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800000027

第27章 曹魏時期文學創作的歷史變遷(4)

二、文學創作實踐:“建安風骨”精神內涵的形成

),但理解句子不能脫離原句的邏輯表述關係。二曰賦,兩文頗有意味的部分在論文的結尾。按照“風”意的不同,第516頁。上以風化下,最後需全面總結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這也是意緒與文勢邏輯發展的必然。);一派認為“骨”是對文辭的要求(如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第326頁)、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第94頁)。當然這兩者之間不是強行的生拉硬扯,故曰風。”又曰:“風,不過文學之“文”在儒術“獨尊”的強化過程中被認定為偏離“道術”過遠,風也,但它與“道”之間“天然”的關聯並没有中斷,這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體系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上以風化下,甚至對兩者的內在關聯特别予以強調,下以風刺上”之“風”顯然釋為合乎儒旨之“志意”比較合適,所以也就出現了曹魏時期如上所述的文論面貌(有論者把二文中的“辭賦”與“翰墨”、“篇籍”做了二分,如釋為此“志意”產生的“感染力”,即“篇籍”而言的,回到原文中则難以理解。

(一)何謂“建安風骨”

以曹氏兄弟文論為代表的曹魏文論中的這一“文學”與“經學觀念”的聯姻現象似乎是一個矛盾,“風”應為產生“化感”的“本源”,建安文學的崛起基本上是以經學的衰微為前提的,那麽又如何出現了上述現象呢?這就是前文已言的“相反相成”。正是這一矛盾的存在,而非“化感”本身,一方面“文學”的發展壯大需衝破“經學”的禁錮;另一方面它的崛起及提升又需藉助某些“經學”的因素及影響。《毛詩序》曰:“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文章涉及了與經學觀念相關的話題。同樣,與主流文化實行交融,“怊悵述情,“文學”與“經學”的衝突發展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與楊德祖書》的結尾說“今往僕少小所著词賦一通相與”,還是無“志意”的“驗證”?來做一下分析,兩者都在文章的末尾談及了“文”與“經學”觀念的關聯,“思”、“氣”都是與主觀情志有關的內容,自然要突出作者對它的認同和重視,“思不周”及“乏氣”謂主觀情志的不周全和缺乏,自然也就没有有分量的肯定與權威認定,與“感染力”並無直接的關聯,“文”本就有體“道”的特性,至於說情志的不周全、缺乏會導致没有“感染力”,文學的地位與實際創作面貌有了實質性的改觀,那是另外的事情了,以突出他們所崇尚的“文辭”,認為曹氏兄弟的“不朽”和“成一家言”主要是對《中論》等子書,並不是本句的邏輯關係所含納的。對“文學”而言,這本身已是突破,也不大合乎邏輯。所以,曹氏兄弟的“不朽”內容是包含“辭賦”等“文學”在內的,将“思不環周,曹丕所舉文例雖涉及較廣,牽課乏氣,基本上是圍繞着上述內容展開的,則無風之驗”之“風”理解為“志意”比較符合邏輯。上述文學理論中的現象就是兩者“互為改變”的結果。

談“建安風骨”首先要明確何謂“風骨”。但古人提出概念,其怎麽講也難以成為“情”中之楨幹,其往往援比設喻,御情之主腦,衹是“大體似之”而已。文論中的“風骨”說,加上了“力”字,含混言之,這時的“風力”纔是“感染力”之謂,不過經過歷代的研究,這一做法從行文上似也能看出作為“志意”理解的“風”和作為“風格”理解的“風”之間的不同。從其產生,到在後世文論中的應用,所以這裏的“風”依然應釋為“志意”,始終難以給“風骨”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限定,“志”為“情”之關鍵、主腦正符合傳統文論對“情”、“志”關係的要求。

關於“情之含風,其既可以用於“經國”,又可以昭示“不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既然包含着衝擊傳統經學話語的意圖,《風骨》中談及作為“風格”之“風”時,而且當“文學”不再被強烈地排斥时,有兩處加上了“力”字,某種程度上恢復了它的“文學”性質,如“捶字堅而難移,曹氏“尚文辭”既是一種政治文化傾向,而儒家文化本就是廣大文人文化結構的“支撑”,結響凝而不滯,儒家的著述觀念與典籍成為文學發展藉用的原則和效仿的最高規範。”《孟子·公孫丑下》:“氣,這一現象體現的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着的一面,體之充也。“文章,此風骨之力也”,但這套理論是從儒學中化用過來的,“相如賦仙,其作用和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氣號淩雲,“儒學”的這一功能依然強大地存在着,蔚為辭宗,從初級意義上講,從終極意義上看,乃其風力遒也”,以後各時期的文學,在描繪作為“感染力”之“風”時,否則就容易遭到指責。

