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300000039

第39章 佛教与中国哲学(2)

魏晋以来门阀界限森严,贫富贵贱悬隔。社会的极端不平等,刺激、推动佛教学者研究和说明人们成佛的机会、条件是不是平等的问题,这就进而涉及对成佛的根据、原因即对佛性问题的探求。由于时代的要求,佛教传播的需要,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巨大的佛性思潮,出现了佛性理论空前繁荣的局面。史载当时研究佛性的学派有12家之多,分别从人、心和理三个方面,也即从人的心识和客观的境界两大方面成立佛性。在诸多佛性说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竺道生的观点,他认为佛性是众生最善的本性、最高的智慧、最后的真理,也是宇宙的本性。他强调佛性非空,也非神明。众生并无生死中的“我”。在道生看来,众生一旦得理,即众生与本体相统一,就能成佛。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不少佛教学者从众生的心上讲佛性,有的以心(识)为佛性,也有的主张冥传不朽即识神为佛性,梁武帝萧衍还提出真神为佛性的观点。他宣传神(“心”)有“性”与“用”两个方面,真性即神的本质——“神明”是不断的,且必归佛教妙果,其用即精神,一切心理现象,也称为“识”,常表现为“无明”,是生灭的,前后相异。真神即神明,实质上也就是生死中的“我”,就是灵魂,这是轮回转生的主体。梁武帝认为由无明转为神明即可成佛,神明也是成佛的根据。从形神关系来考察,作为众生转生成佛的根据——佛性,是以神不灭为逻辑前提的,佛性论包含着神不灭论,有的佛性就是不灭的神、不灭的灵魂。这一类的佛性论本身也就是一种神不灭论。

此外,当时一些赞赏佛教义理的文人学者,还多宣传形神平行二元论。如晋罗含(罗君章)作《更生论》,宣扬“神之与质,自然之偶也。偶有离合,死生之变也”(《弘明集》卷5),认为精神和形体是自然的配偶,两者平行存在。配偶有离有合,身体的死亡是精神和形体的分离,并不意味着精神的断灭。刘宋时代郑鲜之(郑道之)作《神不灭论》说:

夫形神混会,虽与生俱存,至于粗妙分源,则无区异。……神体灵照,妙统众形。形与气息俱运;神与妙觉同流。虽动静相资,而精粗异源。岂非各有其本,相因为用者邪?(同上)

这是说,精神是精的,形体是粗的,二者有精粗之别。形体同呼吸的气在一起运行,精神与人的知觉灵明在一起流动。形神相互支持,相互为用,同时又各有不同的来源、不同的根本。这是精神和物质各自独立的二元论。郑鲜之从二元论出发,又强调“唯无物,然后能为物所归。……唯无始也,然后终始无穷”(同上)。神是无物,所以能为万物所归。神是无始,所以是终始无穷。就是说形是有始有终的,神是无始无终的,神比形更根本、神是不灭的。最终还是主张神不灭论。这种观点显然是和佛教的轮回转生说相呼应的。

佛教神不灭论和中国传说的有神论不同,不仅更细致、更严格地阐发了神和形的区别,而且还和轮回转生、修行成佛联系起来,成为中国佛教理论的主要支撑点。否定神不灭论,就摧毁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佛教。所以当时的佛教学者总是极力宣扬神不灭论,而反对佛教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则着力于宣传神灭论,批判神不灭论。这样,形神关系问题就成为东晋南北朝哲学斗争的焦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对垒的中心。此时,尤其是南朝的神灭论和神不灭论的激烈论战,可称中国古代无神论和有神论斗争史上最壮观的一页。南朝宋时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驳斥了佛教神不灭论。齐梁时战斗的无神论者范缜,面对梁武帝萧衍为首的政治势力和宗教势力,面对对立面60多个人、70多篇文章的讨伐围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撰写了著名的《神灭论》,提出了形质神用说,从根本上驳倒了神灭论。他说: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灭论》)“质”,形质,本质,有主体或实体的意思。“用”,作用,功用,有派生或从生的意思。实体表现作用的,是不依靠作用而存在的。作用是实体所表现的,是依附实体而存在的。“形者神之质”,形体是精神所从属的实体;“神者形之用”,精神是形体所具有的作用。神是作用不是实体,而且是从属形这个实体的。范缜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用“质”、“用”的范畴来论述形与神不是两个不同东西的拼凑、耦合、组合,而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范缜以形质神用这一巨大的理论创见,严密的逻辑论证,从根本上驳倒了佛教的神不灭论,对长期以来的形神之辨作了出色的总结,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形神问题。

