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900000010

第10章 四裔偏向与本土回应(6)

在推重宋代学术一点上,陈寅恪与钱穆所见略同。他对钱著《先秦诸子系年》的评价远较时流为高。此书写成不久,顾颉刚代为申请列入“清华丛书”。列席审查三人中,冯友兰主张改变体裁以便人阅;陈寅恪则认为自王国维后未见此等著作,虽因居少数而未获通过,却屡屡对人称道推许此书稿。(参见钱穆:《师友杂忆》,160页,北京,三联书店,1998。1933年3月4日,陈寅恪在叶公超宴席间谈及“《诸子系年》稿,谓作教本最佳,其中前人诸说皆经提要收入,而新见亦多。最重要说明《史记·六国表》但据《秦纪》,不可信。《竹书纪年》系魏史,与秦之不通于上国者不同。《诸子》与《纪年》合,而《史记》年代多误。论纵横之说,以为当较晚于《史记》所载,此一大发明”,并且“更可以诅楚文楚二主名及《过秦论》中秦孝公之事证之”(《朱自清日记》)。1934年5月16日,又对来校参加研究生口试的杨树达“言钱宾四(穆)《诸子系年》极精湛。时代全据《纪年》订《史记》之误,心得极多,至可佩服”(《积微翁回忆录》,82页)。钱著初版于1935年12月,陈寅恪显然对于清华不出此书有所不满。对钱穆抗战期间发表的《国史大纲·引言》,陈也认为是篇“大文

章”(《师友杂忆》,228页)。)不过,陈、钱二人所指宋代学术又有分别,治学路径也不同。后者重在义理之学即一般所谓宋学,先以史证子治经,继以经驭史,后来更偏于义理一端,形同以史注经,有违“非碎无以立通”以及“义理自故实生”(《古史辨》,第4册,铁穆《序言》。)的初衷。义理之学,难以目验,功夫不到,见识愈高,愈易逞臆玄谈,似是而非。陈寅恪则推崇宋代学术的总体成就,尤其认为中国长于史学,欧洲长于哲学,且由宋代史学发掘出相应方法,由史见经(礼乐)。(重视宋代学术,虽为当时学者共识,其实分别甚大。陈寅恪极少凭空谈经论理说禅,对先秦思想的看法远较时流为低,对宋学则更多从新儒学的源流立论,而且形容无书可读之苦为“日入禅宗,讲宋元理学,作桐城文章”(《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100页),与陈垣所谓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立意相通。虽号称文史兼通,但说文实为治史的手段,如以诗证史以及论古音韵,目的均在求历史的真相。只是所谓真相不仅故实,更重人心。)他特重《资治通鉴》、《通鉴考异》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书,由前者知著史须通古往今来大势,不能仅见于个别史实;其次则明选择取舍史料即由史料见史实真相的方法;后者为治史不仅需了解故实,更需会通社会常情变态及个人心境,以显现把握民族精神文化。其上溯宋代学术精义所创同情式述论史学,沟通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超越乾嘉考据和域外汉学,解文本以通史实,由史实以明语境,因语境而知人心,扬各家之长而抑其弊,且与中国史学特性相合,最宜于匡正中国研究的时弊。

中国历来文献遗留多而且连续一贯,文史之学的特征与特长均受此制约。清代学术详于经史文本而忽略辅料故实,近人矫枉过正,每有脱离文本和正史的趋向。史料为史学基础,所谓发明,即贯通新旧史料,揭示所含之事实、联系与意义。欲通史料文献,须知字义、故实及寓意。就此而论,治史有三重境界,一为从史料外面看,曰望文生义,格义附会。二为从史料里面看,曰信而有征,实事求是。三为从史料上面看,曰虚实互证,了解同情。所谓虚,一是其事不能具体实证,须由相关语境显现;二是所证并非实事,而是社会常情变态及个人心境,由此可从事与情两面把握作为历史活动中心的人。后一境界须处处由第二重演进,最忌凭义理凿空演绎。

