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以指”四句:这是针对公孙龙《指物论》的观点而发的。公孙龙《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前一个“指”为一个概念所转化而来的事物,又称“物指”;后一个“指”为观念自身。前者是具体的,后者是抽象的。喻:晓喻,说明。②“天地”二句:一指、一马都是代表天地万物共同性的一般概念。意谓从相同的观点来看,天地万物都有它们的共同性。③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指事物皆无个性,皆无质的规定性,肯定有肯定的道理,否定有否定的道理。④莛:草茎。楹:厅堂前面的柱子。草、楹在这里分别代表物的大小。⑤厉:病癞,借指丑女。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⑥恢恑憰怪:千奇百怪的异状。恢,通“诙”,诙谐。恑,通“诡”,狡猾。憰,通“谲”,欺诈。⑦道通为一:从道的角度来看都是一样的。
译文用指的概念来说明具体的指不是指,不如用不是指的概念来说明一般的指不是具体的指。用马的概念来说明具体的马不是马,不如用不是马的概念来说明一般的马不是具体的马。其实天地之大就是一指,万物千差万别不过就是一马。
肯定自有肯定的道理,否定自有否定的道理。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怎样才算对的?对的就是对的;怎样算是不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怎样算是肯定?肯定就是肯定;怎样算是否定?否定就是否定。万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据,万物各有其合理性,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对的,没有什么事务是不可肯定的。所以举凡草茎和大柱子,生癞的丑女和美貌的西施,以及一切千奇百怪的事物,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齐一而无区别的。
诵读星级★★
原文其分也,成也①;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②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③。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④。适得而几矣⑤。因是已⑥,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jū)公赋(xù)⑦,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⑧,是之谓两行⑨。
注释①成:组成,组合,成器。②复:又。③为是:因此。不用:指不用成毁的观点看问题。寓诸庸:托付于循环往复的变化。寓,托付,寄托。诸,之于。庸,常。④得:自得,满意。⑤几:接近。⑥因是已:因为这样。⑦狙公:养猴人。狙,猕猴。赋:施予,给予。芧:橡子。⑧和:调和。休:休息,引申为无为。天钧:自然调和,自然均齐。⑨两行:任由是与非两方面各自发展,意即任之“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而最后“复通为一”(曹础基说)。
译文事物总体的分散就是众体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又是旧事物的损毁。其实一切事物没有成与毁的分别,一切事物终归都是一样的。只有通达的人才通晓万物齐一的道理,因此不用成或毁的观点看问题,而托付于循环往复的观点看问题。按循环往复的变化行事,就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也就无所不通;无所不通,就无所不得。达到无所不得的也就差不多了。听任自然吧,把万物看成齐一而不去了解它的所以然,这就叫作道。(辩者们)竭尽心智去追求万物齐一的道理,却不知万物本来的同一性,这就叫作“朝三”。什么叫“朝三”呢?养猕猴的老人在分给猕猴橡子时说:“早晨三升而晚上四升。”所有的猴子都非常愤怒。老人又说:“那么就早晨四升而晚上三升吧。”所有的猴子都非常高兴。名和实都没有改变,而却使猴子喜怒不同,这就是顺应猴子的心理作用罢了。所以圣人调和是非而不去争论,这就是让是与非两方面各自发展。
诵读星级★★
原文古之人,其知(zhì)有所至矣①。恶乎至?有以为未始②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③。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④,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⑤;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⑥,惠子之据梧也⑦,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⑧,故载之末年⑨。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gǔ)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注释①知:指认识。有所至:达到最高境界。②未始:未曾。③封:界域,界限。④爱:私,偏爱,与公相对。成:全,成功。⑤故:则。昭氏:姓昭名文,郑人,鼓琴:弹奏琴瑟。⑥师旷:晋人,姓师,名旷,字子野,春秋时著名音乐家,是晋平公的乐师。枝策:持杖以击节,即打拍子。⑦惠子:惠施。据:依靠。梧:梧桐树。⑧几:接近。盛:最强。⑨载之末年:终生从事于此(林希逸说)。载,从事。末年,晚年,终身。⑩坚白:指惠施的“离坚白”的观点。昧:愚昧不明。是说坚白论不足以明道,只益于暗昧。终:终生。其子:指昭文的儿子。一说惠施之子,或昭文、师旷、惠施三人之子,实误。纶:琴弦。滑疑之耀:迷乱人心,能言善辩,以能乱是非异同的言论炫耀于世。滑,迷乱。疑,通“稽”,同的意思。耀,炫耀。图:革除,不用。
译文古时候的真人,他们的认识达到了最高境界。这个最高境界在哪里呢?他们认为宇宙形成之初,不曾有任何东西存在,这个认识是最高的,尽善尽美的,无以复加的。其次,则认为宇宙开始有了万物时,万物之间是没有分别界限的。再次,认为有了分别的界限,但未曾有是非之别。是非观念明显了,大道也就因此而亏损了。大道之所以亏损,是因为私爱观念的形成。果真有所谓成就和亏损呢?还是果真没有成就和亏损吗?有成就和亏损,犹如昭文的弹琴;没有成就和亏损,犹如昭文不弹琴。昭文弹琴,师旷指挥,惠施倚靠着梧桐树的辩论,这三位先生的认识和才智接近最高境界了,他们都以所从事的事业而终身。正因为他们各有所好,而炫异于别人,又想让别人领悟他们这些喜好。别人不想弄明白的东西而硬让别人去弄明白,因此(惠子)抱着坚白论的糊涂理论而度过一生。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的鼓琴事业,一辈子都没有什么成就。如果说这就是所谓成就的话,那么像我这样的也算有成就了。如果说这不可以称为成就的话,那么任何人和我都不能算是有成就。所以,那些混淆是非迷乱世人的夸耀,都是圣人所摒弃的。因此圣人不用这种言论,而是把认识寄寓于各物自身的功分上,这就叫作心地如镜地反映事物。
