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4 周三 晴
早在半月之前,我住的清瑞阁农家乐店主给我送来一小盒铁罐子新记印茶,说是对面一个老人送我的。我有些诧异,问:是不是经常坐在门口晒太阳与人聊天的那个老太太。店主说,正是。我说,我与她非亲非故,缘何送茶给我?店主说,这是老人的一片心意,她看你们整天在山里走访民情,早出晚归,很辛苦,真的没别的意思。他又说,你放心,她是我大妈。哦。她可是个老党员干部哩。店主这一说,我倏地产生了一种要采访老人的意念。
因为天天走访,我想把采访老人的事稍放一放,没承想,“五一”前一天,我正在白沙坪回访困难户,接到清太坪郑永平书记电话,说是州里的一个常委“五一”回家,要请我吃饭。我问是谁?郑书记说,是州委宣传部的杨部长,她母亲就是你们住的对面那个陈老太。我“啊”了一声,这老太真不简单,有这么个当大官的儿子。我说,行,恭敬不如从命。
“五一”那天下午,我刚参加完白沙坪“庆五一、话政策、颂三万”演唱会回到宿舍,正准备洗漱,听有人敲门。门开了,郑永平书记带了一个高大英武的男子进来。永平说,这是杨部长。我叫杨陈清。杨部长与我热情地握手。陆局,我们那天在枫香坡见过。我说,有印象,那天你正好在接待新华社的梁主任。很对不住,那天没时间接待您,匆匆而过。我说,真没什么,我也是忙里偷闲应邀考察一下枫香坡那个侗族风情景点。
我们简单地寒暄了几句,就去清瑞阁一楼的餐厅。杨陈清很热情,特地从恩施自带佳酿招待我。敬酒时,我们像老朋友一样,说着非常开心的话题。我说,真不知道您有这么个了不起的母亲,对我们“三万”工作组这样关怀。昨天,我在网上搜索,看到她为中南民大参与“三万”的研究生上了一堂特殊党课,连省委张昌尔常委都批示肯定。我一直想采访这位老党员呢,只是忙于走访,耽搁了。杨部长说,我就听老太太说你们旅游局“三万”工作组特别认真,您入驻清太坪快两月了,一直没回武汉。我说,没什么,我一家分居三地,回武汉也没人,不如在这儿搞“三万”来得充实。心里对老太太的敬重油然而生。我们做的“三万”也就是“规定动作”,老太太看在眼里,还记在心里,专门在宣传部长的儿子面前美言,我甚至想,杨部长请我们吃饭的事,是不是老太太的旨意。谈到老人,杨陈清不无骄傲地说,我母亲真是个很好的老人,七十九岁了,这大岁数,很关心政治,对党的信念那叫坚定不移。我说,不然,怎么教育出您这么优秀的儿子呢。
今天上午,我专门安排时间去看望老太太。过完早(过早即吃早饭),我先让工作组小钱去店主那儿问一下,看老太太起床没有。店主说,她从不睡懒觉,早起来哒。我们带了点武汉的鸭脖、孝感麻糖登门。老太太头上戴了个发箍,头发浓密,穿着浅灰色的老式布扣上装,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在门口迎接我。她带着满脸慈爱,微笑着叫我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老太太住的是一幢二层小楼,客厅很大,摆设简单,除了沙发茶几,就只有一台座式彩电,没有什么杂物,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一落座,就有四十多岁一个阿姨给我上茶。我说,大妈,我仰慕您已久,一直没时间拜访,今天我们随便聊聊。老太太问我多大,我说,前些天,在清太坪过的五十六岁生日。老太太看了我说,你不出老。话匣打开了,老人很快进入角色。她是个见过世面的人,思路特别敏捷,知道我说的随便聊聊就不是随便,所以一谈就进入主题。
