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900000015

第15章 曲种简说(3)

3. 世俗道情(竹琴)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未见得都信奉道教,他们既无“状元袍”可“扯”,也无“乌纱帽”可“脱”,他们每天为生活而奔忙,每天劳作之余,需要娱乐,需要休息,“宗教道情”、“文人道情”所唱的内容,不是他们感兴趣的、所需要的,“世俗道情”(竹琴)便应运而生。其演唱内容逐渐离开道教教义及道家故事。此时虽也继续演唱一些与道教教义有关的故事,如《洞宾三醉岳阳楼》《张三丰云游》《文公走雪自叹》等,但更多的确是如《孔明出师叹》《蔡伯喈思乡观画》《昭君怨》《陶朱公致富歌》等故事。再如根据明传奇《白兔记》改编的《窦公送子、书房骂暠、打猎汲水、邠州回书、磨房相会》,还有与此相类似的《三国演义》《绣褥记》《铡美案》《花木兰》等也与道家、道教毫无关系了。

竹琴唱腔初始有“玄门腔”、“禅腔”、“老南音调”、“南音调”、“街道筒”等,后来演变发展,形成两大流派,中和调与扬琴调。

“中和调”,取“冲气以为”、“中和之气”等意而得名,仍带有些许道家色彩。故唱腔于平稳流畅中而略显粗犷,系上述诸腔综合发展形成,故又称“综合调”。因流行于川南、川东一带,故亦称“中河调”。

“扬琴调”,因完全使用“四川扬琴”的唱腔,但不用弦乐,只用渔鼓、简板伴奏唱竹琴而得名。清末民初形成于四川省会成都,故又称“省调”。初始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成都人习惯称川西坝,故又有“坝调”之称。到上世纪40年代后“扬琴调”流传全川,成为“四川竹琴”的主流声腔。

“扬琴调”的形成,对于“四川竹琴”来说,无异于一次彻底的“革命”,这场革命的首倡者是蔡觉之,而使其发扬光大并最后完成者则为贾树三先生。

关于蔡觉之(生卒不详)先生,我们知道得太少。仅清宣统元年(1909)出版的《成都通览》上一条非常简单的记载:“唱道琴,其声可感人,蔡觉之、邓青山唱得好。”此外只知他原是在成都经营灯彩流苏的商人。蔡觉之是扬琴玩友,同时也唱道琴。后因生意萧条,便下海唱竹琴为生,在行艺过程中,深感当时竹琴的“玄门腔”单调呆板,缺乏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必须进行改革,于是大胆地将“扬琴”的声腔板式全部套用过来,只是将“七眼板”压缩为“三眼板”,在演唱形式上也完全仿效“扬琴”的“五方人”分角色坐唱。伴奏乐器除“渔鼓”、“简板”外增加了木鱼、梆子、碰铃等打击乐器,从而创立了“扬琴调四川竹琴”。据曾经与蔡觉之同台演唱的艺人戴云卿于1952年3月“曲改会”一次座谈会发言说:“蔡觉之是用扬琴腔改进竹琴唱腔第一人,时间大约六十年前。”据此推算,“扬琴调四川竹琴”的创立应在清光绪十七八年以前的事。这种“旧貌换新颜”的“四川竹琴”使当时的听众顿觉耳目一新,因此十分受人欢迎。与蔡觉之共同完成这次“革命”的还有邓青山、陈立三、张玄林、李麻子(名不详)、银静臣以及稍后的戴云卿、玩友下海的骆文藻等人。今尚在世的八十余岁的竹琴女艺人王素云即为骆文藻的夫人,一生唱竹琴却敲不来“渔鼓”、“简板”,便是当日“分角坐唱”竹琴所留下的“痕迹”。

民国二年(1913)蔡觉之曾到重庆行艺,并与重庆的赵高峰等竹琴艺人进行了艺术交流,从而把“扬琴调”这种新腔传到川东一带。后来在民国二三十年间,自贡竹琴艺人龚文长、李文光等数人先后到成都向贾树三学艺,又将“扬琴调”传至川南,到上世纪4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在四川“扬琴调竹琴”“一统天下”的局面。