近代以来,文献范围大为扩展,地下遗文,域外文书,杂著实物,都入于治学正道,但仍有时间、主次之别。公认于史料最精博的陈寅恪,对此体会极深。他认为上古史料遗留不足,确证不易,反证亦难,加以所受训练主要不在小学,因而一反潮流,自称生平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虽然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提出了解移情,神游古人相同境界之说,实有寓贬于褒之意,而且其本人在史料不足处慎用此法。至于中古史,立论不难,反证亦易,于此一面主治制度文化,注意古人言行与社会生活制度的关系,从条文与实际的差异见社会常情与变态(参见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11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一面以诗文证史,虚实互证,既扩大史料范围,更由事实深入人心(钱锺书对于以诗证史颇有异议,这主要由于文史学界域有别,对中国古诗的见解或侧重不同。陈寅恪偏好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说,前述浦江清关于比兴之论,或即陈寅恪意见。而诗歌另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小序》)者,在白居易看来,如果不能“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则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与元九书》,见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第3册,962页)。胡适认为“白香山抹倒一切无所讽喻之诗,殊失之隘”(《胡适留学日记》,740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59)。但陈寅恪重在发明诗中所隐之人事以释史,钱锺书则着力于诗眼文心以谈艺,往往不大留意作者的身世交游,更轻视比兴。考史与欣赏不同,两位“人中之龙”均博览群书,尤好宋以下集部,了解同情古人可谓殊途同归,而解文本的旨趣有别,一重现语境,一直入心境。或据钱锺书之见判定二人学术高下,未免不智。虚实互证,已为清代治经学者见及。杨联陞认为钱著《管锥编》在见其异处再多著笔,可能更富于启发,即基于人事不会完全重合的史家之见。)。

最适宜同情式述论法的还在明清以降的近世和近代。史料愈近愈繁,不仅可辨事实真伪,更能洞悉具体语境。近代学者拥挤于古史狭境,忽视晚近历史。或以为轻视考据治古代史固然不行,治近代史尚无大碍,实为谬见。对此陈寅恪的看法前后有所变化。本来他认为近世资料易得,立论不难,只是收集完整不易。但后来研究陈端生,特别是倾全力写作《柳如是别传》,则自称将一生方法尽注于其中,而怅然于无人为之总结张大。由此可见,陈寅恪治学前后凡三变,晚年转向,虽有不得已的苦衷,毕竟令其成就达到极致。解析此书,为一专门事业,得失见仁见智。唯前贤本意在于展现方法,而方法大要,与近来所谓“语境”法不无契合,即由前后左右书与前后左右事相互参证发明。其一,将合本子注法由单纯比勘文献进为揭示史实,读通所有相关文献的全部情节含义与了解相关人事的上下左右关系相辅相成。而且联系并非就事论事,须通达古今中外,所谓解一字即一部文化史(欧美汉学家运用类书法之弊,在于脱离具体语境强引前后联系,不免曲解原意)。其二,通晓文献的情节含义和有关人事的语境,则历史人物言行所由生的心境逐渐显露,而文献背后的潜意即作者的思想也将透出纸背。由此可见,虚实往往相对而言,实事未必实意,而实意常无实事直接表现。欲达此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之境,至关重要的一是解今典(鲁迅亦称为新典),若纯解古典,则只知字义,不明语境,不免望文生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二是注意具体殊境与社会常情变态的联系和区别,若二者相混,或以后者代前者,则容易流于比附;三是所揭示的人心,与民族文化的一贯精神密切相关,而非一己隐私。(钱穆讲现在心小我心与文化心大群心之别,其实二者亦有联系,往往互见。)此法精要,在于读史书与治史事相统一,证有形之事实与显无形之精神相联系,究个别人事与晓民族大义相贯通。

治学无成法,而有定规。此一“灵魂之冒险”事业,“须发心自救”(钱锺书:《与张君晓峰书》,载《国风》,第5卷第1期(1934年7月)。)。而人的禀赋有别,往往难以兼具专精与博通。梁启超和胡适在大刀阔斧与拿绣花针之间均不免临歧徘徊,余者多随性之所近,各执一端。唯有禀赋特异而天缘巧合者能够既博且精,沟通两面。梁启超曾经感叹“中国学问,本来是由几位天才绝特的人‘妙手偶得’”,不如西方科学能够传承普及。(参见《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见《梁启超文选》下,405页。)一般而言,固然如此,若论学术的高妙境界,则东西同理,所以古今中外学术之兴替,与生理之传承异,后来者未必居上。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大师,往往照远不照近,只能高山仰止,无法代代相继,更不必说长江后浪,青胜于蓝。其原因不在有人无人,而是那种天才本为不世出,正所谓一线单传,不绝如缕,非人多势众所能弥补。但其所昭示的轨则,悬空而实在,虽时为社会动荡所牵引,仍然万变不离其宗,后来者不能不受此无形制约。冈崎文夫在悼念王国维时说,中国学界的新倾向本应以王一派为指导,“当然中国学界的现状违背了这一预想。不过与其说我的预想是不对的,勿宁说混乱的中国现状使学问的大潮流不能朝正常的方向发展”(《悼念王征君》,见《追忆王国维》,370页。)。其实,除了客观原因,学术本身的性质更具有决定意义。近代中外学术发展变化的轨迹,便是最佳明证。