她用浓重的本地话说,我叫陈冬菊,是土生土长的清太坪人。老人的回忆把我带到了六十多年前。我有三个哥哥,当时我们家是清太坪第一穷。母亲生娃,月子里就给别人上山打工,她是个“红人”,进不了别人家的门,我们只好把饭送到地头。我父亲是个背脚夫,专门为商家背盐背小百货,换两个血汗钱补贴家用。那年,乡公所强迫我大哥去当国民党的兵,把我母亲的裤子都打进了肉里,没得办法,大哥还是去了,一去不回,成了国民党的炮灰。一家人供三哥读书,还供不起。白天,我到山上取松油,晚上给三哥点灯做作业。我跟着三哥学文化。三哥有一次不让我跟他学,我说,我不去弄松油,看你晚上摸黑。三哥妥协了。这样,我就慢慢认得几个字。参加工作进了扫盲班,我学得最快,认得七百多个生字,能看书读报。刚解放时,我才十七岁,区里缺女干部,我跟区委书记田大阶干,当上妇女组长。1953年3月1日入的党。
老人说到这儿,凝视着窗外。窗外春色明媚,雨后的阳光一缕缕地从窗外泻进屋里。“三万”中我走访的老党员,不少于十个,时间的洪流可以把一切刷得干干净净,唯独,他们入党的时间像永不褪色的铆钉,咬在记忆的深处,只要一拨动记忆这根弦,就会发出耀眼的光华。只要一问起来何时入党,他们都脱口而出,说得非常准确。
我有个坚强的信念,党员就得像党员,干部就得像干部,不能空挂着招牌混日子。党交给的任务,再大的困难也要上。那年,修清太坪到白介的公路,有百把公里哪,区委的田书记要我挂帅,当总指挥,那时我是副区长,才20多岁,一个大区的民工都归我管,一共有2700多人哒,二十多个管理区。我说,千军万马,相当于部队一个旅哩。她开心地一笑,那我就是个旅长。听着这个健谈的老人的话语,我想象当年她的英姿。肩挑背驮,用土制的炸药开山辟路,有的男人在工地上熬不过那苦,还哭鼻子。我说,真没得出息。田书记要我提前半个月完工,我率领大伙日夜苦干,提前一个月完工。这条路完工后,又让我当总指挥,从大路坡修到清太坪,整整修了三四年。那时,国家困难,我们每人每天只吃四两粮,我的腿都肿得发亮。想想那些日子,咬着牙就过来哒。党交给的任务,你完不成,还算共产党员吗?修路,对我们山里人太重要了。没得路,出不了大山啊,世世代代受穷。路修好了,开庆功会,他们一个个喝得醉醺醺的,我躲在一边呜呜地哭。五八年全国大炼钢铁,在水布垭的东乡门,砌了七八个大高炉,抽了七千民工没日没夜地干。我们与长阳的民工发生了纠纷,武装部长把人家关起来,把事情闹得很大,眼看要发生大规模的恶斗,没得人敢上前解决。我说,我去!有人为我担心,其实根本没必要。我们放了人,向他们赔礼道歉,人家很客气,把事情解决得和和气气,有什么?事情再大,你不去解决只会越弄越大。
老人谈到这儿,眼里发出兴奋的光。人这一辈子可以碌碌无为,也可以轰轰烈烈。陈大妈属于后者。我望着这位气度恢宏的老人,想象她当年的英姿飒爽,充满着深深的敬意。大跃进,炼钢铁,把大家都坑苦了,我说。是的撒,老人接上话茬。炼出来的铁坨坨,一堆烂家伙。我们这个国家也像个人一样,那时年轻幼稚,犯点错误在所难免。老人颔首称是。
看老人谈兴正浓,我问起她个人情况。她说,我与娃他爸认识是大炼钢铁的时候。他在县银行工作,家庭出身不好,是地主。县委不同意我俩结合,僵持了两年,还是同意了,到二十九岁我才结婚。老人说起来很平淡的样子,并没有刻意回忆那段令人难忘的爱情故事。在那个政治冲击一切的年月,为了追求自己幸福和爱情自由,不知道要流掉多少辛酸泪水。因为,与之较量的不是家庭的包办婚姻,而是与组织“顶牛”,这有可能葬送自己的政治生涯。我真为她捏一把汗呢。从她个人婚姻中,我看到了老人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对传统势力的挑战,性格的坚毅和刚强。
