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膏肓:中医学中人体部位的名称。膏指心下部分,肓指心脏和横隔膜之间。旧说膏与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来用“病入膏肓”指病情非常严重,已没有办法医治。②采薪之忧:采薪:打柴。不能承受劳累去砍柴的忧虑。河鱼之患:腹泻。因为鱼腐烂是从内至外,故用河鱼之患指腹泻。③瘳:病愈。④笃:病沉重。
译文病已经很严重了,叫作病在膏肓,表示不会好了;平安无事称为无恙。采薪之忧,是自称有病的谦辞。河鱼之患,是指腹泻。可以勿药,是为别人病将痊愈而高兴;厥疾勿瘳,是说病得很重。
原文疟不病君子①,病君子正为疟耳;卜所以决疑,既不疑复何卜哉?谢安梦鸡②而疾不起,因太岁之在酉;楚王吞蛭③而疾乃痊,因厚德之及人。将属纩(kuàng)④,将易箦(zé)⑤,皆言人之将死;作古人,登鬼箓⑥,皆言人之已亡。
注释①疟不病君子:晋朝有一小儿为父亲买治疟疾的药,店主问他:“你父亲是有品德的君子,怎么会得疟疾呢?”小儿说:“正因为它让君子患病,所以才叫疟疾。”②谢安梦鸡:晋代谢安梦见乘坐桓温的车子走了十六里,看见一只白鸡就停下来了,不知何意。后来谢安接替桓温任宰相,过了十六年忽然得病,谢安才悟到:“原来十六里意味着十六年,见到白鸡而停止,意味着酉年,我将一病不起了。”不久果然病死。③楚王吞蛭:楚王吃饭时吃出一条水蛭来,想吐掉又怕厨师因此获罪,就勉强吞进去而得病。令尹知道其中的缘由,就对楚王说:“大王有这样的德行,此病不会有什么伤害。”后来果然好了。④属纩:将棉放在人鼻下,检查是否断气。属,放置。纩,新丝或棉絮。⑤易箦:换下竹席。箦,竹席。⑥箓:簿籍。
译文疟疾不会病君子,病到君子还真算是疟疾了;占卜是为了解决疑惑的事,既然没有疑问又何必占卜呢?谢安病中忽记梦行路遇鸡而停止,悟到太岁在酉年病必不起;楚惠王待人有厚德,虽然呑吃了蛭而生病,但不久便痊愈了。将属纩、将易箦都是人将死亡的意思;登鬼录和作古都是指人已经死亡了。
原文亲死则丁忧①,居丧则读礼②。在床谓之尸,在棺谓之柩(jiù)③。报孝书曰讣④,慰孝子曰唁(yàn)⑤。往吊曰匍匐,庐墓曰倚庐⑥。寝苫(shān)⑦枕块,哀父母之在土;节哀顺变,劝孝子之惜身。
注释①丁忧:遭遇忧伤,指居丧。②读礼:《礼记》中载:死者未葬时读葬礼,既葬则读祭礼。③柩:装了尸体的棺材。④讣:报丧的文告。⑤唁:慰问死者家属。⑥倚庐:古代在父母墓边搭小屋居住以守墓,称为倚庐。⑦苫: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
译文父母亲去世可说丁忧,居丧时应当读礼又叫守制。人死后停于灵床称为尸,已盛入棺材叫作柩。到亲友家去报丧叫作讣,到丧家去慰孝叫作唁。爬着去祭奠叫匍匐,孝子在父母墓边搭小屋居住叫倚庐。寝苫枕块是说哀痛父母的弃养逝世;节哀顺变是吊唁者劝慰丧家节制哀思、顺应变故、爱惜身体的话语。
原文男子死,曰寿终正寝,女人死,曰寿终内寝。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童子死曰殇(shāng)。自谦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自言父死曰失怙(hù)①,母死曰失恃(shì)②,父母俱死曰失怙恃。
注释①怙:仰仗。②恃:依靠。
译文古代男子将要死时,就移到正厅东首,以候气绝,叫寿终正寝;如果是女子仍然躺在内室,叫寿终内寝。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人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童子死叫殇。父亲死了自己谦称孤子,母亲死了自谦为哀子,父母俱亡自称为孤哀子;自言父亲去世说失怙,母亲去世说失恃,父母皆不在则说失怙恃。
原文父死何谓考?考者成也,已成事业也;母死何谓妣(bǐ)?妣者媲(pì)①也,克媲父美也。百日内曰泣血,百日外曰稽颡(sǎng)②。期(jī)年曰小祥,两期曰大祥。不缉曰斩衰(cuī)③,缉之曰齐(zī)衰,论丧之有轻重;九月为大功,五月为小功,言服之有等伦。