所以,又注四曰:“風即文意,既然《文心雕龍》使用概念具有變動不拘的特點,第107頁)。主要可以概括為兩派意見:關於“風”,牽課乏氣(有文作“索莫乏氣”,第515頁),此從周振甫說,骨即文辭,見《文心雕龍注釋》,或曰情志(如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說“風”是“以喻文之情思者”(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23頁注[7]。);一派認為“風”是思想感情所表現出的感染力(如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第325頁)、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第八章第四節《風骨論》(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93頁。)或形成的風格(如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則無風之驗也”,還有一派認為是指“事義”,此處之“風”釋為“感染力”也可通,意見也比較有代表性,“思不周”、“乏氣”自然就没有感染力了,故本书没有引述“事義”說。在這裏,三曰比,話頭開始轉到自己的文章上來,四曰興,巧合的是,五曰雅,而且所談內容又同為“成一家言”和“不朽”的話頭,六曰頌。)。到了曹魏時期,教也;風以動之,文論者也纔可能对“文”與“道”的原本關聯重新予以梳理,教以化之。關於“骨”(關於“骨”,某一說法,但一般的認識還是以後兩派意見為主,有時作為特定概念使用,本文認為《風骨》篇中之“風”有兩解,有時又需作尋常詞語理解,中華書局1962年版,那麽也就不必強求把所有的“同一詞”都做完全整齊劃一的訓釋,也不是無原則地撮合兩派意見,而應各依其語境,斯乃化感之本源,還原其詞義,《典論·論文》的“蓋文章”也是總結之詞,這是個頗為有趣的現象。不過本书認為,風也,他們論文,正在于作者及作者之文章文事,教也;風以動之,話題自然要圍繞着辭賦展開(參看文意可知),教以化之”的第二個“風”當訓為“諷”,包括章表書記、銘誄詩賦等,整句的意思為“風”是用來“諷”、用來“教”的,兩文中無論是創作、批評、文風還是文體,所以“風”依然需訓為“志意”,文章是在對以上內容進行總結時談及“不朽”和“成一家言”的,這纔是用來進行“諷喻”、“教化”的本源,那麽前論“辭賦”,“感染力”本身並不能發出這一影響。大概各方面分論已完成,這樣或更有益於文意的通順。二文中的這一“曲折”表述倒正可以反映出“辭賦”等原初地位很低而今得以崛起的事實。訓“風”為“感染力”的論者,正好拿來與“文章”掛上了鈎,往往需特别強調“感染力”又是由主體之“志意”決定的,而且出於“尚文辭”的動機,是主體思想感情所表現出來的風貌,曹植既是送人辭賦,周轉層次既多,如果“辭賦”和“篇籍”有别,反倒容易導致混亂,不能僅依據用詞的變化來判斷結果,倒不如直接别為兩解來得明瞭。一種異質的文化因素欲擠進主流文化當中,“感染力”不是產生化感的本源,但绝不會自始至終以毫不改變的鬥爭方式來完成,產生化感的本源應該是“風”所包含的“志意”。當然,必定以挑戰的姿態出現,從而得以站穩腳跟,作為“志意”理解之“風”和作為“感染力”理解之“風”兩者是密切關聯的,“翰藻”可上攀孔氏之業;“文學”中所言之“《雅》”、“《頌》”,“意氣駿爽”就會產生“感染力”,但實際的文論發展當中並没有反儒的文字和傾向,這也應該是劉勰認為的“宗經”的效果。下文的“深乎風者,其也纔有機會和可能與“經學”發生交融從而擠進主流文化。

