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300000012

第12章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变化和发展(6)

唐代会昌灭佛以后,天台宗典籍散失一空。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派遣使者向高丽访求天台宗教典,得到智的大部分著述和其他若干论疏,由此一宗典籍大备,而在江浙一带呈中兴的气象。宋代知礼和庆昭、智圆争论智《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分为山家、山外两派。知礼以《玄义》广本为真,在观心法门方面持“妄心说”,即以妄心为观境的对象。庆昭、圆智以《玄义》略本为真,并受法华、唯识学说的影响,主张“真心观”,即以心性真如为观察对象。两方争论持续七年未能统一。知礼的弟子梵臻、尚贤、本如称为四明三家,弘扬知礼的学说,自号为“山家”,而把庆昭、智圆等人贬为“山外”。后来山家派影响超过山外派,代表天台一宗盛行于南宋。明代智旭为天台最后的一大家。

(四)华严宗

唐后期会昌灭佛后,华严宗一直比较沉寂。至宋初,长水子璿继承了唐代宗密一系的教禅一致的思想,重兴华严宗。弟子有净源等。后来高丽王子义天到中国来师事净源,带来了唐代华严宗人有关《华严经》的大量章疏,极大地帮助了华严宗的复兴。南宋时华严宗也比较活跃。宋以后,华严宗的一些典籍仍为一些佛教学者所重视,不过此宗流传的势头是愈来愈弱了。

(五)律宗

自五代起南山律宗盛行于江浙一带,中心移至杭州。北宋时允堪曾作阐释道宣《行事钞》的《会正记》,后来继承这一系的称为“会正宗”。允堪的再传弟子元照取天台学说来讲律,也作《对事钞》的注释,称《资持记》,但对一些行仪和《会正记》的解释不同,于是另立“资持宗”。此宗后来独盛,传承久远。

§§§第七节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一支。因主要在藏族地区形成、流传和发展,是西藏语系佛教,故名。喇嘛教是藏传佛教的俗称。“喇嘛”,是藏语音译,意为“上师”,是对僧侣的尊称。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产物。由印度传入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包括显宗和密宗的大乘佛教,其中密宗尤为兴盛。喇嘛教是在佛教教义的基础上,吸收了本教的一些神祇和仪式,形成了显密共修、先显后密的独具特色的喇嘛教。主要教派有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等。

一、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和“后弘期”

西藏喇嘛教的历史发展,通常分为两个时期,自公元7世纪佛教在西藏兴起至达玛(公元836—841年在位)大肆灭佛为“前弘期”。此后佛教中断100多年,公元978年,佛教又开始在西藏复兴,为“后弘期”的开端。

“前弘期”始于松赞干布时代,中经赤松德赞的弘扬,到赤热巴中时达到高峰,前后约200年。公元6世纪,西藏地区已进入奴隶社会。公元7世纪时,山南的雅南部落领袖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族,建立了以拉萨为中心的统一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的奴隶制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而为佛教的输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松赞干布先后娶的尼泊尔墀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首次把佛教圣像和经典带入吐蕃。松赞干布为两位公主分别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供奉佛像。他还组织力量,用藏文翻译佛经。由于王室的兴佛,佛教的偶像崇拜和神权观念在吐蕃获得初步的流传。

