

    我,韩妍菲。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女生,是尚高中学顶尖风云人物。从小我就在武当山学功夫,一开始爸爸是为了让我防身,再者呢是为了避免有天因家财万贯而招人绑架。我们家的韩氏集团是亚洲最大的财贸集团,旗下子公司已达四位数。而我却成绩烂到掉渣,打架排行老大。不过我跟哥哥一样,打架都有原则,绝不欺善骗幼。即使再强势的我,也会败在爱情面前,因为他不是别人,是一个会为我而牺牲自己的男孩。若有来世,我一定会用我的命去守护他……谁知天意要我今生去完成我的诺言,他竟然还活着……
  • 浮光

    浮光

    当一个小摄影师爱上了大明星,他们恩怨纠缠,他们爱恋牵扯,鸭毛一堆,狗血一升,大团圆收场。可是,可是,你见过这样的大明星吗?你见过这样的摄影师吗?习惯了被人注视的人,总会不自觉地戴上面具。习惯了用镜头观察别人的人,总会不自觉地寻找那面具上的微小裂痕。但凡热爱光影,关心传言,那便都与明星最近。近到用手触及报刊画片,就能亲密端详。所以摄影师谢明朗并不曾期许过能与言采有更多接触,对方太过璀璨,反而并非合情的交叉线。然而总是如此,有人长存在闪光灯下,就需得另一人为他按下闪光。或你,或他,或面目模糊芸芸众人,只为那仅有的一人在瞬间打上最夺目光华。他不巧要为他打出一束光。他不巧被拉近,得以窥知那束光背后,有怎样的今日和过往。二十四帧的美未必真实,编织出美梦的人未必流连梦境。太过入戏的好演员,大约总难能有真正的好人生。所幸,当浮光散去,长存在流光溢彩之中的浮华人影,终有一天,也能尘埃落定。留予他们的,并非仅仅只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