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000000002

第2章 唐五代赋概述(2)

唐代大赋亦不乏作者,班固说赋“兴废继绝,润色鸿业”(《两都赋序》),盖大赋最能呈示一代之文化气象。唐人大赋亦首重“体国经野,义上光大”(《文心雕龙·诠赋》),然也颇有创新。杨炯《浑天赋》对天象的综合描写,颇见他在天文方面的学识。《南部新书》卷己云杨炯“最深于宣夜之学,故作《老人星赋》尤佳”;《赋格》说:“扬炯《浑天赋》有名,后两段袭用《天问》,微嫌弩末。”(《全唐文记事》卷六七引)祝尧评李白《明堂赋》说:“太白《明堂赋》从司马、扬、班诸赋来,气豪辞艳,疑若过之,论其体格,则不及远甚。盖汉赋体未甚俳,而此篇与《大猎赋》,则悦于时而俳甚矣。”(《古赋辨体》卷七)可见李白大赋已不同于汉,其俳偶的成分比汉赋浓重得多了。宫殿大赋当推李华《含元殿赋》最为突出,萧颖士目之“《景福》之上,《灵光》之下”(《唐摭言》卷七)。王谠《唐语林》卷二载萧颖士、贾至皆颇赞赏此赋,但萧、贾所举皆骈句,而李华自己所得意者乃汉赋句法,这从侧面告诉我们李华此赋也是汉赋与南朝骈赋的结合。晚唐卢肇亦擅大赋,其《海潮赋》自称费时二十馀年,盖仿木华《海赋》之作。卢赋欲借赋体阐明潮水涨落的科学道理,不失为一种尝试,虽然其中说理有错误之处,如沈括便批评说:“卢肇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上);杨慎亦讥其“不曾海上游行”(《丹铅总录》卷二)。李庾《东都》《西都》两赋,为模拟班固、张衡之作,欲“闻古而知今”,意在垂诫,与专事夸饰者不同。唐代大赋虽间有创新,然大赋已非作赋的主流,成就不高。此种赋篇幅巨大,语句艰涩,流传不广,也是情理中事。《本事诗·惩咎第六》载:“范阳卢献卿,大中中举进士,词藻为同流所推。作《愍征赋》数千言,时人以为庾子山《哀江南》之亚,今谏议大夫司空图为注之。”司空图《注愍征赋述》及《后述》皆在,其中给予《愍征赋》以极高的评价,至云“吾知后之作者,有呕血不能逮之者矣”(《注愍征赋后述》),原赋却佚而不存,真是一大讽刺。