注释①媲 :并,比。②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颡,额,脑门儿。③衰: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
译文称呼已去世的父亲为考,因为考有成就的意思,取父亲创业有成之义;称呼已去世的母亲为妣,因为妣通媲,是说母亲能媲美父亲的德行事业。父母去世后百日之内自言泣血,百日之外称稽颡。父母去世的周年祭礼叫作小祥,两周年的祭礼称为大祥。孝服不缝边的谓之斩衰,缝边的叫作齐衰,这是表示丧礼有轻重的等级。大功穿九个月的丧服,小功穿五个月的丧服,亲疏不同所穿丧服及丧期也有不同。
原文三月之服曰缌(sī)麻,三年将满曰(dàn)礼①。孙承祖服,嫡孙杖期;长子已死,嫡孙承重。死者之器曰明器,待以神明之道;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
译文五服中最轻的是穿三个月的缌麻,自父母去世后满二十七个月,要举行除丧服的禫礼,整个丧礼自此完成。孙子为祖父母服丧,嫡孙执杖,服一年期;如果长子已死,嫡长孙要承受丧祭和宗庙的重任,服丧三年。死者随葬的器物叫作明器,含有明鬼神之幽的意思;孝子所执之杖称为哀杖,为的是要扶持因丧亲而哀痛衰弱的身体。
原文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以财物助丧家,谓之赙(fù);以车马助丧家,谓之赗(fèng);以衣殓(liàn)死者之身,谓之(suì);以玉实死者之口,谓之。
译文父亲的节操在外面,所以父死时哀杖就用竹子做成;母亲的节操在里面,所以母死时哀杖就用桐木做成。送财物给丧家叫作赙,赠丧家以车马等送丧之物称为赗。为尸体穿衣下棺谓之襚,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叫作琀。
原文送丧曰执绋(fú)①,出柩曰驾(ér)②。吉地曰牛眠地,筑坟曰马鬣封③。墓前石人,原名翁仲;柩前功布,今曰铭旌④。挽歌始于田横⑤,墓志创于傅奕(yì)⑥。
注释①执绋:拉住绳子。绋,指引棺材入墓穴的绳子。②:丧车。③马鬣封:孔子安葬母亲后,筑的坟像马脖子上的鬣毛。④铭旌:指灵柩前记载死者姓名官职的布。⑤田横:秦末人,死后他的门人唱悲歌哀悼他,后来演变成唱挽歌的仪式。⑥傅奕:唐代人,死前自己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
译文将死者送去安葬称为执绋;是丧车,所以出柩也叫作驾。吉祥的葬地名为牛眠地,封土筑成的坟墓叫作马鬣封。坟前所立的石像原名为翁仲;丧葬时引柩的功布,今日叫作铭旌。挽歌是对死人的哀悼,始于汉初田横之去世,坟前的墓志记载死者的生平事略,由唐代傅奕始创。
原文生坟曰寿藏,死墓曰佳城。坟曰夜台,圹(kuàng)①曰窀穸(zhūnxī)②。已葬曰瘗(yì)③玉,致祭曰束刍④。春祭曰(yuè),夏祭曰(dì),秋祭曰尝,冬祭曰烝(zhēng)。
注释①圹:墓穴,亦指坟墓。②窀穸:墓穴。③瘗:掩埋。④束刍:将青草放在灵前。
译文生前预建的坟墓叫作寿藏,死后才挖的坟墓叫作佳城。坟墓又称夜台,取冥间长夜黑暗之意;圹也是坟墓又名窀穸,是长眠于昏暗中的意思。将死者送去安葬称为瘗玉,含有称死者为玉的意思;往丧家吊唁谓之束刍。天子诸侯宗庙之祭,四时名称不同,春祭名禴,夏祭称褅,秋祭叫尝,冬祭谓烝。
原文饮杯(quān)①而抱痛,母之口泽如存;读父书以增伤,父之手泽未泯。子羔悲亲而泣血,子夏哭子而丧明。王裒(póu)②哀父之死,门人因废《蓼莪》诗;王修③哭母之亡,邻里遂停桑柘(zhè)社。
注释①棬:音圈,曲木制成的饮器。②王裒:晋代人,一读到怀念父母的《蓼莪》诗就悲痛欲绝,他的学生因此不再读这首诗。③王修:魏朝王修的母亲因为在社日那天去世,次年社日,邻里因为王修极为悲痛,就停止了社日活动。
译文拿着杯子喝水时不禁悲从中来,因为母亲的口痕印迹还留在杯子上;读父亲遗留下的书籍更增添忧伤,因为书中满是父亲的墨迹手印。子羔悲悼逝去的双亲而泣血,子夏痛失爱子而哭瞎了眼睛。王裒父亲死后,每当他读到《蓼莪》诗中的句子时,都要痛哭流涕,学生们不忍便抽去了这一首诗;王修母亲死于社日,次年社日王修思母极为悲哀,邻里为之凄然便停止了社日活动。