我这人啊,不想往高处爬,只想干点事儿,老人说。六十年代初,县里组织部长夏国金来清太坪考核干部,都公布了,没得我的名。我问缘由,夏部长说,组织上想把你调到巴东去工作,到县直部门,单位由你挑,靠着你丈夫,解决分居困难。你晓得,当时是多少人做梦都想到县城去呢。我听了,很不高兴,对夏部长说,我不去,这里有我的同事,有我熟悉的基层工作,有我很好的乡亲。夏部长说,你要慎重。我说,我考虑好了,就在清太坪,一辈子在清太坪。结果,位子都被别人占了,我弄了个民政干事。只要有事给我做,做啥还不一样?我放下手中的笔,对老人说,大妈,你们这一代人的境界真的了不起。要搁现在,从区长到干事,降了使用,还不闹翻天?你们这代人才是真正的能上能下。老人搓了搓手,说,是啊,有不少干部如今把党的优良传统都丢了,工作在车上,形象在会上,转转看看,吃吃喝喝,基层选举时还背着票箱上门让人家投票,这叫啥么?有的退休干部也不像话,嫌工资低,整天琢磨着要上访,我知道了把他们臭骂一顿,人要知足啊。老人的语气越来越凝重。群众听不到党的声音,年轻人不看新闻,看武打爱情,对政策不了解。我深有同感,说,您说得对,这次走访中好多群众不知道强农惠农政策,或者对政策有误解,我们的宣传不到位。听说我们工作组帮白沙坪建起了广播站,老人高兴得直拍手,连声说,好,你们做得好。这次湖北搞“三万”,李(鸿忠)书记英明,决策对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的。我看到你们往村里跑,往农家走,吃农家饭,老作风又回来哒。
看着老人刚劲柔韧的面部轮廓,我豁然想起一个非常熟悉的面孔。我说,大妈,您很幸福,一辈子风风雨雨都闯过来了,还有一个优秀的儿子。听陈清部长说,您一向对他很严格。我这一说,老人又谈笑起来。我两个娃还算争气,陈清是老大,从小我就教育他不要比别人高一头,干部子弟不能搞特殊。读小学时,一个姓张的孩子没得衣服穿,他把自己的脱下来给人家。我知道后,不但不批评,反而表扬他做得对。有一次,他与小伙伴要去摘集体的苹果,说就这一次。我听到了,马上找到他,我说,你今天敢去,我要你的小命。他读书很用功,农校毕业分配到水电局,搞过养殖,没半年就被调到局机关弄材料,后来县政府看上他,又调去干了六七年,以后又到州里去干。一步一步,走得稳稳当当,踏踏实实,全靠他自己。我说,都是得益于您从小对他严格要求。他经常回来吧?我问。忙啊,老人摇摇头说,逢年过节都回来看我。我年纪大了,但我关心党的事业,天天看新闻,有时候弄不懂的新名词,就打电话问陈清。上次,胡锦涛出席什么“金砖”会议,我弄不懂,就打电话问他什么“金砖四国”,他慢慢地说给我听。我说,您人老心不老。我问起都得过什么荣誉,她说,多了哒。六三年搞总路线教育,我被评过特等模范党员,年年都是先进个人,去年还评我优秀党员。我提出想看看她的奖状。她说,有一大摞呢,都给女儿拿去写碑文。原来,大妈的老伴前些年“过身”了,大妈百年之后与老伴合葬,得给两老人一块立个碑。
老人看看门外说,你们“三万”工作很忙,听我唠叨大半天,耽误你了。我说,大妈,您说得很好,对我是个教育,花钱还买不来呢。说完,起身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