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600000011

第11章 两汉文化(1)

两汉时期,在"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之下,出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不仅对先秦以来万象纷呈的思想学说进行了总结,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形成思想大一统的格局,而且在华夏多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融汇成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两汉文化在走向一元的过程中并没有丧失其开放性,而是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在佛教传入及本土道教产生后,儒、释、道共生共存,互相影响,成为中华文化一道独特景观。此外,两汉时期的史学、文学、医学、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一、经学、谶纬与唯物论

从汉武帝开始,与"独尊儒术"相伴而生的是,形成了一门专门注解、传习儒家经典的学问,即经学。开始只奉《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经典,称之为"五经",后又陆续增补,有"七经"、"九经"、"十三经"之说。

两汉时期,经学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功名利禄的驱使下,儒生们纷纷研习经学。武帝设五经博士时,博士弟子(即太学生)只有五十人,但到东汉顺帝时,太学的博士弟子就增加到了三万人,还有无数的儒生在私塾里研习经学。一部数千言的儒家经典,对它的注释竟然可以达到一百多万字!

儒家典籍在秦末曾遭火灾,损毁严重。西汉官方博士所研习、传授的儒家经典都是据儒士口授,由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而非先秦时的原版典籍,所以称为"今文经"。而用先秦古文写成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大多散落民间。这些"古文经"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据说,武帝末年,鲁恭王在拆除孔子的旧宅时,在墙壁里发现了《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用先秦古文书写的数十部儒家典籍。同时,汉武帝也大开献书之路,求天下遗书,至成帝时,收集到了大量图书,这些书杂乱无章,就派刘向进行整理。哀帝时,刘向的儿子刘歆在继续整理这批图书时,发现了古文字写成的《春秋左氏传》、《尚书》、《逸礼》、《毛诗》等经书,于是,他向哀帝提出在太学设置学官研究这些古文经,遭到众多博士的反对。至此,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两派。

在两派争斗中,今文经因能在官学里讲授,是士人们升官的必由途径,所以总占据上风,而古文经却只能在民间传授。但王莽登基后,为了配合他的"托古改制",大肆推崇古文经,把刘歆发现的一批古文经都列为了官学讲授内容。

经今古文之争,开始主要是表现在经书的文字、版本和真伪的辨别上,后来又引申出学术观点的争论。今文经学着重于阐释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强调迎合现实的需要,而古文经学着重于注释经文本义,专注学理,有复古倾向。到东汉末年,两派有了融合的趋势。两派之争推动了两汉经学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很多著名的经学大师,特别是许慎、马融、郑玄,他们既精通古文经,也研究今文经。

西汉末年,又出现了谶纬之学。谶是一种假托神灵的预言,用神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世人昭告治乱兴衰和凶吉祸福,常常附有各种神秘怪异的图,所以也称为图谶。纬是一种用宗教迷信的观点,假托神的意旨对儒家各种经书进行解释的书,是与经相对而得名。许多经书都被注有纬书,这些纬书大多用经书旧名,其内容都是以预言和神话为根据。谶和纬相结合构成了谶纬之学,其内容有的解经,有的述史,上自天文历法,下至地理风情,既有典章制度,也有政事更迭,但几乎都是以荒诞不经的神话的形式出现,它的思想渊源是阴阳五行学说。谶纬之学是两汉时期把儒学神学化的结果,是经学的一种衍生物。两汉统治者和众多博士、经师、士人,把儒家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采用神秘主义的方式解释各种经书,使得儒学被赋予了神的力量。

因此,谶纬之学与经学,特别是与今文经学相结合,得以政治化,深得统治者喜爱。王莽、刘秀都曾利用谶纬来谋划登基。特别是刘秀,对谶纬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深信不疑,他用人施政,决定重大问题,都以谶纬为准,不懂或不喜欢谶纬者,肯定得不到他的重用。就这样,谶纬之学在东汉非常盛行,被奉为官学。儒生们不仅要记诵儒家经书,还要修习各种谶纬之书,要精通如何按官方意志,用谶纬解释经书。这使得儒学谶纬化,变得神秘起来。

显然,谶纬之学是唯心主义的,以它诠释儒家经典,使得经学的内容更为空疏荒诞,因此,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反对谶纬之学。古文经学家许慎为了反对今文经派对经文本义穿凿附会,编了一部《说文解字》,对近万个古文字一一进行注释,郑玄还对不少荒诞的纬书依据经书本义进行了注释。

这一时期唯物论的代表者是东汉思想家王充。王充自幼家庭贫穷,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写成了《论衡》一书。该书"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宣传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儒家的天人感应说,否认"天"有意志,认为"天"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各种凶吉祸福都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认为"六经之文,圣人之语,动言天者",是"惧愚者之言"。同时,也批驳各种鬼神妖异之说,反对人死为鬼之说,"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立场鲜明的唯物论不仅有力抨击了谶纬之学,还批判了经学的唯心主义思想。在谶纬之学盛行的东汉,王充的这些观点被视为"异端邪说",《论衡》一书被埋没了上百年之后,在东汉末年才逐渐流传开来。

