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哫(zú)訾(zǐ):双声连绵词,忸怩,羞羞答答的样子。王逸注:“承颜色也。”洪兴祖《补注》:“以言求媚也。”朱季海《楚辞解故》云:“《方言》第十:’忸怩,惭涩也,楚郢江湘之间谓之忸怩,或谓之咨。‘郭注:’子元、庄尹二反。‘哫訾即咨,其声同耳(段氏《六书音均表》足声、戚声俱在幽部,或以足声入侯部,幽侯声近,古音多相出入也。訾、咨俱脂部字),正楚语惭涩之谓矣。此言承望颜色,以事妇人,故不胜忸怩尔。”其解说甚为精到。粟斯:双声连绵词,拘谨、小心的样子。“粟”原作“栗”,洪兴祖引一本作“粟”。《补注》云:“粟,读憟,音粟,诡随也。斯,读若,音斯,栗也。”诡随即不顾是非妄随人意。栗,畏惧、瑟缩、颤抖。姜亮夫《楚辞通故》云:“栗当作粟,读为《管子·小问》’未敢自恃自命曰粟‘之粟,注’谨促之名也‘。粟斯当即《广韵》三灶粟下之’憟斯‘,盖皆娕之借字。《说文》:’娕,谨也。从女束声,读若谨敕数数。‘《史记·张丞相传》’娖娖廉谨‘,娖当为娕之别构。古书无用娕者,惟从束之字多有谨敕之义。斯者音尾助字,无实义。”其说是。喔(wō)咿(yī)、儒儿:皆嗲声嗲气装憨以媚的样子。“儒儿”,洪兴祖引一本作“嚅唲”。王逸注:“强笑噱也。”《补注》:“皆强笑之貌。一云:喔咿,强颜貌。嚅唲,曲从貌。”王夫之《通释》:“喔咿,媚声:嚅唲,媚辞。”夏大霖《屈骚心印》:“喔咿嚅唲,各考字义之训,于本文未治。据四字接连,乃乳孩媚其母之声,妇人所悦。言作儿童态媚求妇人较妥。”以上几家皆就其中一方面言之,各有所见。文献中凡所用及,大体也以形容憨小者或声音怪异者。如《韩诗外传》卷九:“夫凤皇之初起也,翾翾十步之雀喔咿笑之。”言其声之小而嫩。王延寿《王孙赋》:“踡兔蹲而狗踞,声呖而喔咿。或嗝嗝而,又嗅其若啼。”言其声之含糊作态。事:侍奉、服侍。《易·蠹》:“不事王侯。”《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妇人:朱熹《集注》:“盖谓郑袖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集注》以篇中所指妇人为郑袖,陆昭仲谓其嫌于斥,非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君且无嫌,而况于郑袖乎?’哫訾喔咿‘诸语,皆深肖上官、靳尚之情态,而著其愤激之思也。则此篇所谓放者,其为汉北奚疑?”汤炳正等《楚辞今注》亦云:“妇人当指南后郑袖之流。”
[19]自清:保持自身品质的高洁。
[20]突梯、滑稽:俱为双声连绵词,指油嘴滑舌、圆滑善变。前人之解,多就原文之意猜度之,或缺乏训诂依据,或与上下语境不合。洪兴祖《补注》:“扬雄以东方朔为’滑稽之雄‘,又曰’鸱夷滑稽‘。颜师古曰:’滑稽,圜转纵舍无穷之状。‘一云酒器也。转注吐酒,终日不已。出口成章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应是先有滑稽之义,后用为酒器名。