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寓言十九①,重(zhòng)言十七②,卮(zhī)言日出③,和以天倪④。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⑤。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⑥,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⑦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⑧,是为耆艾⑨。年先矣⑩,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wū)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注释①寓言:寄托寓意的话,如各篇中诸多人物的对话皆为寓言。十九:十分之九。②重言:借重先哲时贤的言论。十七:十分之七。③卮言:没有成见的言论。日出:随时出现,天天出现。④和:合。天倪:自然的分际。⑤藉:通“借”。外:他人,别人。⑥应:赞同。⑦为:则。⑧已言:指止息争辩之言。已,止也。⑨耆艾:六十为耆,五十为艾,泛指老年人。⑩年先:年长。经纬本来:指经纬天下的才德学识。以期年耆:指徒称年长,其知识不能与他的年龄相合。无人道:不能尽其为人之道。陈人:老朽的人。曼衍:散漫流行。穷年:尽年,终其天年。不言则齐:不说话就齐一而无是非。齐与言不齐:指本来没有差别的,加上了主观成见的言论便不齐了。言无言:发出没有主观成见的言论。有自:有所由来,有它的原因。恶乎:怎么。久:恒。种:种子。形:形式、形态。相禅:相传接。始卒:始终,首尾。伦:端倪。天均:自然均调。
译文寓意之言占十分之九,借重先哲时贤之言十分之七,没有成见的言论日出不穷,合乎自然的分际。
寓意之言十分之九,是借别人的话来论说。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父亲称赞儿子,不如让别人称赞更可信服;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别人的过错。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应和,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反驳;同于自己的意见就肯定它,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就否定它。
借重先哲时贤之言十分之七,是为了止息争辩,因为这是年长者的言论。年龄虽长,而没有经纬天下的才德学识,就不能算是年长于人。做人而没有才德学识,就没有做人之道;做人没有做人之道,那就叫作老朽之人。
没有成见之言日出不穷,合于自然的分际,因此散漫流行,因而能享尽天年。人不发表言论则物理自然齐同,本来齐同的加上了主观的言论就不齐同了,主观言论加在齐同的真相上便不齐同了,所以说要发表无主观成见的言论。发表无主观成见的言论,就是终身在说话,却像没有说话一样;即使终身不说话,却也未尝不在说话。可有它可的原因,不可有它不可的原因;对有它对的原因,不对有它不对的原因。怎样才算对的?对的就是对的。怎样算是不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怎样去肯定?肯定那些应当肯定的。怎样去否定?否定那应当否定的。万物本来就有对,万物本来就有肯定,没有什么事物不对,没有什么事物不可肯定。要不是无成见之言日出不穷,合于自然的分际,怎么能维持长久呢!万物皆由种子变化而来,以不同的形态相传接,首尾相接像个圆环一样,找不着端倪,这就叫作自然均调的变化。自然均调的变化,就是自然的分际。
诵读星级★★
原文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①,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②。”
庄子曰:“孔子谢之矣③,而其未之尝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④,复灵以生⑤。鸣而当(dàng)律⑥,言而当法⑦。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⑧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wù)立⑨,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⑩!”
注释①六十化:六十次变化,六十次修善。②勤志:励志。服知:役使心智。服,用也。知,通“智”。③谢:弃绝。之:指励志用智的形迹。④大本:指天道。⑤复灵以生:恢复灵性,以全生理。⑥鸣:声。而:通“则”。当:符合。律:乐律。⑦法:礼法。⑧直:只是。⑨蘁:违逆。⑩彼:指孔子。
译文庄子对惠子说:“孔子六十年中有六十次改善自己的德行,开始时所肯定的,后来又否定它,很难说今天认为对的,就不是五十九岁时认为是不对的。”
惠子说:“孔子励志用智啊。”
庄子说:“孔子已经弃绝用智了,他未尝多言。孔子曾说,‘人的才智是禀受于天的,人要做的就是恢复灵性以全生理。发出声音应当符合乐律,发表言论应当符合礼法,利义摆在面前,而好恶是非的辨别,只不过是服人之口罢了。要使人心服而不敢违逆,这样才算确立了天下的定则。’算了吧,算了吧!我还赶不上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