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300000017

第17章 建安—景初之际的曹魏官方政治思想(3)

此外,关于废除肉刑的变革是否正确,是汉魏之际重要的议题。建安—太和年间共发生了四次论战,据《晋书·刑法志》记载,早在东汉后期,“是时天下将乱,百姓有土崩之势,刑罚不足以惩恶,于是名儒大才故辽东太守崔实、大司农郑玄、大鸿胪陈纪之徒,咸以为宜复行肉刑。汉朝既不议其事,故无所用矣”。建安时期,这个问题在曹操的建议下再次提到了议事日程,“及魏武帝匡辅汉室,尚书令荀彧博访百官,复欲申之”。结果,在曹操集团内部法生了激烈辩论,形成意见针锋相对的两大派,一直绵延到曹丕、曹睿时代。反对恢复肉刑的代表人物是以孔融、王朗等传统儒家“德治”影响较深者,理由是“不忍肉刑之惨酷”(《三国志》卷一三《钟繇传》。)。支持恢复肉刑的代表人物是陈群、钟繇、傅幹等人,他们以名实思想为辩论武器,认为“汉除肉刑而增加笞,本兴仁恻而死者更众,所谓名轻而实重者也。名轻则易犯,实重则伤民”(《三国志》卷二二《陈群传》。)。仲长统亦主张恢复肉刑,他指导思想同样是立法应依据社会实践,名实相符。治乱需用重典,以震慑犯罪。而对待那些处于轻罪与死罪之间的中等水平的犯罪,肉刑是最适当的惩罚措施。“肉刑之废,轻重无品,下死则得髡钳,下髡钳则得鞭笞。死者不可复生,而髡者无伤于人。髡笞不足以惩中罪,安得不至于死哉……科条无所准,名实不相应,恐非帝王之通法,圣人之良制也”(《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列传》引《昌言·损益篇》。)。钟繇主张恢复肉刑,其指导思想与仲长统相同,认为在废除肉刑的过程中,却将断右腿的肉刑升格为死刑,“出本当右趾而入大辟”(《三国志》卷一三《钟繇传》。)就是犯了名义上仁慈而实际上残忍的错误。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钟繇的上疏看,曹操、曹丕与曹睿的立场明显支持恢复肉刑。“太和中,繇上疏曰:‘大魏受命,继踪虞、夏。孝文革法,不合古道。先帝圣德,固天所纵,坟典之业,一以贯之。是以继世,仍发明诏,思复古刑,为一代法。连有军事,遂未施行。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入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

四、“因循”的圣人在中

国封建政治体系中,君主处于绝对统治地位,掌握着最高权力。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制度,均取决于君主的意志。君主的品德——君德,被视为政治得失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理想的“君德”,即“圣人”的人格品性问题,成为思想界永恒的话题。建安时期,关于圣人问题发生过辩论。其论题有二:

其一,圣人之间是否存在品位高低。《荀氏家传》记载,荀愔(荀攸的族父,官至丞相祭酒)与孔融“论圣人优劣,并在融《集》”(《三国志》卷一〇《荀攸传》注引《荀氏家传》。)。据孔融《圣人优劣论》透露,荀愔认为圣人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尧的地位高于其他圣人:“荀愔等以为圣人俱受乾坤之醇灵,禀造化之和气,该百行之高善,备九德之淑懿,极鸿源之深闾,穷品物之情类,旷荡出于无外,沉微沦于无内,器不是周,不充圣极,荀以为孔子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是为覆盖众圣,最优之明文也。”(《艺文类聚》卷二〇引孔融《圣人优劣论》。)孔融认为不然,孔子赞扬尧的意思,是说其治国时间最长,声望较高,但尧的品质并不高于其他圣人。他说:“孔以尧作天子九十余年,政化洽于民心,雅颂流于众听,是以声德发闻,遂为称首,则《易》所谓‘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必世而后仁者也,故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圣也,明其圣与诸圣同,但以人见称为君尔。”(《艺文类聚》卷二〇引孔融《圣人优劣论》。)

