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300000007

第7章 庄存与的《春秋公羊》学(2)

乾隆三十九年(1774),庄存与在出任湖南学政时,成亲王写有《送庄方耕师傅提督河南全省学政序》,里面讲到他曾受教于庄存与的经学,其中说道《周易》、《禹贡》、《春秋》、《周礼》、《仪礼》等书。而庄存与是在成亲王写作此文的前二年被选为庶吉士教习的,孔广森也是在此文写作之前三年被选翰林庶吉士的,则庄存与教傅成亲王远远早于孔广森在翰林院向庄存与学习之前。据台湾学者蔡长林的博士论文《常州庄氏学术新论》考证,庄存与“入值上书房,可能早在乾隆二十年左右,而不是《清史稿》所载之乾隆三十三年,也不像阮元、魏源所云,仅仅傅成亲王一人而已。”(蔡长林:《常州庄氏学术新论》(台湾大学博士论文未刊本),第122页。)而向君王授课,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不可能没有讲稿。据魏源说《春秋正辞》是庄存与给傅成亲王授课的讲义之一,则庄存与的《春秋正辞》在给成亲王授课时就已经成书了,其时间当在乾隆二十年(1755)左右,这较孔广森的《春秋公羊通义》大约要早三十来年。而且,庄存与在孔广森成书之后,也绝没有精力来著作《春秋正辞》了,因为孔广森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月作《春秋公羊通义叙》时,庄存与已经是六十四岁的老人,三年后就“以衰老致休”(《庄存与传》,《清史稿》卷三〇五。)了。退休后两年,庄存与就去世了。从阮元言及庄存与的《春秋正辞》为给成亲王授课的讲稿,而成亲王也讲到受教时有《春秋》的课程,孔广森在翰林院受教于庄存与,孔广森的著作成书之后庄存与已无有精力著述这些情况来推论,庄存与的著作成书于孔广森之前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大约要早三十来年。

既然庄存与的书成于孔广森之前,为什么却刊刻在后呢?在董士锡与阮元为庄存与的著作所作的序中可以找到解释。董士锡说:

本朝经学盛于宋、元、明,非以其多,以其精也。乾隆间为之者,《易》则惠栋、张惠言,《书》则孙星衍,《诗》则戴震,《礼》则江永、金榜,《春秋》则孔广森,小学则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皆粲然成书,著于一代。而其时庄先生存与以侍郎官于朝,未尝以经学自鸣,成书又不刊版于世,世是以无闻焉。(《易说序》,《味经斋遗书》卷首。)

而阮元也说:

公通藉后,在上书房授成亲王经史垂四十年,所学与当时讲论或枘凿不相入,故秘不示人,通其学者邵学士晋涵、孔检讨广森及子孙数人而已。(《庄方耕宗伯经说序》,《味经斋遗书》卷首。)

这些材料说明,庄存与的治《公羊》,与乾隆时盛行的汉学是格格不入的。在考据占据主流的情况下,庄存与的《公羊》学是没有市场的。同时,庄存与的著作是给君王授课的讲义,也不宜于刊刻而流行于市。所以,他的《春秋正辞》虽然早已成书,却不愿或不能刊刻。而阮元也明确地说孔广森是庄存与的《公羊》学的传人。因此,决不能以庄存与著作的刊刻在后,就说孔广森是清代治《公羊传》的第一人,而否认庄存与是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

§§§§§§第二节庄存与时代的学术与经学道路

庄存与是清代第一位研治《公羊》学的经学家,前文已证。可是,庄存与是否是今文经学家,他的经学是否就是《公羊》学,在研究中是有较大分歧的。本书以为,庄存与未必可以称得上是位今文经学家,但是,他对晚清经学的最主要影响是在《春秋》学,而他的《春秋》学以《公羊》学为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一庄存与时代的学术

庄存与字方耕,号养恬,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清史稿·地理志五》卷五八。)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卒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史稿·庄存与传》卷三〇七。)其主要活动时间在乾隆年间。