范缜的神灭论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主要是没有阐明与人的形体不可分离的精神作用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没有完全摆脱把“神”视为一种气之精者的影响。而在这一点上,慧远则对神区别于形的特性作了描述,在区分形神方面提供了合理因素。所以范缜也还是没有圆满地阐明形神关系的问题。但是,中国佛教在遭到无神论者的有力批判和沉重打击之后,在思想理论方面就逐渐转向于阐发宗教本体论、认识论、心性论、修养论等问题,这也正是后来隋唐佛教哲学的重要内容。

§§§第四节隋唐佛教宗派对古代哲学的发展及其和儒、道会通的趋势

隋唐是中国佛教最隆盛的时代,诸宗并兴,名僧辈出,佛教哲学空前繁荣。佛教与儒林文苑、哲学论坛呈现出了极为复杂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佛教宗派对传统哲学的吸取和对古代哲学的重大发展;二是佛教融合儒、道的趋势;三是儒家学者对佛教的反对和支持,排斥和借鉴。

一、佛教宗派对古代哲学的发展

隋唐佛教宗派富有哲学思想的,主要是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些宗派的领袖纷纷著书立说,阐发唯心主义哲学,其内容涉及宇宙结构论、本体论、认识论、真理论、意识论、心性论等广泛领域,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哲学思想。

隋唐佛家多讲心性之学,因之心性论是此时佛教哲学的重心,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自晋末宋初以来,思想界把本体论和心性论的研究统一起来,并由探讨宇宙的本体转为着重研究人的本体,即人类自身的“本性”,这种从对外的本体转向对内的心性的探讨,是适应社会需要和玄学思潮发展的结果,和佛教经典的翻译、传播关系并不太大。南朝时又经过神不灭论和神灭论的大论战,佛教在形神理论问题上遭到打击,也迫使佛教学者对人的心性问题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以阐明成佛的根据和可能这一佛教的根本问题。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后,创立了法相唯识宗,介绍了万物唯识所变的主张,也推动了其他宗派对于心性问题的探讨研究。佛教宗派正是在这种深刻的历史和思想背景下,继续把阐发理论的重点放在心性问题上。“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知心为体”、“性体圆融”、“无情有性”等,论说纷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性论。而止恶从善,排除欲望,发明本心,是各宗心性学说的基调。唐代几个重要宗派的学说,都可谓是心性之学。以天台宗和禅宗来说,天台宗的著名学者湛然提出“无情有性”说,宣扬没有生命的东西(“无情”)也有佛性。这比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说法更为彻底,把成佛的范围无限地扩大了。湛然提出“无情有性”的命题,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天台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又是用以论证世界上一切有情无情之物,都是内在的、普遍的、绝对的和永恒的真如佛性的体现。再如禅宗倡导“净性自悟”说,认为人人的本性、本心都是清净的,一个人只要认识本性、本心就是解脱。由于人人的自心本性是清净的,因此一切事物也都在自性中,“如是一切法,尽在自姓(性)。……一切法在自姓(性),名为清净法身。”(敦煌本《坛经》)禅宗认为一切事物都在自性之中,在自性中见到一切事物,称为清净法身,也就是自悟成佛。禅宗以心性论为核心,并把心性论和本体论、成佛论结合起来了,这种心性论和本体论的密切联系是一大特色,是对中国古代心性论的重大发展,对宋明理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和心性论密切相联系的是,隋唐佛教宗派还阐发了几种唯心主义本体论的不同类型。这些本体论的思想路线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一定区别,至于具体内容,相去就远了。隋唐佛教宗派唯心主义本体论有两大类型,一是法相唯识宗,宣扬主观意识是万物的本原,一切现象都是识的变现,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二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都主张以众生共同具有真心(自心,本心)为世界万物的本原,这也是中国哲学史上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天台宗倡导“一念三千”说。“三千”,指宇宙整体。“一念”即“一念心”、“一心”,是一切众生共有的、共同的。众生一念心中,万有森然具备。天台宗人认为这是宇宙一切现象本来如此,无须另有依待的。华严宗更鼓吹“法界缘起”论。“法界”,泛指一切存在。强调宇宙万物都是“一真法界”的展现。所谓“一真法界”,就是宇宙万有的“本原真心”,一切现象的本体。真心清净不坏、平等无差别,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禅宗宣扬“自心顿现”说,强调宇宙万物都是清净的自心即真心的显现。万事万物都在自心之中,外部世界是由于“忘念浮云”盖覆本心而不能显现。如果去掉忘念的浮云,就能立即显现出森罗万象。天台、华严和禅诸宗都以真心为万物的本原,但在论述真心如何派生、显现万物方面则说法相异,形成不同的宗派,这是佛教宗派客观唯心主义多样性的反映。隋唐佛教宗派客观唯心主义和道家以道为万物本原的客观唯心主义又有所不同,因而也丰富了中国古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隋唐佛教宗派还阐发了独立多样的神秘主义认识论。天台宗提出“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的说法。“一心三观”是一种禅法,与认识方法有关,是说一心中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三种观法——空观、假观和中观。也就是说,对于世界万物,一心可以同时从空、假、中三个方面去观察。由此也可以说,空、假、中三种道理(“谛”)是统一的,无矛盾的,这就叫做“三谛圆融”。空观、假观、中观在一念中同时出现,互不妨碍,就是“三谛圆融”的真理观。法相唯识宗宣扬“三性”说,认为一切现象都有三种不同的相状,认识了这三种相状,也就认识了一切现象的实相。“三性”,一是“遍计所执性”,指以名言概念表示各种事物,把事物视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存在,并且执为实有,这是不真实的认识。二是“依他起性”,指一切事物都是依托各种因缘而生起的。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获得相对真实的认识。三是“圆成实性”,指圆满成就一切现象的实性。人们如果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去掉对一切现象的虚妄分别,由此获得对一切现象的最完备、最真实的认识,为圆成实性,也就是获得了绝对真实的认识。此宗认为,众生从遍计所执性进而达到圆成实性,也就获得了佛教智慧,近于成佛了。华严宗在认识论上的基本理论是一真法界观。这种法界观包含了许多丰富的内容,其重心是在理事无碍说的基础上,宣扬事事无碍说。“理”,本体。“事”,现象。华严宗人认为事是理的显现,现象是本体的显现,既然事事物物都是理的体现,那么,千差万别的事物由于理体、理性是同一的,不同事物之间也就都能相即相融了。华严宗人讲一真法界观,其真意在于说明宇宙间的各种事物和各类关系都是圆融无碍的。这种认识上的无矛盾论,看到了事物的相互统一方面,但是却否定了相互对立的一面。禅宗认识论是著名的顿悟论。禅宗认为,世人本来就具有佛教的高超智慧,只是因为被妄念的浮云所盖覆,不能自我证悟。一旦去掉妄念,就会顿见真如本性。由此禅宗学者强调“无念”,即要努力排除一切邪见妄念、一切尘劳妄想。只要做到无念,就认识了自我本性,把握了真理,实现了顿悟,也就成为“佛”了。上述佛教宗派的认识论是和本体论以及修持方法完全混合在一起的,是为成佛作论证的。其基本性质是阐发一种神秘的直觉。应当说,这些认识论的体系是非科学的,是对世界的颠倒的幻想的反映,但是其中也包含了若干合理的或带启发性的因素,包含了辩证法的思想,如强调认识本体的作用,认识的相对性、一体性和统一性,认识的质变、飞跃等,都是有价值的观点。应当承认,隋唐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认识论史和辩证法史是作出了贡献的。

