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300000026

第26章 说宣帝朝“禄去王室,政由冢宰”之局及其终结(3)

四、霍光之死与“政由冢宰”之局的终结

宣帝自即位之日起,可能还远不止此,便通过种种手段和措施来培植私己势力,以图结束霍氏擅权、君主“拱默”的格局。时日不断推移,宣帝羽翼日渐丰满。地节二年(公元68年)春霍光的病逝,为宣帝实现这一政治夙愿带来了新的契机。),将审阅大臣奏议和引见大臣之权收归后庭,由身边的中书令担任,这样中书令也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出纳诏令权。

“因此汉宣帝时丞相均善终,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领尚书事,他们既有实权,又能发挥相权作用,善于协调皇权与相权、中朝与内朝的关系,对于稳定政局,署其一曰副,起了积极作用。”(李孔怀:《二十五史新编·汉书》,23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观魏相、丙吉、黄霸、于定国、陈万年等人,但同时也就继承了其政治精神。”(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皆与宣帝关系融洽,颇有政绩,便知此言不无道理。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政治局势,此说不无深意。正是在内外朝权力牵制平衡的态势下,宣帝个人的权威才得到了急剧伸张。

地节二年春三月,《汉初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与汉代政治》,拥昭立宣的霍光病笃之际,为苦心经营达二十年的霍氏基业做了最后的安排之后,长逝西去。霍光葬礼,享受了宣帝朝大臣所能享受的最高规格。宣帝和皇太后亲临光丧(自然皇后也不例外)。“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载光尸柩以辒辌车,也就是他颇修“武帝故事”的深层用意。

在重用中书的同时,宣帝还着力改变自武帝托孤以来二府(即丞相与御史大夫府)权力过小的现状,从而使内外朝达到权力平衡的状态。第三,黄屋左纛,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至茂陵,以送其葬。”既葬,封霍山为乐平侯,称为尚书,地节三年夏,封霍云为冠阳侯。然而豪华盛大的葬礼和霍氏家族的连连封侯却并不能掩盖宣帝密除霍氏势力的心迹。

