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史稿》中,刘逢禄与宋翔凤是前后列在一起的。而对宋翔凤述说文字最多的,是他的《论语》学。《清史稿》的作者很可能有这样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宋翔凤的《论语》学,是刘逢禄《公羊》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宋翔凤的思想看,他与刘逢禄一脉相承,的确主要体现在《论语》学上。但是,宋翔凤的经学思想与刘逢禄有较大的区别,他的《论语》学也与刘逢禄有所不同。这个不同体现在刘逢禄主要是以三科九旨说《论语》,而宋翔凤则突出以孔子素王说说《论语》,强调孔子受命于天的素王身份与所担当的制作《春秋》的历史使命,从而使《公羊》学进一步成为能够为变革时代提供理论需要的理论形态。
从清代经学发展而言,宋翔凤经学最具有时代意义就是对《论语》微言大义的阐发。尽管龚自珍、魏源都早于宋翔凤去世,但从清代今文经学的发展看,宋翔凤的《论语》学还落后于龚自珍、魏源的今文学经学。有论著认为,“宋翔凤的经学是乾嘉汉学至道咸今文学转变中的环节”(钟彩钧:《宋翔凤学术及思想概述》,《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1994年,第357页。),这是有道理的,这也是本书将宋翔凤列在龚自珍、魏源之前的原因。
§§§第一节宋翔凤学术概说
宋翔凤与刘逢禄都是庄述祖的外甥,刘逢禄的母亲是庄存与的女儿,宋翔凤的母亲是庄述祖的妹妹。尽管宋翔凤的经学成就与影响不能与刘逢禄相比肩,但是,宋翔凤在刘逢禄去世后还活了三十年,而在这三十年中发生了许多历史性的大事变,如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等,这些都给宋翔凤的经学以极其深刻的影响,使他的《论语》学有着刘逢禄所缺乏的新内容。
宋翔凤字虞延,一字于庭,曾号瘦客,江苏长洲人。宋翔凤卒于咸丰十年(1860),《清史稿·宋翔凤传》与《清儒学案》都持此说,学术界也无异说。但是,宋翔凤的生年却有数说,《清史稿》说他享年“八十二”,从咸丰十年上推82年,则为乾隆四十四年(1779)。大陆学者多持此说,如郭廷礼的《龚自珍年谱》以龚自珍出生之年(1792),宋翔凤为14岁,上推14年正是1779年;陈鹏鸣的《宋翔凤经学思想研究》与孔祥骅的《论宋翔凤的〈论语〉学》亦均以宋翔凤生于1779年(陈鹏鸣的《宋翔凤经学思想研究》、孔祥骅的《论宋翔凤的〈论语〉学》均亦持此说,详见《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4期,第100页。)。钟彩钧的《宋翔凤的生平与师友》,(此文为钟氏在1993年11月2021日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第一届清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供的论文。)以宋翔凤享年84岁,则生年当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比刘逢禄晚一年,台湾学者的论著多持此说,由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樊克政研究员所著《龚自珍年谱考略》亦持此说。《清儒学案》以其享年八十五,则生年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与刘逢禄同年,张广庆的《刘逢禄年谱》也以宋翔凤与刘逢禄同年。宋翔凤的生年虽有三种异说,但时间比较接近。
嘉庆五年(1800),宋翔凤举于乡,官湖南新宁县知县,嘉庆二十一年(1816),大挑授泰州州学,后任安徽旌德县训导等小官,终以州牧致仕。咸丰己未(1859)重宴鹿鸣,加知府衔。陈静华根据钟彩钧研究宋氏生平师友的文章总结宋翔凤的一生说,“宋氏终生汲汲于科举功名,一生在追求仕宦,困于游幕与小官之生活,且时而客居他乡”。(陈静华:《清代常州学派论语学研究(以刘逢禄、宋翔凤、戴望为例)》(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第180页。)可见,宋翔凤一生的仕途是不得意的。