二、佛教对儒、道的融合

隋唐时期天台、华严和禅宗在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吸取中国传统思想作为思想资料,融会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如天台宗先驱者慧思,把道教成仙看作成佛的必经步骤,神仙迷信被纳入天台教义。慧能禅宗更是吸取儒家性善论、道家自然主义,并继承了竺道生的佛性论、顿悟说而形成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华严宗学者李通玄、澄观和宗密(兼为禅宗学者),也都热衷于调和儒家思想。这些学者都十分重视和儒家哲学经典《周易》的调和,进而从世界和人类的起源、本原的高度去考察、揭示和评判儒、佛的区别与联系。东晋慧远法师以佛为内,儒为外,主张内外之道相合而明。宗密作《原人论》,进一步提出“会通本末”的主张,以佛为本,以儒、道为末,“今将本末会通,乃至儒、道亦是”(《原人论》)。宗密认为,儒、道主张的人类是由天地和元气产生,由虚无大道生成养育,是一种迷妄,必须破除。人类都有“本觉真心”,这种本来觉悟的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原人论》)。本觉真心才是人类的本原,也是人们成佛的根据。人们只要去掉迷惑、妄想,就能“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成为佛。由此说明儒、道和佛在对人类的起源、本原的看法上,有着本末的区别;同时只要去掉儒、道的迷惑,一念觉悟,就成佛了,本末又可会通。宗密的《原人论》是调和儒、道、佛的重要哲学著作,是从调和伦理道德的对立到融通世界观的分歧的重要标志。这也表明佛教和儒、道两家的融合已进入思想文化的深层了。

