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600000008

第8章 康有为与理学的交涉(6)

综合这两书中的内容,可以断言,康有为论性其实是以董仲舒为归,因此他说:“董子为嫡传孔门之学,其论性之精,得自孔子。”(《康有为全集》第一集,330页。)朱一新的信中一开始也有“今君论性以荀、董为归”的话,可见在两人的彻夜剧谈中康有为对荀、董的维护和尊崇。(参见上书,331页。)不过,在此我们亦不应过分夸大康有为与宋儒论性的差别,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的差异并不是实质性的,而是主要集中在对“性”这个字的涵义的理解上,即是否以“性者生之质”的训诂作为理解“性”的涵义的主要根据。如果认为“性者生之质”是对性的涵义的恰当理解,那么,性乃是以气质言,就不能说人性皆善。而“就气质之性而言不能说人性皆善”这一点恰恰是坚持性善论的宋儒所赞成的,因为宋儒首先根据孟子“谓命不谓性”的说法将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区分开来,然后才引出人性皆善的思想,质言之,宋儒所谓性善乃是专就天命之性而言的。康有为遵循“性者生之质”的训诂专就气质论性,但不能忽略的是,他又非常强调作为人的灵魂的天命之德。质言之,康有为是在天命之德与气质之性之间作出了区分,而这一区分基本上相当于宋儒对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万木草堂口说》中有很多处记载了康有为论性之言,可以代表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时期对性的看法。对于性的涵义,康有为认为董仲舒的看法最为的当:“董子言生之谓性,是铁板注脚。”(《康有为全集》第二集,184页。)“《孝经纬》、《繁露》皆言‘性者,生之质也’,言性以董子为至。”(同上书,173页。)在此基础上,康有为提出,《中庸》并不持性善论,而是持性三品论,持性善论的孟子和持性恶论的荀子则是各自发挥了《中庸》的一面:“《中庸》‘天命之谓性’三句,若子思既有性善之说,则必无‘修道之谓教’语,此性字乃是人之质也,方为确诂。”(同上书,169页。)“‘修道之谓教’,圣人以道教人也,荀子所谓‘其善者,伪也’,即此义。”(同上书,173页。)“自诚明,谓之性,性善也。自明诚,谓之教,性恶也。尧舜性之,汤武身之。可知孟子已有性善、性恶两说。”(同上书,166页。)“荀子发挥‘自明诚’,孟子发挥‘自诚明’,昌黎性有三等,亦从此出。”(同上书,173页。)“孟子言性善,是天下有生知安行无困勉也。荀子言恶,是天下有困勉无生知安行也。《中庸》分三等人言,最的。”(同上书,175页。)因此,他的核心观点是,“性字、善字要分开讲”(《康有为全集》第二集,203页。),“性未有善恶”(同上书,166页。有时他也说性有善有恶,就是说,他对性无善无恶与性有善有恶的观点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此外,他也以性未有善恶的观点批评明儒的“满街皆是圣人”说:“王阳明、罗念庵谓‘满街皆是圣人’,以为人性本善,此非也,谓之觉人可也。”(《康有为全集》第二集,204页))。在万木草堂讲学时期的康有为对荀子的评价高于孟子——如前所述,与这一点相对应的是他对朱子的评价高于陆九渊,也体现在对性的问题的看法上,但理由主要是说荀子的性恶论更合乎实情:“孟子言性善、扩充,不须学问。荀子言性恶,专教人变化气质、勉强学问,论说多勉强学问工夫。天下惟中人多,可知荀学可重。”(同上书,182页。)“天下人有善有恶,然性恶多而善少,则荀子之言长而孟子短也,然皆有为而言也。”(同上书,184页。)“孟子传孔子之学粗,荀子传孔子之学精。孟子言扩充,大指要直指本心。荀子则条理多。”(同上书,184页。)康有为对孟、荀性善、性恶论各执《中庸》之一面的这个评价最终折衷于《白虎通》以性制情、以魂制魄的观点:“荀子言性以魄言之,孟子言性以魂言之,皆不能备。《白虎通》言之甚精。学者能以魂制魄,君子也。若以魄夺魂,小人也。”(同上书,186页。)康有为也立足他的基本接近汉儒的立场明确批评了宋明儒的性论:“孟子言性善,特为当时说法,宋儒不过拘守之耳。”(同上书,169页。)“宋儒言学,必本于性,出孟、荀。朱子言‘性即理也’,说本程子《四朝见闻录》,其弟子刘静春已讯之。