佛教的流传,受到信奉本教的权臣贵族的强烈抵制和反对。本教是古代藏族人民最初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土石、水泽、草木、禽兽等,重祭祀、跳神、占卜的仪式,在吐蕃王朝前期一直居于统治地位。松赞干布去世(公元650年)后,佛教发展缓慢,后来在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在位)时,信仰本教的王公大臣以自然灾害为借口,制造了驱僧事件,佛教的发展受到较大的破坏。赤德祖赞死后,其子赤松德赞(公元755—797年在位)幼年继位。一批崇本反佛的势力又乘机演出大规模的灭佛事件。赤松德赞成年后,翦除了反佛势力的代表人物,大力弘扬佛教。他下令:本教书籍除少数祈禳法外,一律废毁;所有臣民都奉行佛法。他派人前往尼泊尔邀请当时佛教中观派的代表人物静命大师(寂护),入藏宣传教理。还派人请印度密宗金刚乘发源地邬仗那国莲花生大师,利用密宗同本教巫师进行斗争。莲花生每战胜一些本教巫师,就宣布本教某某神祇已被降服,封之为佛教的护法神,并吸取本教的巫术、祭祀等基本仪式,以本教的形式宣扬佛教的内容。赤松德赞还于公元766年建立西藏第一座正规寺院——桑耶寺,并开始剃度藏族僧人,建立僧伽制度;同时广译佛教典籍,显密经论,大体具备。至此,佛教在西藏已初具规模,压倒本教,而居于统治地位。

赤松德赞去世后,牟尼赞普和赤德松赞先后继位,佛教持续发展。至赤祖德赞(公元815—836年在位)时,王室兴佛达到顶点。僧人参加吐蕃政治,大小朝政由佛教上层人物决定。行政制度也以佛教经律为准则。还规定了七户百姓供养一个僧人的政策,对于侮慢佛、法、僧“三宝”的人,处以重刑。赤祖德赞极度崇佛引起了本教势力的不满,公元836年本教贵族乘赤祖德赞酒醉而缢杀之,并拥立达玛上台执政。达玛在位五年,大事灭佛,佛教尤其是显宗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只是密宗因采取秘密单传,还一直流传下来。达玛灭佛标志着“前弘期”的终结。

达玛执政期间,连年风霜成灾,水旱交作,瘟疫蔓延,在奴隶起义的冲击下,吐蕃王朝土崩瓦解了。随后达玛子孙各据一方,各自为政,建立封建农奴制统治。后来各地封建领主又逐渐重新扶植佛教来为自身的统治服务,这样,在10世纪末叶,佛教又分别从上路(阿里)和下路(多康)传回卫藏地区,西藏佛教再度复兴,进入了“后弘期”。此后,在不同封建领主掌握下的佛教势力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各派的修行方式、传承世系不同,彼此各树一帜。最早形成的是宁玛派,其次是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以及影响最为深远的格鲁派等。下面简要介绍其中一些最重要的教派。

二、宁玛派、萨迦派和噶举派

(一)宁玛派(红教)

“前弘期”印度僧人莲花生应邀来西藏传授密咒,后形成密教一派。当时并没有派名。“后弘期”佛教其他派别形成后,称之为“宁玛派”。“宁玛”有“古”和“旧”两个意思。所谓“古”是指这一派的教法是从公元8世纪莲花生大师传下来的,比其他教派要早300年左右;所谓“旧”是指此派以宣传吐蕃时期所译的旧密咒为主。宁玛派就是奉莲花生为祖师,宗信旧密咒,与当时奉行“新法”的其他教派不同的教派。因此派僧人戴红帽子,故俗称为“红教”。宁玛派的特点是,不重戒律,专持密咒。以弘传无上瑜伽部密法为“解脱”、“成佛”之道。此派发展比较分散,与地方实力集团关系不太密切。但后来在清初五世达赖喇嘛的支持下,一度达到极盛。

(二)萨迦派(花教)

“萨迦”是地名,即今后藏日喀则萨迦县,同时也是喇嘛教寺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因在白色土地上建立的寺庙,故名萨迦寺。创始人宫曲赞普(1034—1102)从卓弥译师习新密咒,于1073年在后藏萨迦地方建寺传教,称“萨迦教”。又因此派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持菩萨的红、白、黑三色条纹,俗称为“花教”。萨迦寺主一直由宫曲赞普一家世代相传。此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能再接近女人。其教义是强调抛掉一切“恶业”,苦修苦行,悟解人身和宇宙万物都非实有,这样就可以断除一切烦恼,真正领悟佛法,获得佛教智慧,达到涅槃境界。此派在元朝时势力极盛,第五代祖师八思巴(1235—1280)曾为元世祖忽必烈灌顶,被尊为“帝师”。他还创制蒙古文字,被封为“大宝法王”,后又被任命为西藏法王兼藏王,统辖西藏政教大权,由此正式开创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元末,萨迦派的地位为噶举派所取代,仅保留了萨迦地方的政教权力。

