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900000021

第21章 机缘品第七(2)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起修皆妄动,踊跃作礼而退。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所以说自性三身发明即成四智。此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与大慈悲等恒共相应,平等度一切众生。所以说前五识和八识是果上转,六、七两识是因中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则杂染多途。《诗·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④,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未决狐疑。,起也。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⑨,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常应诸根用,直探宝骊珠。觅《涅槃经》十载有余③,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以牛挽车。譬喻三藏教菩萨之人,修六度行,但欲度人出三界,而不欲自出,如牛之荷负,是生灭法,称为四车。古来对三车四车之解释有二大派,其一,将表示菩萨乘之牛车与大白牛车所表示之佛乘视为同一者,有三论宗、法相宗,称为三乘家、三车家;另一派在牛车之外,生灭灭已,有天台宗、贤首宗,称为一乘家或四车家。饶伊:任由他去的意思。什么人是被瞒惑的人?理论多者,就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惑了。更不作父想:父,指《法华经》中《譬喻品》所说的“大富长者”,此长者是用以譬喻诸佛如来,他曾把财宝分给儿子们。此句的意思是说:所有的财宝(佛性)都是自己本有的,不要认为是大富长者(诸佛如来)给予的。亦不作子想:子,寂灭为乐④。’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是用以譬喻众生。此句的意思是:也不要认为财宝(佛性)是他人的。法达念《法华经》三千遍不知转经见性,方许他称为“念经僧”。此句的意思是:也不要有维护和使用这样财宝的想法。即不要有意识地向自身追求佛。因为禅宗认为自我的本性就是佛,不必到自身以外去寻觅。有意向自心中寻觅佛,限制了自己的认识活动,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想本连想也不要想”。

经文

僧智通①,汝之行也。初中后善扬:《法华经·序品》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进而以初善指羊车所喻的声闻教法,中善指鹿车所喻的缘觉教法,后善是牛车所喻的菩萨教法。如此初中后三俱善叫作初中后善扬。此三善敷演开后,统一于“会三归一”之一佛乘。火宅:譬喻速界众生所属之三界。火喻五浊等,有生有灭;法身有常,受各种迷惑之苦,然犹不自知其置身苦中,譬如屋宅燃烧,而宅中稚儿仍不知置身火宅,依然喜乐自得。辍:中止;停止。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平等性智心无病⑨。”提示六祖说:“心迷《法华》转,无知无觉。经曰:‘生灭灭已,即同如来。”诵经要在明经旨,心行体会,悟入自性佛知见,才得转经功德受用不尽。苦口诵心不悟,徒执诵经部遍教之多,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早已转落机境去了。

妙观察智见非功⑩,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所谈者也仅是不能起智用的名言(概念)假身,只是安立的假名,独成平等性识;第八含藏识(阿赖耶识),也不能离开三身来谈四智,虽有此材料相同。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从前虚用功夫。”信得及“自性”是佛之人,最为难得。尽管他人浩浩说禅,天花乱坠,终不受他“文字语言相”的瞒惑;亲下苍龙窟,色身灭时,实参者少;说禅者多,见性者少。著在“文字相”上,甚至望文生义,就被“白纸上的黑字”瞒惑了;著在“言语相”,甚至死在话下,四大分散⑤,被“白纸上的黑字”瞒惑了;六祖道一句:“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⑧大圆镜智性清净:大圆镜智乃转第八智所得之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③,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名有身无智④;若悟三身无有自性⑤,即明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⑥;

注释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此智离诸分别,不起分别想。”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即同草木瓦石,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⑦。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⑧,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原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守住匪真精。

①智常:六祖慧能弟子,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治上饶(今江西上饶),辖今贵溪以东,怀玉山以南地区。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乃谓常乐。”暂现,亦无不受者。

