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300000044

第44章 佛教与中国文学(3)

佛教对于古典小说的思想渗透、影响也是严重的。如《三国演义》,描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但小说开卷题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现出人生虚幻的思想。《金瓶梅词话》,描述市侩、商人、暴发户西门庆勾结官府,蹂躏妇女,为非作歹,由发迹到灭亡的丑恶史。暴露了流氓恶霸的横行霸道,荒淫无耻。并以西门庆的一生起落,形象地说明欲海无厌的可悲下场。但又把人生的命运归结为生前命定,宣扬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再如小说《红楼梦》,是我国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作品的顶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但也受佛教消极思想的影响。小说以梦开始,以梦终结。书中描述儿女爱情,缠绵悱恻,荣华富贵,洋洋大观,其结局是零落枯槁,穷困潦倒,分崩离析,人财两空,宣扬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思想。

此外,我国自元杂剧表演形式出现,才有合乐歌、舞蹈(身段)、科白的正式戏剧。元杂剧不仅取材于传奇和小说,有的还直接引入佛教的故事。元杂剧分为12科,其中“神头鬼面”就包括了佛教的题材。如郑廷玉的《布袋和尚》、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等都很著名。明代杂剧《观世音修行香山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也都是戏曲中深受佛教影响的明显例证。

§§§第五节佛教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佛教不仅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也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佛教提倡的思辨方法、直觉方法,与文学创作的理论思维有某种默契之处;佛教重视超脱客观环境的牵累,追求清净的精神境界,这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人们的审美认识,也有某种相通之处。因此,佛教的某些学说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其荦荦大端有以下四点:

一、从“言语道断”说、“顿悟”说到“妙悟”说

佛教作为宗教,提倡信仰证悟,认为只有神秘的直觉才能证得佛教的最高真理。《菩萨璎珞本业经·因果品》说:“一切言语道断,心行(即心念)处灭。”《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说:“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佛教的最高真理(“真如”)是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的,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的,也就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所能表述和把握的。中国佛教学者十分重视此说,姚秦时僧肇专门作《般若无知论》,强调“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圣智”即佛教的最高智慧是无形相无名称的,是达到解脱的根本途径。后来禅宗更是强调只能用比喻隐语来使人参悟,体证“真如”。

和言语道断说的神秘主义方法论密切相联系的是,僧肇的同学竺道生撰写专文(今佚)提倡顿悟说。慧达《肇论疏》对此有简明的论述:“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此字不明,有疑为‘悉’字)释,谓之顿悟。”认为真理玄妙一体,不可分割,证悟真理,与真理合一,既没有中间状态,也不能分阶段达到。谢灵运和道生有交往,他十分赞赏道生的学说,作《与诸道人辨宗论》,进一步阐发道生的理不可分义,宣扬顿悟成佛说。前文已述,慧能禅宗更是大力宣扬顿悟成佛说,被称为“顿教”。慧能认为,所谓成佛就是对人人自身具有的本性的觉悟,由此“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敦煌本《坛经》)。众生对本性由迷到悟的转变在一刹那间,一念相应,觉悟到本性就是佛。禅宗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体现了“真如”,众生从一切事物中都能证悟“真如”,成就“正果”。

在佛教言语道断说和顿悟说思想的影响下,唐代诗僧皎然,是谢灵运十世孙,他作《诗式》,专门讨论诗歌的体制和作法。文说:“康乐公(谢灵运)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诗式·文章宗旨》)宣扬远祖谢灵运的诗作“发皆造极”,是由于得“空王之道助”,“直于情性”,“不顾词彩”,强调言语道断和顿悟是直达诗人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门。幼年曾受皎然赏识的诗人刘禹锡也说:“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刘梦得文集》卷7《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序》)重视去欲和想象。唐末司空图(837—908)作《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继承和发展刘勰、皎然的思想,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形象特色,追求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即作品的弦外之音,把韵味和含蓄作为诗歌的首要艺术特征。后来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号沧浪逋客,作《沧浪诗话》,文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沧浪诗话·诗辨》)认为“悟”是学诗、做诗的根本途径,不能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又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兴趣”,即美感。认为诗歌是抒情的,应当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以无尽的启示,追求意在言外的深远意境,这是佛教言语道断说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运用和发展。严羽的“妙悟”说,约略体会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强调诗要有形象思维,要有审美判断,这是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清代王士禛(1634—1711),号渔洋山人,作有《带经堂集》,进一步继承司空图、严羽等人的理论,提出“神韵”说。“神韵”是指诗文的风格韵味。严羽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淡泊闲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境界。“神韵”的特征是含蓄深远、意余言外,被认为是诗家“三昧”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准则。王士禛提出妙悟而外,尚有神韵,这也是对古代诗论的一个贡献,它的缺陷是,带有引导诗歌脱离社会生活,追求虚无缥缈境界的倾向。