性确有天理,如林木之有文理,然《中庸》言‘率性’之谓,王充《论衡》‘率,勉也’,自不能以善说性。古人多言道,宋人多言理,但以理为性不可。董子言性,为中人言之也,故孟子言‘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不尽言性善。性善之说,行权也,后世陆、王主张此说,但专用遁法耳。”(《康有为全集》第二集,174页。)他又解释孟子性善之说何以大行于宋儒,而荀子性恶之说何以失运二千年:“孟子性善之说,所以大行于宋儒者,皆由佛氏之故。盖宋儒佛学大行,专言即心即佛,与孟子性善暗合,乃反求之儒家,得性善之说,乃极力发明之。又得《中庸》‘天命谓性’,故亦极尊《中庸》。然既以性善立说,则性恶必在所攻,此孟子所以得运二千年,荀子所以失运二千年也。然宋儒言变化气质,已不能出荀子范围,此则宋儒之蔽也。”(同上书,181页。)宋明儒学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关于如何理解格物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康有为不取朱子的理解,而是认同司马光的理解,并发挥《乐记》、《孟子》的相关思想以成一说:“格,扞格也;物,外物也。言为学之始,首在扞格外物也。《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至,而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中,天理灭也。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也。’《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斯为大人而已。’《大学》为大人之学。大人在不为物所引夺,非扞格外物而何?”(康有为:《长兴学记》,见《康有为全集》第一集,342~343页。关于“物”何以解为“外物”,康有为说:“孟子、荀子、管子皆以心物对举,可知物指外物。”(《康有为全集》第二集,246页)又说:“西汉以前无不作‘外物’解。”(同上书,300页)对格物的这个理解更早地见诸《教学通义》之“大学第六(下)”,除了详细说明应当以司马光的“扞格外物”解“格物”外,康有为还提出朱子以“穷理”解“格物”有三个不可解之处,且对朱子的批评着意于他“不知周学、孔学之殊,误以《大学》当周制之大学,昧于古者分官之义,乃误以后世读书穷理当之”(《康有为全集》第一集,32~33页)。)究其实质,康有为对格物的理解是与王阳明的理解比较接近的,此义他亦曾明言:“孔武仲、司马温公皆当‘扞格外物’解,此解见《乐记》,甚是。阳明又当‘正’解,与‘扞格’颇近。甘泉曰:‘格,量也。’”“朱子泥于致知之故,因误解格物。”(康有为:《南海师承记》,见《康有为全集》第二集,246页。)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在宋明儒那里,义理解释和德行工夫是紧密相关的,义理解释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关联于德行工夫上的差异,那么,康有为在德行工夫上多从宋明儒之说而在义理解释上又与宋明儒有较大的不同,这是如何可能的呢?前已述及,康有为对性的问题的理解最终折衷于《白虎通》的性情论和魂魄论。可以说这个看法康有为终生未变。康有为对性的问题的最明确、最清晰的正面表述见诸《孟子微》中的两段话。其一曰:“性者,人之灵明,禀受于天,有所自来,有所自去。《礼》曰:‘体魄则降,知气在上。’又曰:‘魂气则无不之。’故不随身之生死而变灭。或称‘明德’,又曰‘德性’,精言之谓‘神明’,粗言之谓‘魂灵’,其实一事也。”(《康有为全集》第五集,423页。)其二曰:“‘天’则又名‘天性’。《中庸》曰‘德性’,又曰‘明德’。《传》谓‘人既生魄,阳曰魂,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孔子所谓‘魂气则无不知’,又曰‘知气在上’。《易》所谓‘知气游魂’。但有精粗之殊,故有神明精爽之气之别。其曰‘体魄在降,知气在上’,是不随体魄而化,无死生之可言,亦不因父母而始有,善养之可历万化而无尽也。但视所养之浅深厚薄,及偏倚如何,以为生生之现受,要人皆有之。