赋的主要艺术手段是铺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西京杂记》卷二载司马相如语:“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扬雄则将赋分为两类:“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法言》卷二),二者虽有不同,却都有“丽”的特征;刘熙载也说“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艺概·赋概》)。可见赋以铺张描述为其主要艺术手法,以文辞侈丽为主要特征。汉大赋甚多名物的罗列与词藻的堆砌,夸张扬厉,不合实际,此一点颇为后人诟病。晋左思《三都赋》、木华《海赋》、郭璞《江赋》,虽仍未离罗列名物,但已不满足于以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表现事物,已尽量追求形象与传神,竭力欲把景物与情意融而为一。唐人赋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描述为主,同时采用多种修辞手段,气势与情韵皆长,才力与技巧并重,总的来说虽不离铺陈与藻饰,形象却生动得多了。如徐彦伯《登长城赋》,其中一段凭吊与长城有关的古人,列举韩信、李陵、王昭君、蔡文姬、赵王、马融、卫青、张辽、苏武、张骞等,纵览古今,慷慨抒怀,正是托史以言情之需。再如杨敬之《华山赋》“挲挲而掌,峨峨而莲”以下连用比喻描状华山的形状;舒元舆《牡丹赋》“赤者如日,白者如月”以下,连用十八个比喻,“或的的腾秀,或亭亭露奇”以下又连用十二个比喻,想象极丰富,有力地表现了华山的雄奇与牡丹的千姿百态,体现了赋、比、兴三种艺术方法的融合。皮日休《桃花赋》“轻红拖裳”以下,也是连用郑姬、嫦娥、妲己、息妫等十三个古代美女的形象来描状桃花,尽态极妍,令人目眩神迷。洪迈曾说:“韩、苏两公为文章,用譬喻处重复联贯,至用七八转者”,并举韩愈《送石洪序》《盛山诗序》及苏轼《百步洪》诗为例(《容斋三笔》卷六),即所谓的“博喻”。但若与赋比,韩、苏之“博”尚逊一筹。韩愈《南山诗》连用五十一个“或”字,纯是赋体,以赋为诗,从诗的角度来说,这种尝试并不成功。但赋向诗的学习却是成功的。南朝萧纲、萧绎、庾信已开以诗句入赋之先,特别是庾信,谢榛说:“庾信《春赋》,间多诗语,赋体始大变矣。”(《四溟诗话》卷二)王勃、骆宾王专学此体,冯班便说:“梁末始盛为七言诗赋……王子安《春思赋》、骆宾王《荡子从军赋》,皆徐庾文体。”(《钝吟杂录》卷四)陈熙晋评骆宾王《荡子从军赋》曰:“借子山之赋体,摅定远之壮怀。”(《骆临海集笺注》卷四)然有人并不欣赏,如王世贞:“《荡子从军》,献吉(李梦阳)改为歌行,遂成雅什。子安(王勃)诸赋,皆歌行也,为歌行则佳,为赋则丑。”(《艺苑卮言》卷四)虽冯班云“诗赋体相涉”而为王、骆辩护,总觉得这些赋因形式像诗反而失去了赋的特色。以后赋家不再单求形似,而是汲取近体诗格律化的经验,而且在情韵与意境方面向诗学习。赋兼才学,诗重性情,许多唐赋既有赋家的才力、赋体的气势,又有诗人的情感、诗体的风韵,便是赋与诗两种艺术形式互相影响与交融的结果。如钱起《洞庭张乐赋》《晴皋鹤唳赋》、杜《灞桥赋》、杨谏《月映清淮流赋》、张何《早秋望海上五色云赋》、林藻《冰池照寒月赋》、王棨《秋夜七里滩闻渔歌赋》《离人怨长夜赋》、黄滔《秋色赋》、林滋《小雪赋》、郑遥《初月赋》、李铎《密雨如散丝赋》等,皆具有赋的形式、诗的意境。唐代许多赋家本身就是诗人,这种赋向诗的借鉴与学习是自然的,也大大丰富了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另外,不少唐赋也打破了“赋者铺也”的局限,而将描述、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文字则力求明白简易。萧颖士《登故宜城赋》,便是叙事、议论与抒情交错进行;陆《长城赋》、杨敬之《华山赋》、杜牧《阿房宫赋》,都大大加强了赋中的议论成分。《阿房宫赋》最后一段议论纯是散文,《潘子真诗话》载曾巩言:“(杜)牧赋宏壮巨丽,驰骋上下,累数百言,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论盛衰之变,判于此矣。”(《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三引)祝尧说:“《阿房宫赋》,赋也,前半篇造句犹是赋,后半篇议论俊发,醒人心目,自是一段好文字。赋之本体,恐不如此,以至宋朝诸家之赋,大抵皆用此格。”(《古赋辩体》卷七)这是赋家向散文学习的结果。宋元诸赋接近散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赋这一文体基本特征的丧失,从赋的角度来说又是赋表现能力的扩展,其得与失,可作别论。总之,唐人赋风格多样,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正是赋与诗、与散文交叉融汇的结果。《古赋辩体》卷三论汉赋“其中间之赋以铺张为靡而专于词者,则流为齐、梁、唐初之俳体;其首尾之文以议论为便而专于理者,则流为唐末及宋之文体”,此已道出汉后之赋的双重走向。程廷祚谓:“唐以后无赋,其所谓赋者,非赋也”(《骚赋论》中),也说的是唐赋或近于诗、或近于文的特点。

