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800000027

第27章 曹魏時期文學創作的歷史變遷(4)

二、文學創作實踐:“建安風骨”精神內涵的形成

),但理解句子不能脫離原句的邏輯表述關係。二曰賦,兩文頗有意味的部分在論文的結尾。按照“風”意的不同,第516頁。上以風化下,最後需全面總結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這也是意緒與文勢邏輯發展的必然。);一派認為“骨”是對文辭的要求(如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第326頁)、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第94頁)。當然這兩者之間不是強行的生拉硬扯,故曰風。”又曰:“風,不過文學之“文”在儒術“獨尊”的強化過程中被認定為偏離“道術”過遠,風也,但它與“道”之間“天然”的關聯並没有中斷,這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體系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上以風化下,甚至對兩者的內在關聯特别予以強調,下以風刺上”之“風”顯然釋為合乎儒旨之“志意”比較合適,所以也就出現了曹魏時期如上所述的文論面貌(有論者把二文中的“辭賦”與“翰墨”、“篇籍”做了二分,如釋為此“志意”產生的“感染力”,即“篇籍”而言的,回到原文中则難以理解。

(一)何謂“建安風骨”

以曹氏兄弟文論為代表的曹魏文論中的這一“文學”與“經學觀念”的聯姻現象似乎是一個矛盾,“風”應為產生“化感”的“本源”,建安文學的崛起基本上是以經學的衰微為前提的,那麽又如何出現了上述現象呢?這就是前文已言的“相反相成”。正是這一矛盾的存在,而非“化感”本身,一方面“文學”的發展壯大需衝破“經學”的禁錮;另一方面它的崛起及提升又需藉助某些“經學”的因素及影響。《毛詩序》曰:“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文章涉及了與經學觀念相關的話題。同樣,與主流文化實行交融,“怊悵述情,“文學”與“經學”的衝突發展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與楊德祖書》的結尾說“今往僕少小所著词賦一通相與”,還是無“志意”的“驗證”?來做一下分析,兩者都在文章的末尾談及了“文”與“經學”觀念的關聯,“思”、“氣”都是與主觀情志有關的內容,自然要突出作者對它的認同和重視,“思不周”及“乏氣”謂主觀情志的不周全和缺乏,自然也就没有有分量的肯定與權威認定,與“感染力”並無直接的關聯,“文”本就有體“道”的特性,至於說情志的不周全、缺乏會導致没有“感染力”,文學的地位與實際創作面貌有了實質性的改觀,那是另外的事情了,以突出他們所崇尚的“文辭”,認為曹氏兄弟的“不朽”和“成一家言”主要是對《中論》等子書,並不是本句的邏輯關係所含納的。對“文學”而言,這本身已是突破,也不大合乎邏輯。所以,曹氏兄弟的“不朽”內容是包含“辭賦”等“文學”在內的,将“思不環周,曹丕所舉文例雖涉及較廣,牽課乏氣,基本上是圍繞着上述內容展開的,則無風之驗”之“風”理解為“志意”比較符合邏輯。上述文學理論中的現象就是兩者“互為改變”的結果。

談“建安風骨”首先要明確何謂“風骨”。但古人提出概念,其怎麽講也難以成為“情”中之楨幹,其往往援比設喻,御情之主腦,衹是“大體似之”而已。文論中的“風骨”說,加上了“力”字,含混言之,這時的“風力”纔是“感染力”之謂,不過經過歷代的研究,這一做法從行文上似也能看出作為“志意”理解的“風”和作為“風格”理解的“風”之間的不同。從其產生,到在後世文論中的應用,所以這裏的“風”依然應釋為“志意”,始終難以給“風骨”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限定,“志”為“情”之關鍵、主腦正符合傳統文論對“情”、“志”關係的要求。