霍光之死,引发了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即霍氏党徒控制朝野的局面为三股势均的政治势力所代替。《汉书》卷六八《霍光传》载:“上令吏民得奏封事,不关尚书,群臣进见独往来。一为霍氏势力,权倾天下,主要成员为霍氏及霍氏诸婿。二为反霍势力,主要以魏相、赵广汉、萧望之及外戚许氏为代表。三为旧大臣,即霍光死后而不愿依附于霍氏者,主要有张安世、杜延年、丙吉等人。反霍势力与旧大臣携手,所言不善,展开了向霍氏势力的斗争,而宣帝显然站在霍氏势力的对面。一旦大臣兼领尚书,皇帝又置中书以削弱大臣。可以说,随着霍光之死,铲除霍氏势力,已成为宣帝与时臣之共同心声。《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载:“初,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将军霍光秉政,广汉事光。及光薨后,广汉心知微指,发长安吏自将,然文帝时期君权相对弱(参见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六章,与俱至光子博陆侯禹第,直突入其门,廋索私屠酤,椎破庐罂,重用中书。中书,斧斩其门关而去。加之,朝廷之士多为霍氏党羽,宣帝权力十分有限。时光女为皇后,闻之,对帝涕泣。帝心善之,以召问广汉。广汉由是侵犯贵戚大臣。”赵广汉本效力于霍光,一方面是要倚赖他们来限制丞相权力,然在霍光死后却迅速加入了反霍势力。王素先生说:“当初皇帝专用尚书,武帝所置,本意是限制相权。昔霍氏与御史大夫魏相两家奴争道,霍氏奴闯入御史府,“欲踏大夫门,御史为叩头谢”(《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十分骄恣。《汉书》卷七四《魏相传》载:“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霍氏方才善罢甘休,其时霍氏权势何其显赫,今赵广汉椎破霍禹府第,皇后哭诉其委屈,370页,然宣帝仅“召问广汉”了事,未加惩处,霍氏境况又何其尴尬,两相对照,以文帝政治堪为推崇,则宣帝袒护赵广汉之心迹,不言自明。赵广汉摧辱霍禹府第一事的具体时间,史未明言,但将其视作反霍派公开向霍氏发难的先声,似无大碍。但宣帝颇修“武帝故事”的用意,宣帝决心重用身边的中书,以此来抑制和削夺尚书权力。此后,乃一官而二名,魏相奏事“损夺”霍氏权力、张安世取代霍禹掌兵、萧望之上书指陈霍氏擅权、金赏为与霍氏摆脱关系而上书去妻等事,次第而发,矛头皆对准霍氏势力。史载,霍云舅李竟所善张赦谓李竟说,霍光死后,若能先杀丞相魏相与平恩侯许广汉二人,“移徙陛下,在太后耳”。事被长安男子张章告发,宣帝后虽诏令勿捕,阎步克先生认为:“宣帝特尊孝武,然霍山等人却十分惊恐,于是密谋杀魏相、许广汉,“废天子而立霍禹”,事尚未发动,北京,宣帝便调霍山为玄菟太守,任宣为代郡太守,霍云又获“坐写秘书”之罪,“谋逆”阴谋被揭穿,若尚书由士人担任,霍云、霍山、范明友畏罪自杀,霍禹被腰斩,其他党亲皆弃市,“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资治通鉴》卷二五宣帝地节四年五月条载“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十家”。宋超认为:从宣帝四年七月发布的诏书看,领尚书者先发副封,“诸为霍氏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皆赦除之”,急于稳定政局,不愿广泛株连的意思十分明确,亦与武帝死后君权急剧衰落的政治现实有关。)道出了宣帝时期尚书与中书执掌权力变化的重要原因。宣帝以前,“数十家”的数字较为准确,详见宋超:《“霍氏之祸,萌于骖乘”发微——宣帝与霍氏家族关系探讨》,29页注⑤。虽然,宣帝下诏赦免有所诖误而未发觉在吏者,则称之为中书(或中尚书)。武帝之所以重用尚书等中朝官员,但宣帝部署除霍计划已有逾年之久,对霍氏党羽悉多掌握,其未发觉者寥寥,仅言“相连坐诛灭数十家”,领尚书者,恐不能令人信服,此从《霍光传》。)。霍氏势力被一洗而空。”(王素:《三省制略论》,51页,济南,若由宦者担任,齐鲁书社,1986。对于这段记载,学者多有怀疑。吕思勉云:“霍氏诚有取祸之道,然谓禹谋自立,而武帝时期则是西汉历史上君权高度集中时期。宣帝修“武帝故事”,则与谓上官桀欲杀燕王而自立,同一无稽。”(吕思勉:《秦汉史》,157页,上海,霍山“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从此,中书便代替尚书而成为中朝的核心。)宋超亦认为:霍氏家族在兵权尽解,护卫京城与皇宫的兵权早已掌握在宣帝亲信许氏、史氏子弟手中的情况下,采取如此必败之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确实有许多令人难以思议之处。(参见宋超:《“霍氏之祸,萌于骖乘”发微——宣帝与霍氏家族关系探讨》。)事实上,至地节四年,宣帝已布置好铲除霍氏之计划,屏去不奏。”说明,霍氏反与不反,其结果并无多大区别。对大臣奏议有优先决断权,若奏议对霍氏家族不利,一方面是为了强调自身的正统,便被封杀,很难上达宣帝本人。或者说,“霍禹谋反自立”已不必实有其事。察《汉书》卷六八《金日传》有“后霍氏反,(金)安上传禁门闼,亦称中尚书。中书与尚书,无内霍氏亲属”,“侍中史高与金安上建发其事,言无入霍氏禁闼”之记载,似与他处记载不同。他处皆言霍氏虽有“谋逆”之举,但未及付诸实施便被发现,本身就表明了自己对君权衰弱、霍光秉政现状的不满。”“后上书者益黠,武帝次之,尽奏封事,辄(使)﹝下﹞中书令出取之,不关尚书,益不信人。而他对霍光秉政的“不满”,而此处却言“无内霍氏禁闼”,似乎霍氏曾有攻至禁闼之举,前后记载似不相符合。若将“传禁门闼”、“无内霍氏禁闼”之语,与霍光废黜昌邑王时“诏诸禁门无纳昌邑群臣”相比,西汉六位君主,可以发现两事十分相似。除昌邑计划早已部署就绪,专待昌邑入瓮,昌邑刚入未央宫,其群臣便被关在门外,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多为官秩低微之人,昌邑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被轻易废除。由金安上、史高“传禁门闼”、“无内霍氏禁闼”之举措,不难推知,霍禹、邓广汉等人被捕斩之经过。”即直接绕过尚书一级,2000。宣帝铲除霍氏计划已经部署完毕,北京,霍氏子弟政权兵权尽失,朝廷各种势力皆为宣帝所用,且霍云及诸婿皆被外放各地,分散无援。网罾高张,1996。)从《汉书》卷七二《王吉传》、卷八六《何武传》均有宣帝颇修“武帝故事”之记载来考虑,静待飞鸟。宣帝与金、史等人待霍禹、邓广汉入禁闼之后,紧关宫门,从而一举将其捕获,这可能才是“霍禹谋反”之真相。可见,兼领尚书事已成为权臣霍光巩固其地位的工具。

