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900000010

第10章 四裔偏向与本土回应(6)

在推重宋代学术一点上,陈寅恪与钱穆所见略同。他对钱著《先秦诸子系年》的评价远较时流为高。此书写成不久,顾颉刚代为申请列入“清华丛书”。列席审查三人中,冯友兰主张改变体裁以便人阅;陈寅恪则认为自王国维后未见此等著作,虽因居少数而未获通过,却屡屡对人称道推许此书稿。(参见钱穆:《师友杂忆》,160页,北京,三联书店,1998。1933年3月4日,陈寅恪在叶公超宴席间谈及“《诸子系年》稿,谓作教本最佳,其中前人诸说皆经提要收入,而新见亦多。最重要说明《史记·六国表》但据《秦纪》,不可信。《竹书纪年》系魏史,与秦之不通于上国者不同。《诸子》与《纪年》合,而《史记》年代多误。论纵横之说,以为当较晚于《史记》所载,此一大发明”,并且“更可以诅楚文楚二主名及《过秦论》中秦孝公之事证之”(《朱自清日记》)。1934年5月16日,又对来校参加研究生口试的杨树达“言钱宾四(穆)《诸子系年》极精湛。时代全据《纪年》订《史记》之误,心得极多,至可佩服”(《积微翁回忆录》,82页)。钱著初版于1935年12月,陈寅恪显然对于清华不出此书有所不满。对钱穆抗战期间发表的《国史大纲·引言》,陈也认为是篇“大文

章”(《师友杂忆》,228页)。)不过,陈、钱二人所指宋代学术又有分别,治学路径也不同。后者重在义理之学即一般所谓宋学,先以史证子治经,继以经驭史,后来更偏于义理一端,形同以史注经,有违“非碎无以立通”以及“义理自故实生”(《古史辨》,第4册,铁穆《序言》。)的初衷。义理之学,难以目验,功夫不到,见识愈高,愈易逞臆玄谈,似是而非。陈寅恪则推崇宋代学术的总体成就,尤其认为中国长于史学,欧洲长于哲学,且由宋代史学发掘出相应方法,由史见经(礼乐)。(重视宋代学术,虽为当时学者共识,其实分别甚大。陈寅恪极少凭空谈经论理说禅,对先秦思想的看法远较时流为低,对宋学则更多从新儒学的源流立论,而且形容无书可读之苦为“日入禅宗,讲宋元理学,作桐城文章”(《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100页),与陈垣所谓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立意相通。虽号称文史兼通,但说文实为治史的手段,如以诗证史以及论古音韵,目的均在求历史的真相。只是所谓真相不仅故实,更重人心。)他特重《资治通鉴》、《通鉴考异》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书,由前者知著史须通古往今来大势,不能仅见于个别史实;其次则明选择取舍史料即由史料见史实真相的方法;后者为治史不仅需了解故实,更需会通社会常情变态及个人心境,以显现把握民族精神文化。其上溯宋代学术精义所创同情式述论史学,沟通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超越乾嘉考据和域外汉学,解文本以通史实,由史实以明语境,因语境而知人心,扬各家之长而抑其弊,且与中国史学特性相合,最宜于匡正中国研究的时弊。

中国历来文献遗留多而且连续一贯,文史之学的特征与特长均受此制约。清代学术详于经史文本而忽略辅料故实,近人矫枉过正,每有脱离文本和正史的趋向。史料为史学基础,所谓发明,即贯通新旧史料,揭示所含之事实、联系与意义。欲通史料文献,须知字义、故实及寓意。就此而论,治史有三重境界,一为从史料外面看,曰望文生义,格义附会。二为从史料里面看,曰信而有征,实事求是。三为从史料上面看,曰虚实互证,了解同情。所谓虚,一是其事不能具体实证,须由相关语境显现;二是所证并非实事,而是社会常情变态及个人心境,由此可从事与情两面把握作为历史活动中心的人。后一境界须处处由第二重演进,最忌凭义理凿空演绎。