(三)噶举派(白教)

“噶”,藏语是口授,即师长的言教的意思。“举”,藏语意为密法的传承。因最重视师长的亲语教授和传承,故称“噶举派”。又因该派僧人身着白色裙子和衬衣,故俗称“白教”。11世纪时,由玛尔巴(1012—1097)创立。他曾三次亲赴印度学习密法,自谓证得“万有一味”的境界。后由弟子米拉日巴继承,再传达薄拉结,融合噶当派(噶当派:“噶”,藏语意为佛语。“当”,藏语意为教授、教诫。认为一切佛语都是指导信徒修行的成命,故名。西藏“后弘期”佛教初期,学密法的轻显教,重戒律的反密法,教法修持次第十分混乱,显教、密法、律学分歧很大。阿里王为此迎请印度僧人阿底峡入藏弘法。阿底峡作《菩提道灯论》,阐明显密教义的一致和修行应遵循的次第,并到西藏各地传法。阿底峡弟子仲敦巴(1005—1064)建热振寺为根本道场,宣扬阿底峡所传教义,后形成一个派别,在十二三世纪时传播甚广,后并入格鲁派。)教义,成为很有势力的重要教派。此派教义主要是继承印度佛教大乘中观月称派的学说,重在以经教证性空,也就是修持时把“心”专注于一境,然后观察安于一境的“心”是在身内还是身外,若能发现无处可寻,就能明白“心”并非实有,而是空的,也就是达到所谓“空智解脱合一”的境界。此派支系众多,其中帕木竹巴、噶玛巴等支系的上层曾先后受元明两代王朝的敕封,继萨迦派执掌西藏地区的政权。由于派系众多,酿成长期的互相争夺,造成西藏地方的混乱局势。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固始汗进藏,尽取前后藏政权,噶举派失去政治势力。清代格鲁派得势,噶举派中仅止贡、主巴、噶玛、达珑四支系尚保有一定的宗教势力。

三、格鲁派(黄教)

“格鲁”,是藏语善规的意思,因表示该派教义最为完善,故名格鲁派。也因该派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建立,故称“新噶当派”。又因该派创始人宗喀巴创建和常住嘎登寺弘法传教,还称“嘎登派”。还因该派以甘丹寺为主寺,也称“甘丹派”。该派喇嘛戴黄帽,又俗称“黄教”。格鲁派是西藏喇嘛教中最大、最有实权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教派。

15世纪初,宗喀巴(1357—1419)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对其他教派进行改革后而创立了格鲁派。宗喀巴原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巴”是藏语的语尾之一。宗喀巴原意是宗喀地方的人。宗喀巴的父亲元末官“达鲁花赤”,信奉佛教。宗喀巴7岁时从著名喇嘛敦珠仁钦出家,学习各种教法10年。16岁前往西藏进一步深造。在前后藏各地投师求法,研习各派显密经论,造诣颇深,他针对当时喇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等腐败情况,进行了改革。他囊括佛典,网罗众家,并确定以佛教大乘中观月称一派为正宗,主张以“中观见”为中心,宣扬:由于自性空,才能缘起有;因好是缘起有,所以自性空。由此生死涅槃乃至一切万有都是假“名”而立,都是非有非无的。他撰《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著作,阐明显教密法两宗修行次第,提倡学行并举,显密并重,僧众严格恪守戒律,僧人不娶妻,禁饮酒,戒杀生。他规定了一套严密的寺院组织系统、僧人学经程序和考试、升迁制度(格鲁派提倡显密兼修,先显后密。作为一个学僧要完成显密二宗的全过程,必须

