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500000033

第33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各种礼仪习俗(5)

农事节日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标志,它起着安排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24节气中,小暑、大暑、处暑和小寒、大寒反映气温变化;雨水、谷雨、寒露、霜降、小雪和大雪反映四季雨水变化;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反映物候和农事。此外还有“三伏”、“九九”、“小阳春”三个特殊的农事节气。三伏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的头、中、末三个10天,共30天,其间夏收夏耕夏种繁忙;九九则是自冬至后的九个9天,共81天,其间天气由寒转暖,历经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等重要农事节气。“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小春,亦云小阳春。”(《初学记》。)整个10月均为小阳春,此时人们便忙于秋收和秋种。

三、综合性节日

在农事节日的基础上,经传承演化,不断复合汇聚多种目的和内容,便形成了很多综合性节日,主要有:春节、人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祭灶等节日。

春节:古称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即农历正月初一。也称过年,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叫法。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算做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经验的日益丰富,人们创制了《太初历》,俗称“夏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定为夏历新年。自古以来,春节就有许多的活动,旧时从过小年到元宵节,都属新年范围,其活动主要有:

年前家家户户打扫房屋尘埃,目的在于清除一切秽气、穷气和晦气;男子理发洗澡,以使面目一新;因春节无市,每户人家要购置好过年应用之物。

除夕当晚,门前挂桃符、贴春联、挂年画、贴门神、放爆竹以避山魈恶鬼;全家吃团年饭、饮团年酒;晚辈向长辈行礼互道平安,曰“辞岁”;晚上用松枝、柏枝燃火堆,曰“岁”。同时还要“守岁”,“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东京梦华录》。)守岁即含有辞旧迎新之意。

拜年是初一的一种传统习俗。“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柴萼:《梵天庐丛录》。)相传太古时代有一怪兽叫“年”,每到岁末便出来残食人群,人们无奈只得在门前置肉以躲避侵害。初一早上人们相互见面,不免要作揖道喜还活着。到宋代,拜年改为用一种梅花笺纸裁成的2寸宽、3寸长,上写有自己名字的卡片。未成年的子女拜年可从长辈那里得到压祟钱,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传说古代有一种叫“祟”的怪物,常在春节期间惊吓孩子,使他们变得又痴又傻,后来八仙变成八枚铜钱,藏在孩子的枕头下,待祟再来时,八枚铜钱便放出一道光芒吓跑祟。这以后给压祟钱的习俗越传越广,压祟钱到了今天也被称做压岁钱(胡敏:《汉族四时八节风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版)。

祭祖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习俗。《礼记·月令》载:“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郑玄注:“此《周礼》所谓腊祭也。”唐孔颖达疏:“腊,猎也,谓猎取兽以祭先祖五祀也。”先秦便有腊月祭祖的习俗。汉代以后祭祖多在除夕晚上和正月初一。据汉崔寔《四民月令》所载,东汉时已有初一祭祖的风俗。“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一日谓正日,洁祀祖祢,进酒降神。”(《初学记》卷四。)人们不仅在家中祭祖,而且还要上坟祭扫,“携糖茶果盒展墓,谓之上年坟”。光绪《太平县志》也载:“元旦时,人们去坟上祭拜,“墓上亦插竹点灯,曰‘送坟灯’”顾铁卿:《清嘉录》卷一。。

初一晨起,放爆行以驱鬼,并挂桃符,《山海经》:“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以御凶。”“大桃人”即最早的桃符形态。远古时代桃木是一种驱鬼的神木,后桃符逐渐演变成门神和春联,它们与桃符一样具有防止鬼怪侵入的作用。门神一般包括文神和武神,常见的有“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恭等。

过年还要喝屠苏酒、椒柏酒,吃鸡蛋、饺子、年糕等食品。喝屠苏酒、椒柏酒是中国年俗饮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晋《荆楚岁时记》载:“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子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人们认为,吃了这些东西可避鬼祛病,确保平安。饺子、年糕、馒头便于贮存,是早些日子便准备好的“万年粮米”,春节时吃有年年有余之意。

