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400000004

第4章 山光月影里的心物之交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首诗有着陶渊明式的意境。陶渊明诗境恬淡简约,但读者不难从中领略到抉择之后如释重负之感。正是这一点,使得诗里的春耕秋获、一茶一饭都涌动着迷途知返的感动,给读者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陶诗从不掩饰自己的倾诉愿望,情感很朴素,所以能让读者感到亲切。此后的诗人大体写不出那样的感觉,因为难以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家的自然理想,而只能将这种体验局限在性情、艺术或闲暇生活中。它的好处是通过形象展示意境,所以更加精妙纯粹;局限就是姿态过高,不如陶诗通过叙事直接表达情感那样自然温厚。后世诗人中,在风格上最接近陶渊明的,就是孟浩然了。闻一多评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是“淡”:“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唐诗杂论·孟浩然》)。“淡”,一方面是指语言的纯净朴素,一方面是指意境的淡泊宁静,两者统一是陶诗的特点,当然也是孟诗的特点。但相比较而言,孟浩然的文人意识较浓,意象更精致,却难以像陶诗那样令人感动。

所谓陶渊明式的意境,是指通过对自然的领悟,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并由此而体验到一种自在自为的生存状态。孟浩然屡试不第,漂泊不定,是个失意的人,所以,自然意趣很容易地就成为他抵御现实的价值立场,成为他安顿疲惫身心的精神家园。而孟浩然对自然世界的倾心也一定是真诚的,所以能写出很“淡”的诗。但如果说到“隐者”,那却不是孟浩然的身份,而只是一种思想姿态。他不能做到如陶渊明那样终生躬耕南亩,因此,所描写的就不可能是日常生活,而只能是一幅幅的场景。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孟浩然一直处在一个旁观者的地位,并通过静静地观赏而获得一种自然意趣。这非常近似于一个读者的立场。诗歌前四句的中心词是“相望”,它表达了一种约定式的憧憬,是遵循着内心的冲动去寻觅能够和自己心灵相感应的对象。所以这次登高就是一次目的性很强的观赏行为,这其中的自我意识和目的性,是陶诗中所没有的。“北山白云”相对于村落田园,境界更为辽阔邈远,更具有符号的意义,能够简明地切断诗人和现实的联系,清晰地标志出自己的“隐者”身份。天边的大雁,在这无垠的秋空深处,飞翔成一个或几个自然而然的点,它们的或隐或现,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自在,牵引着诗人一缕无可无不可的心绪,直上九霄云端,可又不知道将落在何处。因此,“心随雁飞灭”就是在无限世界中对有所依托而又无所牵挂的自由的体验。傍晚时分,村人归家,或行于河边,或歇于渡头,正与明明灭灭的雁一样,都意味着一种随意。归家的场景有些温馨。但孟浩然止息于山巅,也就放弃了与他们“披草共来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的可能性。所以,沙边渡头的归人,仍然只是一个自然景致。

这与陶渊明对待人物的态度不同,陶渊明喜欢“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的交往,也就是在最基本的生存层次上相互印证;即使在“悠然见南山”这样纯粹的观望描写中,陶渊明也有一种设身处地的认同感。孟浩然只是欣赏着,并用距离保持着自己“隐者”的姿态。其实,孟浩然也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的诗,但诗人在意的还只是自己的洒脱,这从他空手而来、尽兴而归的姿态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诗歌意旨简明显豁,能迅速被读者领会和接受。

薄暮和清秋,在很多诗歌里,表达的是由淹留他乡或事业无成而引发的时不我待的忧伤。但这首诗中,时光变化所触动的只是本能的情绪反映。当天光转暗,秋风转凉,宇宙收敛起它的光芒,露出幽深神秘的一面,人的精神也因此而随之变化,并能感受到淡淡的忧伤。这忧伤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此刻与诗人不期而遇,也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不能为了感受自由的快乐而刻意排除它,所以孟浩然用“因”、“是”来强调情绪的自然属性。沉醉在自由之中的心灵是敏感的,只有敏感的心灵才能追随着自然微妙地变化。“愁”和“兴”因此也是一种非常优美、自由自在的景致。同时,这两句诗作为一个时间表述,正说明了孟浩然的流连和沉湎,说明了他已经通过欣赏而逐步达至和自然的浑然交融。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一句中的两个比喻都十分精巧:不可捉摸的天边之树恰如俯身可拾的整齐的荠菜,而不远处的小洲则又如同那遥不可及的蒙眬的月亮,其远近大小之间,实在虚幻之间,又有何界限?这就是自然,是对自然的感悟使人洞穿了此在与彼岸的隔阂,达到随心所欲、通透无碍的自由之境。如果说界限,这两句中的“天边”和“江畔”就是一个视觉的界限,它如画框一样,将了无边际、层次复杂的自然世界固定住了,成为一个尺幅千里的景致。这两个比喻,使得诗人在不经意之间把握了自然,并自如地将这浑然无际的自然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山水诗的高境界。

一幅平淡的山中景色,由于给出了一个空间形式,而成就为一个高妙的意境。这是孟浩然与陶渊明不同的地方。陶渊明的境界在自己心里,在自己的时间性存在中,所以他对景色几乎就是没有选择的,什么都可以。孟浩然内心不会总是那么平淡,却有着对平淡的渴望,并且十分敏感。所以,当他登高相望时,他立刻就放弃了自己,成为一个暂时的隐者,感受到悠然的情绪。在这首诗中,引领着诗歌情绪的是自然本身,而不是诗人。

