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900000001

第1章 鸿爪留痕(1)

曲艺,是以说唱及写意表演叙述故事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曲艺”一词原指“小小技术,若医卜之属也”(《礼记·疏》),元稹诗“曲艺争工巧,彫机变组”(《代曲江老人百韵》)即是此义。它与本书所说的民间艺术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曲艺”一词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称谓是很晚的事,过去称做“说唱文学”、“讲唱文学”、“说唱音乐”、“杂技”等。1949年7月22日在北京成立“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习称“5·5指示”)。其中指出:“中国曲艺形式,如大鼓、说书等应加以改造采用。”至此“曲艺”一词方正式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专用名称。

中国曲艺艺术可溯之源很长,可证之史却很短,四川亦如此。曲艺艺术乃平民艺术,生在民间,长在民间,为人所重而不太为世所重,历史上任何一部官修史书都没有它的位置,只在一些文人的笔记中偶有涉猎,但也是少之又少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成都,其曲艺艺术历史亦不算短,但我们现在只能见到一部清末傅崇矩编著的《成都通览》及一些文人所作的“竹枝词”,其中对四川曲艺略有记述,这便是明证。“作为不入主流的‘亚文化文本’,作为被边缘化的艺术,起自市井流传民间的戏曲在文坛上从未真正获得与正宗文学平起平坐的位置……所以,鲁迅先生说:‘小说和戏曲,中国向来是看做邪宗的。’”“戏曲”都如此,“曲艺”能逃脱被“边缘化”的命运吗?因此,形成今天研究曲艺史料难觅的状况,致使不少曲艺研究者十分尴尬。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我们细心寻觅,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及其以后之作)还是或多或少地为我们保存了一些有关曲艺的形象材料。这里举一例:过去曲艺艺人大多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均以流浪卖艺为主,即冲州撞府,茶坊进酒馆出,那么古代民间(曲艺)艺人是怎样在茶坊酒肆卖艺的呢?这恐怕在任何一部史书中都找不到的,但我们却在明末人所著小说《梼杌闲评》(又名《明珠缘》)中读到了那时一民间艺人“侯一娘”卖艺的情形:“一娘在京师渐渐衣服当尽,看看交冬,天气冷得早,衣食无措,一娘只得重操旧业,买了个提琴沿街卖唱,走了几日觅不到三五十文钱,连房钱也不彀。……回到下处坐着烦恼,店家道:走唱最难觅钱,如今御河桥下新开了个酒馆,十分整齐,你不如到那里赶座儿,还多得些钱……”

文中所谓“走唱”,四川称做“打街”;“赶座”,四川称做“钻黄馆”。

在另一部清人的小说《泣江亭》中一段关于当时民间艺人在茶馆唱曲的描写,说得更为明白:“刘公和公子也找了一个洁净的雅座,正想喝茶,跑堂的赶快倒茶,又端来四碟果子。金公子正在喝茶吃果子,忽然听见一曲琵琶弹奏的声音。……正在说着,悠扬的歌声入耳,吐字清晰。歌词是:

小耗子,上灯台,

偷油吃,不下来。

凤台呀!艇等郎郎台。

香径渺渺吴家台。

梦赴阳台。”

接下来又写道:“原来那屋是前屋的正北面,离北窗很近。忽听弹弦声停了,几个人笑着称赞。……又有一个笑道:‘那么我替少爷点吧。刚才平儿唱的《小耗子》就确实好,现在要听月儿唱一个。’忽有一女人优美悦耳的声音问道:‘老爷们想听什么词儿?’又有一人笑道:‘你们最拿手的还是郎郎调,就唱这个调吧!’说罢,就听见转轴拨弦,那个女郎用黄莺似的声音唱道:

惜只惜的今宵夜,

愁只愁的明日离别。

离别后,鸳鸯流水梅花谢。

猛听得,鼓打三更刚半夜。

霎时窗外月影西斜。

恨不能,金钗别住天边月。

恨老天,闰年闰月不闰夜。

唱完之后,众人齐声笑着喝彩。”