蔡觉之等人所创分角坐唱的“扬琴调四川竹琴”正式进入书场(茶馆)大约是在清宣统二三年间,在成都竹林巷口的“清音阁茶园”,一登台便十分叫座,到辛亥革命时停止演唱。辛亥革命后恢复,在中山公园(原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羽经茶社”继续演唱,持续八年之久。后来当时的市政府整顿公园,竹琴演唱亦被取消。蔡觉之、银静臣、邓青山等相继谢世,其他艺人亦风流云散,唯蔡觉之的传人、年轻的贾树三继续以唱竹琴卖艺谋生。

经过几年的努力,贾树三终于创立了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一人多角的“贾派竹琴”。约于民国十七年(1928)贾树三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射得会”茶园演唱引起了曾任过道尹的教育界知名人士谭创之的注意。谭创之便联络教育界对此有兴趣的人帮助贾树三编改唱本,斟酌腔词,使之更趋完善,民国十九年(1930)谭创之等人又帮助贾树三在桂花巷口的“锦春茶楼”开设固定的竹琴书场,并正式挂出“竹琴绝技贾树三”的招牌。贾树三因此一炮走红,“贾派竹琴”亦风靡全川。

四川竹琴演唱场所主要在书场(茶馆)。1925年前后各地出现了规模不一的竹琴会社,对四川竹琴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进作用,这些会社大多活动至1949年方自行解散。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建立了曲艺团、队,许多曲艺单位都有竹琴演员并招收了学员。一些新文艺工作者与艺人结合,对传统唱本、唱腔、演技、伴奏进行整理加工,并编写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使竹琴有了新的发展。成都市曲艺团竹琴艺人杨庆文(已故)率先改坐唱为站唱。他演唱的现代题材曲目《赶猪的人》在四川省第一届曲艺会演中获奖。万县市曲艺团华国秀(女)演唱的四川竹琴长篇说唱《华子良传奇》,采用章回体形式(共16回),歌颂共产党员华子良在党的领导下机智斗敌、出奇制胜的英雄事迹。音乐唱腔既保持了川东竹琴粗犷、豪放的特色,又大胆探索有所创新。这部竹琴说唱于1987年1月和1990年3月分别由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引起较大反响。

近年来,舞台演出鲜见竹琴登台,茶馆内基本见不到,主要原因系后继无人。

四川竹琴音乐因其流布区域及风格之不同分为“扬琴调”与“中和调”两大流派,但两者之音乐结构都大体相同。

四川竹琴音乐由主体唱腔、辅助唱腔及专用唱腔三部分构成。

主体唱腔系其音乐的主要部分,为板腔体结构,主要板式有[一字][二流](分快、慢二种)、[三板][大腔]等。有甜皮、苦皮之分;扬琴调分男、女腔。

辅助唱腔有[阴调](中和调用)、[垛子](扬琴调用)等。专用唱腔有[平板][春色娇]等。

四川竹琴以渔鼓、简板为其伴奏。简板在板上即重音上击拍,控制速度和节奏。渔鼓之拍击技法较多,其称谓尚不统一。较为通行的有打、拍、勾、弹、捂等数种手法。伴奏曲牌亦无统一规范之称谓,较统一的仅有[大过板](用于前奏及大段落分隔)、[小过板](用于间奏);演奏句幅之长短随艺人情绪和演唱情节需要增减。

此外,在演唱中渔鼓、简板的演奏还能起到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等作用。

目前“四川竹琴”仅剩贾树三的第三代传人张永贵,而张永贵已是七十余岁的老人,要不了多久,“贾派四川竹琴”将成“广陵散”矣。

四川评书(附:故事)