三、儒家的释佛、融佛、排佛和赞佛

隋唐时代儒家与佛教哲学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关系,其主要类型是,梁肃以儒家解释佛教;韩愈、李翱一面排斥佛教,一面又摄取佛教的方法或思想,援佛入儒;柳宗元、刘禹锡一面强调儒、佛的一致,赞赏佛教,一面又对天命论、有神论持否定态度。从儒、佛两种思潮的主要关系来说,表现出了一种相互交融的基本趋势。

梁肃(753—793),字敬之,唐文学家。官翰林学士,守右补阙,侍皇太子。曾问学于天台宗湛然,深受一切众生悉具佛性思想的影响,撰《止观统例议》,用儒家的穷理尽性学说,阐释佛教的止观思想,文说:

同类推荐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热门推荐
  • 披风

    披风

    《披风》是苏忠近作的汇编,多为短句、短章,无冗词,无赘语,简约是他的基本风貌。有时深情绵缈,飘逸着记忆的风烟;有时关涉现世,聚结着日常的烦忧。山晴雪,雨离别,枝乱颤,都是他的所见、所感,美言词,深邃而别有意蕴。
  • 王妃太倾城:龙妃九天

    王妃太倾城:龙妃九天

    初见,她是西海九公主,他是宁王府小王爷,从初生就被诅咒,永远生活在黑暗中,可他的善良弱小却让人心疼,她甘愿割肉为他治病,一生的情债,就此欠下。再见,他已经成为入侵各国的暴君,双手沾满了鲜血,一条条生命在他手下变成黯然的流星,而她,却是他俘虏回来的亡国公主,那双眼再不清澈,那一头的银发,也渐渐变成夜色般的漆黑…..
  • 2020,期盼中国

    2020,期盼中国

    本书将晦涩的理论以通俗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为读者勾勒出了未来十年的发展图景。其间既有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总体方面的概括,又有各行业、各领域具体且精道的分析与预测。
  • 篁君日记·雨后·长夏(沈从文小说全集)

    篁君日记·雨后·长夏(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短篇小说集《篁君日记》《雨后及其他》《山鬼》《长夏》《不死日记》《呆官日记》《男子须知》《十四夜及其他》。该集子小说发表于1928年9月至1929年3月,这一时期是作者创作力爆发时期,各类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都能看出作家的笔触趋于成熟。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巴菲特最有价值的8条投资商律

    巴菲特最有价值的8条投资商律

    沃伦·巴菲特被世人誉为股神,他所创造的种种奇迹,在投资界被传为佳话。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当今世界最为精明的股市投资者。他那独特、深刻但又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投资智慧和哲学已成为全球股票投资者的“圣经” !为了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求,我们精心编写了探讨投资智慧的书籍《巴菲特最有价值的8条投资商律》。本书共分为8大部分,分别详细阐述、深度挖掘了巴菲特最为独特、最具可操作性的八条投资规则。在阐述股神巴菲特全新的投资理论或策略的同时,并结合大量投资界案例加以分析,极具可读性。此外,巴菲特精辟而深刻的言论,也会在瞬间激发读者的灵感,让自己有所启发,从中受益。
  • 悍妾:锦绣田园来发家

    悍妾:锦绣田园来发家

    穿越到古代。倒霉做人妾。还是一户农户家的小妾。家有公婆,外加一个生病的正妻。奋斗。她要奋斗。“喂,家里没米了,纳你进门的珠钗当掉一只,贴补一下……”轻飘飘的话是她男人说的。“妹子,我的药没了,你能帮我去买点来吧,银子你自己看着办。”正妻一脸孱弱躺在床上,双眼却直盯着她手上剩下唯一的一定银子。“你当我傻,你药吃完了,干嘛不找你男人去要!”她不是吃素的,可不愿意为这个家无私奉献。所有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一场噩梦,想要摆脱,可还有两个拖油瓶。“娘亲你要去哪?”“去找你那个不负责任的爹!你不要拦着我!我想去死……”她怒吼。“可,我们没拦你呀!”两个小包子奸笑地在说。“啊……啊啊……”她快要疯掉了啦!
  • 给幸福留一扇门

    给幸福留一扇门

    本书收录了百于则经典哲理美文,其内容涉及青春、爱情、理想等方面,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人生的种种道理。
  • 乡愁旧事(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乡愁旧事(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