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耍狮子、踩高跷等活动。自初二始亲友相邀吃年酒,直到上元节止。其间初五为财神诞辰,家家户户恭迎财神,以先夺利市,初四子夜就要具牲礼糕果香烛,鸣锣击鼓礼拜出接,叫“抢路头”。大小店肆也于初五开始营业。

人日:即正月初七。相传正月初一是鸡的生日,初二、三、四、五、六分别是狗、猪、羊、牛、马的生日,初七是人的生日。盘古开了天地,女娲在初七日创造了人。这一天,古人要把五彩丝织品或金属箔剪成人形,不分男女戴在头上,叫“人胜”,吃春饼和一种用七种菜做成的“七宝羹”,还要“送穷鬼”,将家里秽物扫出门外,并煎饼七枚,覆盖其上置于通衢,是为“扫穷”。

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元夕节”。每年夏历正月十五晚上举行。因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名。自西汉始,元宵就有张灯观赏的风俗,又称灯节。商肆寺观居民都高悬形式各异的彩灯,点花炮放焰火,游人络绎不绝走灯观灯。灯节节期从11日到18日共8天。这一天也是道教上元天宫赐福之辰,要吃元宵糖丸,后民间还吃年糕、饺子,以示家人团聚、生活美满。是夜,除张灯外,还有猜灯谜、走百病、秧歌、高跷、舞龙、滚狮等活动,至今不衰。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时间在冬至后105天,一说103天,即清明前一、二日。这一天民间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故名。此俗来源有二说。一说为纪念介之推。春秋时,历经磨难的晋文公即位后封赏功臣,独忘了曾割自己的肉让他充饥的介之推,介之推与母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县),文公多次寻找不到,便焚山以求之,介之推不愿出山,抱木而死。后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葬其尸于绵山,修寺立庙,并下令介之推亡日禁火寒食。一说源于周代禁火旧制。后因与清明节相连,唐以后便与清明合为一个节日。

清明节:夏历三月间(阳历4月5日前后)。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唐以后与寒食节融合为同一节日,形成插柳、植树、扫墓、踏青等风俗。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山西等地有插柳的习俗,为介之推母子招魂,也有驱毒、明眼、祈年之意。同时民间还要祭祖扫墓。清明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吴自牧:《梦粱录》。)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清明正值暮春3月,人们把扫墓与郊游结合起来,到野外郊游,也叫踏青。踏青时,有射柳、拔河、荡秋千、采百草等一系列活动。民间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等风俗。人们认为这一天生子最佳,因为清明与“聪明”谐音,并有抱婴儿向邻里乞讨“清明团”,意为“讨聪明”。这一传统节日人们至今仍十分重视。

端午节:亦称“端五”、“重午”、“端阳”。端午有纪念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沉的活动,如划船竞渡和向水中投粽子,表示救他,后竞渡的舟做成龙形,形成赛龙舟等一系列竞技活动。民间还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又称“浴兰节”。民间妇女还要缝香袋佩挂给儿童。这一天还要饮雄黄酒,并以雄黄酒洒在儿童额上,书“王”字以涂耳鼻,以驱邪毒。

七夕节:夏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相传牛郎和织女因触犯天条,被隔在天河两边,每年七夕才可通过鹊桥相会。“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众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荆楚岁时记》。)夜晚还有妇女在豆棚瓜架下听牛郎织女私语的习俗。

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鬼节”,俗称“七月半”。夏历七月十五日。《大藏经》中说,目连因母堕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炭。目连求救于佛,佛令作盂兰盆,于7月15日以奇果素食放在盘中供佛,目连母因而得以食用。晋以来演绎为初一到十五间供奉历代祖先,办盂兰盆会,以解脱饿鬼的倒悬之苦。道教认为这一天是中元地宫的赦罪之辰,道观作斋醮荐福,并放河灯,以普度亡灵,又称中元普度。

中秋节:亦叫“仲秋节”。夏历8月15日,因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仲秋”。是夜月亮又圆又亮,民间以合家团聚赏月为重要内容,寓圆满之意。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隋唐以后,成为一个节日,宋代最盛。“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民间还有吃月饼、赏月、拜月之俗。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等。古人以九为阳数,月日都逢九,故叫“重阳”。《风土记》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之会,又名茱萸会。”这一天人们要出游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带茱萸、吃重阳糕,据说这样可避邪去恶。先秦便有重阳赏菊的习俗,东汉增加了登高活动,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某年9月9日有大灾,携家人佩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避此祸,桓景照办,全家平安无事,但家中鸡犬牛羊都暴死。此后人们照此习俗,以求消灾免祸,并历代相传。