先入显宗“扎仓”(经学院),编入预备班,称为“贝恰瓦”,意为读书人。贝恰瓦先在导师指导下学习一些最基本的佛学知识,然后由导师推荐升入正班。学僧按年资逐年升级。

哲蚌寺有15级,色拉寺、甘丹寺有13级。升到最高一班时,经导师推荐和本人申请获准后,有资格参加格西学位的考试。考取格西学位后即完成显宗方面的修习,然后升入上下密院,进修密宗道,主要内容是密集、胜乐、大威德三金刚以及其他一些次要的金刚和护法神修法。这也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形成喇嘛的不同等级。他自己和徒众着割截衣,擎钵持杖,清净少欲。因以往持律僧侣都戴黄帽子,宗喀巴也改戴黄帽,形成了一代宗风。管辖卫藏大部地区的帕木竹巴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扎巴坚参等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资助宗喀巴于拉萨创办和主持大祈愿会(即传召大会),并为他兴建甘丹寺,推动了格鲁派的形成。

宗喀巴弟子很多,他去世后,格鲁派势力继续扩大,修建了哲蚌、色拉、扎什伦布等寺院。由于禁止喇嘛娶妻,为了解决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格鲁派采用以灵魂转世说和寺庙经济利益相结合为基础的活佛转世相承的办法。1546年格鲁派大本营哲蚌寺首席主持人根登嘉措去世,上层当权喇嘛从前藏堆龙地区找来出身于吐蕃老贵族玛氏家族、年仅三岁的锁南嘉措,迎至哲蚌寺坐床,作为根登嘉措的转世灵童,继承寺主职位,为格鲁派寺庙集团的继承首领。为了对抗敌对教派的排斥,该派还联络移牧到青南地区的蒙古族军事力量,并向青海、蒙古地区传法。1578年,锁南嘉措和著名的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首领俺答汗在青海会见,后者尊称他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圣识一切”,汉语,谓学识渊博,无所不知;“瓦齐尔达喇”,梵文,意为金刚菩萨,表示坚强不朽;“达赖”,蒙语,意为大海;“喇嘛”,藏语,意为上师。意思是无所不知的坚强的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高僧。后来,格鲁派寺庙集团便按此称号追认宗喀巴的最末一个弟子根敦朱巴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根登嘉措为第二世达赖喇嘛,锁南嘉措为第三世达赖喇嘛。1642年,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在戒师、扎什伦布寺主罗桑却吉坚赞的襄助下,凭借青海蒙古固始汗的兵力,一举消灭了噶举派的藏巴汗,建立格鲁派“政教合一”的地方封建政权。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达赖喇嘛亲赴北京朝觐,次年受清廷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取得藏蒙佛教各派总首领的称号,并确立了达赖喇嘛系统在西藏的政教地位。此后历世达赖喇嘛转世,必经中央册封,成为定制。1645年,固始汗为分散五世达赖喇嘛的政教权力,赠给五世达赖的戒师罗桑却吉坚赞以“班禅博克多”的尊号。“班”,梵语,意为“精通五明的学者”;“禅”,藏语,意为“大”;“博克多”,蒙语,意为智勇兼备的人物。意思是学识渊博的智勇兼备的伟人。永驻扎什伦布寺。罗桑却吉坚赞去世后,五世达赖为他也选定“转世灵童”罗桑意希,建立了格鲁教的另一个转世系统。罗桑却吉坚赞被称为班禅四世,前三世是追认的,罗桑意希为班禅五世。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清朝中央政府册封班禅五世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额尔德尼的地位。“额尔德尼”,满语,意为珍宝。“班禅额尔德尼”,意是智勇双全的珍贵的大学者。从此,达赖和班禅成为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代代相传,同为格鲁派教主。在清王朝的大力支持下,格鲁教成为喇嘛教的正统派和西藏地方执政的教派,并在蒙藏地区广泛流行。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朝改革西藏政治制度,废原封郡王,设置驻藏大臣,并授予七世达赖政治权力,建立噶厦(噶厦:藏语,意为“发布命令的机关”,即原西藏地方政府。),由噶伦(噶伦:藏语,原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员。依清官制为三品,职权甚重。)四人(一僧三俗)主持噶厦,秉承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的意旨,共同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遂成定制。由此格鲁派寺庙僧侣统治集团和世俗贵族联合统治西藏的典型的“政教合一”制度,更臻于完备,一直延续到1959年解散。