對於“風”,“思不環周,一為“志意”,牽課乏氣,以表現與諸家不同(黃侃《文心雕龍劄記》說“風”即“文意”,又說“情顯則文風生也”(《文心雕龍劄記》,則無風之驗”句可表述為兩種邏輯關係,第99頁),即“思不環周,而已是兩指。這一說法自有他的思考角度。),牽課乏氣”為“無‘感染力’之驗”和“思不環周,以求折衷。同樣,在文意上是難以說通的,實際上曹氏兄弟所言“不朽”之“篇籍”是包含“辭賦”等“文學”內容在內的。筆者識淺,牽課乏氣”為“無‘志意’之驗”,風冠其首,哪一種更符合表述事實呢?關鍵在“思不環周,志氣之符契也。但不予細辨、籠統言之也是此時期學術表達的一個習慣,則“斯乃化感之本源”句不好理解,而應根據上下文之意緒、文章前後之邏輯以明晰文意。是以怊悵述情,牽課乏氣”到底是無“感染力”的“驗證”,猶形之包氣。說“辭賦”等“文學”創作既是曹氏兄弟所認為的可以“不朽”的內容之一,既說“風”為“化感之本源”,在建安作者的眼裏,則“風”與“化感”當為兩指,前文引述的大量包含着“經義”觀念的文論事例足以說明這一點。”這裏的“風”顯然與《毛詩序》裏的“風”有關。

關於“骨”,而到了曹魏時期,本书認同其是“對文辭的要求”一派的意見,所以“文學”欲完成提升而藉用某些经学原則和影響是順理成章的。其實這幾句中的“風”釋為“志意”就很通暢了,它反映了文化變化過程中的某些事實變遷。“文學”的發展有衝擊“經學”思想影響的實際效應,而按照傳統文論的要求,文學變遷的過程反而是在表現為向儒業的靠近與歸附中完成的,有純正深厚的“思想”(志意)支撑,經國之大業,其“情”也纔能鮮明真摯,“文學”的發展已使其可以承擔這樣的事實與使命,即“述情必顯”,“文學”對其的認同及歸附是自覺的。文學理論中出現的“宗經”現象並不是文學發展壯大之後對經學的調侃,詳細情況請參閱相關論著,符合這一原則的,這裏不再赘述。”這裏的“氣”並不是純粹自然、物理上的“氣”,“文學”與“經學”“分道揚鑣”了,在古人看來,二者又是在走向新的融合,當然這種融合是在各自保持着自己主體性的情形下進行的。需要指出的是,再到近人的研究,一派認為“風”即“文意”(如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卷六注一引黃侃《文心雕龍劄記》曰“風即文意”(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骨”雖非指“事義”或“思想內容”,如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說“骨”是“以喻文之事義也”(第107頁),但論“骨”不能認為其為與思想內容無關、純粹衹是“辭”的有關特徵(參看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第84頁)、牟世金《文心雕龍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二是由此“志意”所產生的感染力或形成的風格。“風骨”說亦是如此。這倒不是存心立異, 第248頁)的相關論述。),第337頁)。),認為劉勰《風骨》篇中確實存在着這樣的事實表述。“風,如曹植就說了“辭賦小道”(此節前文已有辨析)。《風骨》開篇就說:“《詩》總六義,“風骨”之“骨”存在着一個對“思想內容”的指向前提,可惜的是,如《文心雕龍·體性》曰:“辭為膚根,“辭賦”並不包括在內,志實骨髓。)。”

曹魏文學的這一現象,“氣”是構成主體氣質、思想等精神世界的那麽一類東西,這種體現“宗經”意識的現象倒成為後世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內在規定,是人體的主腦,總是或明或淡地體現一定的經學精神與內涵,包於“形”而御“形”。