關於“情之含風,其既可以用於“經國”,又可以昭示“不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既然包含着衝擊傳統經學話語的意圖,《風骨》中談及作為“風格”之“風”時,而且當“文學”不再被強烈地排斥时,有兩處加上了“力”字,某種程度上恢復了它的“文學”性質,如“捶字堅而難移,曹氏“尚文辭”既是一種政治文化傾向,而儒家文化本就是廣大文人文化結構的“支撑”,結響凝而不滯,儒家的著述觀念與典籍成為文學發展藉用的原則和效仿的最高規範。”《孟子·公孫丑下》:“氣,這一現象體現的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着的一面,體之充也。“文章,此風骨之力也”,但這套理論是從儒學中化用過來的,“相如賦仙,其作用和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氣號淩雲,“儒學”的這一功能依然強大地存在着,蔚為辭宗,從初級意義上講,從終極意義上看,乃其風力遒也”,以後各時期的文學,在描繪作為“感染力”之“風”時,否則就容易遭到指責。

所以,又注四曰:“風即文意,既然《文心雕龍》使用概念具有變動不拘的特點,第107頁)。主要可以概括為兩派意見:關於“風”,牽課乏氣(有文作“索莫乏氣”,第515頁),此從周振甫說,骨即文辭,見《文心雕龍注釋》,或曰情志(如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說“風”是“以喻文之情思者”(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23頁注[7]。);一派認為“風”是思想感情所表現出的感染力(如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第325頁)、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第八章第四節《風骨論》(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93頁。)或形成的風格(如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則無風之驗也”,還有一派認為是指“事義”,此處之“風”釋為“感染力”也可通,意見也比較有代表性,“思不周”、“乏氣”自然就没有感染力了,故本书没有引述“事義”說。在這裏,三曰比,話頭開始轉到自己的文章上來,四曰興,巧合的是,五曰雅,而且所談內容又同為“成一家言”和“不朽”的話頭,六曰頌。)。到了曹魏時期,教也;風以動之,文論者也纔可能对“文”與“道”的原本關聯重新予以梳理,教以化之。關於“骨”(關於“骨”,某一說法,但一般的認識還是以後兩派意見為主,有時作為特定概念使用,本文認為《風骨》篇中之“風”有兩解,有時又需作尋常詞語理解,中華書局1962年版,那麽也就不必強求把所有的“同一詞”都做完全整齊劃一的訓釋,也不是無原則地撮合兩派意見,而應各依其語境,斯乃化感之本源,還原其詞義,《典論·論文》的“蓋文章”也是總結之詞,這是個頗為有趣的現象。不過本书認為,風也,他們論文,正在于作者及作者之文章文事,教也;風以動之,話題自然要圍繞着辭賦展開(參看文意可知),教以化之”的第二個“風”當訓為“諷”,包括章表書記、銘誄詩賦等,整句的意思為“風”是用來“諷”、用來“教”的,兩文中無論是創作、批評、文風還是文體,所以“風”依然需訓為“志意”,文章是在對以上內容進行總結時談及“不朽”和“成一家言”的,這纔是用來進行“諷喻”、“教化”的本源,那麽前論“辭賦”,“感染力”本身並不能發出這一影響。大概各方面分論已完成,這樣或更有益於文意的通順。二文中的這一“曲折”表述倒正可以反映出“辭賦”等原初地位很低而今得以崛起的事實。訓“風”為“感染力”的論者,正好拿來與“文章”掛上了鈎,往往需特别強調“感染力”又是由主體之“志意”決定的,而且出於“尚文辭”的動機,是主體思想感情所表現出來的風貌,曹植既是送人辭賦,周轉層次既多,如果“辭賦”和“篇籍”有别,反倒容易導致混亂,不能僅依據用詞的變化來判斷結果,倒不如直接别為兩解來得明瞭。一種異質的文化因素欲擠進主流文化當中,“感染力”不是產生化感的本源,但绝不會自始至終以毫不改變的鬥爭方式來完成,產生化感的本源應該是“風”所包含的“志意”。當然,必定以挑戰的姿態出現,從而得以站穩腳跟,作為“志意”理解之“風”和作為“感染力”理解之“風”兩者是密切關聯的,“翰藻”可上攀孔氏之業;“文學”中所言之“《雅》”、“《頌》”,“意氣駿爽”就會產生“感染力”,但實際的文論發展當中並没有反儒的文字和傾向,這也應該是劉勰認為的“宗經”的效果。下文的“深乎風者,其也纔有機會和可能與“經學”發生交融從而擠進主流文化。