《尧典》所谓‘明其峻德’,《大学》之贵‘明其明德’,《中庸》之贵‘尊其德性’,《诗》所谓‘予怀明德’,孟子之言养性,扩充此物此志也。”(《康有为全集》第五集,426页。)其中颇可注意的一是康有为以德、性为同一,二是康有为认为德性即灵魂,三是康有为认为这个德性灵魂无死生,就是说是不朽的。由此我们可以明了康有为何以能够在德行工夫上追随宋明儒而在义理解释上又认同汉儒。以性为人之灵明的思想一方面不一定需要理作为宇宙论的基础,另一方面又直接成为工夫论的基础。如果要概括一下的话,我们可以把康有为的儒学称为性灵儒学,其与宋明儒学的渊源从其德行工夫上看得很清楚,其与汉代儒学的渊源则从其义理解释上看得很清楚。这实际上也表明,性灵儒学是一个可以涵盖汉、宋的进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1901—1902年间,康有为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分别作了注解。(《全集》中只有《中庸注》(1901年)、《孟子微》(1901年)和《论语注》(1902年后),《大学注》不见于《全集》。《全集》第六集仅存一篇《大学注序》,自署光绪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8月)作于印度大吉岭。)于是,有必要考虑从康有为对这四部书的注解看待他与理学的关系,毕竟,理学是以这四部书为核心经典的。康有为注解这四部书的主要意图是为了说明这四部书与公羊家的思想是同条共贯,其意旨有类于刘逢禄的《论语述何》,当然这其中被特别阐发的是他研读公羊学所获得的三世说。《我史》记载他在光绪十九年(1893)三十六岁时曾写过《〈孟子〉为公羊学考》、《〈论语〉为公羊学考》的文章,显然这些都是他后来注解《孟子》和《论语》的思想基础。(参见《康有为全集》第五集,82页。《全集》第二集有一篇《孟子公羊同义证传序》(1896年),亦可见其思想主旨。)不过,虽然康有为的注解不是为了阐发宋明儒所从中阐发出来的主要与心性问题相关的义理,但其中还是涉及不少与心性问题相关的义理。简而言之,康有为对于心性问题的看法与早期仍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即仍以汉儒之说为基调,但变化也是明显的,最重要的一点表现在他对孟子的重新评价上。前已述及,在万木草堂讲学时期,康有为对孟子的评价低于荀子。但在《孟子微》中,康有为对孟子和荀子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差异,以孔教之有孟子,“若佛教之有龙树,基督教之有保罗”,认为孟子“得孔子之本”而荀子“得孔子之粗末”。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后来的他明确地将三世说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思想贯彻到对孟子和荀子的理解中:“荀卿传《礼》,孟子传《诗》、《书》及《春秋》。《礼》者,防检于外,行于当时,故仅有小康、据乱世之制,而大同以时未可,盖难言之。《春秋》本仁,上本天心,下该人事,故兼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制。子游受孔子大同之道,传之子思。而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深得孔子《春秋》之学而神明之。故论人性则主善而本仁,始于孝弟,终于推民物。论修学则养气而知言,始于资深逢源,终于塞天地。论法治则本于不忍人之仁,推心于亲亲、仁民、爱物,法乎尧、舜之平世,盖有本于内,专重廓充,恃源以往,浩然旁沛潏汗,若决江河,波涛澜汗,传平世大同之仁道,得孔子之本者也。其视礼制之末,防检之严,盖于大道稍轻,故寡言之。盖礼以防制为主,荀子传之,故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故荀子以人性为恶,而待檃栝之,传小康、据乱之道,盖得孔子之粗末者也。”(《康有为全集》第五集,411页。)这里或许有必要指出,康有为三世说的确立以及他对孟、荀评价的相应变化远早于《孟子微》的写作。一个明显的旁证是,谭嗣同在《仁学》中以二千年来之政为秦政为大盗、二千年来之学为荀学为乡愿,这种看法自然比康有为更为激进,但其脱胎于康有为的三世说这一点则不需辞费。