其二,是否必须有圣人领导,才能建立太平社会。据《三国志?司马朗传》记载:“钟繇、王粲著论云:‘非圣人不能致太平。’朗以为‘伊、颜之徒虽非圣人,使得数世相承,太平可致’。”这是说,钟繇、王粲认为只有圣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而司马朗的观点是,如果由伊尹、颜回那样的大贤相继执政数代,同样能使社会变成太平乐土。司马朗肯定了“贤相”能起圣人的政治作用,对曹氏有利,故得到了曹丕的赞赏,“文帝善朗论,命秘书录其文”(《三国志》卷一五《司马朗传》注引《魏书》。)。不过,据魏王粲《难钟、荀太平论》看,王粲的观点与钟繇并不相同。在此文中,王粲批评了钟繇等人关于圣人领导的太平社会中已杜绝犯罪的说法:“圣莫盛于尧,而洪水方割,丹朱淫虐,四族凶佞矣,帝舜因之,而三苗畔戾矣,禹又因而防风为戮矣,此三圣古之所大称也,继踵相承,且二百年,而刑罚未尝一世而乏也……三圣有所不化矣,有所不移矣,周公之不能化殷之顽民,所可知也,苟不可移,必或犯罪,罪而弗刑,是失所也,犯而刑之,刑不可错矣,孟轲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有大而言之者,刑错之属也,岂亿兆之民,历数十年,而无一人犯罪,一物失所哉,谓之无者,尽信书之谓也。”(《艺文类聚》卷一一引王粲:《难钟、荀太平论》。)建安时期的思想界普遍认为,圣人禀受特异素质,是最杰出的政治领袖,其基本特点是“因循”社会形势变化,灵活采取各种政治措施达到天下大治。建安七子中的应玚认为“圣人合德天地,禀气淳灵,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穷神知化,万国是经,故否泰易趍,道无攸一,二政代序,有文有质”(《艺文类聚》卷二二引应玚:《文质论》。)。“圣人不违时而遁迹,贤者不背俗而遗功。”(《文选》卷三五,张景阳:《七命》李善注引应玚:《释宾》。)

显然,关于理想“君德”的意识中,可以看到道家“因循”思想的影响已经存在。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其所言之“道”,不是老庄道家以个人逍遥为本的“清净无为”之道,而是黄老道家以“因循”时势为本的“无为无不为”之道。曹操制定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设教随时”(《三国志》卷一二《何虁传》。),他不但运用法术与教化治国,而且有时“因循”墨家、老子的学说,以解决个别“隐士”拒绝入仕的难题,例如对田畴拒绝接受“封侯”问题。曹操作出了如下指示:“昔夷、齐弃爵而讥武王,可谓愚,孔子犹以为‘求仁得仁’。畴之所守,虽不合道,但欲清高耳。使天下悉如畴志,即墨翟兼爱尚同之事,而老聃使民结绳之道也。”(《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略》。)正如傅嘏在《难刘劭〈考课法〉》中所言:“自建安以来,至于青龙,神武拨乱,肇基皇祚,扫除凶逆,芟夷遗寇,旌旗卷舒,日不暇给。及经邦治戎,权法并用,百官群司,军国通任,随时之宜。”(《三国志》卷二一《傅嘏传》。)

曹丕推崇黄老为治国之道的汉文帝。“常嘉汉文帝之为君,宽仁玄默,务欲以德化民,有贤圣之风”。针对有些“文学诸儒”认为在治国才能方面贾谊胜过汉文帝的说法,曹丕撰写了《太宗论》,盛赞其“无为”政策:“尉佗称帝,孝文抚以恩德,吴王不朝,锡之几杖以抚其意,而天下赖安;乃弘三章之教,恺悌之化,欲使曩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若贾谊之才敏,筹画国政,特贤臣之器,管、晏之姿,岂若孝文大人之量哉?”(《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注引《魏书》。)建安七子之一阮瑀在《文质论》中,十分推崇汉初黄老之治首倡者曹参的“无为”政迹:“故曹参相齐,寄讬狱市,欲令奸人有所容立,及为宰相,饮酒而已。”(《艺文类聚》卷二二引阮瑀:《文质论》。)