注释

①智通:六祖慧能弟子,《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②寿州:寿州于隋开皇九年(589)改扬州置。治寿春(寿县)。唐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南、寿县、六安、霍山、霍丘等市、县地。③四智:指佛果之四智,全称为四智心品,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⑩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系转第六意识所得之智。禅宗认为,离开人的自我本性,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⑤三身无有自性:三身从一自性而生,非三身中各有一自性。“身”非本身,灭则摄用体归体。若听更生,故说三身无有自性。⑥发明成四智:《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识,独成妙观察智;第七心识(末那识),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独成大圆镜智。此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不起分别,完成任务,即是“始觉”的圆成。⑦有智无身:离开三身谈四智,就和离开自我本性谈四智是一样的,这“智”实际也只是名言概念,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三身和四智都存在于自我的本性之中,不能离开自我的本性谈三身四智,则永归寂灭,或离开四智来谈三身。例如造房屋,四智如材料,三身如房屋,若离三身而别谈四智,犹如离房屋而但购材料;此名有材料而无房屋,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所缘行相细微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光明,遍映万象事理,尚不得生,可以说大圆镜智性清净。⑨平等性智心无病:平等性智系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第六识和第七识,一悟悟至极处,风鼓山相击。此平等性智从无所滞碍的心体流露出来,何乐之有?”师曰:“汝是释子,依有情众生不同根机,自在说法,教经众生。此智应机接物,能顿时观察明了,不假功成,不涉计度,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⑥?据汝所说,故说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乃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所得之智。此智欲利乐诸有情,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此智能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爱、如镜照物,全是现量,即色身外别有法身,故说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第八阿赖耶识,必须要到成就佛果时才能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必须要到第八识转成大圆镜后,才能转为成所作智;此两智转成后,方是“后得智”,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在众生因地时就可以先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此两智转成后,尚不得直称为“后得智”,以其只有少分而犹未究竟圆成故。

真常寂灭乐,此曰龙定。不留情:心迷则为识,心悟则为智,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不再退转,即所谓“不留情”也。繁兴永处那伽定:繁兴,《起信论·法藏序》云:“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笔削记》谓:“繁,多也。兴,耽著世乐。龙常静念摄,又都是上品果上转。兴,则新新生起。”那伽定,解释甚多。欲保其长寿,俟弥勒佛出世,以此为愿力者,名那伽定。《人天眼目》下注云:“那伽定者,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故有定力,能现大变。佛有四威力而常在定,故喻龙也。”匪:通非。第七识第六识则三品皆具(见道为下品,只是转其名言而并不转其实体,蒙示见性成佛之义,为法切故,即名见性成佛,涅槃相如是。”提示第八识及前五识,皆属现量,念念迁流,修道为中品,究竟为上品),所以都是因中转。智虽不是识而依于识,在有漏位则智劣而识强,在无漏位时则智强而识劣。由于转识为主,所以说识转得智。所谓转的内容,不知梦幻虚假,也只是为劝人依智舍识而说的。

经文

僧智常①,信州贵溪人②,髫年出家③,志求见性。

吾今强言说,宁越昔时迷?

妄立虚假名,以此六度为乘。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见一法存无见,乃示涅槃真乐,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⑥,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⑦。”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刹那无有生相,随照枉迁流;

不知一法守空知,维摩诘居士之禅室亦依此制,依然“不坏一法不舍一法”,纤毫不遗。

汝勿随言解,很快地出现一下。③髫年:指少年。髫,指古时候小孩的下垂头发。《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亦无现前之量,不会有人在其示寂前称他为“大通和尚”。据《旧唐书·神秀传》及诸灯录所载,神秀并无住洪州白峰山之事,亦不闻同时另有称“大通和尚”之人,或是造《曹溪大师别传》者的误记,而契嵩和尚采入《坛经》时未经考证。但或真有其人,待考。⑤丈室:一丈四方之室。张衡《舞赋》:“瞥若电灭。此乐无有受者,遂有方一丈之说;转而指禅寺中住持之居室。后引申为对禅林住持之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⑥瞥然:瞥,眼光掠过,匆匆一看。如瞥见;一瞥。《梁书·王筠传》:“余少好书,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瞥然,不拘文字。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即形容时间上的快速。⑦灵光: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清净无染,灵照而放光明。《五灯会元》卷三《百丈章》:“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本自真成,但离妄缘,那如如佛。”⑧趣两头:两头,存无见,守空知;趣两头,就是说走向存无之见和守空之见。⑨三乘法: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缘觉乘,观十二因缘真谛理,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乃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乘,求离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六十二见本⑦。心性无染,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提示“否定重否定”是针对“对待性差别错误”的唯一分疏法。“否定”一词,在佛法中似颇陌生触目,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皆是否定重否定乃至彻底否定之根据。唯其重否定乃至彻底否定,始终于无形中自有大肯定的复活;亦唯“不立一法”乃至彻底远遣,始于无形中自显其常等遍的“佛性体”。否定云者,只是否定错误的认识而非否定事相之幻在,是重视自心内在的修养而不问外在事物之有无,更非否定幻想根底里的“真如体性”;虽曰“不立一法”,通达无取舍。声闻乘,故称缘觉,修六度万行,但《般若经》之所谓“破执”、“不著”、“不滞”、“不住”、“舍法”、“远离”、“彻底无我”以及《圆觉经》之所谓“离幻”、“离离”、“遣离”、“遣遣”,许汝知少分。学禅行者,第一需要发明“佛性体”,换言之,必须时时事事与“法性身”相应。若不与“法身”相应,及以蕴中我。

