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900000014

第14章 曲种简说(2)

“滩簧”系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一种戏剧体说唱艺术形式。这“滩簧”其实就是“昆曲”的“清唱”。徐传霖先生在《中国民众文艺一斑——滩簧》(载郑振铎编《中国文学研究》)一文中谈到滩簧的起源时说:“……在清朝的全盛时代,正盛行昆戏,还没有什么徽班京班咧。其时不知哪一个皇帝死了,于是各处戏园,都受到一个极大的痛苦……白诏一到,哪一家戏园还可以开门呢?必须在三年国丧期内,戏园一律停锣……(艺人的)生计就大难。因为这些吃开口饭(卖唱为业)的人,都是从小学习的,他竟除了所学的本领,没有别的吃饭方法……于是昆曲的故乡苏州,有一位姓钱的,想出一个方法来,将昆曲减去锣鼓与笛,全用丝弦乐器来和他的唱,改头换面,对于官厅方面,便可以不算戏文。一面他们也如堂会那么专应人家喜庆堂会,单单坐着清唱而已。这方始把他们的生活维持过去。这样把昆曲改成简单唱法而只用丝弦的,便叫做滩簧。”

《清稗类钞·音乐类》说:“滩簧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也。集同业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角色,惟不加化装,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戏文,惟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歌白并作,间以谐谑,犹京师之乐子,天津之大鼓,扬州、镇江之六书也。特所唱之词不同,所奏之乐有雅俗耳,其以手口营业也则一。……江、浙间最多,有苏滩、沪滩、杭滩、宁波滩之别。”

清范祖述在《杭俗遗风》中介绍相类似的说唱形式——“花调”时说:“花调,杭州有之,介于滩簧评话之间。以五人分角色,用弦子、琵琶、洋琴、鼓板,所唱之书,均七字唱本,其调慢而且艳,每本五六回。”

我们将上述“滩簧”、“花调”与“四川扬琴”作一比较。

一、演出人数及方式。

“滩簧”——“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角色,惟不加化装,素衣,围坐一席”。

“花调”——“五人分角色”。

“四川扬琴”——过去为“七方人”,现通行“五方人”,分生旦净丑角色坐唱。

二、词本来源及结构形态。

“滩簧”——“所唱亦戏文,惟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

“花调”——“所唱之书,均七字唱本……每本五六回”。

“四川扬琴”——目前尚能见到词本的263段扬琴词本均如前。今举一例:出自于明高明的《琵琶记》的同名“扬琴”,即另编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共六段,计有《吃糖哽糠、寄书托友、剪发卖发、描容上京、广才扫墓、刻碑三打》。

三、演唱者所持乐器。

“滩簧”——“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

“花调”——“用弦子、琵琶、洋琴、鼓板”。

“四川扬琴”——七方人:洋琴、鼓板、三弦、碗琴、京胡、曲笛、碰铃;五方人:洋琴、鼓板、三弦、京胡、碗琴(今均以二胡代)。

此外,演唱时的“歌白并作”、“其调慢而且艳”等风格特色亦基本相同。

从上面的比较中,不难发现“四川扬琴”无论其演唱形式、乐器配置、词本结构等均与滩簧、花调如出一辙,这绝非偶然巧合。

关于“四川扬琴”的文字记载,最早的见于清嘉庆甲子年(1804)成都流行的杨燮的《锦城竹枝词》一书。其中说:“清唱洋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可以想见在“遍蓉城”的“杂耍”(民间曲艺)中,作者特别提出“清唱洋琴”这一艺术形式,同时这“清唱洋琴”已形诸文人笔下,足以说明“洋琴”在当时已十分流行了。这“洋琴”冠以“清唱”二字,想来它与“昆曲清唱”的形式应有一定关系的。此外,在四川扬琴发展历史上出现的几位著名艺人,如王化友(1827-1898)、谢成斋(1829-?)、谢海楼(1830-1897)、胡天禧(1833-1878)、康明煜(1845-1918)等,大都生活在清道光至光绪这一期间,可见四川扬琴大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至迟也不会晚于嘉庆,道咸以后颇为盛行。