上面小说中所引的两段曲词,一见《霓裳续谱》卷四;一见《白雪遗音》卷二。这两段曲词至今完整地保留在“四川清音”传统曲目中,前者名《马蹄调·耗子偷油》,后者名《背工调·羞郎》。这说明曲艺研究虽然史料难觅,但只要我们耐心、细心,仍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所谓“雪泥鸿爪总留痕”嘛。

§§§第一节 击鼓俑与击壤歌

汉代的四川“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文化也迅速发展到一个高峰,赶上了先进地区,成为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文翁兴学,使四川文风大盛,甚至可与孔、孟的家乡(齐鲁地区)媲美,故《华阳国志·蜀志》说:“蜀学比于齐鲁。”汉代著名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均出自蜀中。尤其是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石阙及出土众多的形象生动、塑造精美的各种“陶俑”,更是四川艺术的代表。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四川“曲艺”(此处借用,下同)艺术的发生、发展准备了丰厚的沃土。

1957年2月下旬,当时的重庆铁路管理局,因修路于成都天回山巫家坡,发现崖墓数座,四川省博物馆随即派人前往调查和清理,证实均为东汉崖墓。经清理出陶制物品若干,其中陶制“击鼓俑”引起了艺术界极大的兴趣。此俑“头上着巾,戴笄,额前有花饰。大腹丰凸,赤膊上有璎珞珠饰。其左臂环抱一鼓,右臂向前平伸,手中握一鼓槌欲击,下身着长裤,赤足,右足前伸,左足曲蜷于圆榻上,面部表情幽默风趣,额前皱纹数道,张口露齿,是一个典型的丑角形象。高56厘米,发现于墓三南三室前的过道中。”

学术界将此“击鼓俑”认定为汉代或汉代以前即存在“说唱艺术”的明证,故称之为“说唱俑”。

在此前的1954年,成都羊子山东汉墓亦出土有相同形制形象的“击鼓俑”。

此后陆续在成都金牛区、新津、双流、郫县、新都、绵阳、重庆江北县、德阳、金堂清江乡、乐山肖坝及达川等处均有同时代(东汉)及相同形制形象的“击鼓俑”出土,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二十多具。此俑在四川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确实令人惊讶。这是东汉“厚葬之风”在四川的反映。正如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所指出:“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多埋珍宝、偶人、车马。”

然而这些“击鼓俑”真正吸引、打动我们的“是他那生动、俏皮、和谐的神情与气韵。……人们一见陶塑的击鼓俑,就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塑造者只用了寥寥几笔,便把说书艺人豪放的性情、乐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他那无忧愁烦事所缚,任其自由发展的体态,那开怀大笑的朗朗之声,把说书人所述的情节、气氛渲染得引人入胜。

“再看另一个左手拿鼓、右手执棒,歪头吐舌,怂臂缩肩的立式击鼓说书俑,谁又不被他那种神采飞扬、手舞足蹈的神态所感染。那扭动的姿态不仅生动逼真,而且富于节奏,舞步正踏在敲打的鼓点上,有着强烈的音乐感和运动感。” 这段文字虽也生动,但只能是一种猜想或艺术解读。

但是,无论叫说书俑也好,说唱俑也罢,都有一个问题,即“他们”说的什么书,唱的什么曲?汉代是否流行这种击鼓说唱形式?窃以为是有的。

这就是王充《论衡·艺增篇》和清人沈德潜编的《古诗源》所收录的一首名为《击壤歌》的古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歌的标题下有一小序:“《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帝王世纪》系皇甫谧所撰一部伪书,“他(指皇甫)本是造伪史有名的人”(朱自清语)。但作者皇甫谧确有其人,西晋朝那人,字士安,号玄晏先生。生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卒于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2),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三国及西晋初,此时去汉不远,作者对汉,尤其是东汉的事应是知之较详的。

汉代经过前期(西汉)的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到后期(东汉)呈现出国力强盛,经济雄厚的局面,加上汉代崇尚黄老思想,提倡“无为而治”,那么,这带有道家思想色彩的“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列士传》亦云“八九十老人击壤歌于康衢”毫无疑问就是东汉时的社会现实或现象,且“老人击壤而歌”的形象描写与出土的陶俑形象颇为吻合,只不过作者将他假托为“帝尧之世”罢了。