清代是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政权。面对着以汉族为主要人口的被统治者,清朝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从思想上来防止人民的不满与反抗,以致在康熙初年,就上演了“庄廷鑨明史案”的文字狱,康熙晚年又制造了“戴名世案”。雍正时期更是大规模地罗织了多起文字狱冤案,最有名的当数“查嗣廷试题案”与“吕留良文选案”。乾隆年间的文字狱较之雍正朝又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数与迫害的程度都远远超过雍正朝,以至到了捕风捉影的地步。许多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文字狱的冤死鬼。《清代全史》一书指出乾隆朝的文字狱名目繁多,五花八门:“有妄议朝政,谤讪君上,妄为著述,不辟圣讳,纂拟禁史,怀恋胜国,收藏禁书,隐匿不首,隐寓讥讽,私怀怨望,多有悖送之词,隐藏抑郁之气,等等。用最荒唐的逻辑推理,胡乱引申作者原意,只凭臆想断定作者动机,使一大批无辜的人受到迫害。”(王戎笙等:《清代全史》第二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3页。)其受害人则包括社会的各界人士,“既有一般生员、塾师、举人等中下层知识分子,也有宗室贵族及政府官吏,此外还有商人、僧侣、江胡术士等。文字狱的株连,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在许多案件中,除罪及作者的直系亲属外,举凡与作者有师生、朋友、上下级、同学、同乡关系,甚至偶有诗文唱和的人,凡收藏、买卖或曾为该书刻字、作序、参与校订的人,都受到株连。”(同上。)且判决极其严厉,“对这些人的判决,不是凌迟处死,就是流放远方、贬入奴籍。有的案子株连数百人、上千人,有的案子从发案到结案拖延数十年”(王戎笙等:《清代全史》第二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第143页。)。在文字狱如此高压的文化政策迫使下,广大知识分子纷纷埋头故纸堆,走上了远离社会政治与现实,专注于古籍的考据与整理工作的道路,龚自珍曾著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龚自珍:《乙酉诗·咏史》,《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第471页。),就是真实的写照。

同时,清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儒学与经学的一个王朝。清王朝一开始就实行“崇儒尊道”,并从康熙十七年(1752)起下诏开设博学鸿儒科(参见《清史稿·选举志四》卷一〇九。),大力网罗知识分子。乾隆时,帝王更是亲自极力标榜所谓“稽古右文”(《四库全书总目·乾隆上谕》上册。)。皮锡瑞曾从经学史的角度将清王朝称为历史上的“经学复盛时代”。他说:

经学自两汉后,越千年,至国朝而复盛。两汉经学所以盛者,由其上能尊崇经学,稽古右文故也。国朝稽古右文,超轶前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乾隆二十年(1755),御纂《周易述义》十卷;康熙六十年(1721),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卷,《序》两卷;乾隆二十年,御纂《诗义折中》二十卷;乾隆十三年(1748),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康熙三十八年(1696),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乾隆二十三年(1758),御纂《春秋直解》十六卷(当为十五卷,参见《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春秋类四》上册。);乾隆四十七年(1782),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以经部列首,分为十类。夫汉帝称制临决,未及著为成书;唐宗御注《孝经》,不闻遍通六艺。今鸿篇巨制,照耀寰宇,颁行学官,开示蒙昧,发周孔之蕴,持汉宋之平。(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中华书局,1989年。)

皮锡瑞之言虽有称颂清王朝之嫌,但是,所言基本上还是属实的。清王朝的“崇儒尊道”,尤其是对经学的推崇,刺激着知识分子对经学学习的热情。

在这样的软硬兼施的文化政策下,清王朝的早中期虽然不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却也是文献整理成就最为辉煌的时代。而清代以文字训诂、整理典籍为内容的所谓汉学,除了与清王朝的文化专制政策有直接关系外,(关于此点,钱穆曾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清儒自有明遗老外,即鲜谈政治,何者?朝廷以雷霆万钧之力,严压横摧于上,出口差分寸,即得奇祸,习于积威,遂莫敢谈,不徒莫之谈,盖亦莫之思。精神意气,一注于古籍,本非得已,而习焉忘之,即亦不悟其所以然,此乾嘉经学自所以一趋于训诂考索也。”见该书第533页。)在客观上也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在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以后,经学的发展实际上只有在典籍的整理上才能有所成就。所以,乾嘉汉学的出现及其巨大成就的取得,不可能只用清王朝的文化专制来解释。余英时先生在《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与《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中批评梁启超等人用外在的因素解释清代汉学的出现,没有注意到汉学发生的“内在理路”。(这两篇论文皆载余英时所著《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在他看来,自宋儒复兴儒学以后,虽然“尊德性”成为儒学的主流,但是,思想界仍存在“道问学”的重“文”的“智识主义”,只不过在清代汉学兴起之前,它只是作为一股“伏流”或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存在;当“尊德性”在明代发展到颠峰,“道问学”的“智识主义”也有进一步的发展,“道问学”的汉学就是其“必然归趋”了。