同类推荐
  •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 解读《宦经》

    解读《宦经》

    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注译者作了解析原文要旨和阐释其指导意义的释译,又根据历朝历代的史实,撰写了相关的事典,对原文精髓加以论证和具体说明。释评视野广阔,事典故事生动,它们和原文互为补充,构成了本书哲理性与可读性皆强的显著特色。
  •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这是一本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知识性写实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志说北京》的姊妹篇,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晨报合作,由晨报编辑记者撰写,陆续在晨报《志书撷英》专栏发表,经两年多的辛勤劳作,在专栏刊出100期后,集结而成。
  •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献礼项目 ——《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之一。按照历史地理内涵的要求,把宁夏 的地理沿革、疆域变迁、政区演化,以及长城、雄关、重要地名的出现, 还有山脉、河流、湖泊等方面的内容做了系统介绍。从宁夏远古地理环境 和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写起,沿着王朝兴替设章分节逐一进行介绍,注 重史料价值结合地方特色,还特别将宁夏省解放后一直到宁夏回族自治区 成立,以及最近几年_的行政建置与区划变动一一做了记录。
热门推荐
  • 气质决定女人一生

    气质决定女人一生

    诗歌、辞章、音乐都是无力的。无论多么优秀的诗人和歌者,最后都会发出奈美若何的叹息!美丽的女人人见人爱,但真正令人恒久心仪的,往往却是具有磁石般魅力的女人。那么,什么样的女人才具有魅力呢?三个字:气质美。
  • 进化的四十六亿重奏

    进化的四十六亿重奏

    从一颗星球的生命诞生之初起跑,将会见证无数文明的兴亡衰落,物种的诞生与灭亡,在数不尽的天灾地变之下,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只有不停的改变自身,在逆境之中不停进化,才能成就完美的胜利。故事,将从一个小小的细胞开始…… 《重奏》普一群:494981693(千人群) 《重奏》普二群:702899130 重奏VIP群:695413196,入群粉丝值10000
  • 傲剑凌神

    傲剑凌神

    魔之道,吞噬,杀戮,基因进化,身体不灭!神之道,炼化,掌控,大脑升级,精神不朽!少年陈枫,偶得一颗神魔心脏,从此走上傲剑凌神之路。魔若逆我,我便屠魔。神若逆我,我便弑神。天若逆我,我便碾碎这片天道乾坤!(新书《噬剑诛天》已发创世,请继续支持爱之)
  • 绯色初妆之双面皇妃

    绯色初妆之双面皇妃

    从小青梅竹马,情意暗生。早在不知不觉中便羁绊了彼此。而后,风起云涌,一切皆如粉末,风吹便散场。再见,身边已经各有人在,不复当初。纵使相念成痴,可是她要他的父皇万劫不复,尝试她所受尽的折难。她埋伏那么久,就是要将天下搅得一团糟,江湖殷毒派灭绝、暗助百瑟门洗清血洗村庄的冤屈。她绚烂了他,为他蹉跎的岁月,而他染红了她为他倾尽的年华。纵使伤痕依旧,他们亦愿将心奉上,即使已经遍体鳞伤。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她倾世覆王朝于天下,却难过情关,终究她该何去何从,一切成迷。尘埃落定,洗尽铅华,是谁为她袖了双手倾了天下?又是谁拥得佳人,陪她并肩踏遍天涯?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重生回到香港1980

    重生回到香港1980

    2013年,叶云姣在去香港的途中发生车祸,虽然狗血但是就是这样她重生到1980年的香港,带着对这个城市复杂的感情,叶云姣将遇见什么事什么人呢?
  • 开放你的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开放你的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人生变幻,目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偶尔一两次的失败并不代表什么,挺起胸来,你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打破禁锢,开放自我,充分相信自己的未来充满阳光,不断超越自己,做好现在的工作,做最好的自己,你将踏上更高、更广的舞台!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藏獒法则:强者的生存之道

    藏獒法则:强者的生存之道

    本书这些独特的视角是其他挖掘藏獒的同类书籍中所没有的,与许多自然界中的强者相比,使之区别于宣扬赤裸裸的丛林法则的图书。藏獒的性格中还有几分信义,本书为读者展示了藏獒的独特品格和强者有的特性,忠诚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