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回纥的关系,本来一直是友好的。郭子仪手下有一名大将叫仆固怀恩,他认为自己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斗中立了大功,应该受到重赏,可是唐代宗并没有给他加官进爵。仆固怀恩非常不满,便发动叛乱,派人去跟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了,要他们联合反对唐朝。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吐蕃共十万人马,向长安(今陕西西安)进攻。半途中仆固怀恩得急病死了。回纥和吐蕃大军继续进攻,唐军抵挡不住,回纥、吐蕃联军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长安告急。
唐代宗和朝廷上下震动,大臣们一致认为要打退回纥、吐蕃联军,只有指望郭子仪了。
当时镇守泾阳的郭子仪,手下仅有两万多人。他一面吩咐将士构筑防御工事,不准同敌人交锋,一面派出探子侦察敌军的情况。
根据探子的回报,回纥和吐蕃两支军队本来是仆固怀恩引进来的,仆固怀恩一死,便开始分营扎寨,争权夺势,谁也不愿听谁的指挥。
郭子仪知道这个情况后,暗暗自喜,他详细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认为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只能智取,不能硬拼,决定采取分化敌人的办法。
回纥的首领过去帮助过以郭子仪为首的唐军打过安史叛军,对郭子仪十分尊敬。郭子仪就决定先把回纥拉过来。
郭子仪派部将李光瓒去回纥营中,见回纥都督药葛罗。李光瓒对药葛罗说:“郭令公派我来问你们,你们本来与唐朝友好,为什么要听信仆固怀恩的谎言,来进攻我们呢?”
药葛罗听说郭子仪还活着,十分惊奇,半信半疑。他对李光瓒说:“郭令公真的还活着吗?我听说郭令公早已被杀了,你不是骗我的吧?”
李光瓒明确告诉药葛罗说:“郭令公现在就在泾阳。”
但是药葛罗还是不肯相信,他说:“如果郭令公还活着,那就请他亲自来见个面。”
李光瓒回城,把回纥人的怀疑向郭子仪做了报告。郭子仪经过考虑,认为要劝说回纥退兵,只有自己亲自去见回纥首领,才能取得回纥人的信任。
听说郭子仪不顾个人安危,要亲自去见回纥首领,将士们都担心他的安全,提出选派五百名精锐的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说:“不行!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郭子仪上马正要出发,他的第三个儿子郭晞赶上前拦住马,劝阻说:“回纥兵像虎狼一样凶暴,您老人家是国家的元帅,怎么能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回纥军营谈判呢?”
郭子仪果断地说:“现在敌众我寡,要真打起仗来,不但咱们父子性命不保,就连国家的命运也很危险。如果国家不保,个人还有存身之处吗?我这次去,如果能劝说他们退兵,那就是国家的幸运;万一谈判不成功,那我就捐躯报国,实现我平生的大志。”说完,扬起鞭子打开郭晞拦马的手,喝令道:“走开!”说完就带着数骑随从,飞奔而去。
郭子仪一行扬鞭催马向回纥军营而来。郭子仪叫随从连声高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
回纥兵士远远望见郭子仪一行骑马奔来,又听见吆喝声,个个吓得目瞪口呆,慌忙报告药葛罗。药葛罗和回纥将领们大吃一惊,连忙命令兵士摆开阵势,准备战斗。药葛罗也全身披挂,手握弓箭,站在阵前。
郭子仪一行来到回纥军营前,不慌不忙地翻身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拉紧马缰,缓缓地向回纥营中走去。
药葛罗和回纥兵都吃惊地望着来人,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啊,果真是郭令公啊!”药葛罗忙放下弓箭,上前迎接。
郭子仪也迎上去,握住药葛罗的手,和气地对他说:“你们回纥人曾经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待你们也不薄,为什么要丢掉过去的功劳,帮助叛臣仆固怀恩叛乱,同唐朝结怨,这多么不明智啊!我今天到这儿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就是为了劝你们悬崖勒马。如果你们真有诚意同唐朝和好,就应该马上撤兵。我现在独自来这里,你们可以杀掉我,但唐军将士一定会跟你们拼命的。”
药葛罗听了郭子仪的劝说,连连说:“我们是受了仆固怀恩的欺骗,以为令公已经死了,因此才敢跟着他来进犯。现在亲眼见到您,我们哪里还敢同唐军作战!”
