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400000020

第20章 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6)

王国斌和彭慕兰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比弗兰克更为广泛地考察了各种要素,他们在清代发现,中国的某些核心区域,与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可供比较的地区一起,一直是最成功地将人类活动前工业方式的可能性最大化的地区。考虑到中国在版图和人口方面都具有大得多的规模,人们可以推断说,清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成功的政权。但无论是在王国斌还是在彭慕兰的概念中,清的秩序都不是有重大意义的新秩序。特别是王国斌强调了中国周而复始的“农业国家的再生产”,及其在回应经济扩展与经济收缩周期时的变迁,在长时段中,这些周期产生了更大规模的经济,这个类型在经历了公元1100年的唐宋变革期之后,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他承认,与明相比,清具有更大的军事扩张性(1997,95~96页),而彭慕兰则沿着他的分析思路,引证了某些影响中国表现的清的政策和取向,比如政府更大规模地卷入和拓展到中亚、而非海上贸易的范围(2000,173、203页)。但是,和弗兰克一样(而与本书的几个作者形成对比),在王国斌和彭慕兰的大历史研究中,无论明还是清,的确,无论17世纪是否发生过王朝更迭,几乎都是无关紧要的。相反,从16—19世纪的整个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时代,甚至在更狭小的意义上,中国还在旧大陆的“原发型工业化的死胡同”中保持着生存能力,而欧洲,这个“幸运的畸形儿”,偶然发展起了一些先决条件,杀出一条血路(彭慕兰,2000,207页)。尽管王国斌和彭慕兰对于世界体系图景都没有多大兴趣,但他们的作品都强化了弗兰克关于亚洲、特别是中国长期的、正常的、相对的实力的观点,而这一实力在19世纪为大西洋带上非正常的支流所干扰。

彭慕兰认为自己正在从事查尔斯·蒂利所倡导的全面比较(encompassingcomparison)的工作,此项工作从一个大结构或大过程起步,然后在这个大结构或大过程中挑选一些区位,再去解释那些区位的异同,作为它们与整体之关系的结果(蒂利,1984,125页)。但依我之见,由于无法对全面的结构或过程进行界定,他和王国斌所进行的工程就更为接近蒂利的发现多样性的比较,这“有助于理解那些从未以同样的形式重现的社会结构和过程,还表达了关于因果关系的共同原则”(146页)。蒂利的另一个范畴,工业化过程比较,有时、特别是在这一经历被看做与更大的问题相关时,“对于我们理解一个特定历史经历的单一性来说非常需要”(145页),穆素洁(SuchetaMazumdar)的《糖与中国社会》(1998)一书可以作为这一范畴的实例,并由此浮现出一幅迥然不同的画面。

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在数量和价值上仅次于茶叶和丝绸的最重要的中国出口产品是糖,由于集中注意糖的生产、消费和国内外贸易,穆素洁探讨了中英之间在糖的国内消费方面的巨大分异,这一分异也出现在华南各地区与沦为帝国主义强权殖民地的世界其他糖产地之间的甘蔗栽培与加工上。她将比较的参数公平地设置在农业财产关系和社会阶级中,发现最有效的比较参数在明清变迁的过程中必然变化。然后就是,作为广泛扩展的社会政治断裂的一个后果,大多数农业“直接生产者”设法成为“拥有永佃权的小农,以便再分和继承他们的土地”,尽管在同时,地主—商人精英强化着他们的凝聚力和权力。按照穆素洁的说法,支配着这一小农经济堡垒的精英,其最为主要的利益并非是为市场所驱动的,所以在整个19世纪末,中国城市人口比例的缩小和产业无产阶级的发展微弱,这个堡垒的因素是基本的(1998,52、387~388页)。为中华帝国的最后550年安排的因果连续性,把明的开端(1368)与20世纪初连接起来,模糊了清代、而且是在中华帝国间第一次发生的根本变化,这一变化就是,绝大多数直接生产者获得了完整的财产权……大土地和直接生产者的不断农奴化过程在晚明时期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清代,它在全国范围内急剧缩减,在华南则彻底消除。总而言之,我以为,这些新的农民权利在农业的层面上逐渐构成了资金与生产之间的主要障碍,而且就长远来看,为清代的经济发展设下了限制。(穆素洁,405~406页,1998,引证黄宗智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及德怀特·珀金斯著《中国的农业发展》,作为“表明了1368年与20世纪之间连续无间”的作品。)