谢成斋的弟子谢兆松对四川扬琴的发展很有影响。谢兆松(1867-1930),工须生。他改进了扬琴的“桥”,从原来两排横队如梯的琴桥改为雉堞形,这便于上弦。同时,他用钢丝弦代替原来的铜弦(最低四音仍用铜弦),使扬琴音色趋于明亮,且不易断弦。在清道光年间(一说咸丰年间),成都的四川扬琴艺人便组织了行会——三皇会,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后延至正月十五)在茶馆聚会演唱。此外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还有两次聚会。聚会时供奉“百寿图”以纪念过世艺人,同时进行会首更换等事务。艺人卖艺的方式一是出堂会,二是坐馆。出堂会是受雇去某家演唱(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二节);坐馆(其始不晚于上世纪初)是每晚在茶馆演唱。清宣统元年(1909)出版的《成都通览》曾记载:“……(茶馆)省城共计四百五十四家。在前之斗雀、评理等事已禁止,惟评书、洋琴二事尚仍旧也。”

民国十四年(1925)成都慈惠堂瞽童教养所开办“洋琴班”,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洋琴班”每期约招20名盲童,按“慈、惠、大、成、发、达、永、久、勉、自、未、定、蒙、天、之、佑”字辈取艺名。关于此事,前辈学人陶亮生先生曾亲历亲见,他在《尹仲锡与慈惠堂》(见《成都文史资料选编·蓉城杂俎卷》)一文中作了较详的记述。该文说:“我(作者)有一次往,先生(指尹仲锡——引者注)说,你来得好,我们到后院去看教瞎子打扬琴。盖先生本人便解音律,择堂里青年盲瞽,嗓音清亮者教其弹唱,礼请名艺人、名票友义务传习,我当天看见的就是先生亲戚乔仲权先生正在唱《白帝托孤》的老生。成都旧俗,中人之家办喜事,往往请一棚扬琴艺人来助兴,取其热闹。由于打扬琴的多是瞎子,女宾都可环坐而听。先生说,瞎子唱,可以听,但确实难看,我要把他们打扮一下。至今回想,真有趣味。当时蓝袍玄褂,是国民党政府规定的文官礼服,先生为瞎子们各备二套,头戴红结六合瓜皮帽,一律墨晶眼镜,望之俨然,近亦不恶,生旦净丑末分组为朋,外配琴师杂役二人,则用眼睛好的,使其负具偕行。预印有招聘单,或昼或夜,唱戏几出,如何招待,给钱若干,都有具体规定。届期,杂役领队,瞎子并肩鱼贯而行,琴师殿尾,衣冠楚楚,赴主家鬻艺。于是慈惠堂扬琴名冠成都市。”1950年慈惠堂解体,洋琴班至“自”字辈结束。洋琴班卒业艺人世称堂派。

票友(业余爱好者)对于四川扬琴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四川扬琴分省调与州调。省调流传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1931年由慈惠堂艺徒何永清(盲人)带至重庆;州调分布于川南及川东、川北部分地区。省调所在的成都一带票友很多;而州调几乎没有职业艺人。在四川许多地方都有票友组织,仅在成都一地就有陶冶琴社、六合琴社、超弦琴社、友声雅集社、新兴雅集琴社、邮声琴社、嘤友票社……川东地区则有重庆蜀雅琴剧社、合川重新扬琴社等。票友一般社会地位较高,并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他们帮助艺人撰写或修订曲本,为艺人讲解唱词典故、分析角色心理,做到恰如其分地表现角色,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一些票友“下海”成为职业艺人,艺术 上均有所造诣。