“评书”即“平话”,《永乐大典》所说的:“皆优人以前代轶事敷衍成文而口说之。”“平话”流行全国各地,四川尤甚。四川乃茶的故乡,茶馆特多,因此,凡有茶馆处,便有评书艺人在那里口吐莲花,说古道今;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都在此辈人一张口中。正如《锦城竹枝词》所说:“萧条市井上灯初,取次停门顾客疏。生意数他茶馆好,满堂人听说评书。”(邢棻《天香室诗》卷上)另一首竹枝词说:“说书大半爱吴暹,善拍京腔会打跹。一日唱来闲半日,青蚨一串尚嫌廉。”(清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可见说评书的生意还相当的好,听众十分踊跃。

四川评书因其以四川方言夹评夹议地讲说故事,流布四川全境,故新中国成立后遂冠以“四川”二字以说明其地方文化特色。

四川评书历史颇为悠久。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文中所说的“市人小说”即唐代流行的民间“说话”;“太和”为唐文宗李昂之年号(827-835),“太和末”段成式随任西川节度使的父亲段文昌住成都,所记乃成都之事,可见那时成都已流行“说话”(市人小说)。

明代的“平话”在四川亦很流行。据清魏源的《圣武记》记载,我们知道一位叫金公趾的四川平话艺人(“蜀人”)便曾在李定国军营中讲《三国演义》。张献忠更是请“平话”艺人每天到他的军营中讲《三国》《水浒》诸书,“其埋伏攻袭咸效之”(清刘銮《五石瓠》),可见他是把讲“平话”作为上军事课的。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人将明万历年间平定播州(今遵义,明时属四川)宣慰使杨应龙叛乱一事,“造作平话”讲说,并由此引起了贵州巡抚郭子章与四川巡抚李化龙二人相互不满。

到清代“四川评书”特别盛行。清初以后,四川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评书艺术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在四川几乎凡有茶馆的地方便有评书,故《成都通览》说:“成都之茶铺多,名曰茶社。……在前之斗雀、评理等事已禁止,惟评书、洋琴二事尚仍旧也。”

当时的“评书”确可谓艺业兴旺,名家辈出。清末四川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评书大家,如钟晓帆(成都)、施昌荣(宜宾)、陆洪藻(宜宾)、戴全儒(成都)、朱子俊(广汉)、杨琢之(涪陵)、王秉诚(重庆)等,钟、戴二人尤为个中翘楚。

钟晓帆(1851-1934),成都人。(参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

戴全儒(约1856-1936),成都人。乡下务农,系半农半艺,擅长铁马金戈,扑刀杆棒,如《三侠剑》《薛家将》《金鸡芙蓉图》等。对于战场厮杀,擒拿短打之表述,对各种古代兵器之比拟,因曾习武于舞台上手比足画颇像武术行家。特受一般劳动群众欢迎,将其与钟晓帆并提而称为“武状元”。

清末民初,由于辛亥革命的动荡,四川评书曾出现一时短暂的衰微,但很快又发展起来。不仅成都、重庆等大城市异常兴盛,小县城、乡镇亦非常活跃。一大批评书艺人在全川各地“聚众谭说”,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使民众在苦闷的生活里,精神上得到一种艺术的灌溉”(周芷颖《新成都》),也推动着四川评书艺术向前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均组建了专业曲艺团、队,评书艺术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首先在各地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对传统书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同时逐步开始说新书。此外,创造了短小精悍的“韵文评书”,并很快在各地流行。

上世纪60年代,以改编讲说《红岩》为标志的说新书活动达到高潮。各曲艺团队纷纷成立了有专业作者、艺人参加的《红岩》改编小组,依靠集体力量改编《红岩》进行讲说,同时还改编了《保卫延安》《红日》《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大批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讲说的范围已不局限于茶馆书场,而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甚至居民院落。

“文革”中,四川评书亦被列为“四旧”之一遭到禁说,被“革命故事”所代替而停止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逐渐恢复了评书讲说活动。此时讲说的书目除以传统书目为主外,一些艺人尝试改编讲说新派武侠小说及翻译小说。如《书剑恩仇录》《萍踪侠影》《天龙八部》《福尔摩斯侦探案》《基督山恩仇记》等。