因此,中国也具有偶然性。尽管偶然性把欧洲放在了16世纪和17世纪的一个新的轨道上,这个轨道可能或者不可能通往工业化,但从明到清统治的变化也偶然地导致了一种社会—财产关系的体系,这个体系把中国放在了另一个命运攸关的轨道上。这样,穆素洁的著作完成了一件由彭慕兰提倡的(2000,8页)、关于欧亚大陆两端之间殊途异轨的双折画。清初所呈现出来的重要性并不是作为一个这样的时代,即中国正肩负着置办家庭所需的压力,而别人则偶然地重新创造了世界,而是作为这样一个时代,即中国走上了一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崭新的却前途未卜的道路,别人则走上了另一条这样的道路。如果那另一条道路不曾迂回而至现代性的话,这一条也不会引人注目。鉴于不规则的周期是王国斌总体概念的组成部分,而穆素洁又否认生产结构中的变化是线性的,如果我们比较他们和彭慕兰的作品对于弗兰克和盖尔斯的理论中500年周期之压倒性决定论的时限性抨击,“时间之箭”成为比“时间之环”更清晰的焦点。(关于这些隐喻和周期性概念如何支配着我们的思想朝向宇宙运动、离开特殊的、独特的、连续的事件和寻常的历史事物的距离,见高尔德,特别是10~16页,1987。关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洲学者把中国看做可以概括为历史停滞的概念,这是在20世纪上半叶深刻影响日本社会学家的一种观念,见布鲁,7~12页,2000。)这个时间之箭直指19世纪,其他一切的时间节点被排列起来加以解释:在一个缓慢的、衰落的、或最好地说来是持续不断的“东方”与一个加速的、上升的、其原动力是扩展性的“西方”之间的差别。(关于战后西方研究中国的学术的说明,包括现代化理论,把非西化中国的观念永久化为步履蹒跚的、保守的和被官僚制传统所拖累的,见布鲁,22~26页,2000。)发现是新的,但困扰是旧的,而且在整个20世纪都给清画上了一张两面神的脸孔。正如何炳棣在数十年前写到的:清代的一般意义在于,从年代上说,它崩溃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无论新中国在未来的变化有多大,清作为中国古代统治的最后阶段,还是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清代将继续作为一个基准面,由此既可研究更早的时期,也可分析当今中国之遗产(1967,189页)。传统与现代性的二分依赖于两个同源共进(bivalent)的时空之箭,后者一方面从晚清向前指向现代性,而且通过推论指向西方,另一方面则从清的大部分时间向后指着被汉文明所支配的次大陆的远古历史,是个非限定性的“pre”(“前”),就像在pre-这个同源共进的特点构成了困惑混乱的基础,在处理揭示了重大变化并因此不支持通常意义上的传统材料的过程中,清史学者感受到了这种困惑和混乱,但也并不如此看待现代。同时,它也展示了构建任何一种关于双向时间之箭的叙事的困难。结果,把19世纪的中国既当做传统的也当做现代的两难困境,使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个新的术语,至少对于汉学家来说,这个术语明白无误地指称20世纪以前的中国,却淡化了传统/现代的反差,这就是“帝国晚期”。孔飞力在一部关于清代的书名中首先使用了这一术语——《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军事化与社会结构,1796—1864》,声称他的选择是受到下列问题的启示,即19世纪的中国是否只是处于又一次王朝衰落中,或是否在西方的外力下遭遇了它的破坏者(1970,1~3页)。显然,孔飞力希望他意欲提出的问题不与一个特定的王朝——清——相关,也没有关于衰落这个总是与历代王朝牵连的传统观念,他选择一个术语,是以最宽泛的视野,把19世纪的中国置于整个中华文明历史晚期的点上,这部历史始自公元前3世纪最早的帝国,由皇帝和官僚统治。但在一个两千年的时间期里,“晚期”究竟有多久?在孔飞力的心里可能是指清代的后半期,但在几年内,魏斐德在其会议论文集《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的导论中,指出了这个范围,即学者“考察了跨越中国历史最后400年、一直延伸到民国时期的那些过程”;“社会史学者开始意识到,从16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整个时期,构成了一个一贯的整体”(魏斐德与格兰特主编,1975,2页)。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日本汉学对美国学者产生影响过程中的一个二三十年的时间差(下文详论)。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日本历史学家很快就稳步发展起了一套对16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中叶的理解,即将其理解为一个衰落期,并非一个停滞期,而是一个“变迁”期。(森正夫,4~5页,1997。关于日本学者对前现代中国的理解在20世纪发展状况的全面说明,见万志英,2003。)无论如何,在美国汉学中,“帝国晚期”变得流行起来,成为一个很方便的(对于非汉学家来说,则是听起来怪怪的)方式,来指代晚明到清的时期,大略从6世纪下半叶到整个19世纪。标志性的年代是1985年,其时,《清史问题》杂志的主编把刊名改为《中华帝国晚期研究》,他们希望“扩大读者群,包括一些非清史研究的专家,并表明一种更有机的分期,而不是一个王朝的框架可以轻易涵盖的”(作为《中华帝国晚期研究》第6卷第1期前言的“新主编的信”,1985(6)。)。