《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易名为“鸱夷子”,《索隐》:“若盛酒之鸱夷也,用之则多所容纳,不用则可卷而怀之,不忤于物也。”又《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樗里子滑稽多智。”《索隐》:“滑稽,酒器,可转注吐酒不已。以言俳优之人,可出口成章,辞不穷竭,如滑稽之吐酒不已也。”又扬雄《酒赋》:“鸱夷滑稽,腹大如壶。”由之俱可推知其原词之意。清朱珔《文选集释》云:“《广雅》’突,欺也。‘王氏《疏证》引《贾子·时变篇》’欺突伯父‘是已。《荀子·荣辱篇》’陶诞突盗,以偷生反侧于乱世之间。‘疑此’突梯‘即’突盗‘之通用字。盗与梯一声之转,皆谓诈欺也,与滑稽正相类。”其说亦近是。连绵词无定形,义也随具体语言环境而变化。脂:油脂,喻滑溜。韦:熟牛皮,喻柔软。絜(xié)楹(yíng):用熟牛皮之类柔软的东西测度楹柱之粗细。此承其前的“如韦如脂”言之。戴震《屈原赋注》云:“絜者,旋绕之称。凡度直曰度,围度曰絜。庄周书所谓’絜之百围‘,贾谊所谓’度长絜大‘是也。楹,柱也。堂上有东西楹。”(按戴氏引《庄子》文见《人世间》,引贾谊文见《过秦论》)因为量圆要用绳、带之类,故其下部从“系”。“絜楹”喻随物而变,与矩度的以我正物截然相反。絜,原作“洁”,据洪兴祖引《文选》本及朱熹《集注》本改。
[21]昂昂:气宇轩昂的样子。千里驹:能日行千里、正当少壮多力的骏马。这里比喻目光远大、有作为的政治家。
[22]泛泛:浮游不定的样子。凫(fú):野鸭,比喻随波逐流者。与波上下:随波浪之起伏而上下漂浮。原“凫”字后有“乎”字,洪兴祖引一本及朱熹《集注》本无,今据删。偷:苟且,这里指苟且处世。全:用为动词,保全。
[23]骐骥:骏马。亢(kàng)轭(è):并驾齐驱。亢,通“抗”,相敌,并比。《史记·秦始皇本纪》:“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轭:车辕前套马用的横木。
[24]驽(nú)马:劣马。迹:足迹。《文选》五臣注吕延济曰:“驽马,喻不才之臣。”夏大霖《屈骚心印》:“随驽马,比愚劣落人后。”
[25]黄鹄(hú):又名鸿,即大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黄鹄,一名鸿。《豳风》’鸿飞遵渚‘,毛曰:’鸿不宜循渚。‘’鸿飞遵陆‘,毛曰:’陆非鸿所宜止。‘按郑笺只云’鸿,大鸟。‘不言何鸟,学者多云雁之大者。夫鸿雁遵渚遵陆亦其常耳,何以毛云不宜?以喻周公未得礼,正谓一举千里之大鸟,常集于高山茂林之上,不当循小洲之渚,高平之陆也。经传鸿字有谓大雁者,如《曲礼》’前有车骑则载飞鸿‘,《易》’鸿渐于磐‘是也。有谓黄鹄者,此诗是也。单呼鹄,累呼黄鹄、鸿鹄。黄言其色,鸿之言也,言其大也。”此论足以除诸家之歧说。
[26]鹜(wù):鸭。鸡鹜喻没有远大目标、缺乏能力的人。争食:指为眼下的一点小利益互相争夺。胡文英《屈骚指掌》云:“上句一飞冲天,下句龌龊争一餐。”
[27]孰:谁,哪一个,哪一方面。
[28]去:离开。从:跟从。此句言:应该避开哪一些?从事哪一些?