腊八节:夏历12月8日。“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一年辛勤劳作,喜获丰收,先民便以猎物答谢自然界一年来的风调雨顺,并祈来年祥福。同时人们也腊祭先祖百神。故12月称腊月。佛教传入中国后,与纪念释迦牟尼得牧女杂米粥救命,于12月8日成佛得道的佛事相融,佛寺每到此时便要煮粥纪念这一日子。这一习俗也传到民间,《梦粱录》载:“此月8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宋时腊八粥已流传开。最初仅用红小豆煮,后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红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燕京岁时记》。)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祭灶:一种源远流长的旧俗,先秦时便被列为重要的祭礼——“五祀”之一。腊月23日,人们在锅台后边摆上麻糖做的糖瓜、黏糕、草料等供品,焚香膜拜,然后把灶王神揭下焚烧,这便是送灶王上天,除夕再贴新的“灶马”。因相传灶王23日这天要向玉帝汇报述职,人们怕他说人间坏话,便用糖瓜、黏糕粘住他的嘴,以免引起灾祸。这一习俗古已有之,只是供品各有不同,日子也有差异。这一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同类推荐
  • 读点经典

    读点经典

    本书所选录的内容主题可分为操守、修养、为政、勤学、交友、爱情、亲情等几方面,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提高读者(尤其是公职人员)的文化修养和行政素质。
  •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民俗民风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俗民风、中华老黄历四个部分。这里有民间诸神那些迷人的传说故事,有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历法,有独具特色的婚丧嫁娶仪式,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民间禁忌,也有充满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这些汇成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中华民间世界。
  •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姓氏。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正是通过姓氏这一独特的方式,牢记自己的起源,延续自己的宗族。《百家姓》是中华悠久绵长的姓氏文化的精练凝聚,传播时间长,影响深远。
  • 古代刑罚与刑具

    古代刑罚与刑具

    在王权至上,法自君出的封建社会,鞭笞、棍打是最常见的惩罚。历代酷吏在拷讯犯人时,往往违反刑罚规定,诸刑并用,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用刑方式,在残虐人性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刘洋编著的《古代刑罚与刑具》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刑罚与刑具的有关内容,对中国古代主要刑罚与刑具分门别类地作了介绍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 中国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性格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荆楚、巴蜀、滇云、岭南、青藏、闽南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同一般的人文文化书相比,本书内容广泛,不仅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简单介绍上,而且是从“文化性格”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一个深入思考。
热门推荐
  • 植物为什么能杀死蚊子?

    植物为什么能杀死蚊子?

    植物真的能杀死蚊子吗?是的,有些植物确实能杀死蚊子。你可别以为这是玩笑。这可是千真万确的哦!你肯定会问,是哪种植物这么神奇呢?告诉你吧,就是一种叫“除虫菊”的植物。孩子们,你们想知道更多的植物奥秘吗?翻开这本书吧,我将带你们去畅游植物王国,探索植物的奥秘。
  • 重生嫡女为王