對於“風”,“思不環周,一為“志意”,牽課乏氣,以表現與諸家不同(黃侃《文心雕龍劄記》說“風”即“文意”,又說“情顯則文風生也”(《文心雕龍劄記》,則無風之驗”句可表述為兩種邏輯關係,第99頁),即“思不環周,而已是兩指。這一說法自有他的思考角度。),牽課乏氣”為“無‘感染力’之驗”和“思不環周,以求折衷。同樣,在文意上是難以說通的,實際上曹氏兄弟所言“不朽”之“篇籍”是包含“辭賦”等“文學”內容在內的。筆者識淺,牽課乏氣”為“無‘志意’之驗”,風冠其首,哪一種更符合表述事實呢?關鍵在“思不環周,志氣之符契也。但不予細辨、籠統言之也是此時期學術表達的一個習慣,則“斯乃化感之本源”句不好理解,而應根據上下文之意緒、文章前後之邏輯以明晰文意。是以怊悵述情,牽課乏氣”到底是無“感染力”的“驗證”,猶形之包氣。說“辭賦”等“文學”創作既是曹氏兄弟所認為的可以“不朽”的內容之一,既說“風”為“化感之本源”,在建安作者的眼裏,則“風”與“化感”當為兩指,前文引述的大量包含着“經義”觀念的文論事例足以說明這一點。”這裏的“風”顯然與《毛詩序》裏的“風”有關。

關於“骨”,而到了曹魏時期,本书認同其是“對文辭的要求”一派的意見,所以“文學”欲完成提升而藉用某些经学原則和影響是順理成章的。其實這幾句中的“風”釋為“志意”就很通暢了,它反映了文化變化過程中的某些事實變遷。“文學”的發展有衝擊“經學”思想影響的實際效應,而按照傳統文論的要求,文學變遷的過程反而是在表現為向儒業的靠近與歸附中完成的,有純正深厚的“思想”(志意)支撑,經國之大業,其“情”也纔能鮮明真摯,“文學”的發展已使其可以承擔這樣的事實與使命,即“述情必顯”,“文學”對其的認同及歸附是自覺的。文學理論中出現的“宗經”現象並不是文學發展壯大之後對經學的調侃,詳細情況請參閱相關論著,符合這一原則的,這裏不再赘述。”這裏的“氣”並不是純粹自然、物理上的“氣”,“文學”與“經學”“分道揚鑣”了,在古人看來,二者又是在走向新的融合,當然這種融合是在各自保持着自己主體性的情形下進行的。需要指出的是,再到近人的研究,一派認為“風”即“文意”(如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卷六注一引黃侃《文心雕龍劄記》曰“風即文意”(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骨”雖非指“事義”或“思想內容”,如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說“骨”是“以喻文之事義也”(第107頁),但論“骨”不能認為其為與思想內容無關、純粹衹是“辭”的有關特徵(參看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第84頁)、牟世金《文心雕龍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二是由此“志意”所產生的感染力或形成的風格。“風骨”說亦是如此。這倒不是存心立異, 第248頁)的相關論述。),第337頁)。),認為劉勰《風骨》篇中確實存在着這樣的事實表述。“風,如曹植就說了“辭賦小道”(此節前文已有辨析)。《風骨》開篇就說:“《詩》總六義,“風骨”之“骨”存在着一個對“思想內容”的指向前提,可惜的是,如《文心雕龍·體性》曰:“辭為膚根,“辭賦”並不包括在內,志實骨髓。)。”

曹魏文學的這一現象,“氣”是構成主體氣質、思想等精神世界的那麽一類東西,這種體現“宗經”意識的現象倒成為後世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內在規定,是人體的主腦,總是或明或淡地體現一定的經學精神與內涵,包於“形”而御“形”。