根据《清史稿》与《清儒学案》的记载,宋翔凤的著述较为丰富,主要有《论语纂言》、《论语发微》、《论语说义》十卷、《论语郑注》十卷、《孟子赵岐补正》六卷、《孟子刘熙注》一卷、《周易考异》二卷、《卦气说》一卷、《尚书略说》一卷、《尚书谱》一卷、《五经要义》一卷、《五经通义》一卷、《经问》、《大学古义说》二卷、《四书释地辨证》二卷、《尔雅释服》一卷、《小尔雅训纂》六卷、《过庭录》十六卷、《朴学斋札记》、《四书释地辨证》二卷、《朴学斋文录》四卷、《香草词》二卷、《碧云庵词》二卷、《洞箫词》一卷、《乐府余论》一卷等多种,统名为《浮溪精舍丛书》。从他的著述可知,宋翔凤的经学不像刘逢禄是以《公羊》学为中心,甚至没有《公羊》的专著,而是以训诂考辨的汉学之作居多。
钟彩钧的《宋翔凤的生平与师友》在论列宋翔凤的著作后,做出如下几点结论:
(一)翔凤学问从乾嘉汉学入门,其少作以考证训诂名物制度为主,但也注意家法源流。《小尔雅训纂序》云:“余少识训诂”,是不错的。(二)翔凤约在四十岁以后渐次发表义理之作,泰州学正时出版《大学古义说》,可视为其学问发展的分水岭。《三》翔凤著作多有积稿数十年始刊布者,故其学由考证向义理发展,只是大体倾向。事实上其义理之作未必不蕴酿于中年以前,而晚年的《过庭录》、《论语说义》亦多收考证文字。可以说,翔凤从未排斥义理,亦未曾“悔其少作”,他的考证与义理是相和谐的。(四)《过庭录》除了经学,其研究范围遍及史书(包括四史及晋隋唐宋史籍)、诸子(《鬻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大戴礼》)、文(文选、唐诗、韩柳文等)。然而涉猎虽广,其所发有皆名物故实,可以说只是其经学的支流。唯一例外是论《老子》,可窥知其哲学思想。(钟彩钧:《宋翔凤的生平与师友》,《第一届国际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66-167页。)
在钟氏看来,宋翔凤之学是训诂与义理相结合,早年以训诂之说为主,四十岁以后以义理为主。后来在《宋翔凤学术及思想概述》中又说,宋翔凤之学兼具乾嘉汉学与道咸今文学“两派的特征”。《清史稿》、《清儒学案小传》也说宋翔凤“通训诂名物,志在西汉家法,微言大义,得庄氏之真传”(《清史稿》卷四八二《宋翔凤传》、《清儒学案小传·方耕学案中》所述完全相同。),无不肯定宋翔凤的经学具有乾嘉汉学与今文经学的双重特点。
宋翔凤所生活的大环境是乾嘉汉学为主流的时代,他的父亲宋简就是一位汉学家,学宗郑玄、许慎,治三礼与《说文》,著有《说文谐声》一书。宋翔凤自小从他父亲那里受到的是乾嘉汉学的影响,稍长,他又从学段玉裁,治东汉许、郑之学。后来他所结交的师友如钱大昕、阮元诸人,多为著名的汉学家。宋翔凤的母亲是庄述祖的妹妹,他早年随母亲到常州从舅父庄述祖受业,得闻庄氏今文学之家法绪论,宋翔凤的著作中就时引庄述祖之说,庄述祖亦有“刘甥(逢禄)可师,宋甥(即翔凤)可友”之语(《清史稿》卷四八二《宋翔凤传》。),对宋翔凤的经学给予充分肯定。这种家庭学术背景,使他从小就受到乾嘉汉学与庄氏今文学的双重影响。
而早年的宋翔凤的更多是信奉乾嘉汉学,以至对刘逢禄的否定《左传》,并不以为然,刘逢禄曾谈到这一点:
尝以语宋翔凤(注:语之刘歆等改《左氏》为传《春秋》之书,及续经乃刘歆妄作之事)宋云:“子信《公羊》而以《左氏》、《穀梁》氏为失经意,岂二氏之书开口便错。”余为言《穀梁》隐元年传之失。(刘氏自注:见《申废疾篇》)而检鲁世家果与今左氏不合,宋乃大服曰:“子不惟善治《公羊》,可以为《左氏》功臣,自何邵公、许叔重且未发其疑也。”(刘逢禄:《广膏肓》,《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春秋史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翔凤最终还是接受了刘逢禄的说法,他的否定《左传》、发挥《论语》的微言大义就直接源于刘逢禄的《论语述何》。而宋翔凤发明微言大义的《论语说义》等书都成于中晚期,所以,宋翔凤一生的学术虽然都兼具乾嘉汉学与今文经学,但有一个从早年重乾嘉汉学到中年后重今文经学的转变。这个转变说明,宋翔凤学术的归宿是重视今文经学,是微言大义的追求。以阐发义理为主,是宋翔凤晚年的主要学术倾向。