如此,现在是什么导致了对帝国晚期表示不满的嘀嘀咕咕呢?它只是成了语言学转向的术语学最新成果吗?也许是吧,但争论是无法挥之即去的。正如乔迅在本书中的文章中所指出的,帝国晚期表明了一种文化迟滞。因此它便支持了一种旧的观念,即中国,特别是清代,在历史的重压下步履蹒跚,当然是靠“现代的变迁”才把它解放出来。这一线性时间的想象似乎是缓慢的下落、到清末达到谷底的状态,就像热气球在它强行着陆并重新设计之后才能重新注入动力的轨迹一样。较少负面但也许会诱人上当的是盛期(culmination)这个词的意思,这是由我们关于清是帝制时代最后一个王朝的认识所导致的。其所深藏的隐喻是一支箭,它在一个漫长的、的确是几千年的飞行轨迹中呈上升状态,然后在19世纪陡然下落。我们对此下落的预料不可避免地是会以对整个飞行的观察为条件的。但是关于清的“晚”的观念却几乎不能只归咎于“帝国晚期”这个术语,因为它们在不用这个术语的中国史话语中甚至是更为清晰可辨的。实际上,清的迟滞的意思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史学——特别是中国的史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日本史学中是最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清总是被概括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个“完整的封建社会”,或者是“封建文化的集大成者”(这样的表述是非常普遍的。关于中国一个著名史学家体现在一个基本文本中的最近的例子,见郑天挺,1页,1999。)——当然,延续了两千、也许甚至是三千年的中国“封建”阶段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被资本主义阶段所取代。从特别强调文明的退化、气息奄奄、衰老,通过描述旧体系内尚存的最后的可能性与新因素的内发萌芽之间的辩证法,直到对一个使被人普遍接受的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加以臆想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把清描绘为天鹅之死。无论如何,不可避免的是人们意识到,清前期的中国还可以相当不错地与西方抗衡,但到王朝之末,这一切就灾难性地改变了。以下文字集中代表了目前中国占主要地位的观点:西方的发展犹如脱缰之马,腾跃飞驰,一日千里,迅速地脱离传统社会,相形之下,中国如龙钟老人,步履蹒跚,缓慢迟滞。