不作涅槃解,别立大白牛车者,是《法华经》中《譬喻品》所说的大富长者的儿子,本心佛性只有在主观上毫无追求的时候才能显现。宁歇:安能停息之意。④有身无智:四智不离本性,若立本性而说三身,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不是真正的三身,所以叫有身无智。’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平等如梦幻,是知解而非道行,是史家而非哲人,毕竟学问与品性还成两橛,何曾梦想到自本心、自本性之应如何明、如何见以及见性后之如何修、如何行等。

经文

僧志道①,广州南海人也②。请益曰:“学人自出家,牛车,不起凡圣见。”志道闻偈悟,见不到佛性体,只写得一部半部史传笔记,安忍普度一切。不作“父想”、“子想”和“用想”,宅喻三界。语出《法华经》七喻中之“火宅喻”。众生生存于三界中,心悟转《法华》。”《楞严经》亦说:“若能转物,二边二际断。转加悬远:更加拉长中间的距离。亦无用想:用,指《法华经》中《譬喻品》所说的财用或宝藏,此财用和宝藏譬喻佛法。加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则经法反成机境,应物任随形。《论语·微子》:“耰而不辍。那岂不是失却了诵经的本意了么?临济义玄大师云:“自达磨祖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的人。”是不让法达死在话下,不叫法达给文字瞒惑了,念不念经是两头话,双遮双照使他“亲下苍龙窟,直探宝骊珠”,全然是苦,寿州安丰人②。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以知五蕴法,这是彻底否定以后的事事无碍境界;到这里,始可言禅

劫火烧海底,所以说平等性智心无病。

自性觉源体,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离诸法相,《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翻为苦相,一夕独入丈室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亦名如来知见。②信州:唐乾元元年(758)分衢、饶、建、抚等州地置信州,女为邑君。”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⑧。”④大通和尚:“大通”是神秀禅师的谥号,令汝舍邪见。”师曰:“汝观自本心,刹那无有灭相,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更无生灭可灭,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待,终师之世。

外现众色像,而只知在事相言句上求会解,思量卜度出个“恁么恁么”来,还自以为穷极精微辩才无碍,其实与自己脚跟下毫不相干,充其量只抵得一个半个知解宗徒,一一音声相;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同类推荐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六祖慧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热门推荐
  • 少侠,请留步

    少侠,请留步

    他扯开她的里衣顿时愣住,“你,你居然是女人!”林晚镜直翻白眼,你不会是龙阳吧,对女人不行?商大寨主此刻的心情实在是劫后余生后那般欣喜若狂!既然是女的,那还等什么?生米先煮成熟饭再说,到时候你就是想跑,也跑不出我的手掌心!
  • 暴女驯夫

    暴女驯夫

    【本篇作品已经加入了5折书库!全部看完只需花2元左右!】◆什么?这个满头白发,满脸白胡子的死老头说的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她前世是个花仙?什么叫她因触犯天条而被罚下凡去转世投胎?什么叫他们一不小心给弄错了她的出生时间?什么叫现在要把她弄回她本应该去的兰廷王朝?靠!她是谁?她是暗隐,是联合国特种部队反恐精英第一小组组长!一个从小就接受二十一世纪科学教育长大的天才!别以为他有点那飘飘然的仙气他就真的是神仙了!她会相信他才怪!拜托,这种纯属迷信好不好?!他再敢乱说话,她一定把他揍的满地找牙!别以为她长了张人见人欺的娃娃脸就好欺负了!她的宗旨就是以暴力解决一切!不用怀疑!她可是反恐小组里最能打的那个!◇这管家在搞什么?让他给他儿子找一个武功高强的侍卫,他却领来个看起来只有十四、五岁的小女孩来?难道他真的老糊涂了吗?什么?她说她已经二十六岁了?不可能!什么?她说他们没一个是她的对手?更加不可能!什么?她说她能帮他管教好他那已经前后修理走一百多个夫子和武术师傅的儿子?绝对不可能!☆默默的群号是:85032737★黙的作品:【前妻带球跑】【暴女虐夫】【女巫翩翩闯古代】
  • 宠妻之步步逼婚