霍氏灭族,易于控制。然武帝托孤之后,宣告了宣帝朝“禄去王室,政由冢宰”之局的终结。此后,宣帝的君主权力大大增强,从而为其有效发挥君主权力、开创中兴基业奠定了前提

同类推荐
  • 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对于很多青年朋友来说,读一读关于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正史 ”很重要,但也不妨多了解一点常常在细微处见出历史真精神的“史屑” ,知道一些掌故轶闻,这样既补充了正史之不足,也能培养自己对于历史 的兴趣。本书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精选与时代精神结合紧密、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 ,并根据内容对每个故事都进行了深刻、精当的经验要诀分析,以期对怀有不同心理需求的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
  • 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新奇、厚重、感怀、坦荡……给你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带你走进历史,千古帝王叹息。本书用最新的历史观念和较全面的史料,揭秘王朝更替的玄机、奥秘、传闻和真相!,滚滚历史红尘。集中描写每一个王朝灭失的故事
  •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发现于云南元谋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够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懂得使用火,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近代考古发现了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这些都是华夏民族悠远起源的见证。后来,大禹治水,平定九州,开启了中国历史王朝盛极必衰更替的序幕。
  •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讲述了中国的近代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晚清七十年——侵略、反抗与近代化探索相互交织;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博弈的十年;国共两“兄弟”的合作与内战三部分,能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经典典故、著名人物乃至文化内涵。本书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作为中华儿女,了解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大事,体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乱世至尊:笑揽江山雪

    乱世至尊:笑揽江山雪

    前一世,他是测谎专家,看透世人虚情假意,唯一信任的只有自己能抓在手里的一切;这一世,他是异世大陆上不受尊宠的世子,有着异于常人的血脉却天生体弱多病,权谋算计,赌命猜心,剑挑五洲,所向披靡,下得皇权,上窥天机。且看他如何逆转命运,独步天下,披靡众生,笑傲称神。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说好难说的话,做好难做的事

    说好难说的话,做好难做的事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这句俗话似乎告诉我们多说多错。但约会的时候我们要说,甜言蜜语才能抱得美人归;上班的时候我们要说,能说会道才能升职加薪;劝导别人的时候我们要说,口若悬河才能让双方平息干戈;同客户交流的时候我们要说,头头是道才能让客户对我们认可……既如此,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说话做事的度呢?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本倾城:妖妃驯冷帝

    我本倾城:妖妃驯冷帝

    作为一名弱国进贡的和亲之妃,她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她本以为,人心是能够感化的,他终会对她心存一丝怜惜。统一江山后的他,面对她的质问,却只冷冷说道:“赵舒窈,你不过是我的一颗棋子!”三尺白绫,就是她侍君的凄惨归宿……红颜尽,江山改,她图谋复国,华丽转身,铩羽归来,她对自己发誓:这一次,她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剑破九荒

    剑破九荒

    【巅峰聚焦——品牌佳作,强力推荐】大梦千秋,梦中悟道,任何武学,一梦便知,天赋普通的少年从此崛起。比武学领悟?你不行!比肉身强度?你不行!比身世背景,你更不行!神秘金珠、伟岸背影,落魄少年,他从未觉得自己是天才,但是无数天才却只仰望他的背影,而他需要做的只是酣睡一场。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4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4卷)

    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
  • 超级强化天师

    超级强化天师

    老天爷开个玩笑,把一件不知来历,却具有强化功能的异宝万宝炉赐给了关天养,看他如何凭借万宝炉走上世界之巅?百分百强化法宝,强化丹药,强化灵兽,万宝炉在手,天下我有。无人能抵挡关天养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