二、《史记》与《汉书》

两汉时期,中国的史学获得了巨大发展。在汉朝之前,虽然产生了《春秋》、《尚书》、《战国策》等具有文献价值的书,但这些书所记载的史实都较零散,很不系统。直到西汉,中国才产生了第一部系统化的史学巨著,即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司马谈曾做过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迁早年出外游学数年,足迹踏遍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各地,还曾出使巴蜀之地,随汉武帝多次巡幸各地,这为他以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提供了实践素材。司马迁受其父影响,精习了道家学术,后又师从著名经学家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和《古文尚书》,精研儒术,博采众家之长。

元封三年(前108),他子承父业,担任太史令,负责修史工作,后来因受李陵败降匈奴的牵连,被汉武帝处以腐刑(阉割之刑)。司马迁不丧其志,忍辱负重,发愤专心修史,穷毕生之心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意即太史令司马迁所著之书,共有130卷,其中本纪12卷、表10卷、书8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洋洋洒洒52万余言。司马迁遵循孔子所说的"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的写作原则,采用纪传体,分本纪(即以帝王为主轴的大事记)、表(即帝王将相年表)、书(即典章制度等的汇编)、世家(即各诸侯国历史和诸侯将相及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列传(即各少数民族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等五种体例撰写而成,开创了一种以人物传记为主的史书撰写体例,为以后中国近两千年的王朝历史编纂提供了一种典范。

《史记》也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通史性巨著,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从远古写到当代,上下三四千年,结构完整,内容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社会风貌、科技等各个方面,既写了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帝王将相等方面的制度和大事,也写了少数民族和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游侠、商贾等的生活,尽量全面勾勒社会的全貌,俨然当时的百科全书,所以,有人也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更难能可贵的是,《史记》在颂扬帝王将相之功德的时候,"不虚美,不隐恶",叙事时讲求实事求是,褒贬有度,不但敢于斥责历史上的暴君,还敢于揭露汉朝皇帝的短处,甚至斥责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不仅敢于揭露酷吏的残暴行为,还敢于颂扬游侠之士的侠义行为,把农民起义领袖与诸侯同列于"世家",树以专传,故被后人称为"实录"。

《史记》的文笔也非常优美,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叙述事件惊心动魄,可以说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著作,所以被世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开风气之先的地位。

在司马迁和《史记》之后,汉代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历史学家和史学著作,其中最出名的是班固及其代表作《汉书》。

班固(32-92),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出生于官僚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其祖父官至广平相,其父班彪是东汉初年有名的一代大儒和史学家,撰写了《史记后传》数十篇,把《史记》所记述的历史延续至西汉末年,其弟班超乃东汉有名的经营西域的干将,其妹班昭亦精通史学。

班固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聪明好学,16岁时就入太学读书,求学达八年之久。他众观博览,善采百家之言,据史书记载,他"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因其学识渊博,被汉明帝召入朝中,担任兰台令史,负责史书纂修工作。他继承父亲遗志,花20多年完成了《汉书》的绝大部分。永元四年(92),在宫廷斗争中,因与外戚窦宪关系亲密而受牵连,被捕后死于狱中。他死后,其妹班昭续写了《汉书》中的8篇表,一个叫马续的士人又补写了《天文志》。《汉书》这本史学巨著,历经波折,终于完成。

同类推荐
  • 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此书淋漓展现了历史的治乱兴衰、人物的成败得失:最深刻的儒家智慧,从征服人心入手,谋圣而不谋智;最刻毒的法家智慧,以法、势、术为核心,用阴谋和强权控制民众;最圆融的道家智慧,通过“不争”,以心智王天下;最超脱的佛家智慧,在面对在世与超世、做人与成佛、求佛与求己中选择追求内在本心……
  • 初唐第一猛将

    初唐第一猛将

    我愿以手中七尺长枪,荡尽天下……李恪,已经是封无可封,李治改封李恪为逍遥王并且世袭罔替,他麾下的部队为忠勇护国军……
  • 名门骄妃

    名门骄妃

    星二代沈晴穿越了,大抵是上辈子将好运用尽了,这辈子她总缺些运道。成了官宦小姐,可惜家道中落,官爹入狱。有个哥哥,可惜不是一个肚皮爬出来的,厌她入骨。公主嫂嫂倒是嫡亲,可惜是前朝公主。好容易生了一张倾城面皮,可惜本主临死前几刀子毁了,嗯,身段是真不错,可惜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病秧子……旁人穿越步步莲华,她拼命挣扎,越混越差。从良家女到奴婢再到婢妾。好在,夫主是倾世无双的美男子,外表仙姿秀逸,温润如玉,可惜内里心性如冰,冷如利刃。得,还是甭挣扎了,做个姨娘,有吃有喝,睡睡极品美男,日子也不错。等等,夫...
  • 第三极崛起

