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田中行
李贺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中国古诗词多描写郊野秋色,其主题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对自然或田园风光的赞美,表达道家的回归意趣。如初唐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二是将其看做漂泊之途,表达诗人的孤独情怀。最著名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他或有稍加变化而以秋景写胸怀、写老境、写国势、写落魄的。大体而言,秋天的原野总是作为繁华俗世的背面,体现了诗人的选择和处境,有着明确的人生象征意义。在这样一个诗歌史的背景上,我们很难为李贺这首诗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
《南山田中行》读起来有些困难,其中既没有“长歌”的隐士,也没有“断肠”的旅人;所描绘出的景色基调,既非清旷悠然,也非孤寂凄凉,难以与传统的秋景意象进行比附。这些很平常的景物,由于表达方式的奇特,让人觉得很陌生,就好像是在窥探着一个异域秘境。如“秋风白”一句,写秋风吹过衰败的草木,仿佛是一片片白茫茫的色块在清冷的天地间掠过,意象极为突兀。古人多以或冷或凉的身体感觉来把握风,而专写风的颜色,则非常少见。这一方面是由于李贺奇特的感受能力,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人类习惯感受方式的无能为力和隐退。“冷红泣露”,是说带露的花叶,如一个妖娆女子,在残秋的萧瑟寒风中幽幽地哭泣。它和凛冽池塘里秋虫的啧啧哀鸣,共同构成了秋色中迷离的伤感。在撂荒了的田地上,成熟的稻子正恣肆地生长着,显示了自然世界里奇怪的放纵。“泉滴沙”,是说水滴从山石缝里滴下,落在沙土上,又消失得了无踪影。这个“滴”字,写出了荒山野岭中悠远的时间和亘古不变的节律,也写出了一种虚空的寂寥;这种悠远和寂寥实际上又提示了夜的沉默,给人以幽冷和恐惧的感觉。而夜的主人,就是那些歪斜陇径上明明灭灭的流萤和黑夜山林间飘飘荡荡的鬼火了。不难读出来,这些景物描写都有一种诡异的色彩。
水塘、虫鸣、山石、红花、稻田、蛰萤、滴泉、鬼火,这些景象都各安一隅,相互之间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可以理解的关系:石头不和花在一起,蛰萤也未必飞在稻田里,泉水滴在沙上,鬼火自挂树梢。景物描写的情感色调虽然以冷幽为多,但并不完全统一,比如“秋野明,秋风白”显得有些飘忽、直拙,而“稻叉牙”和“点松花”就显得有些自得和恣肆了。显然,这是一个没有经过组织的世界,画面也不存在一个确定的观察视角,和其他秋景诗中井然而和谐的场面安排迥然不同,它看起来太过随意。也就是说,这个秋野根本就不是一幅可以理解或欣赏的美妙图景。秋野秋风、冷红泣露、文牙稻田、水流滴沙……这些景物被诗人从人们所熟悉的象征系统中剥离出来,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有的景物都不分主客远近、自在地展示着自己,它所显示的只是自然的自在之舞。这样的秋野,不是人类的领地,它让我们感到了陌生。而正是诗人在幽暗处所营造出的陌生感,轻易地瓦解了我们面对自然的信念,颠覆了我们惯常的人生姿态,只留下充满了神秘感的哀怨,在无边的夜色中弥散。
我们曾经熟悉并依赖的深秋,突然变得如此隔阂。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是,这一幅看起来与我们无关的景色,却有着令人心悸的诱惑。从“冷红泣露娇啼色”一句中我们看到,在生命的尽头,除了幽怨和绝望外,还有着无限的妩媚,令人最难以释怀;而“石脉水流泉滴沙”一句,它有一种清晰而悠远的节奏,深寂而美妙,但它却无声无息、无从把握,这是宇宙自然的本来面貌,是隐退在荒野世界中的本真之存在。这些都构成了诱惑:当所有的现实意义如同泡沫一样渐次破灭,以至于一无所有的时候,宇宙自然就呈现出它的神秘的身影,展现出另一重真实的实在,并诱惑着我们虚空的生命。《唐才子传》说沈彬葬处原为一空冢,有“漆灯青荧”,圹头刻诗云:“佳城今已开,虽开不葬埋。漆灯终未灭,留待沈彬来。”显然,“漆灯”有等人来葬之寓意,那么,“鬼灯如漆”即暗示了某种宿命,在繁华俗世的郊外,等待着一个个落魄的灵魂。
这首诗使我想起梵高的画作《麦田上的乌鸦》:在一个成熟的季节,金黄色的麦浪,躁动着巨大的不安,翠绿色的小路扭曲其间,迎面压来的由蓝渐黑的乌云,黏稠得令人窒息,在乌云和麦浪之间是片片飞舞着的乌鸦,是这怪异世界中自由的精灵。翻卷的麦浪正如荒畦中文牙的稻穗,而成群的乌鸦即是“如漆鬼灯”了。画中饱满而对比强烈的色块使人觉得无比紧张。麦穗、浓云、乌鸦都以拙陋坚硬的M形笔触绘就,你能感觉到它们都是同谋,也能感觉到画家心灵深处嘶哑着的绝望和疯狂。满纸呼啸着的乌鸦锐利的叫声,又像是某种狂欢,既轻易地捏住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又有着莫名的吸引力。那是死亡的召唤。几周后,梵高又一次来到麦田,用枪瞄准自己,结束了一个苦难灵魂的挣扎,把自己也变成这群乌鸦中的一只,尖叫着、飞舞着。这也是一幅令人惊奇和恐惧的画面,与《南山田中行》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李贺不可能如那个牧师的儿子一样,设想以一种献身的方式皈依神的世界,所以,“鬼灯如漆”并不真的就是飞舞的乌鸦。准确地说,李贺的死亡只是逃避焦虑的一种方。在李贺看来,任何现实意义都是荒谬的,只要以任何方式赋予这个自然某种意义,即使是道家式的,也必将逼迫自然再次隐退。因此,“鬼灯如漆”既不是召唤沉湎于现实的人,也不召唤死亡,它召唤的只能是我们远离现实却又不死的灵魂。黑夜中的幽灵不是死亡。在每个夜晚来临时,它以自己的哀怨和挣扎点亮自己的生命,在阴森的松枝间飘荡,参与到自然的狂欢之中,却什么也不表达。哀怨和挣扎,是生命的另一面,当李贺将它翻过来时,我们才知道,它们就在我们心里,在生命和死亡的边缘处,恒久存在,无法摆脱,就像石和沙之间的滴水,悠远而漫长,又像荒野里默默叉牙的稻穗,总会应时绽放。这就是“鬼灯如漆点松花”的真正含义吧。
秋天的景致是令人回味的。当你彳亍在无边的秋野时,总有觉得孤独或厌倦之时,李贺这首歌谣般舒缓而哀怨的诗,还有梵高的激烈而压抑的画,能使你更深刻、更真切地触摸到自己冰凉的身影,也许还会给你别样的感动和慰藉。生命是多样的,生命的意义也因此而丰富起来,那些或是幽怨或是悲愤的心情,犹如冷风中带露的花,有着令人着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