[29]溷(hùn)浊:混乱污浊。
[30]蝉翼:蝉的翅膀,比喻极轻的东西。
[31]钧:三十斤,比喻极重的东西。
[32]黄钟:古乐十二律之一,声调最为洪亮。毁弃:毁坏废弃。
[33]瓦釜(fǔ):瓦制的本用于烹饪的锅,秦人也用为敲击乐器,同“缶”。汪瑗《集解》:“无足曰釜,锅属也,以瓦为之,其贱可知矣。或曰:釜当作缶,声相近而讹也。”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为赵王击缶。”《说文解字》:“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文献通考·乐考》:“古者西戎用缶以为乐。”则缶、釜同瑟、磬一样皆是乐器。只是中原、齐楚之地以为其陋,不足以登大雅之堂。雷鸣:像雷一样响。《文选》五臣注李周翰曰:“黄钟,乐器,喻礼乐之士。瓦釜,喻庸下之人。”
[34]高张:得志。
[35]无名:谓被排斥出朝廷而默默无闻。
[36]吁(xū)嗟(jiē):慨叹声。默默:同“嘿(mò)嘿”,昏暗,是非不明的样子。《新序·节士》:“屈原嫉暗王乱俗,汶汶嘿嘿,以是为非,以清为浊。”“默默”即“汶汶嘿嘿”的简省说法。所以前面有感叹之词“吁嗟”,后面接“谁知吾之廉贞”。旧解作沉默,与上下文意不合。
[37]廉贞:廉洁,正直。
[38]释:舍,从手中放下。谢:推辞,表示抱歉不能承担或不能接受。
[3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王逸注:“骐骥不骤中庭。”“鸡鹤知时而鸣”。骐骥虽能驰千里,至中庭则无所施展;鸡鹤虽不能远走高飞,但对晦明早晚最为敏感。朱熹《集注》解此二句云:“尺长于寸,然为尺而不足,则有短者矣;寸短于尺,然为寸而有馀,则有长者矣。”徐焕龙《屈辞洗髓》曰:“尺寸所以度物,然物长于尺,则尺短而不能知物之长;物短于寸,则寸长而不能知物之短。言此以兴下文。”此言奸佞之人治国无术,而行阴谋诡计,贤者不能料;国之大才深谋远虑,而谋不及自身。
[40]物有所不足:王逸注:“地毁东南。”洪兴祖《补注》:“《列子》曰:’物有不足。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此句言客观环境的变化有非人力所能左右者。
[41]智有所不明:王逸注:“孔子厄于陈也。”洪兴祖《补注》:“校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智有所不明也。”(见《孟子·万章》)说俱是。这句是说,即使圣哲之人,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困厄,而如遇到以欺骗和玩弄手段为能事的人,再聪明的人也无法应付。朱熹《集注》云:“智有所不明,尧舜知不徧物,孔子不知农圃之类也。”非是。
[42]数:本指卜筮时蓍草之数,后用以指卦数。不逮:不及,达不到。此句言有些事龟策卜筮也无法计算到。王逸注此句:“天不可计量也。”洪兴祖《补注》:“人虽贤,不能左画圆,右画方。”忠于国者有时难以保其身,贵其身者未必能留下清名,难以两全。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没有是非标准。
[43]神有所不通:洪兴祖《补注》:“神龟能见梦于元君,不能避余且之网。智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神龟托梦宋元王事见《史记·龟策列传》,“余且”当作“豫且”,参本书《宋元王梦神龟》。)王夫之《通释》:“蓍之德圆而神,而忠贞笃于天性,神不能通其所穷。”这句是说:神灵有时也无法说清有些事的原因。朱熹《集注》云:“惠迪者未必吉,从逆者未必凶,伯夷饿死首阳,盗跖寿终牖下之类是也。”中国古代的宗教于占卜预测理论方面承认客观环境对预测的制约,认为神灵也只能在一定范围之中起作用。这种思想还不是彻底的唯心论。至佛教传入,引入轮回报应之说,则弥缝了以往宗教迷信中对一些现象无法解释的缺陷,从而形成彻底的唯心主义。
[44]用君之心,行君之意:用您的思想,去实践您自己的主张。用,以,按照。意,主意,主张。
[45]诚:确实。知此事:原作“知事”,洪兴祖、朱熹皆引一本作“知此事”,今据增“此”字。王夫之《通释》云:“所从既决,自必逢凶,神不导人以凶,而尤不诏人以不义。君子自行其志,亢龙虽有悔,而不失其正。鬼神不能与,而况于人乎?”胡文英《屈骚指掌》云:“用君之心,竭智尽忠也。行君之意,求不蔽障于谗也。言龟策能知寻常之福祸耳,君以挽回造化之事问之龟策,岂能知其故哉?”均合于文义。
评
首先,本篇采用了“述客主以首引”的结构形式。其次,篇中并列的八组文字,每组以“宁……将……”的选择句式列出两种情况,引人深思。这八组文字之后,有一小段收束、归纳上文。此为全文主体,表现了作者在坚持原有主张还是改弦更张向旧贵族们妥协这二者间的思想斗争,含意是很深的。再次,结尾以含蓄的表现手法写出他无法解决的矛盾,也可以说是“乱以理篇,写送文势”。这比汉代的劝百讽一和卒章言志,更具有诗的含蓄与深沉。