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各地茶馆播放录像或改营他业,评书艺人的活动场所大为减少,四川评书渐成衰势。现仅有极少数艺人仍在各地活动。90年代,在成都出现了所谓“散打评书”,虽也红极一时,然而,就“四川评书”的历史与现实而言,似有“昙花一现”之感。同时,也有人提出“散打不是评书,评书绝不散打”,虽是一家之言,亦可供人思考。

四川评书是用四川方言叙述故事,以说为主、表演为辅的曲种,按其书路与表现手法有“清棚”、“雷棚”、“黄派”之分。

清棚:注重文采,讲述时细语轻言,娓娓道来。不铺饰刀光剑影之战斗场面,而注重原书中诗词歌赋的讲解,细致入微。

雷棚:注重表演,讲述时语言节奏较快,且火爆,擅说铁马金戈、征战杀伐一类题材。上肢动作大而多,注重书中人态物状之模拟。

黄派:其特点是说书人时时进入角色代言。其语气动作均模仿川剧舞台人物之表演。注重讲口。

新中国成立前,评书主要在茶馆讲说,以长篇大书、坐式讲说为主,一般表演幅度不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舞台演说,多为短篇或长篇中之片断,以站式为主,表演幅度较大,多熔各种流派于一炉。

评书的道具仅醒木一方,折扇一把。开讲前以醒木拍击桌面提醒听众。讲述中轻重疾徐拍击各种音响以烘托气氛,折扇则可作各种物件之模拟,如刀、枪、笔、纸等。

附:故事

故事原非演说艺术,系群众性自娱活动。夏夜纳凉,冬夜围炉,以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短小精悍的故事。其内容十分广泛,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俗称摆龙门阵。“文革”中评书被禁,故事应运而生。加上当时文化主管部门的提倡,曾多次举行全省性调讲活动,遂成高潮。因其“文革”路线之左右,故前期之内容题材均较狭窄,主要为阶级斗争、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等内容,故当时冠以“革命故事”,后期稍有扩展。

故事虽与评书同属以情节见长之口头文学,但故事是只直叙其事,不夹评说议。其特点为朴实明快、中心突出、线条单一等。后期由于一部分中青年评书艺人加入说故事的行列,自然将一些评书的创作、表现手法引入故事讲说之中,两者界线便渐趋模糊。

“文革”后大规模的故事讲说活动虽没有了,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这一形式却被保留下来,一些专业曲艺团、队亦有说故事的演员。说故事这一群众性自娱性的形式逐渐衍变为曲艺艺术的一个尚不够成熟的曲种。

四川金钱板与四川荷叶

“金钱板”与“荷叶”这两个曲种,它的产生形成都与“川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它们的主要部分——唱腔——基本上是源于“川剧高腔”音乐,其曲牌的名称也都借用于高腔的牌名。其次,伴奏(荷叶)所敲击的点子亦全部是高腔锣鼓点的简化;在表演(金钱板)方面亦多是对川剧各行当“手、眼、身、发、步”的写意性借鉴。由于两个曲种很多方面相通,因此在历史上便形成了“一锅煮”的现象,即唱“金钱板”的艺人大都能唱“荷叶”,反之亦然,现分述于后。

“四川金钱板”以三块楠竹板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三块竹板中有两块嵌有古铜钱而得名。又名“三才板”(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俗称“夹夹”。新中国成立后冠以“四川”二字,是明确其流布地域及地方特色。

关于金钱板产生形成的准确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但我们从川东道于光绪十三年四月十七日(1887年6月8日)关于上年发生的“重庆教案”所发布的一纸“告示”中能得到一点信息。该“告示”说:“为示谕严禁事。照得本道访闻,近有卖唱之流,名曰打金钱板,编造伤时歌谣及去岁渝城打毁真原堂并柏果树等处之事,在于城乡镇市四处传播,煽惑乡愚,实属无知妄为,好事滋非,抑且有伤风化。除饬州县查禁外,合行示谕严禁。”