诵读星级★
原文今且有言于此①,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②,有未始有始也者③,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④;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⑤,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⑥。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⑦,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⑧,而大(tài)山⑨为小;莫寿于殇(shāng)子⑩,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注释①且:姑且,假设。有言于此:即请尝言之。尝言,指的是“有始也者”至“万物与我为一”。②有始也者:宇宙有个开始。③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曾开始的开始。④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更有未曾开始寻“未曾开始”的开始。指天地开始以前之再前(蒋锡昌说)。⑤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曾有“无”的“无”。⑥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更有未曾有那“未曾有”‘无’的“无”。⑦谓:说。⑧秋豪:秋天鸟兽新换的毫毛,比喻极细小的事物。豪,通“毫”。⑨大山:即泰山。大,通“太”,泰。⑩殇子:夭折的婴儿。比喻极短的生命。“天地”二句:天地万物都和我们同生于无,都与我同为一体。一,一体。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即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观点。巧历:精于计算的人。历,历数,计算。不能得:不能算尽这个数。“无适焉”二句:没有必要再如此推算下去了,还是顺应自然吧。是,指自然。
译文现在姑且在这里发表些议论,不知道这些议论与其他人的议论是相同呢,还是不相同呢?相同也好,不同也好,既然都是议论,也就是同一类了,那也就与其他人的议论没有什么差别了。虽然如此,还是请允许我说说清楚:宇宙有它的开始,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更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有它的有,有它的无,更有它未曾有无的无,更有它未曾有无未曾有无的无。顷刻间产生了有和无,然而却不知道这个有无果真是有,果真是无。现在我发表了这些议论,然而却不知道果真说了这些话呢,还是果真没说过这些话呢?
天下没有比秋天鸟兽毫毛的末端更大的东西,而泰山是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婴儿更长寿的,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万物都和我们同生于无,都与我同为一体。既然已经说过合为一体了,还能再说什么呢?既然已经说了与万物一体了,又怎能说没有说什么呢?万物一体的存在加上我所说的言论就成为二,二再加上一就成三,从此往下推算,最高明的数学家也不能得出最后的答案,何况一般的人呢?所以从无到有,以至于推出三来,何况从有到有的推算呢?不要再往下推算了,还是顺应自然算了。
诵读星级★★
原文夫道未始有封①,言未始有常②,为是而有畛(zhěn)也③。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④,此之谓八德⑤。六合⑥之外,圣人存而不论⑦;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⑧。春秋经世先王之志⑨,圣人议而不辩。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qiān),大勇不忮(zhì)。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无弃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注释①道未始有封:道未曾有界限,道无所不在。封,界限。②言未始有常:言论未曾有定论。常,定准,定论。③为是:指上文说的“自无适有”者。畛:田间的小路。引申指界限。④“有左有右”四句:这是儒墨所争论的八种是非。⑤八德:八种事。⑥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⑦圣人:这里指道家的圣人,而非指儒家的圣人。亦即《逍遥游》中“圣人无名”的圣人,指道德智能极高的人。存而不论:只观察而不考核是哪一类,因为六合之外是混而为一的,无法考核。⑧论而不议:考核其类,而不议论它是否合宜。⑨《春秋》:指史书。经世:治理社会。先王之志:先王治世的记载。志,记载。⑩议而不辩:只议其义而不辩其辞。怀:藏在心里,不欲人知。众人:指善于争辩的儒墨名法诸家。相示:互相夸耀自胜,显示其才智。辩也者,有不见也:善于争辩的人都是只见其是而不见其非的。称:声扬,声张。大道不称,即老子所说的“道隐无名”。大辩不言:即老子的“善言不辩”。大仁不仁:大仁是没有偏爱的。与老子“天地不仁”和《庚桑楚篇》中“圣仁无亲”意义相同。嗛:通“谦”,谦逊。忮:伤害。昭:彰明,显扬。不及:达不到。仁常:常仁。不成:不周。不信:不实,不真实。五者无弃而几向方矣:原作“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据《淮南子》引文改。天府:自然的府库。实指心灵,形容心灵涵容量的广大。酌:酌酒,引申为取用。葆光:隐蔽光明,使之光而不明,与上文“滑疑之耀”正相反。
译文大道从来是没有界限的,言论从来是没有定准的,因为有了从无到有,才有了差别的界限。请允许我谈一谈它们的区别界限:有左,有右,有伦常,有法度,有分别,有辩论,有竞言,有争执,这是界限的八种表现。天地以外的事,圣人置而不论;天地以内的事,圣人只论说而不评议。《春秋》是先王治理天下的记录,圣人只评议而不争辩。
所以说,有分别的,就有不分别的;有可以争辩的,就有不可以争辩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圣人把观点藏在心中不让别人知道,众人却争辩不休而相互夸耀以自胜。所以说善于争辩的人,都是只见其是而不见其非的。大道是用不着声扬的,大辩是不用言说的,大仁人是无所偏爱的,大廉是不谦让的,大勇是不伤害人的。道若显示彰明就不是道,言有争辩就有所达不到的,仁有常爱就有不周,廉洁到极清白就不真实,勇到害人逆物就不会取得成功。这五者都能存于心中,那就差不多接近于道了。所以,一个人能止于他所不知的境地,就是极点了。谁能知道不用语言的辩论,不用声扬的大道呢?如果有谁能知道这一点,这就称得上是天然的府库了。这种府库,无论注入多少东西都不会盈满,无论取出多少东西也不会枯竭,不知道它的源流来自何处,这就叫作潜藏的光明。
诵读星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