近代以来,文献范围大为扩展,地下遗文,域外文书,杂著实物,都入于治学正道,但仍有时间、主次之别。公认于史料最精博的陈寅恪,对此体会极深。他认为上古史料遗留不足,确证不易,反证亦难,加以所受训练主要不在小学,因而一反潮流,自称生平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虽然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提出了解移情,神游古人相同境界之说,实有寓贬于褒之意,而且其本人在史料不足处慎用此法。至于中古史,立论不难,反证亦易,于此一面主治制度文化,注意古人言行与社会生活制度的关系,从条文与实际的差异见社会常情与变态(参见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11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一面以诗文证史,虚实互证,既扩大史料范围,更由事实深入人心(钱锺书对于以诗证史颇有异议,这主要由于文史学界域有别,对中国古诗的见解或侧重不同。陈寅恪偏好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说,前述浦江清关于比兴之论,或即陈寅恪意见。而诗歌另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小序》)者,在白居易看来,如果不能“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则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与元九书》,见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第3册,962页)。胡适认为“白香山抹倒一切无所讽喻之诗,殊失之隘”(《胡适留学日记》,740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59)。但陈寅恪重在发明诗中所隐之人事以释史,钱锺书则着力于诗眼文心以谈艺,往往不大留意作者的身世交游,更轻视比兴。考史与欣赏不同,两位“人中之龙”均博览群书,尤好宋以下集部,了解同情古人可谓殊途同归,而解文本的旨趣有别,一重现语境,一直入心境。或据钱锺书之见判定二人学术高下,未免不智。虚实互证,已为清代治经学者见及。杨联陞认为钱著《管锥编》在见其异处再多著笔,可能更富于启发,即基于人事不会完全重合的史家之见。)。

最适宜同情式述论法的还在明清以降的近世和近代。史料愈近愈繁,不仅可辨事实真伪,更能洞悉具体语境。近代学者拥挤于古史狭境,忽视晚近历史。或以为轻视考据治古代史固然不行,治近代史尚无大碍,实为谬见。对此陈寅恪的看法前后有所变化。本来他认为近世资料易得,立论不难,只是收集完整不易。但后来研究陈端生,特别是倾全力写作《柳如是别传》,则自称将一生方法尽注于其中,而怅然于无人为之总结张大。由此可见,陈寅恪治学前后凡三变,晚年转向,虽有不得已的苦衷,毕竟令其成就达到极致。解析此书,为一专门事业,得失见仁见智。唯前贤本意在于展现方法,而方法大要,与近来所谓“语境”法不无契合,即由前后左右书与前后左右事相互参证发明。其一,将合本子注法由单纯比勘文献进为揭示史实,读通所有相关文献的全部情节含义与了解相关人事的上下左右关系相辅相成。而且联系并非就事论事,须通达古今中外,所谓解一字即一部文化史(欧美汉学家运用类书法之弊,在于脱离具体语境强引前后联系,不免曲解原意)。其二,通晓文献的情节含义和有关人事的语境,则历史人物言行所由生的心境逐渐显露,而文献背后的潜意即作者的思想也将透出纸背。由此可见,虚实往往相对而言,实事未必实意,而实意常无实事直接表现。欲达此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之境,至关重要的一是解今典(鲁迅亦称为新典),若纯解古典,则只知字义,不明语境,不免望文生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二是注意具体殊境与社会常情变态的联系和区别,若二者相混,或以后者代前者,则容易流于比附;三是所揭示的人心,与民族文化的一贯精神密切相关,而非一己隐私。(钱穆讲现在心小我心与文化心大群心之别,其实二者亦有联系,往往互见。)此法精要,在于读史书与治史事相统一,证有形之事实与显无形之精神相联系,究个别人事与晓民族大义相贯通。

治学无成法,而有定规。此一“灵魂之冒险”事业,“须发心自救”(钱锺书:《与张君晓峰书》,载《国风》,第5卷第1期(1934年7月)。)。而人的禀赋有别,往往难以兼具专精与博通。梁启超和胡适在大刀阔斧与拿绣花针之间均不免临歧徘徊,余者多随性之所近,各执一端。唯有禀赋特异而天缘巧合者能够既博且精,沟通两面。梁启超曾经感叹“中国学问,本来是由几位天才绝特的人‘妙手偶得’”,不如西方科学能够传承普及。(参见《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见《梁启超文选》下,405页。)一般而言,固然如此,若论学术的高妙境界,则东西同理,所以古今中外学术之兴替,与生理之传承异,后来者未必居上。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大师,往往照远不照近,只能高山仰止,无法代代相继,更不必说长江后浪,青胜于蓝。其原因不在有人无人,而是那种天才本为不世出,正所谓一线单传,不绝如缕,非人多势众所能弥补。但其所昭示的轨则,悬空而实在,虽时为社会动荡所牵引,仍然万变不离其宗,后来者不能不受此无形制约。冈崎文夫在悼念王国维时说,中国学界的新倾向本应以王一派为指导,“当然中国学界的现状违背了这一预想。不过与其说我的预想是不对的,勿宁说混乱的中国现状使学问的大潮流不能朝正常的方向发展”(《悼念王征君》,见《追忆王国维》,370页。)。其实,除了客观原因,学术本身的性质更具有决定意义。近代中外学术发展变化的轨迹,便是最佳明证。