就清代经学的进程来说,宋翔凤经学思想中具有发展意义的是今文经学,而《论语说义》无疑是其代表作。《清儒学案》说:“通训诂名物,志在西汉家法,微言大义,得庄氏之真传。尝以《论语》二十篇素王之业备焉,自汉以后,诸家之说不能画一,因综核古今,为《论语说义》十卷。”(徐世昌:《清儒学案》卷七五,第340页。)马宗霍在《中国经学史》中说:“翔凤之学,略次于刘,而饰说过之。作《拟汉博士答刘歆书》,又作《汉学今文古文考》,以《公羊》义说群经,以古籀证群籍。以为微言之存,非一事可该,大义所著,非一端足竟。会通众家,自辟蹊径,而精力所贯,尤在《论语》(撰《论语说义》、《论语发微》),至是今文经学遂以大明。”(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清之经学》,上海书店,1984年,第149页。萧一山《清代通史》亦有类似论说:“翔凤尝作《拟汉博士答刘歆书》,又作《汉学今文古文考》,以《公羊》义说群经,以《古籀文》证群籍.以为微言之存,非一事可该,大义所著,非一端足竟,会通众家,自辟蹊径,而精力所贯,尤在《论语》,撰《论语说义》,《论语发微》,至是今文之学遂以大明。”《清代通史》第四册,第174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63年。)寥寥数语既道出了宋翔凤经学的特点,也指出其经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其中通训诂名物,是乾嘉汉学的表现;以古籀证群籍,是受庄述祖的影响;而以《公羊》义说群经,述《论语》既有庄述祖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刘逢禄影响的结果;其以素王说《论语》,则是宋翔凤的独特贡献。在常州《公羊》学的发展史上,宋翔凤的今文经学虽然不如刘逢禄,但也是其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陈鹏鸣以为“宋翔凤是常州学派里地位仅次于刘逢禄的关键人物之一”(陈鹏鸣:《宋翔凤经学思想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4期,第100页,)。
宋翔凤对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探求主要体现在《论语》的阐发中。对《论语》的探求,宋翔凤用力尤多,时间也极长。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宋翔凤就开始辑录郑玄的注,十年后,有《论语纂言》之作,刊于嘉庆八年(1803);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底,辑成《论语郑注》十卷;到道光二十年(1840),又刊行《论语说义》,后来宋翔凤还将《说义》改为《发微》,(陈鹏鸣的《宋翔凤经学思想研究》一文,对宋翔凤的《论语》研究有较为详细的论说,可参见。)足见宋翔凤一生对《论语》的重视。其中《论语纂言》、《论语郑注》主要是汉学的著述,而《论语说义》、《发微》则重在微言大义的发明。
《发微》一书今不见,故关于宋翔凤的《发微》之作,学术界有不同意见。陈静华在其硕士论文中说:
然《发微》一书今未见之,而学者称引之间颇见歧异,或以《说义》、《发微》为宋氏不同之二作,或以《说义》为《发微》之前身。(此为钱穆先生之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一章说:“(宋翔凤)著《论语发微》,大意谓《论语》微言通于《春秋》,盖亦申受述何之旨,今《续皇清经解》有宋氏《论语说义》十卷,乃《论语发微》之前稿。”)然从宋氏《纂言》二度刊刻及其与《说义》的关系来看,将《说义》改为《发微》的可能性极高,且可断言的即若宋氏将《说义》改为《发微》,此二作重复之程度必极高。今见凡称引《发微》者,亦见于《说义》。(陈静华:《清代常州学派论语学研究(以刘逢禄、宋翔凤、戴望为例)》(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第181页。)
从有论著称引《发微》来看,宋翔凤有《发微》之作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其书很可能是以直接阐发微言大义的形式来解说《论语》。