二、“现量”说

妙悟说、神韵说的超脱现实的倾向,引发出诗论界的另一种以佛教因明学论诗的主张,这主要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的“现量”说。佛教因明学包括了关于思维方式的理论,其中有现量和比量的论述。现量是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指感性认识;比量是由比度事物共相,即应用逻辑推理方法而获得的理性认识。现量是客观事物影像的直接反映,具有现实性、形象性。王夫之将现量说应用于阐发诗歌理论,强调诗歌的现实性,他说:

“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沈吟“推”、“敲”二字,就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认为做诗要“即景会心”合乎“现量”的要求。因情因景,自然灵妙,不宜凭空推敲。如王维的诗句“长河落日圆”、“隔水问樵夫”,都是不费推敲,即景会心所得。王夫之认为现量讲求真实,比量如有不当,便会陷入错误认识。王夫之用现量说来说明诗歌创作和审美活动的要求和特征,为诗论提供客观主义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克服诗歌创作脱离现实的倾向。

三、“境界”说

唐宋以来的文学评论著作,十分重视“境”和“境界”的理论。这里所谓境一般指客观存在,所谓境界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也就是“意境”。“境”和“境界”是我国先秦典籍中常见的概念,后来传入的佛教典籍对“境”和“境界”更是作了详尽的理论阐发。佛教通常把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称为境,境是囊括一切现象的总称。境界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六识所辨别的各自对象,如眼识以色尘(“境”)为其境界。唐圆晖著《俱舍论颂疏论本》卷2说:“功能所托,各为境界。如眼能见色,识能了色,唤色为境界,以眼识于色有功能故也。”这是强调由主体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所接触的对象已被感知者,才能称为境界。这样的境界具有感性、直观性、可知性的特征。再是指造诣、成就。如《无量寿经》说:“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佛教的这种境界观和文学理论批评有相通、共同之处,所以为文学理论家所摄取、运用。唐僧皎然《诗式》有《取境》一目,谓“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强调取境的重要和艰巨。他做诗云:“诗情缘境发”,主张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的统一。唐代许多作家也都用“境”字说诗词。近代学者王国维(1877—1927)作《人间词话》,标举“境界”说。他说:“词以撞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提倡“不隔”,要求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王国维以喜怒哀乐为人心中之境界,就来自佛家的观点。不过王氏的“境界”说不仅摄取了佛家的理论,也是吸收了西方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的产物。

四、“以禅喻诗”

中国佛教诸宗派中,以禅宗对于文学理论,尤其是诗论、词论影响最大。宋代时以禅喻诗成为风气,诗禅之喻几乎成为流行的口头禅。一些诗僧和文人纷纷以禅家的一套禅理来论述诗的创作、欣赏和评论,而且长期争论不休,影响深远。

(一)在创作上——以禅论诗

以禅论诗是用禅家的说法来论述做诗的奥妙。上面讲到严羽的妙悟说,就是用禅家参禅的特别颖慧的悟性来说明为诗之道的。此外,吴可(吴思道)和龚相(龚圣任)的各三首《学诗》诗,也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做诗的典型说法。吴可《学诗》三首,诗曰:

1.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2.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头上安头”:指重复因袭。)不足传。

跳出少陵(“少陵”:指杜甫。杜甫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3.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圆成”:圆满成就。此指极高的诗歌境界。)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诗人玉屑》卷1引)龚相《学诗》三首是吴可《学诗》三首的和韵作,诗曰:

1.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2.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会意即超声律界,不须炼石补青天。3.学诗浑似学参禅,几许搜肠觅句联。欲识少陵奇绝处,初无言句与人传。(《诗人玉屑》卷1引)

吴可《学诗》第一首是根据禅家参禅要求悟入的说法,揭示了学习诗歌创作的过程。强调做诗要经过长期的修养,下大工夫,一旦“自家都了得”,即有了“了悟”,就可信手拈来便成超然自如的诗。第二首是根据禅宗的众生心性本觉、排斥外在权威的宗旨,强调诗人主体的参悟,自求创作,反对因袭他人,要求跳出“诗圣”杜甫的窠臼,打破“头上安头”的局限。佛家重修行的“圆成”,禅宗以为一切事物中都体现了“真如”。吴可《学诗》第三首就是据此而标举“圆成”,并主张一切事物中也都有诗。所以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佳句,从常见的池塘春草里看到诗意,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久为人们所传诵。龚相的三首《学诗》诗,同吴可的观点一样,也是根据禅宗的语言文字不能传达佛理,要参禅求悟的说法,强调“点铁成金”还要点铁,应当体会高山流水中的诗意,不用点铁,破除声律,认识杜甫诗的“奇绝处”。吴可和龚相强调“了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应当承认是有可取之处的。