王芑孙说:“(赋)至唐而百变具兴,无体不备”(《读赋卮言·谋篇》)。除诗体赋、骚体赋唐人都加以继承外,文赋一体于唐代又产生了新的体式,即为适应科举考试而产生的律赋、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新文赋,以及受变文影响而出现的故事赋。律赋是试体赋,是一种格律化的赋,特点是篇幅短小,通体排偶,比一般骈赋更讲究对偶的工整与音律的谐畅,而韵脚则是限定的。洪迈说:“唐以赋取士,而韵数多寡、平侧次叙,元无定格……自大和以后,始以八韵为常。”(《容斋续笔》卷一三)《文苑英华》收唐赋一千馀篇,律赋约占三分之二以上,可见唐人对于律赋的重视。这些律赋有些是应试之作,但大多数是为应试的习作。因为律赋是试赋,故大抵不出歌功德、颂祥瑞、述典制,文字也力求雅正,好用经史子语。如王起《墨池赋》、贾《蜘蛛赋》、白行简《滤水罗赋》等,幺麽小题,亦能驱遣典籍、穿穴经史。中唐出现了不少律赋名家,赵璘《因话录》卷三:“李相国程、王仆射起、白少傅居易兄弟、张舍人仲素,为场中词赋之最,言程式者宗此五人。”元稹、白居易的律赋不大拘泥形式,李调元说:“唐时律赋,字有定限,鲜有过四百者。驰骋才情,不拘绳尺,亦唯元白为然。”(《赋话》卷四)张何《蜀江春日文君濯锦赋》、白行简《望夫化为石赋》、蒋防《嫦娥奔月赋》,不再歌功颂德,借赋古事而抒发情怀,对晚唐律赋影响甚大。晚唐五代的律赋与科举脱节的倾向更为明显,李调元说:“《文苑英华》所载律赋至多者,莫如王起,其次则李程、谢观,大约私试所作而播于行卷者,命题皆冠冕正大。逮乎晚季,好尚新奇,始有《馆娃宫》《景阳井》及《驾经马嵬坡》《观灯西凉府》之类,争妍斗巧,章句益工。”(《赋话》卷二)可见律赋题材于晚唐得到了极大的开拓,不仅不那么正大的题目,除《赋话》所举外,还有康僚、陈山甫《汉武帝重见李夫人赋》、白敏中《息夫人不言赋》、黄滔《陈皇后因赋复宠赋》、徐寅《勾践进西施赋》等,也堂皇地进入了律赋的殿堂之中;而且一些抒情的赋,如周鍼《登吴岳赋》、周钺《海门山赋》、王棨《白雪楼赋》《江南春赋》《秋夜七里滩闻渔歌赋》、黄滔《送君南浦赋》《秋色赋》、徐寅《人生几何赋》等,也大量涌现,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以抒情为主的赋体,皆已完全非功利化了。前人每斥律赋过于注重形式,徐师曾云:“至于律赋,其变愈下,始于沈约四声八病之拘,中于徐、庾隔句作对之陋,终于隋、唐、宋取士限韵之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呜呼极矣!”(《文体明辨序说·赋》)此论未公。律赋不仅形式精美,且具有诗的意境,倒是清康熙皇帝说得较为公允:“而唐、宋则用以取士,其时名臣伟人往往多出其中……朕以其不可尽废也。”(《御制历代赋汇序》)

