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无名答道:“我也没有什么高招,只是能识破那些盗贼罢了。我去都城那天,正是那些胡人出殡时,我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小偷,但当时不知他们藏赃物的地点。我估计,寒食扫墓时,他们还要出城,我们可以跟踪找到那座坟。庆幸坟墓还没有被损坏。如果当时陛下急于捉盗贼,他们听到风声紧,必会马上取出珍宝逃走。所以不急于追查,让窃贼宽心,不转移珍宝。今日才能把他们全抓住。”
武则天对苏无名大加赞赏,给他官加两级。
苏无名捕盗所用的就是“欲擒故纵”术,让窃贼充分暴露,而后捉住他们。
抛砖引玉十七
类以诱之,击蒙也。
用相类似的事物去引诱敌人,关键是利用意外之物去引诱敌人。
“抛砖引玉”的语源,各取一说。有人从兵字分析,以为来源于兵法“利而诱之”的计谋。有人从文学故事考究,以为来源于常建的故事。唐代诗人赵嘏有奇才,求诗者如云。有一次,苏州诗人常建知道赵嘏去灵岩寺游玩,就先在灵岩寺的壁上写了两句诗,赵嘏游玩到这里,看到半首绝句写得很有味道,情不自禁地就续上两句,续成一首完整的绝句。因为赵嘏的两句比常建的好,后人戏称“抛砖引玉”。意思是以不成熟的粗劣之品引出了精美之品。称为抛出“砖”引来“玉”。
《聊斋志异》中,有《胭脂》一文。文中聪明的施愚山就是用诱敌法,把复杂的案情断明的。
东昌有一个姓卞的牛医,有个女儿叫胭脂,虽然长得聪明美丽,却因家庭卑微,年满十六岁还未订婚。对门姓王的女人,常到胭脂家串门。一天,胭脂送王氏出门,正好遇见一个秀气的书生路过门口,见后有些动心,被王氏看出了心思。王氏认识这个新近丧偶的鄂秋隼,便向胭脂述说了他的情况,表示愿为胭脂做媒。
王氏回家将这事当做笑话告诉了奸夫宿介,并开玩笑地要宿介去转告鄂生。宿介也慕胭脂美貌,动起了坏脑筋。第二天夜里,宿介冒充鄂秋隼爬墙来到胭脂窗前,要与胭脂私会。胭脂认为不妥,婉言谢绝。宿介答应很快托媒娶她,央求只握一握她的手作为定情的表示。胭脂不忍心回绝他,便打开了窗户。宿介趁机突然跳进房间,抱住她求欢,并扯她衣服,胭脂怀疑不是鄂生,拼命反抗。宿介要求胭脂送他一样东西,胭脂不答应。宿介怕骗局暴露,强行抓住了姑娘的脚,扯下一只绣鞋就走。宿介溜回王氏家,躺在床上想起那只绣鞋,暗中一摸,绣鞋竟不见了,不得已告诉了王氏,两人一起又找了一会儿,还是未找到。巷子里有个无赖毛大,曾勾引王氏没有得手,正要去王氏家,捡到了这只绣鞋,又在王氏窗下听到了事情经过。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毛大翻墙跳进胭脂家里,误闯到卞老汉房间外边。老头见夜里来人定不怀好意,便抄起一把刀闯了出去。毛大欲翻墙逃跑,见老头紧追在后,夺过刀子将老头杀了就跑。胭脂听到声音,打着灯笼跑了出来,看到父亲被杀死,而自己的绣鞋落在墙下。在母亲追问下,胭脂只好说了实情,为了不连累王氏,只说是鄂秋隼自己来的。
第二天,鄂秋隼被传到县衙门,受不住刑具之苦,就按县官的要求承认了罪行,被判死刑。案卷交济南府审核。济南知府吴南岱提审鄂秋隼后,对案情产生了怀疑,暗地里派人单独问他,获得了真相。又提审胭脂,问出了王氏。拘来王氏审问后,释放了鄂秋隼,把疑点集中到宿介身上。逮捕宿介后严刑讯问,宿介开始只承认冒名与胭脂私会,否认杀人之事;在再次严刑逼供下,只好承认是他杀了人,被判死刑,单等秋后问斩。
宿介听说过山东学使施愚山贤德有才,绝望中想起了他,给他写了一封申冤信。施愚山通过阅读案卷,反复思考,觉得有疑点,便向有司请示,把案子接过来再审。他从宿介的情妇王氏入手,弄清楚还有几个地痞无赖对她不怀好意,经常来勾搭她,便断定凶手在他们当中。
这天,施愚山下令把几个疑犯一齐拘捕到案,设了个圈套,让凶手不打自招。这些疑犯中就有毛大。当夜,施愚山把疑犯押到城隍庙说:“你们不肯招认,就让神鬼来指出凶手。”于是叫人把神殿的所有灯烛熄灭,把这些囚犯赶进黑屋中,让他们洗了手,一个个站到墙跟前,对他们训诫说:“面对墙壁不许动,杀人的,一定有鬼神在他背上写字。”过了一会儿,把他们叫出逐个验看。施愚山指着毛大说:“你就是杀人凶手。”原来施愚山早叫人在神殿的墙上抹了白灰,用煤烟洗手,毛大怕神鬼在背上做记号,就紧紧靠在墙壁上,出来时又用手挡着背。这样,毛大只得承认了罪行。