此外,对金钱板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艺人杨永昌的学艺时间可做一些印证。杨永昌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18岁时在成都拜师刘宝山学唱金钱板。关于刘宝山的生卒、身世均不详,只知他是重庆人,绰号“小教主”、“五匹齐”(因会演唱几种曲艺形式之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几十年的行艺经历,是不可能成为“五匹齐”艺人的。因此,我们可以据上述材料推断,金钱板这一民间曲艺形式至迟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已在四川广为流传,它的产生当然比这更早一些。

同类推荐
  • 天下三国

    天下三国

    本书由著名作家李国文话说三国157题,据史实,讲故事,说权谋,道忠奸,探寻世界分合之道,分析博弈消长之谜,梳理人生成败之路,内容丰富,文字精炼。
  • 我走我的路:致我的同学

    我走我的路:致我的同学

    这本袖珍小书以独特的视角,对那些死学死考得高分的所谓"状元"以及所谓的"命题专家",进行了无情的挖苦、嘲讽,而对考试分数不高的所谓"差生",本书则投去欣赏、赞美的目光。作者以为无论是"状元"还是"差生",每个人都是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欣赏敬畏。只要不违反学习规律、成长规律去死学死考地折腾,每个人都会各得其所,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出路。
  •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分别整理了亚洲现代文学大家和非洲现代文学大家。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 春芽嫩嫩(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春芽嫩嫩(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深处,是一种真爱。爱的表达方式不一,爱非经冬不知甜。心灵深处有最爱,不能晓悟人间温暖。有人说: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爱情是一种纯度。作家刘心武说: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失却这些情谊的人是世间可怜的孤独者,没有这些真情的社会只能是一片繁华的荒漠。
热门推荐
  • 中国古典散文集2

    中国古典散文集2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霸占新妻

    霸占新妻

    “时候到了我会看着办,再见。”顾亦琛的眉微微皱了一下,脸上依旧是一贯的清冷之色,一句赘言都没有,说完就挂了,果然是顾亦琛的作风,一点都不拖泥带水。陈思雨裹着床单走过去,扑到了顾亦琛背上,“今天表现不好,罚你帮我洗澡。”顾亦琛转身,一把将陈思雨身上的床单拽了,攫住她的腰,吻上她的唇,向浴室走去,又是一番湿热的缠绵。而那头的老爷子却已经开骂了,“混小子,每次都这样,……
  • 千金方

    千金方

    知府大人家的嫡女,额娘早逝,继母当家,都说没娘的孩子像根草,但书容这根草,可是有大树罩着的,大舅舅是备受康熙爷恩宠的直隶总督,额娘出身在大清贵胄赫舍里家族,当今太子爷,那还是自家表亲呢,就连阿玛这知府的官衔,那也是拖了母舅的福才得的,可就这样,还有些不知死活的人要来挑衅,那当真是活腻了!
  •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是当代微型小说之父刘国芳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事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平淡中见神奇,本书收录了作家精品短篇小说三十五篇,作品构思精巧,富有想象,韵味无穷,是一本好看好读的小说精品。
  • 教你学习演讲

    教你学习演讲

    口才是指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口语语言表达得十分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能够达到特定交际目的和取得圆满交际效果的口语表达艺术与技巧。
  •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个好故事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个好故事

    孩子从他生下来的那天开始,便是一个独立的人、大写的人。父母从读懂孩子这本“书”开始,应注重培养孩子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竞争意识、交往能力、抗挫能力、亲中能力、学习能力、时代感悟。当你翻开本书时,你一定会感受到它是一…
  • 相见欢之为爱轮回(全书完)

    相见欢之为爱轮回(全书完)