所谓“新文赋”,同汉赋的区别主要是语言平易,没有那些古奥艰深的句子,篇幅也不太长,较少排偶。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赋》:“三国两晋以及六朝,再变而为俳,唐人又变而为律,宋人又再变为文。”文赋之变,实肇自唐,它是随着古文运动的兴起而形成的。萧颖士、李华、独孤及的赋注意运用散文的气势与句法,已启新文赋之先。韩愈《进学解》形式上拟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但韵脚屡换,显的生动活泼,句式也骈散交错,奇偶相生,骈俪之中又充分发挥了散文的长处,标志着一种新体文赋风格的形成。洪迈《容斋随笔》卷七:“东方朔《答客难》,自是文中杰出,扬雄拟之为《解嘲》,尚有驰骋自得之妙。至于崔骃《达旨》、班固《宾戏》、张衡《应闲》,皆屋下架屋,章摹句写,其病与七林同。及韩退之《进学解》出,于是一洗矣。”正道出了韩愈开拓创新的作用。杨敬之《华山赋》、杜牧《阿房宫赋》,也都是典型的新文赋,李调元《赋话》卷五:“《秋声》《赤壁》,宋赋之最擅名者,其原出于《阿房》《华山》诸篇,而奇变远弗之逮,殊觉剽而不留。”姚华《论文后编》:“宋人以笔为文,作赋亦由之。”(《弗堂类稿》论著甲)其实这种做法唐人就已经开始了。宋赋的散文化,就是在唐赋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唐代还出现了一种语言通俗、用接近当时的口语写成的赋,是从敦煌石室藏书中发现的,学者们称之为故事赋或俗赋。这类赋大多是供说唱用的。《初学记》卷一九引刘谧《庞郎赋》,其首云:“座上诸君子,各各明君耳。听我作文章,说此河南事。”俗赋即以此为目的。俗赋在赋史上亦有其渊源,王褒《僮约》、蔡邕《短人赋》、曹植《鹞雀赋》,托以问答,语言诙谐,对唐代俗赋影响很大。孙樵《骂僮志》也与俗赋相类。俗赋故事性强,兼有诙谐笑乐的意味。《韩朋赋》歌颂了韩朋夫妇对爱情的忠贞;《燕子赋》写雀儿与燕子的官司,形象都极其鲜明生动,可看作赋体小说。《晏子赋》将《晏子春秋》中晏子使楚的一段记载敷衍成一篇近九百字的长篇赋作,增强了故事性与趣味性。《茶酒论》虽不以赋名,但其特征与上述作品无别,故仍可视为俗赋一类。其写茶酒争功,颇具戏剧意味。唐时每由朝廷主持儒、道、佛三教论衡,肆其驳难,久之,目的已不是辩出是非曲直,而是归于悦笑,遂逐渐戏剧化。《茶酒论》亦如三教论衡,体现了戏剧因素的萌芽。总之,唐代俗赋的出现,同样为赋苑中增添了一种清新别致的花朵。

总之,唐代赋在“写什么”与“怎样写”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作了不少的开拓,不仅产生了新体赋(律赋),而且更多地向散文与诗歌借鉴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赋与传统的汉赋作法相离日远,也就使人觉得赋不像赋了。但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汉赋模式为什么就是赋的固定作法呢?为什么赋就一定要写成这个样子?任何文学形式也是要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总是一个模式。如此,唐代赋对于赋体文学的贡献功莫大矣。自唐始,赋家不仅流派众多,也开启了赋与其他文学样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交叉融汇的新时代,如赋与散文、诗、词、小说、戏曲等。不仅赋向其他文学形式中借鉴了不少艺术表现手法,其他文学形式也从赋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从这个意义上说,唐赋是值得重新审视的。

关于唐赋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将其分为四期,这与唐诗有着相似的阶段。由唐初至睿宗时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的赋以骈赋为主,内容则以咏物抒情为主,大赋很少。初唐文学创作基本上承袭齐梁馀风,赋亦如此,故可视为沿袭期。第二时期由唐玄宗至代宗大历时期为止,此时为唐诗发展的高潮时期,文体改革则刚刚兴起。此时赋的创作则呈现比较复杂的状态,新文赋已显露头角,律赋也已形成,唯格式尚未定型。这时赋或近于骈,或近于散,内容则反映社会生活面远比第一时期为广阔,写宫殿及典礼的大赋也有所增加,可看作唐赋的变化期。自唐德宗至穆宗长庆时为第三时期,此时为唐诗的变化期,古文运动也取得极大成就。此时新文赋及骚体赋都有较大的发展,律赋也已定型和成熟,并于创作上形成高潮,名家并出。故此一时期为唐赋的高潮期。第四时期由唐文宗朝至晚唐五代,律赋继续发展并呈现出与前一时期不同的特色。这一时期从整个赋作的内容来看,一是对于社会腐败与社会黑暗的揭露性、批判性加强了,一是表现为悲观失望的感伤情绪以及及时行乐的思想增多了,其他则变化不大,可看作唐赋的衰退期。由上述可以看出,唐赋的发展轨迹较为平缓,不像诗那样高潮迭起,也不像骈文那样大起大落。唐代文人无论作诗还是作文者,大多兼善作赋之道,故作赋者始终不绝,这也是唐赋发展较为平缓的一个原因。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追述了酿酒的发展历史,中卷和下卷介绍了酿酒的具体技艺。《北山酒经》虽为酿酒技艺的专著,实则却渗透着酒文化的浓重缩影,为饮而酿,酿则必饮,可谓关乎酒之品质的重要著作。
  • 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祈月