《击壤歌》四字一句,隔句一韵。这种歌谣体的文体在秦汉时是颇为流行的,甚至官方所定的“标准字书”都是采用这种歌谣体来编写的。如“《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荀子的《成相篇》即采用此种文体写成。看来这《击壤歌》即使是作者编造,但仍有所本的。因为任何一个写文章的人,无论他怎样聪明,没见闻过的东西是无法编造出来的。那么这“击壤而歌”的老人他敲的是什么呢?窃以为绝非某些论者所说是敲着“泥块”或“木块”歌唱的。前辈学者赵仲邑先生在《“成相辞”与“击壤歌”》(见《国文月刊》民国三十八年第七十四期)一文中,对“相”、“成相”、“壤”、“击壤”作了详细的考证。文中说:“郑康成注谓‘相’即‘拊’,按亦即‘抚相’,‘抚’、‘拊’通用。大周正乐曰:‘抚相以韦为之,实以糠,抚之以节也。’……击以节乐,鼓之类也。”因此,赵先生认为“‘相’即为鼓之类,则‘成相’者,击鼓为节拍也”。

关于前人对“壤”与“击壤”的解释,赵文亦作了简明的辨析。赵文说:“《御览》五八四引《风土记》,《路史后纪》十注引《艺经》,谓‘壤’乃木制游戏之具,前广后狭,其形如履。此说前人已辨其妄。(如《路史后纪》十注,焦循《易余籥录》十八)惟谓击壤即敲击土壤,(如《路史后纪》十注)则嫌笼统。窃谓‘壤’亦即‘相’。二字古音同。……盖‘壤’、‘相’同音相假,皆鼓之类。所差异者,‘壤’既从土,则为土制,而‘相’则为韦制耳。土鼓见于《礼记》《礼运》,是古实有土鼓之物。今以‘壤’释为‘土鼓’,则‘击壤而歌’,即敲击土鼓,按节而歌。”“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 不错《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说得十分明白,是乐器(打击乐)。《事物纪原》引《世本》:“夷作鼓,盖起于伊耆氏之土鼓也。”这里的“土鼓土槌儿”不正是“击鼓俑”左臂所抱与右手所持的物件吗?这里的“壤”释为“土鼓土槌儿”也正符合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条例”(即六书)。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击鼓俑”称之为“击壤俑”,这正是我们的先民在休息时敲“土鼓”唱着歌谣的形象。这 “击壤而歌”的民间艺术形式,汉以后并未消亡,元燕南芝庵《唱论》便有“凡歌曲所唱题目,有曲情、铁骑、故事、采莲、击壤……”,后来随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习俗逐步演变为各地的“秧歌”。明人《帝乡记略》中就有“泗州……插秧之时,远乡男女,击壤互歌”的记载。这里所敲的“鼓”当然是“皮鼓”了,但为什么要说是“击壤互歌”呢?这正好证明后者与前者存在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同时也证明将“壤”释为“土鼓”(即后来的“皮鼓”)是大致不错的。这“击壤互歌”的“秧歌”后来又衍生出各地的“花鼓”、“三棒鼓”、“飞刀花鼓”等民间艺术形式。

在四川如此广阔的地域内,出土如此众多的“击壤俑”,正说明当时四川十分流行“击壤而歌”的民间艺术形式。否则,人们不会按“事死如事生”的习俗,将这些形象生动的“击壤俑”葬入自己先人的墓中。

当然,我们还不能完全说这就是四川曲艺的源头,但至少应视为四川曲艺乃至中国曲艺艺术之滥觞或已初具曲艺艺术的某些“因子”。

§§§第二节  唐玄宗汉州听“变文”