尽管陈静华对宋翔凤是否有《发微》之作存有疑问,却仍在其硕士论文中据以将宋翔凤的《论语》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且学者多云宋氏后来乃将《说义》改为《发微》,则宋氏之《论语》学实有三个阶段,由《纂言》而至《说义》,由《说义》而到《发微》,今根据《纂言》与《说义》之间的变化上看,明显可看出宋氏的企图乃在于建立一完备的公羊家之《论语》说。(陈静华:《清代常州学派论语学研究(以刘逢禄、宋翔凤、戴望为例)》(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第181页。)
钱穆先生称《发微》为申何之旨,是用微言以《论语》通《春秋》。陈静华说此二作重复程度极高,从宋书凡对《发微》的称引亦见于《说义》来看,宋翔凤的《发微》与《说义》都是对微言大义的发挥,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这一点应该是无疑问的。所以,尽管《发微》成书于《说义》之后,但是,《发微》并不是在《说义》之外去另创新义,而是与《说义》基本相同,所以,说宋翔凤的《论语》学有三个发展阶段是难以成立的。
宋翔凤一生学术变化有从以文字训诂为主向重微言大义的转变,他的《论语》学的变化也应与这一总转变相应,所以,他的《论语》学只有两个阶段的变化,一是早年的以文字训诂为主解《论语》,其代表作是《论语纂言》;二是中年以后以微言大义解《论语》,以《论语说义》为代表。虽然《说义》之后,仍有《发微》,但其书不见,又今见称引《发微》之语,皆见于《说义》,故完全可以《说义》为宋翔凤以微言大义解《论语》的代表作。
§§§第二节区分微言与大义
刘逢禄是清代经学史上言《公羊》学的学者中由重大义转向重微言的关键性人物。但是,刘逢禄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他虽然实际上是以微言为宗,却常常以微言大义混而不分。宋翔凤则较为清楚地意识到微言大义之分,他是清代经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区分微言与大义的人,并且提出了他的微言大义说。
一两种微言大义说
宋翔凤对微言大义的区分,早年与晚年有不同的说法。他早期的微言大义说见于26岁时所作《经问》,其《自序》说:
夫六经定而异端绝,传注出而圣学明。……按经者,常也,恒久而不已,终古而不变,谓之曰常。故圣人之言曰微言,传记所述曰大义。微者至微无不入也,大者至大无不包也。原其体类,皆号为经,是则象、数之说无非《易》也,古文、今文无非《书》也,齐、鲁、韩、毛无非《诗》也,《公羊》、《穀梁》、《左氏》无非《春秋》也,《仪礼》经传虽出于一涂,而其指意所周遍,可以尽法制之变,浃人事之纪。要而论之,微言之所存,非一事可该;大义所著,非一端足竟。古人一经立数博士,学者讲贯,每广异义,则深悟此理也。……盖道德统纪、治乱条贯,六艺之本也。门户别立,师传互异,又其枝流也。循乎陈迹,以求一是;去其谬妄,乃得归趣。是则可以合异为同,由末反本也。(朴学斋:《文录》卷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页。)
此一微言大义说,是从圣人之言与贤人所述、六经与传注、本源与支流来区分微言大义,以圣人之言、六经、本源为微言,以贤人所述、传注、支流为大义。就此而论,这基本上是对《汉书·艺文志》说的“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题中之义的发挥。但是,宋翔凤又以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不同的师说、家法都是大义,把汉代的今古文经学及其师说、家法都纳入了大义之中,带有统宗今、古文经学的特点。钟彩钧先生在《宋翔凤学术及思想概述》中,以这一微言大义说相应于“圣人之学整体观”,并以经书为微言,这是有道理的。但是,钟氏的以家法为大义,似乎不能概括宋翔凤所说的大义,因为经学家法出于汉代,宋翔凤说的大义还包括传注、七十子之说,这些不是家法所能包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