    重生嫡女为王

    穿越而来的莫清涵,面临着重重险境:她是护国侯府的嫡子,却非蓝颜。帮助含冤屈居家庙的娘亲脱离家庙,再次夺回掌家之权。帮助姐姐退掉那个顽劣残暴子弟,再找一门好婚事。帮助被陷害贪墨的外公翻案,重振忠义伯门楣。同时还要阻挡来自二房和家里那些妾室的挑衅和陷害。更要想方设法隐瞒自己女儿身份。兼备修炼自己柔弱的身体,捡起自己的武功。【片段一】千方百计,某姨娘终于被封为平妻。“本夫人已经是平妻,正经的侯府夫人,是你的长辈!世子见了本夫人竟然不行礼问安!?”某姨娘嚣张跋扈,得意万千。“哦?既如此,那我们护国侯府也有了未嫁嫡女?”某世子挑眉,“当然!芙儿已经是侯府嫡女,浩儿也成了嫡长子!”某姨娘无比得瑟。“二妹妹既是未嫁嫡女,可得要参加半月后的选秀大赛了,不然可是杀头之罪。”某姨娘面色铁青,皇上可是已经年过半百有余,命不久矣!【片段二】某男冷眼看着某世子,宣布自己被册封世子的圣旨,“二弟!如今你的世子之位已被废黜,本世子才是这护国侯府的世子!”“那就烦请世子爷把三天前以护国侯府世子身份捐赠的一万两付了吧。”某世子气定神闲,指着来收银子的士兵。“好!”某男咬牙答应,为了世子之位,再花一万两又如何!?某世子带着衣袖里册封自己为凤阳侯的圣旨转身而去。某男却在看到一万两黄金时大骂出口。【片段三】某倾城王爷“不小心”中了媚药,欲火焚身,闯进梦寐以求的房间。“涵儿!快救救我…”话音未落,一桶带着冰渣子的潭水从头而降,冰凉刺骨。“王爷内热外发,心焦气躁,这冰潭水最能灭火。对了,走的时候记得打扫干净,本侯有洁癖。”某凤阳侯撇了眼瑟瑟发抖的落汤鸡王爷,扬长而去。“莫——清——涵!本王一定要压倒你!”某王爷含恨发下毕生宏愿。◇◆◇◆◇◆◇◆◇◆此文种田,宅斗,女主冷情淡漠,加腹黑。男主无比狠毒!无比腹黑!誓要压倒女主,不论男女!一对一!小牛首次接触种田文,如有不测,请亲见谅!乱世浮夸,且看蓝颜醉塌,芙蓉暖帐,心海无垠,道是今朝做牛人。——蓝牛推荐小牛完结文:《冷情少爷》:
  • 龙虎天师

    龙虎天师

    身逢乱世,身世离奇,他是张道陵的嫡系后代,天师教的正统。可是他体质特异,仅有常人的四分之一的生命;甫一出生,便父母双亡,他是天煞孤星,还是一代真天师?
  • 学会生活与学会工作(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学会生活与学会工作(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一套丛书。十年情缘。终身成长。在这个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在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之外研修来自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并日趋融入主流教育。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外、北科大这几所京西毗邻大学里的青年教师们,策划并执笔编撰了《北大清华学得到》这套青年素质教育读物。书中融会了他们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教学心得和工作经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这一称谓的崭新内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
  • 首席谋婚:扑倒名门老公

    首席谋婚:扑倒名门老公

    “不用遮了,该看的不该看的我都看见了,”虽然刚救她于火海,但这该死的男人也太毒蛇了吧!果未未人生第一次头等舱又让毒蛇男小瞧,点一杯红酒怎么了,凭啥说我是陪酒的,士可杀不可辱!好赖我还是时尚杂志工作的小白领。真是丢人丢到姥姥家!大龄剩女怎么了!就活该被他误会是失足女性,如此几番践踏她的尊严,不过是救她一命而已,也不能太嚣张!怎么办?挽回声誉、弥补损失的最好办法就是嫁给他。没想到钻石男严辞拒婚:“打死也不会娶你!”可是,半路杀出的“未来婆婆”,却对她说:“放心,我会让我儿子娶你的……”且看婆媳联手大作战,彻底收服钻石男!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礼仪金说:公务礼仪

    礼仪金说:公务礼仪

    本书由知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根据多年礼仪经验与研究精心撰写,为公众解答日常公务中可能遇到的礼节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使用名片、如何接待外宾、如何应对媒体等章节,介绍的知识要点较为全面,其内容主要特点是兼具权威性、规范性、知识性、时效性与技巧性。可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公司职员使用。...,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际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此即礼者敬人
  • 诗无邪

    诗无邪

    “诗三百,诗无邪”,《诗经》,一部国学经典,数千年来诵读至今,各种研究和解读亦汗牛充栋。《诗无邪:<诗经>鉴赏、评析与考证》系傅斯年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任中山大学教授时,讲授《诗经》的讲义。作者以深厚的史学功底,提出许多新的《诗经》研究方法、理念和观点,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诗经》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