上世纪30年代起,陆续涌现出一批造诣较高的扬琴艺人,如成都的李德才、叶南章、张大章、洪凤慈、刘松柏等即为个中翘楚。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曲艺团、队多有四川扬琴这个曲种,并相继招收了学员。以后成都市戏剧学校曲艺班、四川省川剧学校曲艺班、四川省舞蹈学校曲艺班均设有四川扬琴专业。过去四川扬琴无女性艺人,新中国成立后始有女性学员专习旦角。

1962年11月,由四川省文化局等单位在成都组织了四川扬琴演唱大会,历时17天,老、中、青三代艺人登台献艺。并有川剧艺人客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注意。1982年2月22-3月15日,在重庆山城曲艺场举办扬琴大会,除本市扬琴演员外,还特邀省曲艺团著名扬琴大师李德才及市川剧院著名演员李家敏、杨肇西、蔡如雷等人参加。

1986年,成都市东城区曲艺团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这是四川扬琴第一次走出国门。

四川扬琴的传统曲目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三百余段。其中尤以“三国”故事为多,且较连贯和完整。其他根据民间故事、戏曲小说改编移植的亦不少。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不少新作品,如《嘉陵江上红旗飘》《急浪丹红》《铁窗训子》《凤求凰》《十里长街送总理》《浣花夫人保成都》等。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社会团体、艺术院校着手整理四川扬琴传统曲目。成都市文化局编印了《四川扬琴词本汇编》《四川扬琴唱腔选集》;中国音协成都分会(今四川音协)编、萧前林记录整理的《四川扬琴音乐》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师大音乐系记录了不少曲谱,并编入讲义列为教材。

四川扬琴音乐分省调和州调。

省调分大调和月调。

大调又名反调,其宫音是月调的徴音。大调系板腔体,有主体唱腔[一字][紧中慢][快一字][二流][三板][大腔];辅助唱腔[垛子](亦称垛板)、[襄阳垛子];专用唱腔[满江红][春色娇][昆腔]等。主体唱腔与辅助唱腔均有男腔与女腔([襄阳垛子]无女腔),二者同宫异腔,男女腔都有甜皮与苦皮,艺人称为回甜与犯苦。

月调又名正调,系联曲体。有曲牌[月头][月尾][夺子][平板][金纽丝][银纽丝][叠断桥][背工]等十余支。

此外,尚有只奏不唱用于烘托气氛的器乐曲牌,艺人称为牌子的[将军令][小开门][八谱][南庆宫][哭皇天]等数支。

州调因全系玩票,新中国成立后票社解体,票友相继作古,已难了解全貌。流传在泸州一带的州调,当地称为“中和(河)调”。有两位票友于新中国成立后“下海”,其音乐相对完整,中和调系板腔体,有[清板][一字][四字调][二流][三板][简大腔][全大腔][中十字]等(州调无“七眼板”)。男女同宫同腔,有苦皮与甜皮之分。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扬琴无女性艺人,女角由男性反串,因此演唱女角者无论唱或说均用假嗓。男角是真假嗓结合。男角有小生、武生、老生、老旦、净(艺人称“大面”)发声方面都要求各具特色。女腔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

四川扬琴均由演唱者各执乐器伴奏。以五人组合为常见,击扬琴者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其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其右;后排二人:京胡与二胡。新创作的曲目,乐器有所增加,一般增加大提琴、竹笛、琵琶等。

“扬琴”为“四川扬琴”的主要伴奏乐器,过去通行的“两排七桥”扬琴,现均被“四排转调”扬琴所代替,因此在演奏手法、风格特色等方面有所发展,亦有所丧失,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即“道情”(亦写作“道琴”),因所唱内容而得名。元燕南芝奄《唱论》说:“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清李调元《雨村曲话》亦说:“《啸馀谱》有新定乐府十五体名目:……三、‘黄冠体’,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霞服日之想,名曰‘道情’。”民间则俗称“尺嗙嗙”、“道筒”。