同类推荐
  •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半夜三更”是何时,消防车为什么涂红色,“五粮液”、“女儿红”、“全聚德”这些老字号有什么典故……本书将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并回归于日常生活,让你轻松学到知识,领悟文化的真谛。
  • 天下蜀道

    天下蜀道

    道,蜀道,道载蜀道。缘,广元,缘结广元。谨以此书献给中国蜀道文化联合申请世界遗产工程!
热门推荐
  • 通天神巫

    通天神巫

    巫者,天生神力,感应天理;巫者,心怀大善,教化世人。且看一个莫名其妙被逐出家门的少年,如何披荆斩刺,如何面对残酷的现实,如何在魔女、妖女、圣女等万般诱惑下保持真我,如何踏上通天之路。
  • 新经济,新规则: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

    新经济,新规则: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

    他是硅谷最著名的预言家。1994年,他预言了Web2.0时代的到来。2012年,他继续预测,在“人机结合”的Web3.0时代,苹果和谷歌的霸主地位将动摇,而微软将是第一个消失的IT巨头。这样精准的预言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失控》作者、《连线》杂志创始主编、硅谷精神教父凯文·凯利(KK),继《失控》《技术元素》后,再次预言互联网影响下的经济运行的十个新游戏规则。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织工、沉钟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织工、沉钟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
  • 邪王斗傻妃:翻天六郡主

    邪王斗傻妃:翻天六郡主

    堂堂21世纪无所不能的召唤师BOSS,穿越成侯府最不受宠傻郡主?呆萌傻女逆天改命!!敢惹到她头上,简直是自掘坟墓。她身怀惊天本领、随便露一手就能让整个大陆天翻地覆!?哦?一鸣惊人引得一些不要命的家伙不服,想挑战她?找死的尽管来!只是这个妖孽男人总缠着她这么斗来斗去是想闹那样?明明都被她虐了若干次,他还舔着脸越来越上瘾,该不是这货有被虐待妄想症?某腹黑宠溺的在她脸上吧唧道:“爱妃虐我千万遍,我待爱妃如初恋!”
  • 循界神迹

    循界神迹

    浩瀚冰冷的恒宇深处一颗硕大的古星在一次大战中变得四分五裂,原本的一个世界变为了几个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浩瀚的世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无尽的宇宙深处究竟隐藏着多少太古年间鲜为人知的秘密,万载岁月,满地沧桑。
  • 战神戮

    战神戮

    而它真名副其实吗?这一切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身为天选者的他在这个世界又能走上多远?那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让我们试目以待......,穿越?三国?神话?科幻?哦,不,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一个除了繁衍下一代就只剩下战争的世界!在那里有着我们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然而我们却只能在梦里才可能见到这似乎熟悉又陌生的一切!传说中的战神试炼场
  • 校园纯爱:少女杀手成贤夫

    校园纯爱:少女杀手成贤夫

    (原题《痞夫有爱》,谨以此文留作青春纪念册)“痞子”其貌不扬,但主动、热情,因被误以为是窃书贼而相识的他,居然是校学生会主席,嬉皮笑脸,但也有安静好学的一面。作报告时,谦谦儒雅;学习起来,埋头勤奋。理性面对“痞子”,一拒他为了不可知的未来,二拒他为了让人烦恼的“桃花”。且看内腼腆、外滑头的痞子七十二变!花样年华里,优雅地中了爱情的十面埋伏。校园纯爱,散发一生的芬芳。
  • 我是极品炉鼎

    我是极品炉鼎

    一鼎在手,要啥都有。想要丹药?晶果来换;想要硬抢?师姐快上!想要和我对着干?真是瞎了你的狗眼!我可是极品炼炉,惹恼了我,我立刻炼化了你!
  • 我是如何失踪的

    我是如何失踪的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危栏

    危栏

    ,表现了他的生存境遇中的独特的生命的变异与内在的疼痛。线条简洁而又推进迅速,本书是把普通人带入了官场。我读后心中有些难受,接受“水与火”的灵魂的拷问。表现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悲情诉求,这种故事性强而又晓畅好看的小说,有一种不是滋味的滋味,有一些不寒而栗的感觉。这说明小说已达到了它的目的。本书故事性强。这是一位长期耽于官场又不适应官场而又坚持要在仁途上走下去的主人公。作者把主人公带入了其设定的结构之中,也是因为它有着与读者的前意识相一致的预设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