    一个其貌不扬的古怪老师,却在体内暗藏着南唐后主李煜的灵魂一个来路不明,性感多才的音乐老师,却在体内暗藏着大周后娥皇的灵魂这是一场现代爱情悲剧,还是唯美爱情的重演?这是人生宿命,还是一场惊天大阴谋?而当两个灵魂苏醒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却刚刚开始……=================================================本小说原名《琵琶》。一把著名传世的琵琶牵出了生与死、情与愁、爱与恨的碰撞=================================================故事简介:太平兴国三年的七夕节,李煜应该在这一天悄然死去,但他却从死亡中迸发出来。关于李煜的故事远远不止41年,这41年是历史的永恒,之后的千百年却是一段传奇。通过灵魂游离的千年——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远方传来了一声远古的声音,发出这种声音的是一种失传了千年的乐器——烧槽琵琶。而烧槽琵琶的声音更像是一种呼唤,来自于地底下、或者是时间背后的呼唤。神秘的音乐女教师似乎对这种声音有著特殊的信仰,她要去寻找这个声音,找到那个烧槽琵琶,因为这是开启轮回之门的钥匙。她跟随著一个古怪的男老师开了始寻找烧槽琵琶的探险,最后,他们在一处荒凉的古墓里的找到了这个琵琶,但是真正的阴谋却刚刚开始。烧槽琵琶不见了,他们又陷入了另一场危机之中……终于回到了北宋年间,李煜从死亡中复活,作为北宋俘虏的他开始了复仇的计划,他与宋太宗赵光义的明争暗斗也随之拉开……但是当烧槽琵琶重新来到他们身边时,一切都不同了。他放弃了与赵光义的暗斗,而且开始了一场逃亡的生涯,在宋廷军队不断地的追击中,李煜一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他能否摆脱赵光义的势力,他的终点又是何处?然而,跟随在他身边的烧槽琵琶,却也暗藏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李煜还是重新登上了帝位,他又一次当上了皇帝,这一次面对的敌人除了北宋的赵光义外,还有来自大辽的耶律德光。这一次的敌人更加地凶狠和残酷,他与娥皇的爱情宿命在战火纷飞中经受着生离死别。这所有的敌人不仅仅为了夺取李煜的性命而来,也不仅仅是为了占领疆土而来,更是为了这把神密的烧槽琵琶,他们要将其占为己有……然而烧槽琵琶铭刻了李煜对娥皇无限的爱意,又岂能让人夺去,在保卫疆土和保护琵琶之中,到底孰轻孰重?在要江山还是要美人的选择中,李煜又会选择谁?当琵琶再一次响起的时候,你,做好了生或者死的准备了吗?=================================================欢迎朋友们加入读者群:53498536谢谢各位的支持和鼓励!
  • 师父,秀色可餐

    师父,秀色可餐

    穿越异世当了十六年米虫,云挽卿终于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女扮男装上鼎鼎大名的雪名书院读书,考状元。书院桃花阵阵,美男成群,看的人目不暇接,娘说美色是毒,她终于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谛。^^^^^^^^^^^^^^^^^^雪名山长:云同学?云挽卿:山…山山山长你你你你怎么会这里?!雪名山长:在温泉池自然是泡温泉了,只是没想到云同学与我一样喜欢半夜来泡温泉。云挽卿…^^^^^^^^^^^^^^^^^^孟先生:云同学下课来找我,让先生教授教授你什么才是‘真正的礼仪’。想起上次在山中沐浴差点被发现的事儿,云挽卿心里一阵发毛:先生,学生,学生身子不适,可否…孟先生:正好,先生略懂医术,可以为你看看。云挽卿…^^^^^^^^^^^^^^^^^^兰先生:云同学你身子如此瘦弱,今晚跟先生一同去冬泳罢。云挽卿:先生,学生身子弱恐难承受…兰先生:就是身子弱才要锻炼,今晚酉时山下碧落河畔不见不散。云挽卿:先生我…^^^^^^^^^^^^^^^^^^花先生:云同学,你的耳朵?云挽卿?花先生:耳洞。云挽卿:啊!那个,那个我…我不小心磕到针上了!花先生:云同学真有本事。云挽卿…多谢先生夸奖。***********************雪名凰:雪名书院山长,鹤发童颜。孟风遥:雪名书院先生,清美温雅。兰息染:雪名书院先生,邪佞腹黑。花馥郁:雪名书院先生,绝色妖娆。赵泠沧:雪名书院学生,冷若冰雪。(文中角色令加)【注:此文NP,文风偏白,宠文,小暧昧,慎入哦~】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5)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