(二)在欣赏上——如禅悟诗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单传心印,主张依靠自身的参悟去领会佛理,把握佛法。一些文人也主张像参禅一样来参诗,欣赏诗歌。范之实(范温)《潜溪诗眼》说:

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

转语悟人。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

认为说禅和做诗没有差别,悟诗如同悟禅,主张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赏诗,不执著于诗歌的语言文字本身,寻求诗歌语言文字之外的无穷意味和无尽韵致。应当肯定,这是符合诗歌欣赏规律的。

(三)在评论上——以禅比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还用禅家的派别来比拟、衡量历代诗歌的高下,文说: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正法眼”,指对佛法的正确认识。声闻辟支果属于小乘,这里把声闻辟支果独立于小乘之外,是错误的。严羽以禅为喻,认为汉魏晋盛唐、大历以还和晚唐是诗歌的三个等级,犹如禅家的大乘、小乘、声闻辟支果三个等级一样。虽然严氏意在通过比附,强调盛唐以前和大历以后诗歌的差别,但是也表明了以禅比诗的局限。

§§§第六节佛教为我国文学语言宝库增添新的词汇

随着印度佛教著作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了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90%以上。印度和中国佛教的新词语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有的甚至成为人们常用的稳定的基本词汇。

从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日常用语的,如世界、如实、实际、实相、觉悟、刹那、净土、彼岸、因缘、三昧、公案、烦恼、解脱、方便、涅槃、婆心、回向、众生、平等、现行、相对、绝对、知识、唯心、悲观、泡影、野狐禅、清规戒律、一针见血、一切皆空、一超顿悟、一念万年、一弹指间、三生有幸、三头六臂、不二法门、不生不灭、不即不离、五体投地、功德无量、丈六金身、恒河沙数、隔靴搔痒、拖泥带水、大吹法螺、大慈大悲、生老病死、六根清净、心猿意马、本地风光、得未曾有、唯我独尊、骑驴觅驴、不可思议、冷暖自知、僧多粥少、味同嚼蜡、快马加鞭、皆大欢喜、表里不一、百尺竿头、苦中作乐、菩萨心肠、昙花一现、大千世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源于佛教的常用典故有火宅、化城、诸天、一丝不挂、三十三天、三千世界、五十三参、天龙八部、千手千眼、观河皱面、天女散花、天花乱坠、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极乐世界、拈花微笑、罗刹鬼国、现身说法、众盲扪象、百城烟水、井中捞月、香南雪北、泥牛入海、口吸西江、香象渡河、借花献佛、呵祖骂佛、痴人说梦、蒸沙成饭等。

上述种种语言现象表明,佛教新词语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方便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在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论,可以看出,佛教与中国文学的沟通、联系,表面上看来是双向的,实际上主要是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单向渗透、影响,这是不同于佛教与中国伦理、哲学的关系的。佛教与中国伦理、哲学的关系,更多的是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伦理对佛教的浸染、作用,相对地说佛教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对中国伦理的影响、补充则要少一些。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情趣,但是也为中国文学带来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而后一方面的实际作用要大得多,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超过其消极作用,佛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多的值得肯定和批判继承的合理因素。

同类推荐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热门推荐
  •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全集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全集

    选择和放弃就像同胞兄弟一样如影随形。选择是人生路上的航标,学会选择是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只有量力而行的选择才能到达理想的港湾;放弃是人生的隧道,舍得放弃是顾全大局,超然洒脱,只有简单从容的放弃才能左右逢源。
  • 莫名其妙的星期天

    莫名其妙的星期天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包容比批评更重要

    包容比批评更重要

    练就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掌握世事练达的做人秘笈。包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生活中,只有懂得包容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 六天魔道

    六天魔道

    乾坤致极,魔道纵横。残云天下,祸害苍生。六天问世,株妖除魔。六天前世原为佛主座下的弟子(六玄子),因人间妖魔猖獗,佛主便派其降世下凡,重生到大明王朝的罗氏宗族苦修法术,降妖伏魔魔,保人间安宁,数十年后,罗氏宗族却遭到妖魔的攻击,家破人亡,后六天便拜入北海王城的日月神宗门下,从此在踏上了修仙之路。
  • 犯罪心理档案(第2季)

    犯罪心理档案(第2季)

    善与恶的殊死角逐背后,也囊括了所有人性的丑陋,充满着绝望、怨恨、嫉妒、贪婪、傲慢。公安厅最隐秘最不可告人的档案完全揭露,你将深入犯罪现场,每一起凶案都让人头皮发麻,直面最令人恐惧、最沉重难解的人性之恶!一连串神秘莫测的死亡,一系列最诡异的犯罪手法。真凶一直躲在我们背后黑暗的角落,与我们同眠共餐。人与恶魔之间,一部书囊括了几乎所有犯罪元素,其实只隔着一步的距离。天黑了,请不要闭眼!
  • 穿越千年:凤鬟雾鬓