    第三极崛起

    那段历史最想让人去改变,也许只需要一点点变化,就会影响整个时代,穿越者的思想,能否改变这一切?从零开始,建军北方,在乱局中博弈,让我们影响世界、影响历史,成为不可忽视的第三极。本书纯属幻想,不是历史,请勿对号入座,也不讨论历史细节。
  • 大学生必知的重要历史人物

    大学生必知的重要历史人物

    本书讲述了上起公元前 9世纪的行吟诗人荷马,下迄20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领袖毛泽东。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开国元勋的王者风范,思想家的深邃睿智,政治家的宦海浮沉,文学家的沧桑人生,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科学家的智慧灵感及施行探险家的神奇经历……
热门推荐
  • 绮户朱阁

    绮户朱阁

    候门似海,平静的表面下,波诡云谲端木芬一介寒门孤女,投亲而来她左右周旋,谨小慎微,只想换得数年安稳然而形势逼人,她终深陷侯门无可奈何,她只能用自己的聪慧,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人在重重院墙里谋一世岁月静好
  • 希望在转角

    希望在转角

    人生最怕什么?没有希望当面对挫折、陷入目境时,些入总会心灰意冷,认为一切都没有了希望。于是郁郁寡欢,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自己跟自已作对。这样继续下去,便真的走入了绝路,迷失了方向,以为山重水复,没有出路。请不要灰心,不要绝望,你之所以认为没有有希望是目为你只看到眼前的一条路。拓展你的视野半径,认真用心寻访,你会发现在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条密径,轻轻走进去,拨开藤葛.你会柳暗花明,一条宽阔的大路正摆在面前,有鸟语、南花香、有欢愉、有喜悦。你会赫然明自 原来希望就在转角。
  • 安琪拉的另一半脸

    安琪拉的另一半脸

    这个多变的女孩,究竟是要当公主?还是要当灰姑娘?井明月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很臭屁地说道:“魔镜魔镜我郑重地告诉你,全世界只有井明月才是最美丽的公主!那个叫白雪的根本不算什么,哈哈哈……”啧啧,听听这个恐怖女人的笑吧,就这种笑声,也敢说自己是公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邪王挚爱:卯上无良公主

    邪王挚爱:卯上无良公主

    “我欧阳莺儿要么就做你后宫唯一的女人,要么就把你给太监了。”朝堂上女子一袭粉红色的外衫,更显得的柔美不可方物,满朝臣子颤抖的听着这荒唐的话语,唏嘘不已。龙椅上的男子,妖孽的脸上铁青一片,桃花眼中一派笑意,似冷酷,却又似温柔,“爱妃小宝贝,你再说一遍?”“再说一遍你也只能是我一个人的,怎样?有意见?”他将她拉入龙椅,并肩齐坐,轻吻香腮,“一辈子都莫要挣扎。我,会欲罢不能的。”《宠文+搞笑小清新》
  • 伪神传说

    伪神传说

    他曾是一位废材,受到了多少白眼;他曾是威仕特的一位少爷,可是就连下人都敢欺负他。终于,他哥哥历经艰辛帮他拿到了一块足以改变他命运的东西——召唤石。可是,就当他能证明自己时,却发现有了实力后,他的命运变得越来越不可测......
  • 师傅,门下有徒初长成

    师傅,门下有徒初长成

    前生黑帮千金之躯,双二年华被自己的父亲作为交换领地的筹码,新婚之夜被自己的夫君嫌弃,母亲亲手把自己推进大浪中,绝望到自散魂魄。不巧一朝穿越到五岁女童身,遇到谪仙的他,遇到妖孽的他,谁才是她这一生的良人?她的身世究竟有何惊天的秘密?当爱情遇到家国天下,是如何抉择?只愿一朝与你天涯乐马.....
  •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本书是一本历史知识的普及性读物。它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主干,从古国文明、社会变迁、战争风云、科学进步等角度表现了历史本身的多姿多彩,使读者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之余更能品鉴人类文明的醇厚之味
  • 梦续红楼之溶黛心

    梦续红楼之溶黛心

    孙府却说迎春辞了贾母与邢、王二夫人,含泪与姐妹们告别,随了孙绍祖的来人出了贾府。坐在车轿里,迎春回望贾府的匾额慢慢远去,往昔的欢声笑语也渐渐远去了,迎接她的一切,已不再熟悉。她怀想昔日园中无忧无虑的日子,虽是不遂人愿,却也是温暖的回忆。那时她房里的丫头们反在她头上,她也只是手捧《太上感应篇》而不闻不问。终是有恼,也好过如今很多多。她只想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