原文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①增感;与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存,曾子②兴思。故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
注释①皋鱼:齐国人,曾对孔子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儿子想赡养双亲已不在。”②曾子:孔子弟子曾参曾经说过:“与其杀牛去祭祀,不如在亲人活着的时候用鸡猪好好供养。”
译文树想静止而风并不停息,儿子想奉养父母而双亲则已谢世,皋鱼为此悲伤不已;与其父母死后杀牛到坟前祭奠,不如当他们健在时以鸡猪之肉尽心奉养,这是曾子读丧礼时油然而生的感想。所以为人子女的,应当想到木有本水有源,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因而思念祖先更应慎终追远。
卷四
文事
原文多才之士,才储八斗①;博学之儒,学富五车②。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八索九丘,是八泽九州之志。《书经》载上古唐虞三代之事,故曰《尚书》;《易经》乃姬周文王周公所系,故曰《周易》。
注释①八斗:指很有才华。晋代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的人共得一斗。”②五车:指要博学,必须读五车书。
译文才华横溢的士人叫才储八斗,学识广博的儒生称学富五车。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的书,八索九丘是上古时的地理书。《尚书》上记载的是上古时期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政事;《周易》由周文王所编纂。
原文二戴①曾删《礼记》,故曰《戴礼》;二毛②曾注《诗经》,故曰《毛诗》。孔子作《春秋》,因获麟③而绝笔,故曰麟经。荣于华衮(gǔn),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钺(yuè),乃《春秋》一字之贬。
注释①二戴:指汉代戴德、戴圣兄弟,曾删定《礼记》。②二毛:指毛亨、毛苌叔侄俩,曾注释《诗经》。③获麟:孔子所著的《春秋》,写到鲁哀公十四年捕获麒麟就不写了,因为孔子认为麒麟被捕获是世道衰落的象征。
译文戴德、戴圣删减《礼记》,所以《礼记》叫作《戴礼》;毛亨、毛苌曾经注解《诗经》,故而《诗经》又名《毛诗》。孔子修《春秋》,至鲁哀公十四年因捕获麒麟而停笔,因此春秋别名麒经。得到《春秋》一个字的表扬比穿上华丽的朝服还要光荣,受到《春秋》的贬损比受斧钺之刑还要难受。
原文缣缃(jiānxiāng)①黄卷②,总谓经书;雁帛③鸾笺④,通称简札。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雕虫⑤小技,自谦文学之卑;倚马可待⑥,羡人作文之速。
注释①缣缃:浅黄色的丝绢,用来保护书。②黄卷:夹在书中灭虫的黄纸。③雁帛:汉朝曾假称从一只系有帛书的雁身上得到苏武的消息,借此向匈奴索还苏武。④鸾笺:印有鸾凤的信笺。⑤雕虫:雕:刻。虫:鸟虫书,古代的字体。⑥倚马可待:晋代袁宏靠在马上写檄文,很快写就。
译文缣缃和黄卷都是经书的总称,雁帛和鱼书皆为书信的别名。锦心绣口是用来形容李白的诗文,词藻华丽文思优美;铁画银钩用来比喻王羲之的书法笔力刚健,生动圆润。雕虫小技是自谦文学水平低;有倚马作文的大才,是称羡别人写作神速。
原文称人近来进德,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羡人学业精通,曰面壁九年,始有此神悟。五凤楼手①,称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注释①五凤楼手:后周韩洎文章写得好,自称为“五凤楼手”。
译文赞扬别人进步神速就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称赞别人学业精通,谓面壁九年才能有这样的神悟。造五凤楼是赞他文字的精奇,七步奇才是颂扬他才思敏捷七步成诗。