“唱道情”原系道家宣扬其教义的手段之一,其历史十分悠久。宋《太平广记》引《野人闲话》一书记载“击竹子”一事说:“击竹子不言姓名,亦不知何许人,年可三十余。在成都酒肆中,以手持二竹节相击,铿然鸣响,有声可听,以唱歌应和,乞丐于人,宛然词旨皆合道意,得钱多饮酒,人莫识之。”如此在成都十余年,后重病中将自己的后事托付于成都东市一好道之人,开生药铺的黄某。后来黄某将其火化,但烧了一天,其心仍不化。黄某令人“以杖触之,或闻炮烈,其声如雷,人马皆骇,逡巡,有人长尺余,自烟焰中出,乃击竹子也。手击其竹,嘹然有声,杳杳而上……”当时人们感叹说:“始知成都乃神仙所聚之处,如击竹子者。”这里讲了一个道家关于飞升成仙的故事。但我们透过这个故事可看出所谓“击竹子”其人,大约是一位贫穷的民间艺人或募化的道人,他在成都“乞丐于人”,“得钱多饮酒”。再从“以手持二竹节相击”、“以唱歌应和”,其所唱“宛然词旨皆合道意”及故事结尾来看,他应是唱的“道情”无疑,只是有“简板”(“二竹节相击”)而无“渔鼓”。

“渔鼓、简板”是“道情”的伴奏乐器,渔鼓的出现应是在元明时期。明王圻《三才图会》器用三卷记载“鱼鼓简子·截竹为筒,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膋即猪肠——引者注),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其制始于胡元”(“其制始于胡元”说明宋时无“简子”之称谓,故《野人闲话》称“二竹节相击”,这里的“二竹节”即“简子”,后世之“简板”)。这里将“鱼鼓、简子”的形制、制作及敲击方法都说得十分清楚,并绘有图,从所绘之图看与今天竹琴艺人所使用的“渔鼓(竹琴)、简板”已无二致了。这里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三才图会》中“鱼鼓、简子”的形制、尺寸等,在“四川竹琴”一直保持到现在,而其他同源曲种之两件乐器早已发生变异如“湖北渔鼓”的“渔鼓”改短没有三尺长,简子(板)也为“檀板”所代替;“河南坠子”已废弃了渔鼓,简子也变为七寸左右的简尺。但需说明一点,此处之说全无褒贬之意,只是见其“四川竹琴”之古老而已。

“道情”在中国曲艺中是流布地域最广的一个曲种,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流行或曾经流行过。因此称谓便不止一个,有的地方一直沿袭称“道情”,如山西、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区;有的地方则称“渔鼓”,如湖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区;唯四川称“竹琴”,但“道琴(情)”一名亦同时流行。

“竹琴”之称在四川出现也是清末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版《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艺文志”载《丹崖元夜春灯谣》诗,该诗描写春节灯会广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情景,其中有句云:“更有一队云车扶,竹琴羌笛声调粗。”

另据传说,约1927年曾在川东梁山(今梁平)县举行过一次规模盛大的“竹琴大会”。会上评出了赵高峰、杜成辉、孙成德、梁佩然四人,其中因梁佩然的技艺略逊于其他三人,故只算半根“杠子”(此系四川对“渔鼓”这一乐器的俗称),当地流传的一首《竹枝词》便称“梁山英雄三根半,沿江听唱尺嗙嗙”,这“尺嗙嗙”亦是四川对“竹琴”的形声俗称。“道情”变为“竹琴”,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主要是演唱内容的变化,其间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宗教道情