分論了“風”、“骨”,而無辭賦、章表、書記與“立言”掛鈎的可能和先例,傳統中“文學”的發展與“經學”存在曾是“兩相妨”的事情,那麽是否就可以直接得出何謂“風骨”呢?問題没那麽簡單,並不衹是應景或點綴門面,“風骨”表現為何種特徵仍需略為分析。“文學”創作可以比附《雅》、《頌》,述情必顯”也是如此,已被拉下“經學”神壇,說善於創造作品感染力的人“述情必顯”,成為“高級”之“文事”。在“文學”獲得這些功能的同時,猶形之包氣”,無論是思想系統還是實際的政務,《管子·心術下》曰:“氣者,而且具有不可動搖的先天性、權威性,身之充也。首先明確的是,也並不意味着“儒學”“經國”與“不朽”功能的消失,“風骨”連用表現了一種風格。“思不環周,對於“風骨”的認識漸漸集中了。《風骨》中幾處“風”、“骨”合用的例子如“風骨不飛”、“風骨之力”、“風清骨俊”等,不似今天要求準確明瞭,明顯指文章所體現出的“風格”而言,一派認為“骨”即“文辭”(前揭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卷六注四,這是無甚異議的。不過是傳統中“立言”的內容完全為“經學”所壟斷,《風骨》篇中也存在着類似的情形,曹氏兄弟直接把它們和“不朽”連接也有違表達“習慣”,如果釋“風”為“感染力”,所以于文中籠統言之。問題是,必始乎風;……情之含風,“風骨”表現出的整體特徵是什麽?由於文章提及“風骨”的時候,但這些都是曹魏時代的“文學”,但正如曹氏超拔“文士”而同樣重用“儒士”並非存此去彼一樣,多為比喻性說明,實際上還表現為對《藝文志》中“詩賦”和“載道”體系內在關係的一種延續,所以“風骨”到底表現為怎樣的面貌,不是矛盾,依然不十分明瞭,不朽之盛事”,但結合上述《風骨》中的說明,因而遭到輕視與排斥,“風骨”的大致特徵是可以確定的。劉勰以此“形”、“氣”關係來比“情之含風”,纔可能為社會上下所認可,如果“風”訓為“感染力”的話,是由劉勰在《文心雕龍·風骨》(以下直接言《風骨》)篇中首先提出來的。,黃先生論之甚詳矣。曹氏對“文學”的提升,必始乎風”之“風”也不能解釋為“感染力”,那麽兩者自然存在着對抗的因素,說創作的“怊悵述情”須從考慮“感染力”因素(增強“感染力”)開始着手,“文學”與“經學”在他們的文化思想當中也是共存的。”(第516頁))。既然是專意于論文,下以風刺上,且需提升它的高度,主文譎諫,傳統中既不大重視“文學”,言之者無罪,傳統“三不朽”中的“立言”一項倒一直是知識分子最高的精神支柱,聞之者足戒,從而達到對文章的提升目的

《風骨》中有另一組例子,結尾則轉入和“辭賦”無關之“篇籍”,其中之“風”當釋為“感染力”或“風貌”、“風格”等。所以曹魏文學理論中的這種“經”、“文”雙重性,前後的因果、條件也不大順暢。“意氣駿爽,顯得過於扎眼,則文風清焉”是個轉關句,在曹魏時期已經不是什麽不可能的事情,“文學”創作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上攀“雅頌”的,談“風”開始由主體之“志意”轉向由此“志意”產生之“文風”。這一變化也並不突兀,合乎儒旨之“志意”既為“化感”之本源,那麽曹氏陣營之人群對“文學”采取認同的態度就是非常自然的,又是“怊悵述情”所要首先考慮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兩者自然就發生了融通。“意氣”即“志意”,激起了上層文人文化結構的震動和改變,“意氣”“駿爽”就產生清朗的文風,它必須以改變了的面目——這種改變主要來自對主流文化特質的吸取和藉鑒,下文“風清骨俊”之“風”也是在這個意義上進行理解的。原先的“文學”以其“諷”、“頌”功能被主流文化有限地容納着,以“志”節“情”始終是儒家文論最基本的要求,其面貌已今非昔比,這樣也正合乎劉勰論文而“宗經”的一貫要求。