原文誉才高,曰今之班马;羡诗工,曰压倒元白①。汉晁错多智,景帝号为智囊;王仁裕①多诗,时人谓之诗窖。骚客即是诗人,誉髦②乃称美士。自古诗称李杜,至今字仰钟王。
注释①元白: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②王仁裕:五代人,写诗万篇,时人称为诗窖子。③誉髦:美好英俊。
译文称赞别人才情高超,说是今天的司马迁、班固;称羡别人善于写诗,说压倒元、白。汉代晁错很有智慧,汉景帝称他为智囊;王仁裕写诗万篇,时人称他为诗窖。骚客就是指诗人,誉髦是称赞俊美之士。自古以来论诗者推崇李白、杜甫;迄今为止书法界最敬仰的是钟繇、王羲之。
原文白雪阳春,是难和难赓①之韵;青钱万选②,乃屡试屡中之文。惊神泣鬼,皆言词赋之雄豪;遏云③绕梁④,原是歌音之嘹亮。涉猎不精,是多学之弊;咿咿毕⑤,皆读书之声。
注释①难赓:难以继续。②青钱万选:唐代张每次应试都名列前茅。人们称赞他的文章如青铜钱,万选万中,称他为“青钱学士。”③遏云:指声音洪亮、高昂,阻止住行云。④绕梁:相传古代有叫韩娥的女子唱歌换得食物,她走以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⑤佔毕:诵读。
译文阳春白雪的曲调都是最难以和唱也最难以接续的高雅之曲;万选青钱的高才,是形容屡试屡中的好文章。惊天地,泣鬼神是说诗文辞赋雄健豪放,遏止行云,余音绕梁,是赞美歌声优美嘹亮。涉猎广泛不求精深是学习者的弊病;咿咿诵读,是读书的声音。
原文连篇累牍①,总说多文;寸楮②尺素③,通称简札。以物求文,谓之润笔④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文章全美,曰文不加点;文章奇异,曰机杼(zhù)一家⑤。
注释①牍:文书。②寸楮:小块的纸。③尺素:快信。④润笔:隋文帝命令李德林写诏书,恢复郑泽的爵位,高颎戏称:“笔干了。”郑泽说:“我未得一文钱,拿什么给你润笔。”⑤机杼一家:布局构思要自成一体。机杼:原指织机。
译文连篇累牍形容冗长累赘的文辞;寸楮尺素,统称书信。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为润笔;因写文章而得到钱财,便说是稽古之力。文思敏捷一气呵成,无须修改谓之文不加点;文章新奇,有自己的特色风格称为机杼一家。
原文应试无文,谓之曳(yè)白①;书成绣梓②,谓之杀青③。袜线之才④,自谦才短;记问之学,自愧学肤。裁诗曰推敲,旷学曰作辍(chuò)⑤。文章浮薄,何殊月露风云;典籍储藏,皆在兰台石室。
注释①曳白:指交白卷。②绣梓:刻印。③杀青:古代是用竹简写字,要先将竹烤出水分去掉青皮,称为杀青。④袜线之才:指艺多而无一精者,也比喻才学短浅。⑤辍:中途停止,废止。
译文考试交白卷叫作曳白,书籍定稿后刊刻印刷叫作杀青。自谦才华不足谓之袜线之才;自惭学浅,只有书本知识而无见解称记问之学。斟酌字句反复考虑叫作推敲;荒废学业称为作辍。文章浮浅言之无物,如同月露风云;古代典籍图书的储藏,都在兰台石室。
原文秦始皇无道,焚书坑儒。唐太宗好文,开科取士。花样不同,乃谓文章之异;潦草塞责①,不求辞语之精。邪说曰异端,又曰左道;读书曰肄(yì)业①,又曰藏修。
注释①塞责:指搪塞责任。②肄业:修习课业。古人书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
译文秦始皇暴虐无道,焚烧书籍,活埋儒生;唐太宗网罗人才,开展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花样不同,是说文章的风格各异;潦草塞责,是说不讲究词语的精工。异端左道是指歪理邪说,肄业藏修是指读书。
原文作文曰染翰操觚(gū)①,从师曰执经问难。求作文,曰乞挥如椽(chuán)笔②;羡高文,曰才是大方家③。竞尚佳章,曰洛阳纸贵④;不嫌问难,曰明镜不疲。称人书架曰邺架⑤,称人嗜学曰书淫⑥。
注释①觚:木简。②如椽笔:指大手笔。③大方家:有大道的人。④洛阳纸贵:晋代文学家左思构思十年写出《三都赋》,豪富之家竞相买纸传抄,洛阳因此纸价上涨。⑤邺架:唐代李泌被封为邺侯,藏书很多,故后来称书架为邺架。⑥书淫:沉迷于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