同类推荐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北大哲学课

    北大哲学课

    历经沧桑的北大,以其“兼容并包”的风范,将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会贯通,同时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经验与智慧。本书汇聚中外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穿插北大人的生命体悟,不仅是一本哲学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著作。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易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自古就有不读易不能为太医,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之说,故其作用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灭下。
热门推荐
  • 爱情广告

    爱情广告

    并不想教大家如何去爱,只想表达出我们对爱的态度。我们为爱做了很多,也做了很多自认为是出于爱。在"爱"与"做"的无限空间中,难道只有表面的虚荣、身体的刺激、条件的满足。令我们感到安全,对我们意义重大吗?我们何不尝试回到原点,找回简单的自己,珍视真实的自己,为你爱的人做出小小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那种久违的勇敢和幸福。
  • 人小鬼大.2

    人小鬼大.2

    孩子总是天真烂漫、口无遮拦,丝毫不受人情世故的沾染!孩子的话,常常让爸爸妈妈忍俊不禁却又无可奈何。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每个孩子都是开心果。8蛋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是不是有特别的感受?!
  • 千金散尽还妇来

    千金散尽还妇来

    他温文尔雅,富可敌国,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淡然从容。她视财如命,吃和银子是她的人生追求。他们因为一千两银子结缘,他对她却情有独钟,她是否一步步跳入他温柔的陷阱。而贵为天子的他为爱又太过执着,只能使自己深陷其中,是命还是劫。面对友情,一次次的背叛。她如何抉择。她把他看作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张口就来:“公子,给点银子呗。”他却说:“观世音菩萨不是女的吗?”从此她为了他的一千两银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她看到她的好朋友和她的青梅竹马抱在一起的时候,她说:“我成全你们。”当她再次看到同样情况的时候,她只有无比的辛酸。他太好,太优秀,他步步紧逼,她步步后退。她对她说,我看上公子了,你把他介绍给我吧,她该如何抉择。她和他误会重重,最终缘深还是缘浅。时事都难料,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步步都精彩。
  • 纵横四海:王妃偷心攻略

    纵横四海:王妃偷心攻略

    【本故事纯属虚构】她是现代盗墓世家的首领,惊才绝艳,异世重生,却穿越到了一具被活埋在地宫的不知名身体。活埋啊!被慢慢折磨窒息而死的痛苦,让她愤怒了。她要复仇,她要让幕后之人付出代价。谁成想,真相是这样的残酷。家人的背叛、爱人的另娶。她发誓要讨回公道,所有人都别想逃。
  • 千古一帝李世民

    千古一帝李世民

    少年得志,一生征战南北;中年封王,尽显王者风范;千古第一帝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他,杀兄囚弟,血溅三尺,终成玄武门事变。后人评说,他是明君,励精图治;后人评说,他是暴君,荒淫愚昧。他,被人称为千古第一帝——李世民。
  • 杀手弃妃毒逆天

    杀手弃妃毒逆天

    (包月免费)她是候府最不受宠的庶女,满脸疮疤、懦弱丑陋,人称京城第一废物,被陷害、未婚夫休弃,含冤溺死;而她,是二十一世纪医术过人的顶尖杀手,被最爱的男人枪杀。再次睁眼,当废物的身体拥有杀手的灵魂,洗刷冤屈,治好了满脸的疮疤,丑颜恢复倾城之容,锋芒艳惊天下!蛇蝎心肠的嫡姐胞妹、仗势欺人的主母、姨娘,她会一层层撕开她们那伪善的表皮。想吃回头草的前夫,看你如何摇尾乞怜,再送你一个滚字。‘无害’的皇室贵胄,诡计百出。她冷眼观世、游刃有余。江山权谋、真情假爱、谁主沉浮!终是那用命痴爱的男子赢尽她满腔挚情。力荐我的其它书《重生娇妻逆袭了》《娇妻萌宝超大牌》《彪悍俏媳山里汉》
  •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职场自控力(金牌员工必读书系)

    职场自控力(金牌员工必读书系)

    "想要在职场上顺风顺水,职场人应该加强职场自控力的修炼,明白在职场上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更成功。本书全面剖析并揭示了职场人该如何提升职场自控力以及要在哪些方面提升自控力,对渴望取得职场成功的职场人士大有帮助。"
  • 以力成圣

    以力成圣

    修士,以力证道……而修身者,则把身体力量的极限,发挥到顶点……看华夏武修者,如何在异世大陆的傲视天下,尽在《以力成圣》……
  • 以乐为医:澜音

    以乐为医:澜音

    当兽人的血脉冲破人性桎梏,理性被杀戮掩埋。乐医,就成了这个世界唯一的救赎。云澜,地球音乐新秀一枚,重生为废柴女,生活戏剧的如同闹剧,被退学,被悔婚,被慈善,最后还生生的被炮灰……几载蛰伏,一日冲天。以音为医,以乐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