一个是资本主义的青春,一个是封建主义的迟暮……而中国的18世纪,也存在着近代因素,但幼嫩稚弱,阻碍重重,不能够加快积累与汇聚,还远远不能够冲破中国封建社会的桎梏。(译自戴逸,18~19页,1999。也许没有比金观涛和刘青峰在1984年的著作更好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史学的困惑,前者把宋以后的中国解释为“僵化”、“停滞”、“超稳定”和“老化”。)而在日本史学界,从晚明直到清中叶被称为“近世”,即比“近代”多少早一些,而“近代”开始于晚清。除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外,把清代中国定性为衰老是有一些民族主义的原因的,即把中国从在“旧东方”(theOrient)发展中长期领跑角色的衰落,看成日本作为“新东方”(theEast)领袖崛起的结果。在一本关于明清史的书中,作者表明了主要是战前日本对于中国历史学术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的持续影响,该书针对的是一般读者,书名为《传统中国的完成》,其中用下面的话来介绍该书:由现代回顾明、清两朝,其在中国史上所处的地位,无疑是进入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之前的最后阶段,这两朝可以说是由中国的理想和传统构成的最后的帝国。到清末,中国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力量拖入近代国际社会,但不能说被迫走上资本主义轨道的是一个还并不完全成熟的中国,中国自己很久以前就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实际上,说它过于成熟也不为过(岩见宏和谷口规矩雄,1977,6页)。于是,晚明就被描述为一个“中国社会臻于极盛”的时代,清前期则被描绘为一个什么时代呢?那就是,特别是在清的异族统治下,王朝更迭带来了一个混合物,它既是一时的新鲜活力,又是限制发展的新来源。无论如何,该书告诉我们,由于已知晚明的先进成果,我们几乎不应期望清代是一个重要的全面发展的时代(7~9页)。

同类推荐
  • 楚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楚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楚人以祝融为始祖,其历史的起点,原本在神话与传说之中。历经筚路蓝缕的岁月之后,楚国得以崛起于南方。楚人有着“蜚将冲天”、“鸣将惊人”的雄心,“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气魄,终于在春秋中期跻身五霸之列。然而在取得这样的成就后,政变与内乱让楚国招致了吴师入郢的巨大外患,实力大损。战国时代,楚国用吴起变法以求打破困局,为国家带来起色,楚国一度达到了强大和繁荣的顶点。但在怀王时代,遭遇连番挫折,势力顿衰。此后,郢都沦陷,半壁河山被秦人占领。楚人虽亡羊补牢,但已经无法改变“六王毕,四海一”的趋势。秦末起义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又给八百余年的楚国史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尾声。
  • 大明小皇帝

    大明小皇帝

    主角穿越明朝,发现自已居然变成一个熬了三十几年,却只当了三十天皇上的悲催人物!做为一个现代人,信奉的理念是人定胜天!怎能甘当一世炮灰?且看主角在风雨飘摇的明末,死磕皇上爹;智斗郑贵妃;挽留申时行;什么红丸什么梃击什么妖书,明朝三大案疑云重重,我自全身而退。救不世之功臣,灭万世之祸首,一切只为逆天改命!
  •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是郑振铎先生重要作品之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总结了国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例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历程,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文辞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和可读性。
  • 三国之特工皇帝

    三国之特工皇帝

    【巅峰聚焦——品牌佳作,强力推荐】特工穿越汉末成为少年废帝,死里逃生,出洛阳、收豪杰。剑指江山、睥睨天下!任你拥兵百万、一方霸主!吃进去的,全给老子吐出来!
  • 血腥的盛唐

    血腥的盛唐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热门推荐
  • 管理心智

    管理心智

    作者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编排了七个章节,共一百个话题,每个话题都是从轻松有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的故事谈起,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习管理。
  • 西点法则

    西点法则

    在西点军校200多年的历程中,她培养了众多的军事人才,其中有3800多人成为将军。仅1915届的164名学员中,就有59名成为准将以上军官,其中3位四星上将,2位五星上将和陆军参谋长,1名当了美国总统。
  • 教你学鞍马·平衡木·高低杠

    教你学鞍马·平衡木·高低杠

    本套图书全部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相应分章且归类排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操作性和知识性,是青少年学习田径与体操的最佳读物。
  • 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