本篇过去多被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它表现了道家的思想。这其实是未能深刻理解它的含意所致。在内容的理解上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本篇确实表现了一定的法家思想。文中所列八组问题,作者的态度其实是明确的,他列出这些来,实际上反映了楚国朝廷中的尖锐斗争。每一组问句中,前面的一句是作者的一贯主张,后面的一句则或者刻画那些旧贵族的面目,或者指出要返回朝廷只能采取的态度,而每一组的上句所反映的政治主张或政治理想,都同法家的比较接近。如第一组中提出的“力耕”和禁止游士空谈,就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商鞅、韩非都论述过这个问题。《商君书·农战》云:“夫人聚党与说议于国,纷纷焉,小民乐之,大人悦之,故其民农者寡,而游食者众,众则农者殆,农者殆则土地荒。学者成俗,则民舍农从事于谈说。高言伪议,舍农游食,而以言相高也,故民离于上,不臣者成群。此贫民弱兵之教也。”再如关于“正言不讳”、反对从俗偷生一条,《韩非子·孤愤》云:“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矣”。下面韩非分析了君王贵幸亲爱之臣“五胜之势”和法术之士的“五不胜之势”,然后说:“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所以,《卜居》中将两两相反的两种思想行为对立起来看,本身就反映出一种改革家的主张与体验。《韩非子·和氏》专门写了法术之士在这方面的悲剧。再如主张超然高举,以保正直,反对交结君王亲幸与走妻妾门路的一条,《韩非子·亡征》云:“不顾社稷之利,而听主母之命,女子用国,刑馀用事者,可亡也。”屈原所说的“超然高举”、“保真”,是主张摆脱影响法制的种种行为的束缚,以国家利益为重,保持忠于国家的正直、公正之心。《韩非子·备内》篇专门论述了一些奸佞之人利用后妃和嫡子达到个人目的,以致造成亡国的事实。再如关于“廉洁正直以自清”的思想,《韩非子·孤愤》云:“其修士皆以精洁固身”,“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而治,则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听请谒矣”。
(二)要返回朝廷,就得向腐朽的旧贵族低头;要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就将永远置身草野。“孰吉孰凶,何去何从”,是作者一直感到苦恼的事。下面“世溷浊而不清”一段,就反映了屈原对当时楚国朝廷状况的评价与态度,而他的选择,也就在不言之中了。这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在以上八个问题中的选择。对此,郑詹尹的回答则是两两并比的六句话,似乎比较空泛,而且被有的学者认为是表现了道家思想,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宜去者不幸而吉,宜从者不免而凶,鬼神不诏人以凶,而尤不导人于不义,则亦安能与其事哉!”又云:“此言不善既有所不从,而善又未必获吉,以明所以欲卜居之意。东汉范滂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与此正同,皆激愤之语也。”可谓得《卜居》一篇之真意。范滂为汉末名士,同李膺、杜密皆以反对竖宦权奸、伸张正义、大胆议论朝政而被杀。范滂被捕后辞母,“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得兼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然后回过头对儿子说了蒋骥所引的那两句话(《后汉书·党锢列传》)。以范滂那两句话来理解《卜居》末段詹尹之语,全篇之意便豁然贯通。所以说,屈原实际上是借郑詹尹之口说明自己所遇到的矛盾在当时根本就无法解决。从这一点上说,《卜居》反映了诗人激烈的思想斗争与心底极大的不平与悲愤,它同《离骚》不仅在思想上相近,在表现手段上、构思上也相近,好像就是《离骚》中灵氛占卜、巫咸决疑的雏形。因此,《卜居》是屈原于汉北之时所作,写于《离骚》之前且时间相近。
但以上两点在文中表现都不是十分直露,需要经过对比分析方可明白。这应同屈原对怀王仍存有一定希望有关。
(赵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