    穿越千年:凤鬟雾鬓

    她出生在碧桃花开之际,夕阳如血,映耀在滴血般娇红的花海中,碧桃花语:红颜命薄!注定了她一生坎坷,一世纠缠。当她换回女装,披上一身艳红之时,红颜命薄的诅咒也已降临。当红颜啼血,白发毕现之时,是谁拥她在怀?是谁令她肝肠寸断?一个白衣翩翩的浊世佳公子、一个黑衣绰然的绝世英雄,一个冷酷绝情的乱世枭雄,一个柔情似水的痴情剑客,究竟谁才是她最后的归属?
  • 薄情王爷非常妃

    薄情王爷非常妃

    十二月初八,宜婚嫁,柳丞相府。原本以为婚约真的会取消,可是等到的却是王府的花轿,屋子里,柳雪儿笑眯了双眼,看着镜子里粉妆玉琢的影像,至于三天前和水沁柔的一幕却已然忘记而来,她一定是嫉妒自己可以嫁给王爷,所以才会不顾一切的诋毁羞辱自己,如果真的如水沁柔说的那般,今天她就不会上花轿了。锣鼓声响彻震天,伴随着鞭炮的喜悦声,大红的花轿从丞相府出发,向着东边的轩辕王府行去,花轿里,低着头,满眼都……
  •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精心编就1000多道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的知识竞赛题,内容涵盖人们应该懂得而又易于掌握的各门各类知识。既突出知识性,又把知识性同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游弋在逸闻趣事点缀的知识星空里,自由翱翔,体味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
  • 妖王宠邪妃

    妖王宠邪妃

    “来人啊,快点把四皇子和六公子救起来。”某丫鬟欲哭无泪的看着在水池中扑腾着的两小孩童。一边的侍卫,纷纷侧目看着身边一个如天使一般的孩童。孩童很是无辜的道:“你们都看着本郡主做什么?没看到四皇子和六公主还在水里吗?这两人要是丢了命,你们赔得起吗?”众侍卫暗自扁嘴,人可是郡主您亲自踢下水的!腹诽归腹诽,既然郡主发了话,这代表着,人是可以救起来了!【片段二:】“父王,歌儿把丽贵妃娘娘给揍了。”“为什么?”“丽贵妃娘娘说要送歌儿去天圣国和亲。”“那歌儿真的只是揍了丽贵妃这么简单?”某女童嘴角一勾,甜甜笑道:“当时桌子上有把剪刀,歌儿很顺手,然后一不小心剪刀就飞了出去,父王若是不信,可以问青衣。”身后的侍卫不由冒了冷汗,郡主的剪刀一不小心飞出去就能刚刚好在丽贵妃脸上画了个大叉叉,那要是郡主小心的话,岂不是…
  • 红楼惊梦之黛灵

    红楼惊梦之黛灵

    她,一个空谷幽兰般的女子,绝尘的美貌,绝尘的才情,让人不忍心靠近,只怕一不小心,绝尘的她便会轻轻的离开,再也无处找寻。他,一块浊世美玉,干净的皮囊,可笑的痴情,纵有千般宠爱在身,又怎么能摆脱世俗的污浊?即使抛弃荣华万千,奈何终究一梦,梦醒后一切皆是空。她,瑶池王母的半支弃簪,不甘心被尘埃的掩埋,一心下凡,只为了实现那繁华世间惟我独尊的得意与荣耀。他,西方灵河的黑鳞神龙,摒弃了上神的诱惑,封印自己的灵力,下凡而去,只为了那一抹清丽的身影,只为了,她是他的心头之血。明枪暗箭的算计利用让纯洁的她几乎送了性命,更让他一改温文如水的儒雅,雷厉风行…天地动容的心心相通让痴然的他遁入空门,更让她顿时希望,风尘艳骨冰封于皑皑白雪…本以为,自此后,可以云淡风轻,长相思守谁成想,却也是,步步为棋,密雨惊风…——*——*——*——*——*——*——*——*——*——*——*——*——本文无关红楼原著,请红迷们凡事不要太较真。喜欢此文的读者亲亲们,欢迎光临!看文时别忘了收藏,留言,当然还有——票子…珠珠贪心,越多越好哦~还有珠珠的书友群:21056754(未满),想进来参加讨论的朋友请加进来,敲门砖:所有带着红楼字样的文字,不限此文…——*——*——*——*——*——*——*——*——*——*——*——*——沧海明珠09年力作:唯美清穿文《怡情绝恋》瑾瑜的大神推荐文:穿越正剧:《倾歌天下》精彩红楼文推荐:沧海明珠的完结文《宝黛情长》:梅灵的红楼新文《禛心俜玉》:瑾瑜的红楼热文《红影黛姿潇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