施愚山先用“以神断案”之法,慑服人心,而引出事实真相,因此而解开了复杂的案情。
郧阳山中,山势险要,古木如荫。绞国的都城绞城依山而建,易守难攻,成为当时著名的雄关险隘。
此时,几十名樵夫正在山中砍柴,他们身穿楚国的军服,唱着悠扬的楚歌,慢腾腾地打着柴。看他们的悠闲劲,好像全然不知这里距离敌国的城门近在咫尺。
日近黄昏了,楚军的樵夫们各自挑上满满的一担柴。哼着歌缓步向山下走去。
突然,绞城的北门大开,一大队兵将冲了过来。樵夫们吓得扔下担子就向山里跑去,尽管他们跑得很快,但仍然有十几个人被绞军俘虏了。绞军押着俘虏,挑着柴担,得意扬扬地回城请功去了。
当天晚上,绞军大摆筵宴,庆贺胜利。那些没有出城去抓樵夫的绞军懊悔不迭,他们没有想到楚军这么愚蠢,樵夫上山砍柴时居然不派兵保护。早知如此,他们是不会错过这次立功机会的。
第二天,城墙上的绞军目不转睛地盯着山中,希望楚军樵夫再来打柴。但是,半个人影也没有。
第三天,还是没有楚军樵夫的影子,绞军兵士有些失望了。
终于,在第四天又有几十名楚军在山中打柴了。绞军早已按捺不住,争先恐后地冲出城门向楚军杀了过去。
几十名楚军立刻扔下担子,撒腿向山里跑去,绞军紧追不舍。
当他们追到一条谷口时,不见了楚军的影子。他们没有注意到山谷上空弥漫着冲天的杀气,毫不迟疑地冲进了山谷之中。
忽然,杀声震天,伏兵四起。楚军大队人马杀过来,绞军措手不及,纷纷倒毙。
剩下的残兵见势不妙,掉头向回跑,见楚军渐渐地追近了,他们只恨爹娘少生两腿,拼命地奔逃。
刚刚跑到北门城前,准备进城的时候,又是一片呐喊之声,两路伏兵杀了过来。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绞军中了楚军的抛砖引玉之计。这是公元前700年,楚军攻打绞国时发生的事情。
当时正是春秋初年,楚国是南方的大国,一直想吞并周围林立的小国,并且已经强迫许多小国成为它的属国。
公元前701年,楚国大夫屈瑕打算和贰、轸两国结盟,但郧国把军队驻扎在蒲骚,联合随、绞、川、蓼等四国一起进攻楚军。为此,屈瑕忧心忡忡。
大夫斗廉献计说:“郧国人驻扎在他们的城郊,一定缺乏警戒。他们天天盼望四国军队到来,好联合作战,你就率主力来抵御这四个国家,我用精锐部队夜袭郧国,如果能打败郧军,四国军队丧失斗志,必定离散。”
从善如流的屈瑕立刻依计行事,果然在蒲骚大破郧军,终于和贰、轸两国订立盟约回国。蒲骚一战,屈瑕名声大噪。
第二年,楚国借口绞国曾与郧国勾结,出兵攻打绞国。绞军见楚军势大,便闭门不出,坚守城池。楚军一时难以攻下。
屈瑕向楚王献计道:“绞军轻躁好斗,不识计谋,军纪也很散漫,行动没有统一指挥。现在他们闭门不出,我们可以用小利引诱他们出城,而不必劳师攻城。我军不是每天都派人进山打柴吗?山中地形隐蔽,可以伏下重兵。如果我军不派人保护打柴的樵夫,绞军一定会上钩。”
楚王连称妙计,然后便按计行动。果然,绞军在获得一次小利之后,第二次便肆无忌惮,结果中了楚军的埋伏。
绞军主力在城外战败被困,城内空虚,只好和楚国订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在攻打绞国的战役中,楚军分兵渡过彭水。罗国打算攻打他们,便派人去侦察楚军情况,只是时机未到,方没有贸然出击。
但这种敌意已经足够给楚国作借口了。公元前699年,屈瑕率军攻打罗国,大夫斗伯比一直送到城外。
回来的路上,斗伯比对车夫说:“屈瑕出征时趾高气扬,心意浮动,此战必败。”
回城后,斗伯比立刻进见楚王,讲了这种情况,请求楚王增兵。但楚王对战功显赫的屈瑕非常信任,没有同意。
回宫后,楚王同夫人邓曼讲了这件事。
邓曼说:“斗伯比的意思并不是指屈瑕所率军队的多少,而是希望大王训诫屈瑕,让他心生畏惧。屈瑕连战皆捷,头脑膨胀,自以为是,必然轻视罗国,大王如果不加督察,他便会轻举妄动,上当受骗。请大王派人告诉他,上天不会宽恕他的过错的,切勿丧师辱国。”
楚王连忙派人追赶屈瑕,但没有追上。