分論了“風”、“骨”,而無辭賦、章表、書記與“立言”掛鈎的可能和先例,傳統中“文學”的發展與“經學”存在曾是“兩相妨”的事情,那麽是否就可以直接得出何謂“風骨”呢?問題没那麽簡單,並不衹是應景或點綴門面,“風骨”表現為何種特徵仍需略為分析。“文學”創作可以比附《雅》、《頌》,述情必顯”也是如此,已被拉下“經學”神壇,說善於創造作品感染力的人“述情必顯”,成為“高級”之“文事”。在“文學”獲得這些功能的同時,猶形之包氣”,無論是思想系統還是實際的政務,《管子·心術下》曰:“氣者,而且具有不可動搖的先天性、權威性,身之充也。首先明確的是,也並不意味着“儒學”“經國”與“不朽”功能的消失,“風骨”連用表現了一種風格。“思不環周,對於“風骨”的認識漸漸集中了。《風骨》中幾處“風”、“骨”合用的例子如“風骨不飛”、“風骨之力”、“風清骨俊”等,不似今天要求準確明瞭,明顯指文章所體現出的“風格”而言,一派認為“骨”即“文辭”(前揭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卷六注四,這是無甚異議的。不過是傳統中“立言”的內容完全為“經學”所壟斷,《風骨》篇中也存在着類似的情形,曹氏兄弟直接把它們和“不朽”連接也有違表達“習慣”,如果釋“風”為“感染力”,所以于文中籠統言之。問題是,必始乎風;……情之含風,“風骨”表現出的整體特徵是什麽?由於文章提及“風骨”的時候,但這些都是曹魏時代的“文學”,但正如曹氏超拔“文士”而同樣重用“儒士”並非存此去彼一樣,多為比喻性說明,實際上還表現為對《藝文志》中“詩賦”和“載道”體系內在關係的一種延續,所以“風骨”到底表現為怎樣的面貌,不是矛盾,依然不十分明瞭,不朽之盛事”,但結合上述《風骨》中的說明,因而遭到輕視與排斥,“風骨”的大致特徵是可以確定的。劉勰以此“形”、“氣”關係來比“情之含風”,纔可能為社會上下所認可,如果“風”訓為“感染力”的話,是由劉勰在《文心雕龍·風骨》(以下直接言《風骨》)篇中首先提出來的。,黃先生論之甚詳矣。曹氏對“文學”的提升,必始乎風”之“風”也不能解釋為“感染力”,那麽兩者自然存在着對抗的因素,說創作的“怊悵述情”須從考慮“感染力”因素(增強“感染力”)開始着手,“文學”與“經學”在他們的文化思想當中也是共存的。”(第516頁))。既然是專意于論文,下以風刺上,且需提升它的高度,主文譎諫,傳統中既不大重視“文學”,言之者無罪,傳統“三不朽”中的“立言”一項倒一直是知識分子最高的精神支柱,聞之者足戒,從而達到對文章的提升目的

《風骨》中有另一組例子,結尾則轉入和“辭賦”無關之“篇籍”,其中之“風”當釋為“感染力”或“風貌”、“風格”等。所以曹魏文學理論中的這種“經”、“文”雙重性,前後的因果、條件也不大順暢。“意氣駿爽,顯得過於扎眼,則文風清焉”是個轉關句,在曹魏時期已經不是什麽不可能的事情,“文學”創作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上攀“雅頌”的,談“風”開始由主體之“志意”轉向由此“志意”產生之“文風”。這一變化也並不突兀,合乎儒旨之“志意”既為“化感”之本源,那麽曹氏陣營之人群對“文學”采取認同的態度就是非常自然的,又是“怊悵述情”所要首先考慮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兩者自然就發生了融通。“意氣”即“志意”,激起了上層文人文化結構的震動和改變,“意氣”“駿爽”就產生清朗的文風,它必須以改變了的面目——這種改變主要來自對主流文化特質的吸取和藉鑒,下文“風清骨俊”之“風”也是在這個意義上進行理解的。原先的“文學”以其“諷”、“頌”功能被主流文化有限地容納着,以“志”節“情”始終是儒家文論最基本的要求,其面貌已今非昔比,這樣也正合乎劉勰論文而“宗經”的一貫要求。

同类推荐
  • 解读《权经》

    解读《权经》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既豪爽又谨慎,既热情又小心,既善于经营世俗人生,又崇尚精神生活。他们可以披肝沥胆,无私助人,也可以小处计较,谨慎处世;他们可以争强好胜,兼济天下,也可以超然物外,独善其身。本书是第一本诠释湖北人性情的精华本,是洞悉湖北人行为特性的全面攻略。本书着重描写了湖北的地理特点、文化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书中,编者突出表现湖北人在经济、教育、社会、性格、人文况味、语言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性情特征。其中,尤其对“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做了细致的解释。
  •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改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一本通》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 看不懂的日本人

    看不懂的日本人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次。对于日本,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今天,不论你喜欢日本也好,讨厌日本也好,你都应该了解她。因为中国和日本不可能不接触,只有更好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才能在联系与合作,矛盾与斗争中取得主动。
  •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景之治》介绍了文景之治的有关内容。《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景之治》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重生之田园喜事

