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滟滪堆,长江三峡瞿塘峡水中巨石,原在今重庆奉节县东。今已炸平。亦称淫滪堆。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白帝城西)江中有孤石,为淫滪堆,冬出水二十馀丈,夏则没。”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三峡)大抵峡路峻急……四月五月为尤险时,故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
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1],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2],弥漫浩汗[3],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小大,曾不及其十一。苟先无以龃龉于其间[4],则江之远来,奔腾迅快,尽锐于瞿塘之口,则其崄悍可畏,当不啻于今耳[5]。因为之赋,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6],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7]。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掀腾勃怒[8],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9],惟圣人之所使[10]。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11],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12]。
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豗震掉[13],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14],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15],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16]。于是滔滔汩汩[17],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文学古籍刊行社校刊本)[1]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为三峡之首。两崖陡峭对峙,江水从中流过,滟滪堆正当其口,于江心突兀而出,形势险峻。
[2]蜀江:此指长江。长江汇蜀地江河之水而流东,故云。夔(kuí):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在其东,为三峡之门户。
[3]弥(mí)漫浩汗:广阔无际貌。
[4]龃(jǔ)龉(yǔ):牙齿排列不齐,此喻抵触,不通畅。
[5]锐:迅猛。不啻(chì):不只,不止。
[6]信:江海之潮定时涨落,故称潮信。
[7]揣:揣测,推测。
[8]掀腾勃怒: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样子。
[9]宛然:回环顺从的样子。
[10]惟:只。
[11]崔嵬(wéi):高大的样子。
[12]万顷:此指水势之大。
[13]喧豗(huī):哄闹声。震掉:震动摇晃。
[14]勃乎:强大的样子。
[15]钩援临冲:皆攻城之具。《诗经·大雅·皇矣》:“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朱熹《诗集传》:“钩援,钩梯也,所以钩引上城,所谓云梯者也。临,临车也,在上临下者也。冲,冲车也,从旁冲突者也。”此以喻汹涌的波涛以各种方式试图冲垮滟滪堆。
[16]迤(yǐ)逦(lǐ):曲折。
[17]滔滔汩(gǔ)汩:水流盛大貌。
评此篇赋瞿塘峡口之滟滪堆,作者却不把主要笔墨用于对险滩激流的描写上,而是大讲道理:滟滪堆固可使舟船倾覆,但功大于过,如果没有它,峡中流水会更急,那样就更可怕了。然后,作者将此道理推而广之,即:安可生变,危可求安,安危可以互相转换,相辅相成。苏轼之文滔滔雄辩,赋亦如之,诗、词亦不免受此影响。此赋作者为了说明滟滪堆阻挡水势的作用,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如千军万马之西来,忽遇孤城当道,遂拼命以求攻拔此城,却损兵折将,劳而无功,不得不垂头丧气,绕城而去,其锐气尽折矣。这段描写虽不长,却是全赋最精彩的部分。郎晔评此赋说:“杜甫《滟滪堆》诗云:’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公之此赋,颇采其意。”(《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李涂《文章精义》说:“子瞻《滟滪堆赋》辞到,《天庆观乳泉赋》理到。”则是针对其精彩的描写而言。
(尹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