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明实 朱中庆
四川境内(含重庆市)河流纵横,大小江河计九十余条,通船里程近千公里。四川自古即有舟楫之利,曾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石锚,东汉时期的拉纤俑。故川江航行历史久远。船夫所唱号子与大吨位船只出现,木船运输业发达有关。清代川籍诗人张向安《桡歌行》:“大船之桡三十六,小船之桡二十四,上峡歌起丰都旁,下峡声激穹荆湘。推舵声悠碛声力,千声如烟三声长。上滩牵船纷聚汉,万声噪杀鸟噪水。”对当时木船的规模,航行的范围、船夫号子的演唱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
上世纪50年代初,建国伊始,工农业迅速发展,木船航运业迎来了它最后的春天。在嘉定(今乐山市)大小木船停满江边,高低桅杆密如麻,一望无际,蔚为壮观,人们仿佛置身在古老的水运时代。当时四川境内的各个水码头都成立了木船航运社。在长江第一城宜宾,有载重30吨以上的木船数十只,船工数百人。长江及其支流上白帆点点,号子声不断,是为一景。
川江船工号子是由一个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的分唱形式。由于号工要用号子来掌握航行的速度,统一船工的动作,所以无论是下水扳桡或上水拉纤,在整个航行的过程中都不能停歇。音乐家郑律成说:“这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合唱,令人震撼。……这些天来(七天)连续听同一种歌声而不感到厌倦,且不知就里,说明她的源远流长和无穷魅力。”
1953年,由来自乐山、宜宾、重庆、泸州的八位船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我国首届民间歌舞会演,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担任领唱的宜宾号工罗治清被留了下来,调到中央乐团民歌组任歌唱演员(罗治清上世纪60年代回宜宾)。
1954年,朱中庆用岷江、长江、嘉陵江的船工号子素材整理改编的《嘉陵江号子》,由四川省歌舞团演员范裕伦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上演出,受到外国音乐家好评。船工号子成为最早向国外介绍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曲目之一。
1955年,范裕伦演唱《嘉陵江号子》在波兰第五届青年联欢节上获金奖。此后范裕伦数次出国访问演出,足迹遍及保加利亚、苏联、南斯拉夫、芬兰、瑞典等十多个国家,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各种报道均给予极高的评价。如:“体现了四川人民文化历史……”“展现了四川的秀丽山河、语言、风土人情。”“更为动听的东方伏尔加船夫曲。”周恩来总理在接见范裕伦时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却没有中国唱法立于世界。你得了金奖,为国争了光。”
1956年,《嘉陵江号子》在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首次以无伴奏男声小合唱形成演出,获得各界好评。文化部专门为此曲召开座谈会。
1987年,重庆船工陈邦贵、蔡德元应邀赴法国邦维尼翁艺术节演唱川江号子,获得金奖。
综上所述,在短短的数年里,船工号子走出四川,走向世界,为听众所接受。一是号子的素材本身就较为完整。二是无论从音乐语言、节奏、风格、表现力、演唱方式等各方面来衡量,船工号子都具有优秀的声乐作品的特点。这就是无论是专业演员演唱经过整理改编的号子,或是由号工本人演唱他熟悉的号子,都能受到国内外群众一致欢迎的道理。号子首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周总理高瞻远瞩,提到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这无异于叮咛我们要把这个属于世界和我国的口头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
