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把周瑜活活气死了,又亲自跑到柴桑口去吊丧,伏地痛哭,泪如泉涌。这眼泪,怎么有点像鳄鱼的眼泪?
说诸葛亮为周瑜吊丧,是真还是假,有两层含义:第一层,诸葛亮哭周瑜,是真哭还是假哭;第二层,诸葛亮吊丧这件事是真还是假,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么回事。
首先来看看,诸葛亮是真哭还是假哭。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之所以要去东吴为周瑜吊丧,是有其原因的。诸葛亮在荆州夜观天象,突然看到一颗将星堕地,就笑着对刘备说:周瑜已经死了。于是诸葛亮决定去东吴吊丧。因为他在观天象时,看到还有许多将星聚在东方,说明东吴境内还有不少人才,所以有必要借吊丧为名,去东吴走一趟,为刘备物色人才。
刘备很替诸葛亮担心。谁都知道周瑜是被你诸葛亮气死的,你去东吴,不是自己送入虎口吗?诸葛亮却很有把握地说,周瑜在世的时候尚且奈何我不得,如今周瑜死了,我还怕什么呢?于是由赵云率军五百,保护诸葛亮到了东吴。
果然,周瑜的部将见了诸葛亮,如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恨不得马上宰了他,只是因为有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
诸葛亮的祭文,不但称颂周瑜当年随孙策创立霸业,赤壁之战大破曹操的种种伟烈丰功,而且悲叹痛失知音,说周瑜一死,从此天下便无知音。
诸葛亮读罢祭文,又伏地痛哭,泪如泉涌,哀恸不已。这一番举动,简直让东吴人真假难辨。东吴诸将对诸葛亮的看法也不觉发生改变,诸将议论:“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耳。”鲁肃更是认为:“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如何看待诸葛亮哭周瑜呢?有人认为这是真正在哭知音。所谓知音,即知我者也,不一定要像伯牙之于钟子期才算知音,能够妒嫉我者,也算是知音,不一定要用我者才算知音;因妒嫉我而要杀死我者,也算是知音。不仅如此,如果只是爱我而不能用我,或者即使用我又不能尽其才,反不如妒嫉我而欲杀我者。
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周瑜非常清楚诸葛亮的才能,所以才妒嫉诸葛亮,才三番五次想办法除掉诸葛亮,当然在这种意义上他也可以算得上诸葛亮的知音。诸葛亮和周瑜两人,分别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各为其主。从他们所处的集团利益出发,周瑜想杀掉诸葛亮,诸葛亮设计气死周瑜,都是政治斗争的需要,都是十分正常的。周瑜一死,刘备集团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当然是为诸葛亮所欢迎的。不过就诸葛亮个人的角度来看,即使周瑜处于敌对立场,但毕竟算是最了解自己,最能够认识自己价值的人,所以说,诸葛亮在祭奠周瑜时,想到周瑜一死,从此便无知音,于是悲从中来,流露出几分真情,在外交礼仪性的祭奠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角色,由假哭变为真哭,也未尝不是可能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哭周瑜,是真哭,或者说,在假哭中至少有几分真哭的成分。
但是如果再仔细看看《演义》中诸葛亮吊丧之后的一段情节,又使人怀疑,诸葛亮哭周瑜,其中到底又有多少真情呢?
诸葛亮吊丧出来,正要上船,突然岸边走来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冷不防一把揪住诸葛亮大笑道:“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丧,明欺东吴无人耶!”诸葛亮一惊,转脸一看,原来是凤雏先生庞统,于是诸葛亮也随即大笑。
诸葛亮的这一笑,表明对庞统一语道破之事,心照不宣。由此看来,诸葛亮哭周瑜,哪里还有半点真情呢?确实是欺东吴无人罢了。
再来看看,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诸葛亮为周郎吊丧这件事。
其实在历史上,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交道是很少的。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前往东吴晋见孙权,促成了孙刘两家的联盟。于是,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率水军三万,随同诸葛亮去与刘备会合,共同抗曹。诸葛亮与周瑜的接触,见于记载的,仅此而已。至于在诸葛亮与周瑜的这段接触中,周瑜是否发现诸葛亮有非同寻常的智谋,因此产生妒嫉,以至于发展到非杀诸葛亮不足以心安的地步,史书对此并无记载。这正好给文学创作留下了发挥想象的余地。《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之间“彼有三杀,此有三气”的故事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作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不但与周瑜的死毫无关系,而且史书也从未记载过诸葛亮曾经赴东吴为周瑜吊丧之事。《三国志》对于魏、蜀、吴之间的外交活动,一般都比较注意记载,对于孙、刘两家之间的重要交往,记载尤其详细。如果历史上真有诸葛亮为周瑜吊丧一事,即使陈寿的《三国志》没有记载,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补充的史料中也会有所反映。可见,《演义》中诸葛亮哭周瑜一节.不过是“三气周瑜”的继续,纯属子虚乌有。
《演义》杜撰诸葛亮吊丧的故事,本意当然是为了进一步表现诸葛亮的智谋和胆略,不但可以把周瑜活活气死,而且还敢亲自到东吴吊丧,根本不把鲁肃及东吴诸将放在眼里。不过,这样的描写似乎过分了点儿。尤其是诸葛亮哭周瑜出来,被庞统一语道破,马上心照不宣地大笑起来,这样,诸葛亮哭周瑜,就让人联想起黄鼠狼哭小鸡。将政治上的对手置于死地,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可以看成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本来无可厚非,不过至此也就足矣。如果还要假惺惺地吊丧.就太过分了,一般的正人君子尚且不为,何况是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道德的化身,更不应出此下着。《演义》为了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丰满,特意加上吊丧这段情节,结果反而使人物的形象受到损害。
诸葛亮哭周瑜一节,实在有画蛇添足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