余英时先生注重从儒学内部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执,来说明清代汉学的兴起,为从思想史本身来说明清代汉学兴起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他认识到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在其中的作用,可补充梁启超等人对此问题的说明。但是,思想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固然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却又不是囿于思想文化史就可以说明的。清代汉学的出现,固然有其经学发展的“内在理路”,但是,这一“内在理路”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所规定的。只有到了具备经学文献整理的成熟社会条件,及经学的发展在文献整理的领域能够作出巨大成就的时候,才会出现乾嘉汉学的历史辉煌。如果没有这种历史的发展趋势,即使清王朝再厉害的文字狱也不可能创造出有巨大成就的乾嘉汉学来,更不可能有汉学出现的“必然归趋”了。同时,清王朝的文字狱也促进了清代汉学的出现。所谓恶是社会发展的力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清王朝的文字狱虽然有严厉镇压一切反满情绪的文化因子,但是,还不同于完全否定一切文化的文化专制主义;而且,清王朝从康熙以后的确十分重视文化,标榜稽古右文,文字狱的迫使与稽古右文的诱使从两个不同方向,把人们引到文字训诂、古籍整理的道路,而这恰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相吻合,于是,才有众多大师辈出的兴旺汉学出现。社会历史的发展逻辑是“天”,一定的时代社会状况是“人”,只有“天人合一”,二者之间有一致性时,社会历史才能向前发展。清代汉学的出现,直接的、表层的原因是清王朝的文化政策与有经学自身发展归趋的作用,但是,深层的、背后的原因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这种“天人合一”的历史际会,造就了清代汉学的如日中天。如果没有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天”,而仅仅是清王朝的文化政策的“人”,无论这是一个怎样大写的“人”,也不可能有“道问学”取代“尊德性”,出现兴盛之极的乾嘉汉学。所以,乾嘉汉学的出现乃是经学发展史上的必然结果。

而以文字训诂为基干的乾嘉汉学的出现,在经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使以前只是用来为经典的义理作文字说明的小学,摆脱了对经学义理的依附地位,而得以独立开来。人们实际上已经将小学视为与经学义理相对独立的学科,特别强调其对经学义理的必不可少的意义。我们仅从戴震等人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所作的序中,就可睹其一斑,戴震说:

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假借之意何以得。训诂声音相为表里,训诂明,六经乃可以明。后儒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臆解以诬圣乱经,吾惧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01页。)

钱大昕说:

古人以音载义,后人区音与义而二之,音声不通而空言义理,吾未见其精于义也。……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804页。)

王念孙说:

训诂音声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1页。)

这三位汉学大家都强调必须先明小学的音声训诂,然后才可能明经学的义理。否则,就是空言义理,甚至是以臆说诬乱圣经。因此,在乾嘉汉学家的眼中,音声训诂的小学较之义理而言实际上更为根本。音声训诂不再仅仅是明义理的一个工具,而是先决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反倒是经学的义理必须依赖于声音训诂的小学才能存在。在经学的义理与小学的关系上,以前总是讲小学只是为明义理的工具,现在则来了一个颠倒。段玉裁有一段很能反映这一历史变化的言论:

玉裁闻先生之绪论矣,其言曰:“有义理之学,有文章之学,有考核之学。义理,文章、考核之源也,孰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玉裁窃谓义理、文章未有不由考核而得者。自古圣人制作之大,皆审乎天地民物之理,得其情实,综其始终,举其纲以俟其目,兴其利以防其弊,故能奠安万世,虽有奸暴,不敢自外。《中庸》曰:‘君子之道,本诸身,征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此非考核之极止乎?圣人心通而必劳劳如是者,不如是,不足以尽天地民物之理也。”(段玉裁:《戴东原集序》,《戴乐原集》,商务印书馆,1934年。)

在清代汉学之前,经学只重义理,考核的小学只是附属于义理,至于文章更无地位可言,戴震虽然以义理为其源,但是,却以义理、文章、考核为并列的三种学问,已经突破了汉唐以后相沿的观念。而且,在当时人看来戴震是以文字训诂较义理更为重要,江藩在《汉学师承记》中说,戴震“尝论学云: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乃可得之”(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五,三联书店,1998年,第104页。)。至于段玉裁则以义理、文章一并出于考核,明确地以为这三种学问中考核最为根本,发展了他老师之说法,更是对传统重视经学义理,轻视文章、考核的否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以考据囊括一切的新观念。而这一观念为当时的汉学家所公认。如王鸣盛在其著名的《十七史商榷序》中也说:“经以明道,而求道不必空执义理以求之。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现,道在其中矣。”