建安时期的政论家笔下的理想君主,基本上都表现出“因循”时势、无为无不为的特点。例如荀悦在《申鉴》中说:“简而不怠,疏而不失,无为为之,使自施之,无事事之,使自交之。不肃而成,不严而化,垂拱揖让,而海内平矣。是谓为政之方。”(《后汉书》卷六二《荀悦列传》。)徐幹在《中论》中对理想君主材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君主应当遵循“大道”兼有众才而表现为中性“醇淡”。请看:小事者味甘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验而远数者难效,非大明君子则不能兼通者也。故皆惑于所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于所易而不能反于所难,是以治君世寡而乱君世多也。故人君之所务者,其在大道远数乎。大道远数者,为仁足以覆帱群生,惠足以抚养百姓,明足以照见四方,智足以统理万物,权足以变应无端,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祸乱,详于听受而审于官人,达于兴废之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则君道毕矣……今使人君视如离娄,聪如师旷,御如王良,射如夷羿,书如史籀,计如隶首,走追驷马,力折门键,有此六者,可谓善于有司之职矣,何益于治乎?无此六者,可谓乏于有司之职矣,何增于乱乎?(《中论·务本》。)

需要指出的是,君主从总体上“因循”时势,并非意味着在具体政治问题上无所用心;相反,理想的君主是“有心”态度去“因循”的,表现为积极地选材任能、循名责实。在这个问题上,从《昌言》到《世要论》一脉相承。仲长统指出如果政府不作为便可天下大治,那么等于否定了尧、舜、禹圣人的政治经验,“三代不足摹,圣人未可师也”(《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列传》引《昌言·损益篇》。)。桓范指出,正常的社会中,庸才多而贤才少,即使有英明的君主,统领庸碌的臣下,必然要用尽智虑,所以君主在实际政治活动中必然要“审核真伪,考察变态,在于幽冥窈妙之中,割毫折芒,纤微之间,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尽于此哉!”(《全三国文》卷三七《世要论?为君难》。)刘邵正是依据了君主积极“因循”大臣的学术理念,建构了《人物志》的人才理论体系,换句话说,是曹魏“因循”政治哲学在人才学中的实现。刘邵通过论述全材(君主)与偏材(大臣)的关系,将这一思想落到了实处。

其一,偏材名号下的儒、法、术诸家。刘邵将偏材分为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和将帅十二种类型,分别胜任十二种不同的职务。其中“清节家”、“法家”和“术家”这“三材”最有意义,故重点分析之:

1.清节家。其特点是“德行高妙,容止可法”(刘邵:《人物志·流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著于仪容,发于德行”(《人物志·利害》。)。也就是说,是道德品质高尚。刘邵认为这种人物的政治功能就是从事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工作,“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人物志·利害》。)。这种人未居官位时,“为众人之所进”;居官位时,“为上下之所敬”。因而必然“无弊而常显,故为世之所贵”(《人物志·利害》。)。刘邵虽然没有称这类人为儒家,但是称其代表人物是“子夏之徒”,显然是指儒家,但刘邵并不予以其“儒家”名号。清节家主要指能在政治实践中推行儒家道德教化的模范,而不是指单纯传授儒家经典的儒生。后者在刘邵的偏材系列中被称之为“儒学”。“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人物志·利害》。)

2.法家。其特点是“建法立制,强国富人”(《人物志·流业》。)。其主要工作是建立政治法律制度。由于法家治国的手段过于严酷,因此在其没有执政时,会引起人们的猜忌,一旦执政则引起人们的恐惧,并且为那些受到其伤害的人们所仇恨。所以“有弊而不常用,故功大而不终”(《人物志·利害》)。刘邵肯定了法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不能以此全面管理社会政治,只能在某种范围内适用。

3.术家。其特点是善于用计谋。“思通道化,策谋奇妙。”(《人物志·流业》)由于术家计策的奇妙玄微,所以一般人很难认识到其重要性和价值,但是君主却可以利用术家来对付各种事变,“其用也,为明主之所珍,其功足以运筹通变”(《人物志·利害》)。奇妙的策术毕竟不常用,因而术家的命运经常是“沉微而不章”(《人物志·利害》)。