诗人的心境随着天上的鸟,随着降临的暮色,随着渡头止息的人群,自然变化,浑然不觉,与自然妙合为一。但自然,终究不过是诗人暂时栖息的场所,并不能成为生于斯老于斯的田园,所以,它被描写得越是精致,对它的流连越是沉迷,就越能体现出诗人作为一个游客的姿态。

这一点,孟浩然大约也是很清楚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句诗不止是一个期待,其中含有不能久居、难以融入的落寞、愧疚之情,也表达了孟浩然对悠然把酒的前辈的深沉敬意。

《秋登兰山寄张五》是一首优美而宁静的诗。虽然诗人面对着这片自然景色,出入的姿态有些着意和僵硬,但他通过自己敏感的心灵使得这片景色更加优美、空灵,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呢?面对陶渊明的自然,我们常常由于感到失落而手足无措,感到迷茫,因为我们这些读诗的人,大多数也只是些匆匆的游客。所以,我们喜欢孟浩然诗中的精美意象和装饰性风格,它使得自然的主旨更为突出,自然的形象更加精美,因此才能够被我们并不宽阔的心胸所欣赏和认同。而这一点,大约也是唐以后的山水田园诗和陶渊明田园诗的区别。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同类推荐
  • 关于“两脚羊”的故事

    关于“两脚羊”的故事

    终于有一些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纷纷赶去分享,开始四处寻找新的泉源。人类的历史不断重复着上述的故事……,让人永葆青春。后来,所在地的权贵在生命泉的周围树起的栅栏,世界上有一眼神奇的生命泉,并在门上安了锁,能去病强身,他们严格管那些前去求水的人并索取酬谢,它从地底涌出,这种做法违背了生命泉的本性,人闪发现生命泉后,泉水逐渐失去了生命活力并慢慢地枯竭,领受它的恩泽,生命泉开努在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涌流,它清澈甘甜,但是那些占有者并浊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在地表的某处不急不徐地流淌,他们仍垄断着那个泉源,相传,靠想象中的神奇之水牟利
  • 我读.4

    我读.4

    《我读4》万象包罗地收录了关于思考,关于生活,关于爱,关于家园的书籍,温暖而博大,细腻并客观。梁文道以他的独立思考和敏锐的眼光为我们选择各种好书,期待着与读者分享作者的精神世界。每个读者都能在这本小书里找到与自己的精神领地,也可以循着其中的线索和脉络,挑选最合宜的读本,完成这场愉悦而柔软的阅读之旅。在这过程中,我们的心灵会逐渐变得强大而丰盈,写作者和读者之间,也实现了某种连结。
  •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追随先哲大师的足迹 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比尔·盖茨、大江健三郎、俞敏洪、林语堂等商界奇才、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
  •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朱子语类》文白相间,新旧质素交融,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宋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现存各本的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宋至明清的语言演变,为汉语文白演变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语言实录。
  • 人生真谛

    人生真谛

    《哲理美文·人生真谛》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成功家等有关人生的哲理美文,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指引我们人生道路的耀眼航灯。这些名篇佳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成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学习和研究世界哲理美文的范本,更使我们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展望未来,不断思索。充实和开创真正的人生。
热门推荐
  • 无情道

    无情道

    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一个带着心里阴影活着的少年,被看中了……少年赋予寄生者名字——蓝萤,从此开始了修炼的旅途!从此开始了被利用的人生,直到遇到喜欢的人……从得到到失去,几番生死?
  • 悍戚

    悍戚

    愿以天下独步之铁骑,踏遍这万里河山。武者,战死疆场,马革裹尸,幸也!就以我大汉皇叔之名,前方便刀山火海,亦将铁蹄踏平之!我是刘闯,这是我的故事!+++++++++++++++++++++++++三国三部曲最后一部《悍戚》,2013年隆重登场,让我们重温那一段铁与血交织一起的沸腾年代。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一剑飞仙

    一剑飞仙

    千锤百炼烈火雷霆,十年换得一剑光寒。潜牙伏爪百般忍受,只为今朝一飞冲霄!
  • 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孙玉梅,资深记者、编辑,现从事中外儿童教育理论研究和策划撰稿工作,致力于先进家庭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及普及类图书的写作策划,在多所知名早教机构担任顾问等工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贾大山小说精选集

    贾大山小说精选集

    如《取经》《花市》、《梦庄纪事》《莲池老人》等一批短篇佳作。他的作品多次获奖,本书收录了英年早逝的作家贾大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取经》荣获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他创作于70年代的《取经》等作品,主要以政治视角写基层干部;80年代“梦庄纪事”系列则不再直接写政治,而是写生活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普通农民的人性及人情;90年代之后的作品意在发掘人性的共通之处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学会生活与学会工作(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学会生活与学会工作(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一套丛书。十年情缘。终身成长。在这个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在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之外研修来自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并日趋融入主流教育。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外、北科大这几所京西毗邻大学里的青年教师们,策划并执笔编撰了《北大清华学得到》这套青年素质教育读物。书中融会了他们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教学心得和工作经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这一称谓的崭新内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