同类推荐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热门推荐
  • 重生名媛望族

    重生名媛望族

    “当初我已放弃和他的婚约,你大可嫁他为妻,为何还要毁我清白?!”“怨只怨妹妹这绝世的才貌,夫君满心都是你,若你嫁于旁人,夫君还不得记挂妹妹一生一世?毁你清白,令你不得不委身做妾,从此你再非夫君心心念念的那清傲首辅嫡女,只能是呼之则来挥之即去的贱妾!呵呵,只有这样姐姐才能将你从夫君心里连根拔除,你腾出位置,姐姐才能占据他的心啊…”“武安侯,呵,这男人已是我用废用厌了的,姐姐稀罕扔给你便是!”她读万卷书却忘了温和是为掩盖深埋的算计和阴谋;慈爱也可以是放纵、放任,娇宠无度更可以是教唆谋害;良善的外表下居然可以隐藏着怨毒、嫉恨的心!本是首辅嫡亲孙女,是皇帝御口盛赞的清贵名媛,然命途多舛,父母早亡,一朝祖父过世,十岁贵女携幼弟寄养族中,自此明珠投暗…幼弟被害,家产归族,成为绝户孤女他们却还不放过!谋夺了她指腹为婚的夫婿,却依旧要毁她清白,清贵名媛竟成侯门妾室,恨恨恨!此仇不报意难平,贱妾之身翻手间竟令鼎盛侯门一夜灭门却也葬送了卿卿性命。闭眼睁眼间竟得重生,回到六年前。都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她既得之,不求凤鸣九天,只愿今生再无悔!重生复仇种田文,素素出品,质量保证,收藏个呗。推荐素素另外三个完结文《侯门嫡女》同是复仇重生田文。她,性情如火,冲动易怒,不善言辞,不懂宅斗,痴恋与他,却终落得休弃出府。慈爱的父亲,良善的继母,友善的妹妹,却原来都是假象,识人不清使得她终含恨而亡。软榻上,一对半裸男女正动作激烈地纠缠着,难舍难分。她,只身噩梦,眼看着痴慕的夫君和自己钟爱的妹妹纠缠在一起,呆若雷击。质问与他,却只得一份休书!被害身亡,幸得重生,这一生,她不要再做受人摆布的木偶,不要再为任何男人放弃自我!所有害她的人,欠她的人,她势要亲手讨回!“慧安,和我在一起吧,做我的妻…”求你了!当他抱着她说出这样的话,她却只冷冷一笑,慢慢扯开他环抱着的双臂。“秦王殿下,您听清楚,对你,我无法生爱,不论如何,我不会和你在一起!”“大姐姐,不,凤阳侯,求求你帮帮我们吧,以后做牛做马我定会还您的恩情,求求你了…”当那个曾经折辱她的女人跪在面前哀求祈怜时,她只淡漠一瞥,“抱歉,我对养虎为猖,助纣为虐一点兴趣都没有,你找错人了!”《江山如画,红颜堪夸》《云倾天阙》
  • 大自然的日历

    大自然的日历

    《大自然的日历》以春、夏、秋、冬为章节,记录了普里什文深入古老的俄罗斯北方森林里的故事。他远足大地,出入森林,把融入自然作为“开启文学的钥匙”。本书将人与自然的爱与善化为诗意和哲理融入本书,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不可多得的自然佳作。
  •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商海博弈必读胡雪岩,官商策略,商战权谋打造一代红顶商人;为人处世须学曾国藩,内圣外王,传统智慧成就一代中兴名臣。为官经商、创业投资、突破困局、持家教子……让我们在曾国藩、胡雪岩的传奇人生中找到最传统的中国式智慧。
  • 盛世情侠:天长地久