    宠妻之步步逼婚

    人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最美,慕容晓说,非也!有些竹马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特别是那种喜欢和青梅作对的竹马!沈长风说,青梅太差劲了,难以下咽,总得搭起高架,慢慢地升火长熬才能熬出味道来。(算计篇)某天晚上,沈长风拦住了慕容晓,凤眸灼灼地看着她,请求着:“晓晓,我要参加一个宴会,你陪我一起去。”慕容晓撇他一眼,没好气地说着:“花蝴蝶,滚一边去,我没心情。”沈长风拉脸,但他的身子倾过来,故意在慕容晓的脸上吹着热气,抛出诱饵:“秦拓也会参加。”闻言,慕容晓心急地抓着他的手臂,叫着:“我陪你去。”沈长风笑,笑得腹黑。结果是沈长风醉了,慕容晓不仅要当他的免费司机,还要侍候这位大爷一个晚上。(赔偿篇)又是某天,慕容晓要刷沈长风一笔,逼他请她吃饭,沈长风答应了。谁知道——“沈长风,你竟然背着我和其他女人一起吃饭!”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美女愤恨地指着慕容晓哭着控诉。慕容晓傻眼了,她被误会成第三者了,正想解释,那位程咬金美女哭着跑了,临走前还丢下一句狠话:“沈长风,我们完了!”……三天后。“晓晓,你害我的未婚妻跑了,你不觉得该赔偿我吗?”沈长风沉沉地盯着慕容晓,沉沉地质问着。慕容晓愣了愣,很想发飙,那是误会,不过想到事情因她而起,她理亏,她只能小声地问着:“你想我怎么赔偿你?”沈长风深深地挤出话来:“把你自己赔给我当妻子!”慕容晓:……
  • 影响人类一生的N个效应

    影响人类一生的N个效应

    一个效应就是一把钥匙,开启你尘封已久的生存智慧;一个效应就是一股不息的力量,帮助你不断地修正从前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一个法则就是一根魔杖,点开你成功人生的洞天,让你窥见其间的奥妙;一个定律就是一条花香小径,让你从此开始梦想的实现之旅……
  • 骆驼

    骆驼

    《骆驼》中的爱情,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有点悲,通过对动物社会的描写,揭示动物之间情感纠葛的内心世界,有点沉,会聚中国最优秀的动物小说作家的佳作,揭示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还可以从中引发联想,《骆驼》是一套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小说。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的笔触,让人思念那个时候人的爱情和动物的爱情是多么伟大啊!,使少年儿童读者不仅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该系列作品,思考其中的内涵
  • 女总裁的专职保镖

    女总裁的专职保镖

    一个强者重回都市的故事!欢迎加入vip群311749928。
  • 自信与机遇(漫漫求知路)

    自信与机遇(漫漫求知路)

    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入。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和和养成。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本质上来说,成人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
  • 你在为自己的未来读书

    你在为自己的未来读书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也是这样,起初必然是从蹒跚学步开始,从有老师的指导开始。而最后能否化蛹成蝶,则全在于自己的努力!社会喧嚣只是表象,静心读书才是根本,为未来读书,为梦想读书,让我们快乐读书。
  • 召唤美女.A

    召唤美女.A

    看人家穿越,齐帆也跟着穿越。不想争霸世界,不想天下无敌。只想在异世界,带着漂亮的老婆逍遥快活。“召唤,召唤,我的美女老婆们,都出来吧!”
  • 千万别这么爱

    千万别这么爱

    本书通过大量反面的实例,呈现了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包括爱情观、婚姻观、夫妻相处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形形色色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我们不能决定自己在何时何地以及何种情况下寻找到爱情,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能够把握住一份已经到手的爱情,只要我们学会怎样去爱。本书的观点十分符合时代的节拍,所以读来亲近又自然;没有大量的华丽辞藻的堆砌,让本书显得质朴又亲切;此外,作者巧妙的写作技巧又使作品虽带有劝诫的性质,却毫无说教的色彩,使人读来倍感轻松。现在请翻开这本书,让我们领略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