唐代四川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政治上也比较安定,故有“时号扬、益,俱为重藩,左右皇都”之说。 北方每遇战乱,封建王朝在关中无法立足之时,往往都逃奔四川。唐玄宗、唐德宗、唐僖宗均在战乱之时逃往四川。安史之乱,叛军进攻关中时,高力士即向玄宗建议逃往四川时说:“剑南虽窄,土富人繁,表里山河,内外险固,蜀道可行。” 唐玄宗接受了这个建议,带着后宫嫔妃、文武百官惶惶逃出长安,向蜀中进发……

据传,行至蜀汉州(今广汉市)时被大雨所阻,临时驻军于城外白云庵中。玄宗旅次寂寞,加之日夜思念在马嵬驿自缢身死的爱妃杨玉环,更觉愁肠百结,无从排遣。听从高力士所言,宣召一名叫万年松的艺人到庵中为玄宗讲唱变文,其中唱了一段《季布骂阵》。这《季布骂阵》便是敦煌写本的《捉季布传文》。《季布骂阵》说的是汉高祖(刘邦)捉楚将季布的故事,全为韵文,共640句,且全为七字句。其末尾云:“具说《汉书》修制了,莫道词人唱不真。”可见这是当时僧人或艺人演唱的底本,而且是根据《汉书》编写的。

的确,关于汉高祖捉季布事,《史记·季布传》和《汉书·季布传》都有记载,但《季布骂阵》却并未完全按《史记》《汉书》所载之事演唱。而是说(唱):“季布既被购求(悬赏捉拿——引者注,下同),暗投故人濮阳周氏。高祖命朱解为专使,赉勅文前往濮阳捉布。周氏用布计,卖之于朱解。解返洛阳月余,始知所买为季布也!大惧,将系送之朝,又恐获罪。复用布计,请夏侯婴、萧何来饮,季布得间说之。婴为奏于高祖,乃释其罪,拜为齐州太守(即《季布骂阵》所唱“若论骂阵身登贵,万古千秋只一人”)。情节与《史记》《汉书》传文多不合。然正因具此种种不同之点,乃其以为小说也。盖词人演义史事,藻绘剧情,第一不脱时代色彩,第二加入个人想象(如朱解、周谥之名均不见史传),而后方合于社会心理,将死历史作成活戏剧。”

上面这则故事是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搞民间音乐调查时,在广汉所听到的传闻,有位老人(忘其姓名)还告诉我说:“听我上辈老人讲:曾有人见到过记载此事的石碑。”时过境迁,事隔千年,那白云庵已不存在,所谓石碑也早不知去向,曾请广汉的同道查阅当地方志,也未见到碑文,艺人万年松则更无从稽考。但唐代“变文”在四川流传却是有史可稽的事。

《高僧传》就有“浙左、江西、荆、陕、庸、蜀,亦有转读”的记载。可见早在六朝时期,佛教僧徒们的“转读”、“梵音”便在四川(蜀)流传。这“转读”便是唐代“变文”的先导,它们不同之处只在于“转读”为讲说经文,而“变文”则不限于佛经故事了。《敦煌变文集》所收录,既有《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等,同时又有《伍子胥变文》《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等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变文”在唐代是十分繁盛的,尤其是京城长安。日本僧人圆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便有较详细的记述:“及敕于左、右街七寺开俗讲。左街四处:此赞圣寺,令云花寺赐紫大德海岸法师讲《华严经》,保寿寺令左街僧録三教讲论赐紫引驾大德体虚法师讲《法华经》,菩提寺令招福寺内供奉三教讲论大德齐高法师讲《涅槃经》,景公寺令光影法师讲。右街三处:会昌寺令内供奉三教讲论赐紫引驾起居大德文溆法师讲《法华经》,城中俗讲,此法师为第一;惠日寺、崇福寺讲法师未得其名。又敕开讲道教,左街令敕新从剑南道召太清宫内供奉矩令费于玄真观讲《南华》等经;右街一处,未得其名,并皆奉敕讲。”上所列均为佛、道经文,同时也有经文以外故事的,其听众更为踊跃。赵璘《因话录》就说:“有文淑僧者,公为聚众谈说,假托经论,所言无非淫秽鄙亵之事。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 可见那场面之热烈,并不亚于今日之各种演唱会。这里所说是指“俗讲”,但这“俗讲”的“底本”便是“变文”。