    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

    《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针对孩子学习的心理特点,从中外成功的家教中,精心萃取了让孩子从小爱上学习的有效方法,总结出培养孩子爱学、乐学、善学的91个妙招。这些妙招,招招受家长欢迎,招招让孩子受益。可以说,本身是一本通俗简明、易学活用的家教方法全书。
  • 心的二分之一

    心的二分之一

    《心的二分之一》依然延续《我为歌狂》等前两本书的青春校园主题,但在创作手法上更为现代。曾炜在小说中精心创意了一个完美的电脑游戏,这个游戏接近一个演绎着凄美爱情的魔幻神话。小说真正的男女主人公本是现代社会同一间大学的学生,但在另一个场景里,他们其实就是魔幻游戏中的生死恋人。这不禁让人想起国际大导演基耶基洛夫斯基的感人巨作《薇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同时亦正合目前国际影坛上一批新锐导演充满着时空转换的双线结构电影。由于本书的独特结构和强大的号召力,《心的二分之一》已被国内某知名影视制作机构看中,目前该小说的影视合作版权已进入谈判中。
  • 无耻相爷的降魔宠妻

    无耻相爷的降魔宠妻

    一抹七星极光要了傻妃的命,却令她劫后重生。她,惊鸿,至冰至美,至清至冷。他,叶隐,至纯至净,却鬼魅妖冶。●前世,她是至尊的降魔者。今生,她却是痴傻呆滞的弃妃!他是大鈅王朝官居一品的相爷,妖孽魔魅。两个本是天生敌对的克星,在他看来却是天造地设。●异国公主前来和亲,看上大鈅王朝的相爷。相爷妖娆一笑,请皇帝赐婚,宠妻惊鸿。公主恼羞成怒,皇帝后悔不已,眼睁睁看着惊鸿‘本人’嫁于相爷为妻!什么,惊鸿丢给相爷一封休书?好!一场赐婚,她竟然多了个未婚夫!当他冰冷的手指抚摸上她的锁骨时,她清冷的眸子终于有了怒气。“叶隐!再无耻也要有个限制!本尊不好你这口!”“没关系,为夫好这口就行。”●妖界妖龙契约在手,看你无耻相爷怎么接招!凤凰精魂守护在身,看你无耻相爷如何对付!什么?!无耻之徒竟然是魔界的皇!!妖龙和凤凰缩在角落浑身颤冷……===========人皆有三魂,她为何只有一抹天魂?“鸿儿放心,其它两魂交给为夫。”“……谢了。”
  • 宫

    “那年你对我说,人生最难的事情是‘坚持’,你还说,如果我有灵魄,就来到你身边,生为男子就助你夺天下,生为女子就成为你的妻。这一世,我是男子,帮你得到了安稳的天下,下一世,我要成为你的妻,和你比翼双飞……”
  • 争取做优秀的自己

    争取做优秀的自己

    当一个人失去耐心的时候,人在不耐烦时,也失去了明智的头脑去分析事物。所以,耐心是等待时机成熟的一种成事之道,做任何事,都要抱有一份耐心,反之,先打好基础,筹划好资本,往往易变得固执己见,然后再着手行动。粗鲁无礼,而使别人感觉难以相处,更难成大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残枪

    残枪

    这是著名红色军旅作家石钟山,继《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又一长篇小说力作。抗战时期,好友杨槐和伏生分别在八路军和国民党部队当狙击手。香草与杨槐真心相爱,但为给母亲治病,最终违心嫁给了当国军致富的伏生。杨父失望之余,为杨槐娶了邻村的女孩小凤。末过门,小风和香草就被鬼子抓进了炮楼。最后,香草得救了,小凤却不堪凌辱自杀身亡。内战爆发后,国民党节节败退,杨槐说服伏生参加了解放军。在东北剿匪时,为救杨槐伏生光荣牺牲,杨槐于是承担起照顾香草母子的重任……小说通过三个男女的感人故事和情感纠葛对友情、爱情、战争、人性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堪称军事文学的一大突破。国共两个狙击手的战场较量,三个青年男女的爱情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