郭子仪见大事已成,又接着对药葛罗说:“吐蕃王不讲道理,反复无常,趁着唐朝有乱事,便来侵犯我们,掠夺我们百姓的财物,我们决心要回击他们。如果你们肯帮助唐军打退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
药葛罗听后,又感激又惭愧,说:“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们一定会替令公出力,帮助唐军打退吐蕃,立功赎罪。”
这时,在旁边围观的回纥将士听着听着,慢慢都围拢过来。郭子仪的随从一看回纥兵靠近,有点紧张,也紧紧跟上几步,准备保护郭子仪。
郭子仪从容地挥手,叫随从退回,药葛罗也叫回纥将士退开,接着叫人摆出酒席。药葛罗请郭子仪举杯发誓,郭子仪端起酒杯,把酒洒在地上,起誓道:“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两军将领万岁!从现在起,谁若违背誓言,就叫他死在阵前!”药葛罗也跟着郭子仪发了誓,洒了酒。双方订立了盟约。
订立了盟约后,郭子仪便带着随从胜利返回唐营。
吐蕃首领得知郭子仪与回纥订立了盟约,害怕唐军和回纥联合起来袭击他们,就连夜带着军队逃走了。
郭子仪不用一兵一卒,不费一刀一枪,就瓦解了回纥和吐蕃的联合进攻。
在《谋攻篇》中孙子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原则。在这里,孙子用简洁、鲜明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对敌我双方的了解和认识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至今仍是科学的真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故事,便是“知彼知己”的著名事例。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首次率领大军进攻曹魏。参军马谡违反诸葛亮的作战部署造成街亭失守。消息传来,诸葛亮急忙把关兴、张苞叫过来,吩咐说:“你们两人各带三千名精兵,顺着武功山小路往前走。如果遇到魏军,不要去和他厮杀,只擂鼓呐喊,惊吓敌军。等魏军退走后,你们撤回阳平关去。”
接着,诸葛亮传下密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准备退兵。又吩咐姜维、马岱,先去山谷中埋伏,掩护各路人马撤退。又派人去通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军民,赶快退回汉中。
诸葛亮安排完了,看看只剩下五千人马,便亲自带了,去西城搬运粮草,运回汉中。
诸葛亮到了西城后,先派一半人把粮草运走,身边只剩二千五百人了。这时,探马接连来报告:
“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杀来了!”
这时诸葛亮身边没有武将,只有一些文官。众官听得探报,都吓得变了脸色,不知怎么办才好。
诸葛亮登上城头探望,远远望去,果然尘土飞扬,魏军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从城上下来,传下命令道:“把城上的旌旗都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哨位,不许随便走动和高声说话。四面城门都要打开,每一门用二十名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来到,都不要慌张,我自有退敌办法。”
等一切都安排好了,诸葛亮身披鹤氅,头戴纶巾,登上城楼,在城楼前凭栏而坐,让两个童子点上香,悠闲地弹起琴来。
魏军前哨到了城下,见到这般模样,都不敢进城,急忙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了,摇了摇头,不相信竟有这样的事。他叫大军停止前进,自己飞马来到城下,果然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正满面笑容地弹着琴。诸葛亮的左边有一小童,手捧宝剑;右边有一小童,手拿拂尘。在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正低头清扫道路,眼睛向旁边看也不看,好像根本不知道有什么事情发生一样。
司马懿看完,心里非常疑惑。他回到中军,传令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向北山路撤退。
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兵,故意扮成这个样子?父亲何必急急退兵?”
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现在他大开城门,里边一定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城,就会中他的奸计。你哪里能料到这些?赶快撤退!”
于是,魏军两路人马,不大工夫,都撤走了。
诸葛亮见魏军去远了,拍手大笑起来。众官刚才吓得直冒冷汗,这时才放心地喘了一口气,向诸葛亮问道:“司马懿是魏国有名的大将,带领十五万精兵来取小小的西城,为什么见了丞相,便立即退走了,这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说:“司马懿以为我这个人自来谨慎,不会干冒险的事,见到城中这个模样,怕有伏兵,所以退走了。我不是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了这条空城计。司马懿一定会从北山小路往回撤,我已经派关兴、张苞两人在那儿等他了。”
众官都十分惊讶和佩服,说:“丞相的计谋,真是令人难料。要是以我们的见识,一定弃城逃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只有二千五百名兵士,如果弃城逃走,想逃也逃不远,那还不是被司马懿捉住?”
诸葛亮说完,拍手大笑,又说道:“我要是司马懿,一定不会就退走了。”
诸葛亮下了城楼,带着西城官兵和百姓,连夜向汉中退去。
司马懿率领大军,顺着武功山小路正往北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只见一杆大旗上写着“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几个大字。
司马懿回头对司马昭说:“我们如果不退兵,一定中诸葛亮的奸计了。”
魏军怕蜀军冲杀,丢盔弃甲,慌忙奔逃。逃出五六里地,山谷中又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旗上写着“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几个大字。魏军不知蜀兵有多少,不敢应战,只得扔掉粮草、军器,夺路奔回街亭去了。
关兴、张苞也不追赶,收拾了魏军的粮草、军器,欢欢喜喜地撤走了。
此时,魏军大都督曹真听说诸葛亮退兵,急忙带兵追赶。他追过一个山头,只听见一声炮响,姜维、马岱从背后山谷中杀了出来。曹真大吃一惊,打马就往回跑。他的先锋陈造逃得慢了些,被马岱赶上去,一刀砍死。姜维、马岱得胜,连夜退回汉中。
蜀军退走以后,司马懿又回到了西城。他找来当地的百姓一问,才知道当时城中只有二千五百兵士,没有武将,只有文官,根本没有埋伏。再一打听武功山的蜀军情况,百姓们说:“关兴、张苞各有三千人马,他们只是擂鼓呐喊,并不敢厮杀。”
司马懿听了,又生气又后悔,仰天叹息说:“我实在是不如诸葛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