其二,全材名号下的“无名”圣人。在先秦道家已提出了圣人无为、无名的说法,但是没有圣人“才性”方面深入探讨,《人物志》的突出贡献是从儒道融合的理论高度,以儒家的“中和”思想解释道家的“无名”,赋予圣人人格以新的意义。在其笔下,圣人是全材,而全材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包含了众材、众能,表现为无材、无能,却能役使众材、众能。当时所流行的名学方法认为,形由实所决定。无为是皇帝的行为(形),理应要由皇帝的材质(实)所决定。因此,刘邵对此作了系统论述,达到了汉魏之际名法派的最高水平: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人物志·九征》。)

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咸而不,淡而不,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人物志·体别》)

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人物志·流业》)

如果君主某种才能突出,便会欣赏、识别和重用相应的某种人才,导致行政运作紊乱。其原因是,治国需要各种职能部门和相应的人才,不能偏废;过度向一种人才倾斜,将破坏国家政治平衡。“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人物志·流业》)刘邵实际上是对黄老道家与儒、法、术各派的作用发表看法。刘氏笔下的理想君主是黄老道家“因循”政策的化身,清节家和法家、术家,则是诸家学说的人格化。他把儒家、法家、术家,都看作治理国家所必需的人才,负责某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而国家机器的金字塔顶端,则由以“因循”原则治国的君主控制。其特征是,放弃主观成见,客观地顺应人才规律和政治需要,选拔和使用人才,具体说,就是将儒、法、术等各种人才安置在适合其才能的职位上,发挥他们各自的最大的效益,而不是君主自己亲临具体政务。“故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也。”(《人物志·材能》)

刘邵的全材与偏材关系的学说,从人才学角度发展了黄老道家的“因循”政治哲学,为道家与儒、法、术各家思想的融合,提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理论途径,对魏晋玄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玄学主流派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因循”时代需要,采取各种政治手段治国,从礼乐教化到刑名法术。这一政治思想主线,贯穿从王弼《老子注》到郭象《庄子注》这两部最重要的玄学经典中。

同类推荐
  • 驿唐

    驿唐

    驿传系统是个好东西,不过每年都要吃掉朝廷一百多万贯才能维持运转。但李潜接手后它就变成了摇钱树。什么?馆舍一直闲置无用?太浪费!对商旅开放,收他们住宿费。驿丁闲得无聊?没关系,开通民邮,准许民间通过驿站寄送信件,造福百姓。怎么,这些钱还不够支持驿传系统运转的?没关系,当当当……大唐的国家钱庄开业喽!没错,李潜就是要依靠驿传得天独厚的网点优势和强大的运输优势组建大唐国家钱庄,利用钱庄将中小商业者团结起来,抗衡门阀的商号。不仅要打击他们的商业命脉,还要改良科举,广泛选拔寒门士子加入朝堂,打击他们的政治力量。民富国强,若不整武备无异于一块肥肉!异族亡我中华之心不死,与其被他们欺凌,不如奋起将他们扫平!颉利不是要入侵中原吗?灭了!吐谷浑不是不老实吗?灭了!高句丽不是不服吗?灭了!西域诸胡不是蠢蠢欲动吗?灭了!大唐铁骑所到之处,看哪个敢撄其锋!
  • 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史记》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通史,为纪传体史书的创始。《史记》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其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内容浩繁,艺术精湛。因其在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了帮助青年朋友学习历史、增长智慧,《史记鉴赏》选取了包括述事、人物、议论、典故在内的章节予以注释、翻译,鉴赏精辟,深入浅出。文白对照,译文精微,详而不繁,阅读方便。
  •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全4册)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全4册)