    盛世情侠:天长地久

    其貌不扬的小女子爱上天下最帅最帅的大帅哥时,她最终能得尝心愿成为帅哥的最爱吗?冷艳绝美的冰山美人屡次被她称之为靠不住的男人不顾性命地救助,她会爱上他吗?超越情理伦常之外的爱情,是否能在世俗中生存?究竟是彼此相爱还是彼此折磨?是幸福还是痛苦?是放手还是紧紧抓牢?誓言真的能天长地久吗?天长地久真的能化作忘情水吗?冷面无情的冰雪堡主,跨越生死再世为人却消失了最最珍贵的记忆,除了仇恨,不曾有爱,他还能找回他的挚爱吗?阳光灿烂的无忧岛主,历经沧海桑田几度风雨却依然难舍旧日爱人,当爱再起,痛定思痛,他还能摆脱阴翳重获新生吗?女儿如花,女儿如梦,女儿如酒,最美莫过梨花带雨中展颜一笑。一切爱恨,一切痴怨,尽在《天长地久》中。
  • 欢喜皇后

    欢喜皇后

    她,只是一个遭人白眼的小妾生的女儿,可却对人生充满希望乐观向上,为了保护娘亲不受伤害,她甘心替逃婚的大姐出嫁,只不过,这要嫁的对象还真不是普通的人啊,不过,只要娘亲过得好,她才不管对方是谁呢......他,是堂堂的一国之君,闲来无事出宫溜达遇见了一个美人儿,得知她的身份后下旨诏她入宫,在洞房花烛之时才发现此美人却非彼美人也......真是岂有此理,连皇上都敢欺骗,他这个受害者还没来得及发火,却被她的巧舌如簧辩得哑口无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左宗棠究竟多彪悍

    左宗棠究竟多彪悍

    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年步入仕途,被人们誉为“再世诸葛亮”。他究竟有多彪悍?可以在战场上无所畏惧,青年时期怀才不遇,在官场上官运亨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对抗太平天国、收复边疆,他出生于晚清动乱年代,成为了晚清第一重臣
  • 重生之悍妻

    重生之悍妻

    从末世而来的兵团教官玉小小,穿成嫡长公主的第一天,就把自己嫁给了蒙冤入狱,身受酷刑,处于人生最低谷的少年将军顾星朗。从此以后,一个只会吃饭睡觉打丧尸的末世彪悍女,一个忠君爱国,冷峻寡言的骁勇将军,宿命一般的走到了一起。国家弱小,强敌在侧,朝堂之上有昏君奸妃佞臣,朝堂之下民不聊生,面对如此境地,顾将军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重振朝纲,让这个天下国泰民安,可他的公主妻却说,你这个愿意太宏伟,不可能完成,我们去一统天下好了!顾将军只能……如何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好公主,玉小小坚定的认为,能宠爱自己驸马的公主,就是好公主!
  • 爱你,是我的地老天荒

    爱你,是我的地老天荒

    【全文完】“老公,是你说的只要我喜欢的都尽管带回家,包包,衣服,化妆品...喏,还有一个帅哥!”盛世掀桌,是谁说的,娶了她,她就是他的独家玩具,无人敢碰。事实证明,不把他放在眼里的人不只是顾阑珊:“先生,这是快递给顾小姐的玫瑰花,请签收。”“少爷,一个男人站在楼下给太太唱了一夜情歌。”本书已出版,出版名为《爱你,是我的地老天荒》,当当网,淘宝都有卖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庶女的嫡妻之路

    庶女的嫡妻之路

    穿越成为庶女,爹爹不亲,嫡母不爱,嫡姐、庶姐也都明争暗斗。什么?还让她嫁给那个风流成性,无所事事的逍遥王爷,成为生孩子的工具?心死出嫁,却发现一切都与她想的不同,无用王爷还是深情亲王?从此手握两府大权,看一个身份低微的庶女如何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