从后来刘师培的论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乾嘉汉学实是以考据包括一切学问。他在《南北考证学不同论》的题目注中说:

近代之儒所长者,固不仅考证之学。然戴东原有云:“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考证之学。”则训诂、典章之学,皆可以“考证”一字该之。袁子才分著作与考据为二,孙渊如作书辨之,谓著作必源于考据,则亦以为考据该近代之学也。若目为经学,则近代儒学兼治子史者多矣,故不若“考据”二字之该括也。(《刘师培辛亥前文选》,三联书店,1998年,第386页。)

这种以考据囊括一切学问,正是乾嘉汉学的特点。这同宋明理学以天理无所不包,正好形成鲜明的反对。

同类推荐
  • 坟(鲁迅作品精选)

    坟(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编辑方针是,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我们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

    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

    宋词写艳情而不轻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如行云流水、老松柔柳,临风伴月,情调闲雅,怀抱旷达,使人心驰神往,无限沉迷。这本《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正是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的精华之作。本书编撰体例除原词和鉴赏外,特附词人名片、注释、插图及后人点评。“词人名片”做介绍,力求言简;“注释”疏通义,力求准确;“鉴赏”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助于读者掌握原语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适量的“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语境交相辉映,触发大家的灵感。另外,我们还搜集了较为经典的后人点评,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启发思考。
  • 崇明岛传

    崇明岛传

    本书着重写崇明岛的历史,从而使崇明岛的特色,包括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大浪淘沙聚沙成洲的神奇、沙洲涨坍垦拓不止的垦拓精神、薪火不断的教育与文化传承,得以突出。
  • 宋诗三百首

    宋诗三百首

    《宋诗三百首》是古典诗词精品丛书之一,宋诗作者约有七千余人,今存作品约二十余万首,无论作者与作品都是唐诗的四倍,这是我国一宗巨大的文学遗产。目前关于宋诗的选本已有数种。兹编是从《宋诗钞》、《宋诗纪事》及诸家诗集中精选的。本编收录最有宋人特色、清新自然和意境深远的诗篇,亦未忽略传统的名作和流播于民间的佳什。愿此编能体现宋诗的基本风貌和我们时代的审美理想,愿读者从中领略到颇具近代意识的诗情画意,从而获得优雅的古典艺术感受并深深地喜爱它们。
热门推荐
  • 血咆

    血咆

    武警队长离奇失踪,却意外穿越东汉末年,作为一个从小就是孤儿的他,在这里得到了久违的亲情,在各位兄弟的帮助下,他一步一步的从一个小人物做起,以捍卫大汉为起点,成为朝廷一方大员,然后割据一方,自成一霸;为早日结束这战乱的天下,他以雷霆手段清扫道路上的阻碍,最终俯瞰天下。
  • 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怎样才能消除那些有损健康的消极心理,使自己时刻都生活在快乐幸福之中呢?本书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众多角度阐述了现代人常见的各种不良心理,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介绍了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我们每个人既相同又不同,以期能给各位读者带来切实的帮助。,我们的内心每天都在上演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
  • 重生之名门嫡女

    重生之名门嫡女

    前世,她为爱委曲求全,婆婆欺压,小三威逼,最后被丈夫陷于不义,家破人亡休离出府,最终在一场大火中,连同她肚子里三个月的孩子一起烧成灰烬。重生成为身份尊贵的长平郡主,凤凰涅槃,就让上一世的旧账,咱们这一世彻底结清!害她的人,一个人都逃不掉。不死不休,不休不止!
  • 这个王妃不太冷

    这个王妃不太冷

    繁华落尽,辛酸自知,直到最后王妃辛月才知道这一切不过都是骗局,就连这副身体的爹爹都是要江山不要女儿!落下悬崖后的她心已死,半步多一日游后让她正视这个世界。一夜过后,辛月冷傲无情,一条血路过后,自己得到了最想要得到的,报仇!但是当离王亲自被自己杀掉的那一刹那为什么自己还那么的心疼?是和前世的告别,还是什么原因?血染江山的画,试看谁予繁华?
  • 李嘉诚谈商录