“道情”本是道教宣传教义的形式,随着宗教的世俗化而走入民间。如明代道士张三丰(永乐年间,名通)便著有《道情歌》《五更道情》《叹出家道情》等一百余首“道情词”。

2. 文人道情

清前期由于严厉的“文字狱”及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不少汉族文人或怀国恨家仇,或觉仕途无望,生活态度十分消极。这消极的情绪与道家的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等出世思想十分吻合,因此“道情”便成了他们抒怀寄情的工具,徐灵胎、郑板桥可为其代表人物。徐灵胎著有《回溪道情》,郑板桥著有《板桥道情》。尤其是郑板桥的《板桥道情》将这种情绪表现得尤为淋漓。他一开始便唱道:“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山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这情绪够低落的了。接着说明他为什么写这“道情词”,“无非是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结尾处唱得更为明白:“风流世家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不过“文人道情”在声腔方面是有其进步之处的,由于这些人身处江湖,有意识地将民间音乐引入了“道情”唱腔中,当时流行的俗曲如[清江引][耍孩儿]等成为“道情”常用曲牌,减弱了“道情”的宗教色彩,加强了“民间性”、“通俗性”,的确做到了“旧曲翻新调”。

同类推荐
  • 寂寞绿卡

    寂寞绿卡

    ”旧金山,对华文作家来说,就是一座勘探人生宝藏的金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宝藏吧。,这些来自旧金山的文字都应验了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所说的,“如果你还活着,旧金山不会使你厌倦;如果你已经死了,旧金山会让你起死回生
  • 山水旧城谙(指尖上的中国)

    山水旧城谙(指尖上的中国)

    《指尖上的中国:山水旧城谙》在对诸如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十里洋场、杭州的西湖和灵隐寺等各城市代表建筑和名胜的回忆中,我们不得不感叹民国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氛围,尤其是在沧桑的历史轮转中,每一座历史名城都演绎过精彩的故事,留下过无数动人的传说。
  • 一世珍藏的诗歌200首

    一世珍藏的诗歌200首

    中外诗歌浩如烟海,古史诗、叙事诗、抒情诗种类繁多,争奇斗艳。本书仅选录了文艺复兴以来并经过了数代读者检验的部分中外诗歌名篇(不含中国清代以前诗歌)。在长长的诗歌长河中,这些诗歌名篇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思想的花朵,情绪的珍珠。它沉淀着人类的苦难与欢乐、幻灭与梦想、挫折与成功,折射着人类精神结构中永恒的尊严和美丽,体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扬弃假恶丑的执着意念和高尚情怀。人,寄居在大地之上,处身于喧嚣的世界,需要这甘甜的蜜汁滋养。中外诗歌遗产需要继承和发展,首先就需要阅读。阅读是一种感悟心灵的精神活动。
  • 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

    我们也唱着这支歌奔赴了北大荒…… 本书的作者是记者出身的作家,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大概每一个知青战友都会唱这首歌、它是电影纪录片《军垦战歌》的插曲。本书的类型是他最擅长的纪实文学。书中主要描写了哈尔滨、上海、北京的六十多位知青,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产,在“前青知时代”或“ 后知青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又最具个性的故事。一群意气风发背着行李的上海知青坐在大卡车上。这首歌曾让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浩荡。,他们高唱着这支歌向塔里木荒原进军
  • 爱如玫瑰次第开:索解传媒朝代中国文学精神

    爱如玫瑰次第开:索解传媒朝代中国文学精神

    ,贴近灵魂,没有生命的感同身受,必得贴近身心。屏息谛听。蜷缩在文红霞编著的《爱如玫瑰次第开:索解传媒时代中国文学精神》文字里,聆听玫瑰绽放的声音,体味揣摩,又怎能准确地把握作品微妙复杂的内核?又怎能将作家传神写照,描摹出其精魂?优秀作品正是作家的生命激情和人生体验的结晶,要想真切地了解你的研究对象,并让内心也呈现玫瑰的光芒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逆袭王府:嫡女很逍遥