    晚清犹如危房,轻轻一踹,就会轰然倒塌!面对这危急局势,各色人等,在神州舞台上展开了大PK!李鸿章为洋务运动费尽心机,却为何换来累累骂名?康有为携凛凛杀机高调入京,又被谁逼得仓皇而逃?大头兵袁世凯不学无术,每被弹劾一次就升官一次,岂非怪事?慈禧太后蹬腿之前,因什么纠结得几乎不想咽气?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孙中山真曾落魄得在美国刷盘子?众人你吵我嚷,时光飞逝,历史一不小心滑?了辛亥年!黑暗中,刀出鞘,枪上膛,一场巨变,即将登场!大风云时代,热血横飞,诡计频出,怎一个复杂了得!复杂源于简单,乱变自有头绪,请各位温上一壶热酒——听“幽默讲史新掌门”雾满拦江生猛解读一段风云激荡的大历史!
  • 烟雨红颜

    烟雨红颜

    本书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上100位女性的爱情、命运的大致勾勒和简单评介。书中的人物大多为人耳熟能详,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100位女性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对历史走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字晓畅,幽默活泼;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人的命运和爱情,给人以启迪,视角独特。
  • 明代:最后的汉家王朝

    明代:最后的汉家王朝

    讲述了明朝(1368-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阴阳师:最好看的妖怪小说

    阴阳师:最好看的妖怪小说

    日本平安时代,世界明暗未分,人鬼妖杂相共处。阴阳师安倍晴明,白衣飘飘,儒雅不羁;武士源博雅腰悬长刀,淳朴耿直。平安京异事频发,妖魅为祸,迷雾重重。看安倍晴明与源博雅,如何洞悉人心之咒,解决一桩桩动人心弦的诡奇事件!
  •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对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基本知识,又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方法,可以帮助领导干部从思想意识和具体技巧上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媒体新时代的到来;领导干部与“无冕之王”;让自己的媒体形象亮起来;领导口才与演讲艺术;关注基于民意的舆情;运用媒体作宣传;直面虚假负面报道;接受采访的技巧;做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管理:学会运用和引导网络;自觉接受媒体监督等。书中精心穿插了许多资料链接,这些资料或知识,或案例,或图表,方便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在每章的最后还附上了……
  • 弃妇好逑

    弃妇好逑

    爹爹蒙冤过世,大哥莫名失踪,亲戚无良,孤苦弱女带半路捡来的包子一枚千里求助未婚夫家门前,却被无情拒婚。 不怕商战头破血流,不怕良田太少,不怕包子难养,就怕桃花片片飞,直叹道:难道这个时代弃妇也好逑? (楠竹后来犯了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不喜的妹纸慎入,可以直接转入新坑《农门春色》)===============新坑《农门春色》已挖好,坑内有软垫,欢喜、斗气、冤家、妖孽型!
  • 天尊轮回

    天尊轮回

    前世天尊,今世轮回;风雨飘零,再度飘渺;魔界之旅,悄然成名;偶遇世交,反目成仇;好友相助,横扫下界;七界来回,誓救七界;几翻波折,才知原尾;整顿下界,誓上神界;凡人、仙人、神人再走一遭,方知首领也不好做啊!
  • 像温州人一样思考

    像温州人一样思考

    温州人不是“天生的经济学家”,他们也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但长期以来,他们通过自身的经营和投资,不断积累起创造财富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可称之为温州人的经营哲学。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一个教练

    一个教练

    “我拒绝回答这个问题。”穆里尼奥非常不爽地说道。,“成为一个顶级教练的资格是什么?”“冠军“那能评价一下李云吗?”“一个非常成功的顶级教练。仅次于我。”“那能评价下您至今未赢过……””
  • 邪道鬼尊

    邪道鬼尊

    前世身为孤儿,在末法时代修习鬼道真解却为恶鬼反噬,就此殒命。重生修仙界,胡冬寒进了邪道阴魂宗,成了一名普通的外门弟子,高高仰望着自家的媳妇。于是,胡冬寒一面修行《鬼道真解》,一面发誓——一定要追到媳妇!………………已完本VIP作品两本,《最后的修仙者》180万字,《炼鬼修仙》653万字,完本有保障。书荒的书友欢迎捧场~~…………………………发新书了,都市类的,《我的机械章鱼》,书号3459842。请大家支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