同类推荐
  • 迷失日本

    迷失日本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几万中国农村妇女远嫁日本乡村,生活好了,但普遍受到歧视,有的遭到了虐待、暴力,杀夫、自杀的事件也多次出现,在日本引起强烈的影响,这本书有几个故事就叙述的是这些事件。十一位赴日新娘的情感实录。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吹满风的山谷

    吹满风的山谷

    本书是他近两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又向我们吹来一股浓浓军队风情,兵的喜怒哀乐。辛酸荣誉又跃然纸上。,北京实力派作家作品精选丛书。著名军事小说作家衣向东,曾著有《我是一个兵》、《一路兵歌》,而为读者广为熟知
  • 青春变成鱼尾纹

    青春变成鱼尾纹

    生活已成碎片。短暂的宁静之所以能够常常回到内心,完全是因为内心还在自然地抵抗着。这样的内心自然是不够强大的,它充满了矛盾、放弃、坚守、游离、妥协。它自然无法构成一股强大的精神洪流,冲破现实的束缚和藩篱,它同样又无法退回到自己的理想国中。一个更大更久远的困惑常常将我抛上抛下:哪里是我的故乡?
  • 社会底蕴

    社会底蕴

    《哲理美文·社会底蕴》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成功家等有关社会的哲理美文,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真正涵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指引我们为人处世的耀眼航灯。这些名篇佳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成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学习和研究世界哲理美文的范本,更使我们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展望未来,不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热门推荐
  • 北定王妃莫紫汐

    北定王妃莫紫汐

    ★★★强烈推荐好友“桃花女王”新文【错妻】新婚之夜,地牢之所,一条条带刺的鞭子迎向她的肌肤“啊,轩辕逸,你……你不能这么对我”“不能?呵,早在你设计嫁入这里的那一刻就该明白,我轩辕逸岂有你想象中那么好糊弄,你这个阴谋算计的女人,若是我找不到柔儿,我会将你剁了喂狗!”打累了,疼晕了,却看到他悠然的品着茶“取盐!”为报恩,亲提亲;娶媳妇,错了人。当她偶然知道轩辕逸娶亲的目的时,而她的亲姐姐却成了他的妻眼见两人恩爱缠绵,她不为所动受尽二人欺凌侮辱,她隐忍于心她怀有身孕,他满心欢喜,她却失落至极碍于姐姐安胎,他发现了她的美,霸道的给了她一夜强攻翌日,姐姐小产!她下的毒?“你这个蛇蝎心肠的女人,我给了你一夜的恩宠,这就是你报答的方式!”“我没有!是她,她根本没有怀孕,流产只是一个假象!”“够了!”一声严厉的禁止,一挥手,二十名家丁如饥似渴的张望着她绝望的双眸紧紧的闭着,晶莹的泪珠悄然落下……《北定王妃·莫紫汐》正文简介“这个你拿着”某男走到茶几旁,从怀了摸出一块纯金打造的方块“什么东西,令牌?”某女好奇的走上前去,只见上面四个黄金大字“免死金牌”!“为什么给我?”“哟,是我拿错了,那还我吧!”“这怎么可以,给别人的东西怎么可以再要回去!”她莫紫汐可不是傻子,就算傻也知道这垮金牌的意义。“呵,既然爱妃喜欢,那本王便不强求,以后出府不必偷偷摸摸的,直接带着小雪再加上几个侍卫出去就好”说完南宫浩月头也不回的离开“等一下?”在南宫浩月就差一步就踏出去的时候,莫紫汐适时的叫住他“爱妃,还有什么事?”“我想问,这是纯金的吗?”“为了难民,竟然出高价买下本王的别院,你,脑袋进水了吗?”“你”听到南宫浩月这么损自己,想上前给她几巴掌“难道本王说错了吗?难民的事情皇上已经同意拨款给他们,难道他们是嫌钱少,还是食物少?”南宫浩月无视莫紫汐的愤怒,径自的喝起茶来“拨款?难道你不知道皇上的圣旨一下,下面的官员全部贪污了那些银子吗?你是王爷,没去看过那些难民,他们现在吃的、喝得、穿的用的,无一不缺,你贵为堂堂王爷,难道就没有点怜悯之心吗?怎么说也是京都的子民,也是你们南宫家的子民啊!”“呵,本王有说不帮他们吗?”喜欢看她愤怒的样子,这是南宫浩月的第一感觉
  • 赢在高考心情