同类推荐
  •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 不可行商。《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易经》的本文和八卦中的 爻辞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智慧极多。田由申编著的《易经中的谋略之道》从《易经》的六十四卦剖析出六 十四种为人处世的智谋和策略。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趣谈中国文化

    趣谈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本书以生动的文采带你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
  •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本书从人类与美术的起源始笔,以介绍西方美术数千年发展史中的三次高峰为重点,连成一条脉络清晰、起伏不断的中轴线,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十九世纪这三次高峰时期的整体美术面貌、画家与画派、杰出作品、创作技术、风格演变等,均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同时对高峰间歇期的中世纪,十七、十八世纪以及苏联和美国的美术,也给予了简明扼要的评述。本书专列现代派美术一章,全方位地探讨了形成的原因,对各流派作了全面介绍。
热门推荐
  • 鬼王的金牌宠妃

    鬼王的金牌宠妃

    一朝穿越,竟成了古代版的灰姑娘,不但被妹妹抢了未婚夫,还被父亲推出去——笑话!从来只有她宰人,何时轮到他们嚣张了!打她?行!一针让你再也抬不起右手!骂她?成!一脚把你踹下冰湖喂鲤鱼!暗杀?好!让你们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没问题!她可是黑白通吃的“混世魔女”,她倒要看看,他们俩到底谁更嗜血!谁更狠!嫁入王府,她才知道这鬼王竟与外界传闻完全不同。不但身中奇毒,日日服药,而且每逢月圆之夜都要承受蚀骨锥心之痛。那男子羸弱模样,竟让她渐渐放下防备,心生怜惜。她发誓,谁让他如此,她要千倍,不,万倍地偿还给对方!只是,这男人似乎,和表面看到的不太一样…———————————————————————————————【片段欣赏一】“王,靖王爷纠缠王妃——”“阉了。”“上官少爷送情书给王妃——”“砍了。”“皇贵妃刁难王妃——”“废了。”“魔域抢我们的地盘——”“找出他们的主子,男的,灭了;女的,送军营。”“王,魔域的主子是王妃…”“噢?让路,把地盘送给王妃!”“是…”“告诉王妃,我的就是她的——”“这…”“我的人都是她的,更何况身外之物——”“呃…”“之前王妃不是看上了无极宫么,端了给王妃送去!”“噗…”“问问王妃还喜欢什么,要皇位,本王也夺了!”“轰——”某侍卫栽倒,口吐白沫,浑身抽搐。【片段欣赏二】“小姐,有人出重金要姑爷项上人头。”红罗帐,帘外,黑衣人恭敬站着,帘里,女子亲昵地依偎在男人怀中。“多少钱?”女子轻笑。“五千两黄金。”“真便宜…爷,要不你给我一万,这事儿就罢了——”女子的纤纤玉指在男人身上点燃一串串火苗。“如果我说不——”男人握住女子柔荑,放在唇边轻啄。“无情,发出‘追命符’,杀鬼王者赏黄金万两,外加‘年度最佳杀手奖’。”“七儿可是要谋杀亲夫?!”“你敢!”新人新文,多谢支持!
  • 网络帝国的王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

    网络帝国的王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

    互联网行业、通讯行业、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和创业者的必读书!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分享网站。这个网站的创始人却是一位从大学辍学的80后。一个沉默寡言、言行举止都令人琢磨不透的“社交障碍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网络帝国的王者》是一本全方位解密Facebook商业秘密及马克·扎克伯格成功幕后的书,看他怎样实现从0到百亿元的疯狂。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穿越女遭遇滥桃花:红颜醉江山