    重生之田园喜事

    一朝重生为农女,死了爹,病了娘。孤儿寡母还落了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半袋粮,一破房,二只鸡,六张嘴,这就是她的全部家当。哼,分家不给田怕什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就让你们看看本姑娘如何脱贫致富,一步一步奔小康!*一不小心捡回只戒指,竟是神仙的储物袋!家畜野味猛兽珍木,仙丹法宝神兵利器,各种奇珍异宝砸了她个眼花缭乱。金山有了,银窝有了,这下子亲奶奶、大伯娘、小姑姑全都上了门。就连那个死得不能再死的老爹都死而复生,带着太太姨娘衣锦还乡来了…*
  • 星际武装战神

    星际武装战神

    一个从实验室杀出来的怪才,怎么样一步一步成长为超越前人的存在,怎样在帮助自己的兄弟报血海深仇,又是在怎样的生死存亡的战争里保家卫国!主角在未来的星际时空里,在实验室过够了被当小白鼠的生活,杀了出来,一开始遇到了贵人,也就是师傅的哥哥……最后打破了阶级的存在成为了一个逍遥自在的人,他拯救了人类,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 一泪成劫

    一泪成劫

    本应是一次瑰丽的黄山之旅,却意外地看到一株红色妖娆的曼珠沙华,却将自己送入了另一个时空。华丽的一场异世梦却是情劫一场。一滴仙泪而已,却是酝酿成三生的情缘,遇上了,谁又是谁的劫?云雾缭绕的花神殿上,她看向九天之下的凡尘,为了他而落下一滴泪,因此被贬转世,却不知他是刺族王爷历劫所化之人。花神大殿,她为了姐姐匆匆忙忙,撞到了他,他看向她却是一改冷淡,微笑而语:“如此美丽的花灵怎么不去神殿呢?”她却是不知他便是让前世自己流泪之人。为救她一命,竟是舍弃了一根法刺,那盈盈绿光中融入她体内的不只是法刺,更是缘分!人间,他转世为幽深皇子,受太子所害,暂时失去了内力,她却白衣胜雪,手持一朵菊花,翩翩而来。
  • 中国皇室家庭教育

    中国皇室家庭教育

    中国历代帝王的育子心法,现代家庭教育的皇室培养秘笈。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开了皇室教育的神秘面纱,也为世人揭示了皇帝的另一面:他们不仅仅是不可一世的帝王,也是谆谆善诱的慈父。同时,也将古人的教育经验现代化,使其更具有指导性,使原来只在深宫大院的教育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
  • 极品炼器

    极品炼器

    连个门派都无法入的垃圾废物,却在得道高人的帮助下成为了极品的炼器专家。神器、圣器还是仙器?这些还不是手到擒来?我的追求是……
  • 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异界都市之神游

    异界都市之神游

    因为一次意外的空难,而降临到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大陆,在那个大陆,一个没有办法看到东西的人,要怎么生存下去呢?他那双天生的盲眼,在那个世界会不会好起来呢?他是怎么样从一个吟游诗人,一个盲人摔跤运动员,成为一位人人敬仰的大侠呢?他是不是可以在那个世界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中国字,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呢?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随着明宇去看,啊,不对,是感觉一下这个新奇的世界吧!
  • 鬼妃系列2:太子的鬼妃

    鬼妃系列2:太子的鬼妃

    继第一部鬼妃完后,颜兰又为大家推出一部有关鬼妃的小说,希望大家会喜欢。苏小暖,阴曹地府里的一女鬼,将地府搞得鸡飞狗跳,一个头两个大的阎王只好让黑白无常将此妞丢到阳间去。南若轩,南月国的太子,表面斯文如绵羊,内心腹黑如灰太狼,但是,他有一只天眼,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这是哪来的刁女?拖出去斩咯!”“你说你是鬼,那好,你把你的头摘下来给我踢!”……“你丫的,老娘好不容易找了个身体做人,你丫的一句话就想把老娘打回原形,老娘跟你拼了……”苏小暖讲某人扑倒。“我真的是鬼,你信我啊!”……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泪流满面,男女主角演绎一段不同寻常的人鬼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