果然不出邓曼夫人所料,屈瑕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狂妄自大,独断专行,听不进一点不同意见,甚至通告全军:“敢于进谏者要受刑罚。”
楚军的动向早就被罗国侦察得一清二楚。大夫伯嘉对罗国国王献计道:“屈瑕居功自傲,必然会轻视我军。当初他们攻打绞国时用的是抛砖引玉之计,我们给他来个照猫画虎。先故意示弱,诱敌深入,使敌军骄傲,然后联合卢戎军队夹击楚军,一定可以获胜。”罗国国王同意了。
这时,楚军到达鄢水,军队渡河,争先恐后不成行列,又没有设防。
到了罗国边境,守军一战即溃。屈瑕更加轻视罗军。
到了罗国城外,楚军乱糟糟地还没有扎下营来,罗国和卢戎的军队突然如猛虎下山般从两边夹击过来,把楚军打得大败。
屈瑕无颜回国,吊死在荒谷中。他一生身经数战,成败都在于这抛砖引玉之计。体现了为将者的幸与不幸。
古代兵书《百战奇略·利战》有云:“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诱而诱之。’”钓鱼需用饵,“引玉”应“抛砖”。先让敌人尝点小甜头,才有可能使之吃大苦头。
迷惑敌人的办法很多,最好的办法,不是似是而非,而是用类似的办法解除敌人的疑心。凡是用张设旗帜,敲锣击鼓去迷惑敌人的,是似是而非的办法;凡是用老弱残兵,或军粮柴草去迷惑敌人的,是类似的办法。这就叫抛砖引玉。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地区互相对峙。袁绍兵力数倍于曹操,占有很大优势。
袁绍派谋士郭图和大将淳于琼、颜良等到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进攻曹操的部将刘延。袁绍自己则兵进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东南),准备南渡黄河。
四月,曹操率军北进援救刘延。谋士荀攸献计说:“我军兵少势弱,难以抵挡袁军,必须分散敌军兵力,才能取胜。您带一部人马去延津摆出准备北渡黄河攻击袁绍后方的架势。这样,袁绍一定会西来应战。然后我军以轻装直扑白马,乘敌军没有准备来个突然袭击。”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分兵开赴延津。袁绍果然上钩,率主力到西边堵截。而曹操则率轻骑驰援白马。正在围攻白马的袁军大将颜良根本没有防备,被曹军大将关羽斩于千军万马之中,颜良部属全都归附了曹操。
袁绍闻讯,气得七窍生烟,准备全军出动,强夺官渡,和曹军决战。谋士沮授竭力劝阻,袁绍非但不听,还撤了沮授的官职。
曹操听说袁绍大军直向官渡逼进,便和谋士荀攸商讨对策。按荀攸的建议决定,用抛砖引玉的办法破敌。
当晚,曹操点齐精锐骑兵一万,人衔枚,马摘铃,星夜驰往延津。
赶到延津附近,曹操下令卸下马鞍,留下辎重,并且把马也放了,然后隐蔽在两旁的山上。
延津古道,一片狼藉,马匹辎重,丢弃满地。呈现出一副曹军仓皇逃走的样子。
然而,古道旁的树林中,不时出现兵刃在月光中反射的清冷的寒光,使树林上空弥漫的杀气更加浓重了。
清晨,阳光刺破了延津古道上的薄雾,给遍地的辎重镀上了一道金边。
曹军将士伏在林间,铠甲上沾满了露水,但一动不动,紧密地注视着路上的动静。
诱人的“砖”摆在路上。不久,袁绍手下的大将文醜带领万余先头部队来了。袁军一见遍地财物,都红了眼睛,纷纷冲上前去抢夺。甚至有的士兵为了抢夺同一件东西而厮打起来。袁军乱作一团,文醜已经控制不住了,实际上这个不识机谋的武夫根本就没想控制。
突然,响起一阵如雷的鼓声,曹军有如神兵天降,从两边杀了过来。
袁军顿时惊慌失措,纷纷抱头鼠窜。文醜猝不及防,在乱军之中被关羽砍下马来。主将被斩,袁军士兵如同没头苍蝇一般,东撞西窜,溃不成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又无处可逃,只好束手就擒。
延津古道一场混战,曹操收降了文醜的全部兵马。
曹操采用声东击西和抛砖引玉两计,连续取得了两次胜利,使袁绍损兵折将,士气大挫,为夺取官渡之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