    赢在高考心情

    世界本来就是一朵微笑的花,高考也是。但是偏偏有些人就将它们视作魔鬼、梦魇。懂得欣赏,才能有所得。当你对它们微笑,才能看到它们的美好。高考原本就不是什么炼狱,而是一场风景。也许终点并不是最重要的,当你享受这场磨砺带给我们的种种给予,你就会最终走到你想到达的地方。享受现在吧,享受这本书为你带来的心灵的盛宴吧!
  • 来自地狱的死亡诅咒

    来自地狱的死亡诅咒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年薪50万元但要求是农历七月十四出生的男孩。<br/>&nbsp;&nbsp;&nbsp;&nbsp;这个诡异的招聘信息轰动全城。<br/>&nbsp;&nbsp;&nbsp;&nbsp;当林子健不顾女友的百般反对,成功应聘进入SHU公司,却意外地发现这家公司隐藏着种种不可告人的秘密。一个棺材般的黑木柜,五个镶着不同照片的骨灰盒,其中一个竟然挂着林子健的照片……<br/>&nbsp;&nbsp;&nbsp;&nbsp;这是一家什么鬼公司?到处是杀戮和阴谋么?林子健感觉自己掉进黑暗陷阱,危机重重,一个个身份莫测的同事、一个个匪夷所思的事件相继登场,离奇招聘事件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br/>&nbsp;&nbsp;&nbsp;&nbsp;暮光之下,林子健深知探索真相的凶险、恐怖,但他别无他路……<br/>&nbsp;&nbsp;
  • 贤妃正传

    贤妃正传

    避过两次秀女大选,水梓颜从未想过此生还会再有机会进入皇宫。然而,命运捉弄下,她却不得不依照太后懿旨入宫为妃。自此后,黑暗诡谲,阴谋诡计,源源不断,经久不息。等待她的究竟是荣宠一时的风光显赫,还是埋没后宫的小小一粟?其实,只在君心而已。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驭香

    驭香

    传说,青帝所至之处,芳草如茵,百花怒放,传说,青帝挥手间,枯木回春,肉白骨而医生死,他的名字叫句芒……一次偶然的车祸,一块古怪的花盆残片,引领着慕容纤纤打开仙境之门!一段优美的神话就此展开……推荐本人完本作品:《创神传奇》《新一品修真》《凤临异世》《飘泊在异界的日子里》《唐朝好媳妇》
  • 媒体制造

    媒体制造

    本书作者运用媒介责任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新闻实务界近年来大量经典案例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指出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全书既涉足理论前沿话题,又有实务界鲜活案例,引证详实规范,为新闻学子必读。
  • 花枝招展(叁)

    花枝招展(叁)

    花枝招展就成了女人手里的王牌……哪个男人不喜欢美不胜收的女人,为了这些取悦好看的女人,在这个以貌取人的时代,他们不惜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只不过,有句话叫: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是信不过……
  • 穿越:妖魅殿下极品丫头

    穿越:妖魅殿下极品丫头

    什么东西最令人惊诧莫名?什么东西最令人热血沸腾?那就是掉进美男浴池里……“啪嘭”一声,兴奋的寒玉被摔得浑浑噩噩。摔得疼痛的娇嫩身子撑起来,透过朦胧的花影,天然温泉池里,氲氤的浓雾中……她掉进了美男浴池里?哗!好帅呀!
  • 独特的浩然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

    独特的浩然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

    浩然作为跨越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新时期的见证作家,他在每个生命阶段的创作都预示着当代文学的转折性意义,他在文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不言自...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