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提起曹操,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一张面目可憎的白脸,这似乎已成了曹操的标准像。不过这只是舞台上的曹操形象。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呢?
火光熊熊,人喊马嘶,十多万战败的黄巾军拼命奔逃,官军在后面紧紧追杀。突然,黄巾军的前方出现一彪人马截断去路。这支军队尽打红旗,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此人便是曹操。
《三国演义》中,曹操首次露面,就是在这血与火的战场上。而小说对于曹操形象的描写,也仅此而已。
按照小说的描写,关羽身长九尺,比曹操高一长截;刘备身高七尺五寸,也比曹操略高,曹操只能算小个子。
《三国志·武帝纪》没有关于曹操相貌的直接记载,小说描写所依据的,是《世说新语》注引《魏氏春秋》的一段记载,说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于是小说家就把曹操的身高定为七尺。汉代的七尺,折合现代尺寸大约1.61米。
至于曹操的相貌如何,除了“神明英发”四个字外,史书没有留下任何具体的记载,历史上的曹操是个什么模样,谁也不知道。这样,反倒给艺术家留下了一个可以发挥想象的广阔余地。各人按照不同的理解,见仁见智。于是曹操就只好任人打扮了。
小说中的曹操细眼长髯,给人以精明、冷峻的印象,这种相貌与小说中曹操残忍、奸诈、多疑的性格是吻合的。自从宋代以来“尊刘抑操”观念确立以后,在戏剧舞台上的曹操,一直是以奸臣的面目出现,一张令人可憎的白脸,表示冷酷,再加上几条黑线,表示奸诈阴险,这样就构成了曹操的标准像。到了本世纪50年代,郭沫若提出为曹操翻案,认为曹操虽然打过黄巾军,但他把收编的黄巾军组织起来,在他的统治区域内实行屯田,使者百姓免受“瓦解流离”之苦,黄巾军之所以要起义,不就是因为民不聊生吗?所以曹操从根本上并没有违背黄巾起义的目的。郭沫若还认为,曹操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曹操冤枉地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员,应该给他恢复名誉。这样一来,曹操的戏剧脸谱也就相应地发生了细微变化,在1959年的新编历史剧《赤壁之战》中,曹操虽然还是一张白险,但是已经加上了一点淡淡的红色,开始白里透红,表明曹操在舞台上翻身已经有一线希望。
人们看到的曹操的形象,只是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塑造出来的。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的真实相貌,究竟是怎样的呢?是否真的无从了解呢?
史书虽然没有留下关于曹操相貌的具体记载,但却有一些间接描写,而这种间接的相貌描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直接的描写更为生动传神。
东汉末年,太尉桥玄就曾经为曹操看过相,还发表过评论。
汉代任命官吏,以地方推荐选举为重要途径。当时,官僚士大夫中盛行品评人物的风气,以善于品评人物著称的人被视为名士。名土对于一个人的“打分”,可以影响一方的舆论,进而关系到这个人的仕途进退,大有伯乐相马的架式。在这种风气下,许多人要想求官,先得求名,于是就必须请名士为自己品评一番。
太尉桥玄就是一位以善于品评人物著称的大名士。桥玄看了曹操的相貌,感到十分惊异,说:“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多了,没有哪一个能够像你这样的啊!你好好努力吧!我老了,希望把我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你,请你关照。”于是曹操的名气越来越大。这段记载见于《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曹操的相貌具体怎么样,桥玄没有明确说出来。但从桥玄的话中,可以知道曹操的相貌确实非同寻常,并且这种相貌还透露出非凡的气质,才可能使桥玄这样的评论专家感到吃惊。
当时的另一位大名士许子将也品评过曹操。曹操发迹之前,曾找上门去问许子将:“你看我这个人如何?”许子将并不回答。经曹操再三追问,许子将才回答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这是《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异同杂语》中的一段记载。许子将对曹操的品评比桥玄更加具体。可见曹操的相貌以及表现出来的气质,确实能够给人以雄才大略的印象。
曹操与韩遂、马超等关中诸将作战时,为了离间韩遂与马超的关系,故意单骑出阵与韩遂交谈,只叙京都故旧,不谈军事,不时还拊掌欢笑,使马超疑心韩遂与曹操有勾结。当曹操在阵前出现时,韩遂、马超手下的关中将士和羌族骑兵都纷纷在马上向曹操敬礼,并且争先恐后地想一睹曹操的风采,以致前拥后推,挤成一团。曹操向他们笑道:“你们想看曹公吗?也是人嘛,又不是四个眼睛两张嘴,无非是多点智谋罢了。”这也是《三国志·武帝纪》中的一段记载。
当然,这些争着看曹操的关中将士和羌族骑兵,很多是因为久闻曹操的大名,出于好奇而已。不过,曹操的相貌和气质所具有的感染力,也是不能否认的。
在所有间接描写曹操的外貌和气质的史料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晋人裴启的《语林》中的一段记载:曹操准备接见匈奴的使者,但觉得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在匈奴使者面前显示自己的威严,于是让部属崔琰代替自己,坐在魏王的坐榻上,曹操本人则扮成侍卫,握刀立于床头。接见之后,曹操派人去问匈奴使者:“魏王如何?”使者回答说:“魏王的雅量和名望非同寻常,但座位旁边那个捉刀的人,才是一个英雄啊!”曹操听了,马上派人追上去把那个匈奴使者杀了。
如果说桥玄、许子将这类名士,长期以来专门品评入物,见多识广,目光敏锐,他们注意到曹操的相貌和气质与众不同,那还不足为奇,而身处蛮荒之他的匈奴使者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居然也注意到了扮作侍卫的曹操,一眼就看出床头捉刀人才是英雄,除了说明这位匈奴使者的眼光厉害外,更说明曹操的相貌和气质确实有非凡之处。曹操在“姿貌短小”的外表下,有一种无法掩盖的英雄气概。
由此可见,史书在记载曹操的气质特征时,虽然只用了“神明英发”四个字,但与那种详细的外貌描写相比,反倒更为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