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25 周一 晴
这两天一打开电视,总让我忐忑不安。第三届巴东·中国三峡纤夫国际文化旅游节的新闻和专题,巴东电视台滚动播出。里边至少两处有我的镜头。一处是开幕时我和一些领导在罗坪出场时的场面,我在一礼仪小姐引导下步入主席台和我讲话的情景。在部队,很少有这样面对百姓像模像样登台的机会,穿惯了军装的我,看着自己西装革履的样子,自己都感到很搞笑。当我笔挺地站在主席台上时,我问自己,这是我吗?还一处是在“纤夫情”大型文艺晚会上两个采访的镜头。那天晚上,晚会刚刚拉开序幕,本想好好欣赏这台具有民族特质的节目,不料,两个巴东电视台的女记者,来到我座位旁,说是要采访我,让我考虑一下,主要是围绕巴东旅游谈谈我的看法,提些意见和建议。我问:是不是就在现场,她们说是。给我出的题目很大,很宽泛,容不得我做深入思考,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这会儿,我的整个心思不再放在看演出上,《踩茶》、《缤纷土家风》、《薅草锣鼓》等,都没怎么看进去,心里打着被采访的腹稿。演出到一半时,两个女记者来了,她们一个拿着话筒,一个对我调试镜头,稍后,那个像负责人样的女记者对我说,陆局,您是省旅游局领导,请您谈谈我们巴东旅游前景和发展,给我们出出思路和办法。麦克风已经伸到我嘴边,不由你不说,好歹都得要讲,管他呢!
我说,对旅游我并不十分在行。因为我刚从部队转业到省旅游局,但我可以谈谈直观的感受。巴东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这么多年努力,旅游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形成,态势非常强劲,前景非常宽广。前不久,我利用“三万”工作间隙,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自选动作”,与工作组一起野外实地考察了十多个未开发的景点,有的很有开发价值。特别是三里城的武落钟离山遗址,据说那是巴人发源地,虽然学术界还在争论,但很有考证的必要。这样做可以提升巴东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是个新兴的产业,但需要文化的支撑。没有文化的支撑,旅游就搞不大,也走不远。还有,我们巴东的纤夫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凝炼,成为巴东旅游亮丽的风景,这本身就是很具竞争力的名牌。我们省旅游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巴东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我看到,巴东县委、县政府这样重视旅游产业,巴东旅游前景可观,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想不到这段即席采访还被巴东电视台几乎全部录播。观看演出时心不在焉,没想到记者在听我讲完旅游后,又提出一个问题:请您谈谈今天的这台晚会的观感。我愣了一下,觉得没做什么思考,只好应付:这台晚会很具民族特色,每个节目都精彩纷呈,很让人欣慰,我想说的是很让人振奋,结果言不由衷,电视画面出来不是我想说的。
昨天,我们正在考察一个叫两河口的景区,湖北卫视的孙林记者发信息给我:在乐乐洞采访的那个村民叫什么名?我立马告知:三组的谭正孔。看来他是在制作我们“三万”工作组指导乡村旅游的新闻。到了下午,与他一起拍摄专题的刘继光来电通知:今晚六时半,湖北卫视播出你们的新闻。既然通知了,我们就得收看。先是看了省长王国省在审计口调研,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来湖北调研旅游立法的报道,又看了武汉高新区发展的专题。接着是“三万”特别报道,果然讲的是旅游局驻巴东工作组在“三万”中如何结合行业特点,为乡村旅游给力的。这里面有我给邓中巧授农家乐牌的镜头,还有在乐乐洞前接受采访的一段讲话。大意是深山里有不少好的景点,我们天天看,并不觉得好,“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沉在深山无人问……我害怕自己讲错话,看那新闻播完,才吁了口气。湖北联播一完,老婆就打来电话:瞧你那德性……我说你别打击我,这不才开始呢,干旅游这一行,出镜的概率可能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