1950年,重庆市话剧团的陶鹏将重庆以下(称下川东)的船工号子编纂为《川江号子》,在公共场合演唱过。现已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中船工号子部分,精选了包括各大江系的船工号子50余首。这是各地文化馆站、文艺团体、音乐院校的音乐工作者及省音协数次民歌普查组织人员历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果,其中大部分是在1979年文化部下达编辑民歌集成通知后收集的。就这50余首号子,也只是川江船工号子的一个轮廓,其数量与浩瀚和曲目繁多的号子,不成比例,船工号子旋律的多样及节奏的多变的特点也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集手段落后。大部分谱例都是通过录音记上,而录音又多是在第二现场进行的。如上世纪60年代省音协在涪陵万县一带的民歌普查,所携先进的进口日本的钢丝音,重10余公斤,不能用电池,只能在会议室用。其效果较现场已逊色不少,尤其是即兴的部分就没有了。举例如下:川江航道曲折,水激滩多,木船由于动力的原因往往要作之字形的航行。有时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到达对岸某一河段进入航道。这叫抛河。抛河与过滩是木船必须把速度提高到极限的时候,这时号工对节奏的把握、气口的切换,对船工士气的鼓舞、爆发力的调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闪失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时领唱高亢短促的乐句与船工深厚急促的嗨嗨声交织在一起,随着第二领唱和第三领唱的不时介入,并伴有移调和多声部而形成高潮。这是船工号子最富有音乐性的精髓之处,因为是即兴的,瞬间即逝,现在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留下来。又例如拉纤时所唱的快数板,船工迈着均匀的步伐四步一声“嗨”,号工在一定时值的间隙中将五个字一句的词作出各种节奏的变化填了进去,有时是只能用计算机才能测出是几连音的切分音。为了进一步显示这种领合的复杂性,把伴唱改为6 1 21 6 黎音海的《汉族调式与和声》一书中,此处被引用为低音支声部反复的曲例。像这样美轮美奂的极尽节奏变化的能力,也由于无法做现场实演而没有资料保存下来。
(二)缺乏深入和有组织的专向性的收集。以前对川江号子的收集都是自发和间断地进行。像当年郑律成、羊路由等人那样随船航行七天的采风很少见。如通过航运社较长期地进行收集,不但可形成系统性和代表性的资料,还可以发现更多优秀的号工。优秀的号工在船工号子的传承和发扬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采集的对象决定了素材的质量与代表性,像号工罗治清高音可达Hi D,声音高亢嘹亮的那样的号工发现的并不多。
(三)对船工号子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号子其他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这对早就闻名遐迩的号子的进一步发掘起到制约的作用。
(四)错过了收集船工号子的最佳时期。木船航运一是周期长,宜宾至重庆下水七天,上水一个月。二是载量小,一般为34吨,早期有60吨左右木船。上世纪50年代后期,大量货运转向陆路。沱江最早长途货运停航,至20世纪,大江的木船淘汰殆尽。现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木船航运鼎盛时期的号子资料只有极少一部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无法找到能形成领合的号子班底。当时受四川音乐学院院长黄万品之托,由四川省歌舞剧院朱中庆根据原始船工号子资料整理填词领唱《小河号子》《乌江号子》各一首,范裕伦领唱《大河号子》一首,后由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作为原始资料收藏。这是一个不得已的补救办法。就这点稀有资料,也被电影《四川奇趣史》《自古英雄出少年》作为背景音乐使用。
船工号子乐句长短不一,领唱怎么起,船工怎么应答,乐句有随意性和伸缩性,偶尔有转调和移调。以短句子为多,多与“嘿”、“嗨”、“啊起唑”、“啊则唑”、“耶嗬”、“嗨嗬”、“难个拉哟”等劳动呼声搭配。有唱词的乐句,速度较慢的、时值较长的叫慢数板,乐句较短、中等速度的叫快数板。均采用川戏高腔某个曲牌为基调,经过号工演绎,戏曲味道多已淡化,而能与号子相融。如重庆“号子联唱”中的《四川有个水码头》, 云阳县的《江南牡丹朵朵红》,岷江的《高高山上插黄旗》,南河的《即时走来即时搬》,这些数板,有的高昂,有的悠扬,有的谐噱,展现了号工各自不同的风格。号工在唱这些数板的时候,船工不知不觉地变了角色成了听众,在漫长的劳动中减轻了身心的疲惫。