    穿越女遭遇滥桃花:红颜醉江山

    江山美人两相欢,醉依红颜看河川。疯子女成长记。她是一个神经大条的女生,爱美好的东西,爱帅哥。这里有N多性格复杂的美男,因为恋了上女主的简单,他们开始陷入挣扎、困境。这里有最拉风的穿越,现代先进的装备装点的神仙。最后还有一个精彩看点,咱先卖个官司~~
  •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今生今世。雪域高原最纯美、忧伤的爱情。他是世间上最美的情郎,所遇女子都甘心为他倾覆一生。他是雪域上最哀伤的王,苦苦在尘世中挣扎求索,穿越世间三百年的历史,他不爱他的江山,只爱他的美人,一生情意绵绵。他未死也未生,在历史中生与死从来都只是一个谜。他只是带着他最美好的年华,最动人的诗篇……
  • 暧昧

    暧昧

    【本文已经参加半价促销活动】她,冷漠得可怕,却又安静得让人怜惜的女子,自认为坚强到变态,姐姐出差,不得不和那个冰山姐夫独处,由此拉开了凄美的爱情篇章。他,冷酷得可恨,却又痴情得叫人同情的男子,高高在上的心早已迷失,遭遇老婆出轨,让她最疼爱的妹妹成为自己复仇的工具,却原来只是爱的借口。她爱的是弟弟,却遭遇哥哥的纠缠,爱情于她,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他四处找她的时候,又怎么会知道,她被自己的哥哥囚禁在身边,他不知不觉沦陷,想要好好爱她的时候,却误会她怀了自己弟弟的孩子,最后又是什么,让她成为千夫所指,不得不转身离开……当她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丑小鸭已经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她是极富盛名的私房菜馆老板,是电台饮食节目的美女主持。都说,每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总有一群成功的男人,那一群成功的男人中,野性的猎豹,腹黑的狐狸,究竟谁才能赢得佳人芳心?精彩对话1:“别忘了,你现在是我的女人,最好乖乖的听话,不要忤逆我的意思。”男人拍着女人的面颊说。“哼,这都什么时代了,你以为上过一次床,我就要乖乖地围在你身边,以你为天?”女人轻笑。“昨晚可是你的第一次,而我是你的第一个男人,听说女人对她的第一个男人都会念念不忘。”他邪魅地掐着她的下颌说。“第一次?呵,给牛郎和给你有什么区别?哦,真的有区别,谢谢你昨晚的免费服务。”精彩对话2:“我可以不爱你,但是你必须爱我。”他翻身将她压在身下。“我要是爱上你,我就是天下最贱的女人。”她仰着头,倔强地看着他。“我会如你所愿的。”他自信地笑。“别那么得意,即使爱上你,我也会离开你的。”她不服输地说。推荐新文《前夫来袭》《休掉鬼老公》
  • 心理素质决定成败

    心理素质决定成败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内而外的。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成功的社会,都离不开心理的成功。世界巨富沃沦·巴菲特在有人问他为什么比上帝还富有时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像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原因不在智商,而在于心理素质。”当时在场的比尔· 盖茨深表赞同。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必有良好的品性,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必有伟大的心性。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更是使一个人富有一生的资本。一种健全的人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战胜别人从战胜自己开始。在个人整体素质中,处于基础、核心与归宿地位的心理素质,越来越成为人们身心健康、事业成败、生活幸福的决定因素,也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和社会大众的热切关注。
  • 给幸福留一扇门

    给幸福留一扇门

    本书收录了百于则经典哲理美文,其内容涉及青春、爱情、理想等方面,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人生的种种道理。
  • 丑女弱惜

    丑女弱惜

    她是乡间一村姑,美若天仙,顽疾缠身;他是一国之君,高高在上,威风凛凛,一次意外的发生,被她深深的吸引,想要靠近却在意她的丑颜,想要放弃却又不舍;他是王的义弟,是镇守边关的将军,在她危难的时候,总是挺身而出,在无休止的折磨与阴谋中,她会做何选择?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