    祈月

    五行大陆,木系离奇雪匿!罪恶之手操纵世界……执念的纠缠,她异世重生。先天觉醒,竟是木系传承。是世界玩转木系,还是她征服世界?☆☆☆☆☆☆☆☆☆☆☆☆☆☆推荐静的新文《极道盲妃》关于一场复仇,十年的隐忍,不死不休的对决。极道盲妃VS战神王爷希望大家可以喜欢,收藏一下哦。☆☆☆☆☆☆☆☆☆☆☆☆☆☆千年预言,终究捉弄了谁?狂风灭,烈火绝,水神破土;越世出,啸月行,九天逆神!神秘恶魔族再现于世,炼魂之术摄人心魄。死神之眼穿越轮回,命运的纠缠……逆天改命的执着!一对似乎是父子的两人,为这同一抹身影,殊死相博。宿命的牵绊,三人纠缠不清,缠绵悱恻……爱情,经得起万年的寂寞吗?小夜《亡妃》小九《极品修真》小火《弹指灭天》---------《纵世》----------雪《幻颜》慧《月锋无双》浅《摄魂妖姬》梦《紫梦忆情》遥《花心王爷惹群夫》紫《妖孽皇帝耍无赖》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逆世女神:五行唯吾独尊》
  • 我愿朝着太阳生长

    我愿朝着太阳生长

    有些人似乎什么都不必做,好运气就会伴随终生。而有些人卖艺的时候必须专心卖艺,才会随着岁月的沉淀变得越发有底气。这本书记录着这样一些人:一个不需要照顾,女汉子性格的白领;执着并拧巴的女推销员;死心眼的BJ男和他的十个姑娘;长得好看的拉面师傅;乐此不疲的“喜当爹”……看着他们的故事,你会想:有些好运气,还没有来找你,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来了,只是为了让你多走一些路,再遇到属于自己的甜。
  • 落在胸口的玫瑰:20世界中国女性写作

    落在胸口的玫瑰:20世界中国女性写作

    它有着丰富深邃的内涵。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是女人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任何一个女性都不可能只成为其中的一项而置其他为虚无。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信自足的生命个体,女性应视责任为生命的必需,“女性”一词不是一个空洞的能指,视苦难为生命的营养,视爱和成功为生命的追求。她应圆融、明净、厚重,与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只有当她在事业追求和日常生活中都能敞开心胸去面对时,生命的魔力、智慧的光芒、梦想的花苞才会灿烂地绽放,自由地舒展在蓝天白云之下,风来舞蹈,雨来欣悦
  • 小心楼下:那些妖孽的爆笑回帖

    小心楼下:那些妖孽的爆笑回帖

    黑色幽默系列,本书精选了网络上最新、最经典的爆笑回帖。在网络这个平台上有很多集体娱乐的奇迹,其搞笑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艺术形式。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弃妃冷魅:独霸帝王宠

    弃妃冷魅:独霸帝王宠

    祈敛玉,普普通通千金小姐一枚,小时拜师学艺,会毒术,第一次嫁人只因为她是宰相的女儿,可惜后来家道中落,便受了冷落;第二次又为了公主和自己师弟能顺利在一起,不得不嫁人拉关系,可是却被一把大火终结了一切……终于经历了风风雨雨才找到那个对的人,殊不知他却陪着她经历了两朝颠覆,默默在背后支持她,只是没想到这么一个爱自己的人却还要被另一个喜欢自己的人背后刺了一剑......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红楼梦(最爱读国学书系)

    红楼梦(最爱读国学书系)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