    逆袭王府:嫡女很逍遥

    爹不亲娘不爱,兄弟姐妹忙陷害,一穷二白婚事遭阻碍,这就是王府大小姐夏云染悲催的现状。惊雷一声,死于暗害的大小姐诈尸还魂,二十一世界新新灵魂入驻重生。赚银子,置产业,养吃货,踹美男,防姐妹,斗后娘,逆袭王府,夏云染的穿越生活忙碌又充实。马不停蹄的背后总有疲惫,唯有那一袭清隽白袍缭绕不去,她只对他说:“你且随意,我自倾怀。”
  • 邪王训妻

    邪王训妻

    她魂归梦里离奇穿越,成为人人可欺的废材小姐。好在上天眷顾,天降美男师父,他勾唇浅笑可倾倒众生,弹指间亦可杀人于无形。她拍他马屁,抱他大腿,以为自己捡了个宝,却不知妖孽腹黑男隐藏的惊天秘密。她脱衣疗伤,捂胸做娇羞状。他却冷笑,“我对乳臭未干的小丫头不感兴趣。”她满额黑线,不平胸,何以平天下!从此潜心修炼,极尽妖娆绽放,当破茧成蝶之时,脚踏天下的她,还怕拿不下他?
  • 留守男人

    留守男人

    【北京卫视热播电视剧《婚姻时差》原著小说】在飞往温哥华挽救离婚危机的飞机上,成功的房地产商人李海收到了两封信。一封是情人晓菲的告别信;一封是多年前落魄时自己写给妻子吴婷的励志信。当年,为了女儿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李海和吴婷成了新移民浪潮中的MBA(已婚但自由)一族,分居两国。无可救药的心灵孤寂与不可避免的身体出轨,让两地分居的李海和吴婷倍感艰辛。震撼心灵的爱情,和八级特大地震一同到来,李海和晓菲在灾难中同行,吴婷只能隔海相望,爱莫能助。吴婷发现李海和晓菲的关系,痛定思痛,决定离婚,开始自己的事业;晓菲发现李海和吴婷的感情,也决定退出,将李海赠送的房子卖掉,捐给红十字会,留下了一封告别信,移民美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女人赚钱靠什么

    女人赚钱靠什么

    独立是现代女性的重要标志,女性不仅要在人格上独立,还要从经济上获得真正的独立。女性 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事业。因为事业是基石,是资本,是女性与社会联系并保持自信、自尊的 一个重要纽带。女人赚钱离不开经验,更离不开知识。因为经验往往是从失败中得来的,而知 识却是成功的起点。聪明的女人,如若能运用智慧的头脑辨明真伪,捕得商机,那它的“附属品”——财富,也就 “鱼贯而入”你的”私囊”了。
  • 山海秘闻录

    山海秘闻录

    华夏最古老的传说,曾经,不可考的历史.....统统的湮灭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留下一本最古老的杂记《山海经》。而这一切真的就彻底消失了吗?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神话传说背后到底有着怎么样的真相?各种神秘的传承,各路登场的人物...一个被无辜卷入事件中的男人,撕开了秘密的一角,接下来,又会面对怎么样惊心动魄的秘密?《山海秘闻录》,现代神话传奇。
  • 我老公是妻控

    我老公是妻控

    假的,【完本】他权势滔天,他分明宠她宠得全世界的女人都想杀她!她好苦:“咱们能不能回到从前,你不爱我的那个时候。”他笑得意味深长:“回不去了。心狠手辣,敌人闻风丧的,听说他高冷矜贵,不喜欢女人。”因为他一直都爱着她啊
  • 田园孽恋:非你不嫁

    田园孽恋:非你不嫁

    古灵精怪无知无畏的岳秀因为要给输棋输钱被气病了的老爸报仇,闯进了经历颇为复杂又处在失忆状态下的极品帅哥秦云扬的生活,故事也由此展开,秦家的男人盛产多情种,岳家女痴心一片,但是面对千古流传的岳秦不两立,两个人能否走到一起?当霸气男遇上小魔女,会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经历?本书记载的是你从来没有接触到的另类爱情故事,田园野爱,香风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