乌江羊角碛近百人拉滩的浩大场面,重现清人诗句“上滩牵船纷聚蚁”的情景。领唱一声:“嗦呀呀,幺爸爸呀,拿下来榨一榨。”船工咬着牙合一声“嗨”。原本纹丝不动像雕塑匍匐的身躯,哪怕是移动了半步,那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船身迈进滩头,“嘿哟,切唑,吆喝,嘿唑”,粗犷的号子声响彻山川,惊天动地,船工逐渐加快步伐直到下一个滩前。
在四川民间歌曲中,船工号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曾经是也永远是四川的一张音乐名片。它独特的领合演唱形式,是川戏、民歌音乐因素的旋律,以及奇特多变的节奏,使得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任何劳动号子无法与之比拟。当代音乐家谭盾说过:“我国原生态音乐十分丰富,为世界之最,应该保留传承,要让几百年后的人们听到这些东西。”
木船已被淘汰,船工号子赖以生存的社会生产环境已不复存在。目前川江船工号子亟待拯救,否则将失去最后的机会。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一) 当年的号工已以进入耄耋之年,但仍有少数号工可提供新的资料和补充完善一些旧的资料。去年屏山(金沙江)船工江静乐(六十余岁)在深圳的一次大型民歌表演比赛中获奖。据重庆市音协秘书长钟光全说:“巫山一带仍有不少会唱船工号子的人,县里文化馆的音乐干部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必须组织力量,进行针对性的收集。”
(二) 向音乐工作者进一步收集。有些资料(包括史料、见闻、论述)尚留存于收集者手中,有少数音响资料尚未记谱,要组织相关人员正确地记下来。经过整理改编并演出播放的船工号子作品也有收集价值。
(三) 从人文、历史、民俗等方面查阅资料。对船工号子的 沿,木船航运、船工劳动生活进行研究和阐述,对船工号子的唱词进行收集分类。如“风又大来雨又淋,连手个个述苦情。蒿竿难提千斤重,纤滕难拉路不平”之类。对有关船工的俚语及民谣进行收集。如写在山岩上的词:“过了南津关,休想回四川。”“上有背二哥,下有船夫曲。”“大河涨水山河浑,半山阴来半山晴。”对木船航运的有关文物情况于考证并详细记载。如三峡一带沿江边的小不孔,系篙竿前端铁勾抓凿而成,船工借此获得动力。又如纤夫石系船工拉纤时,纤滕於必经之处,石上切开小口周而复始形成凹槽。现供展览的纤夫石凹槽深达公尺许。这石破天惊的万孔千石成为饱蘸船工血汗之见证。
(四) 选择现有具有可听性、代表性的音响资料,用科技先进手段,提高其保真度,后复制成光盘,以便长期保存。
(五) 用老办法训练一批声乐演员,将一些精彩唱段如上文提到的快数板、抛河时唱的招架号子等进行修复。一些经典的数板唱段可聘请嗓音好的川剧演员予以翻唱,并复制成光碟。
(六) 对川江号子音乐的各个方面,组织业内人士进行研究剖析,形成多篇论文,加上其他文字论述,著约15万字的书一册。(也可附音响光碟)
(七) 出川江号子曲谱一册。
以上只是拯救船工号子的第一步。要把口头文化遗产转化为实用遗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有关三峡的影碟,背景音乐都是现成的管弦乐。三峡旅游在游屈原祠后的原生态民俗演出中,号称千古绝唱的川江号子只是由一个八十余岁的老船工和两个“学生”作了曲调十分简单的演示。所以高质量、高品位、原生态的船工号子的音响资料是迫切需要的。它无论是作为形象音乐,品牌音乐,民俗音乐,都能派上用场。为了适应广大群众听觉多元化的趋势,号子可采用男声组合,或加进女生,或用配以伴奏,或同与之有血缘关系的山歌、民歌、石工号子联合,组成一台具有四川原生态演唱会是切实可行的。
一首黄河的船工号子,被冼星海在《黄河船夫曲》中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无论是在《黄河大合唱》及同名的钢琴协奏曲中,听众都从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另一条母亲河长江,有着更多的号子,这是留给后人,也是留给音乐家们珍贵的遗产。
(摘自《巴蜀史志》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