    李嘉诚谈商录

    972年,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其父李云经病逝。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他被迫放弃学业到一家茶楼工作。1943年,长江实业在香港成功上市。1979年,长江实业收购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成为第一个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57年,创立长江工业有限公司。1980年,成立李嘉诚基金会。从此积极投身公益事业。1981年,李嘉诚,创办汕头大学。1950年,白手起家创办长江塑胶厂。1985年,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
  • 漠北迷梦

    漠北迷梦

    清纯善良的大学生雪晓琦怀着对校园无限的留恋走向社会,单纯质朴的她只想和喜欢的人不离不弃白首到老。可是她这个最简单不过的愿望却被现实毫留情地击碎。无奈之下,她接受了现实的安排,不要爱情只要生活。然而,人生绝非她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命运在不知不觉中把她推向了一个个人生的风高浪尖上,使她这样一个平凡的女孩演绎了普通人悲欢离合的故事。
  • 冰火总裁的小妻子

    冰火总裁的小妻子

    内容简介:第一次见面,是妹妹带她到家里玩,当看见她的那一刹那他便知道自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小女孩!为了得到她,用尽各种手段赶走她身边的男孩子,毕竟他们年纪相差太远.第一次见面,她觉得那个哥哥看她的眼神好奇怪,总让她打心底里不舒服!后来她后悔了,如果有重来的一天,她绝对不会去乔意家里玩!绝对不会.他掌控着父母的生杀大权,逼她在红本上签字打手印!他逼她在初恋面前完成了隆重而豪华的婚礼.宠文+小虐,大家多多收藏啊!当然还可以送点小花啦,送点钻之类滴,我是不反对啦!嘻嘻.
  • 独宠俏妈咪

    独宠俏妈咪

    太阳西挂,一个瘦弱的背影一蹦一跳的串过闹市区,向一个居民小区跑去,身边的人物倒也在她的衬托下都显得沉寂。只见一头飘逸的短发随意的撒盖在她光亮的额头上,不是很大却显得很狭长的眼睛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一个小鼻子和粉红娇嫩的朱唇像按照脸部的比例画上去的一般标志,虽然不是时下流行的大眼美女却也显得五官精致,楚楚动人。越离近小区的时候。嘴角的笑意越浓,就连从来没有修改过的细长眉毛也受到……
  • 必知的战车枪械

    必知的战车枪械

    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开始与终极,都是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开始或终极。军事历史使政治历史更加集中与清晰,更加丰富与生动。青少年若想培养自己的军事爱好,必须从多方面去了解军事知识,学习军事历史,掌握军事动态。这样才能对世界军事形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为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 九王妃

    九王妃

    华青鸾:卓依族的九公主,貌美无双。却是天生痴傻,若聋若哑,母妃早死,兄弟欺凌,姊妹嫉恨,父皇厌恶,及笄之年被送到魏国成为质子,前途凄惨。因为纠缠俊美冷傲的暗辰国太子,失足落湖,昏迷不醒。再睁开眼,美眸光绽,风华粲然她,已不再是她!◆◇◆罗静夜:现代头号黑道杀手,身怀绝技,心若铁石。一场意外,让她灵魂穿越,成为被欺凌而死的华青鸾。冷傲决绝的灵魂,绝不容人再欺,谁向前一步,必叫他血溅当场!抚着胸口残余的悸动,罗静夜轻声道:“华青鸾,你放心,我会替你报仇,让所有欺凌你的人,生不如死!”◆◇◆五国争雄,风云变幻,浴火重生的华青鸾,惊采绝艳,令人目眩神迷。◆◇◆精彩片段:长剑插地,左膝半跪,暗辰国太子凌清寒抚着受伤的左臂,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是我输了,我愿意遵守前诺,娶青鸾公主为正妃!”女子紫衣黑发,眸若寒冰:“可惜,凌清寒,我看不上你!”男子愕然。◆◇◆本文原名一品宠妃,现改名为九王妃:本文女强文,一对一,或许慢热,但绝对会精彩,请童鞋们放心跳坑哈~O(∩_∩)O~◆◇◆推荐梦梦的完结文:《弃妃女法医》《冷帝的刁蛮妃》《穿越千年之倾君》◆◇◆推荐好友宁儿的《第一祸妃》推荐好友妙妙的《洛王妃》推荐好友幽幽的《重生—名门贵妻》推荐浅水的鱼现代文《部长别太坏》推荐好友醉疯魔女强文《浴火王妃》推荐好友烟花宅斗文《深门望琇》推荐好友七月紫音宠文《小小皇妃爱爬墙》推荐好友小桃的现代重生禁恋文《重生—豪门傻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