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6000000007

第7章 古蜀民族的记忆(7)

今日论民族史者,若直接沿用上述旧称当然可以,然若(如我们习惯上的)改换成时下的称谓,则基本上是不准确的。据我们原有的民族学知识,民族、部落联盟、部落、胞族、氏族等都有它的特定内涵,氏族是指“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而部落是“原始时代的社会组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胞族组成,有些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中间缺胞族这一环节”。部落已不是氏族那样的严格的亲属群体,而民族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划分的人们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第397页“氏族”条、第62页“部落”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古代对族体的称谓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使是同一对象,称谓时可互换,率意性很强。如古代称某族,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词习惯,一般称为某民族,但古代某“族”与现今说的“民族”多半不相干。所记之“部”,有时也写作“部落”,它的对应词并不是现代民族学或人类学上所说的“部落”,它可能符合现今民族学上所界定的部落,但也可能全然不符。正如论者所言:“20世纪,随着民族志知识的深化,人类学者越来越发觉19世纪指代一个特定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的‘原始部落’概念,其实包含着诸多不同的类型,如存在与部落不同的游群、乡民社会、种姓制度,部落这个范畴内部又可分为裂变型部落和酋邦型部落。”王铭铭:《他者的意义——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研讨会”,《人类学与民俗研究通讯》第51期,1999年。在藏彝走廊地区,各部之间差异之大是相当明显的。《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西南夷”中,大体在藏彝走廊区域的邛都、徙笮都、冉、白马均为“君长以什数”,而“地方可数千里”的巂昆明却“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我们习惯把他们都称之为部落或部落联盟,自然就不准确。很明显,他们的社会形态,从游群社会到酋邦型社会都是存在的。

我们谈“古代民族”时,一般是泛称各类人们共同体,但针对一定族体时,我自己的感觉是较为犯难。诸家论者颇不一致,择词时也因人而异,或氏族或部落,或某族某部,全凭自己的判断(有时并没有去判断)。如褚俊杰先生《吐蕃远古氏族“恰”、“穆”研究——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6II解读》一文,揭示了藏彝走廊古代民族的一些重要问题,石硕先生《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褚俊杰文载《藏学研究论丛》第2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石硕书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褚文内容转述自此。一书对此作了十分深入的阐述和论证,同时也沿用了褚文使用的“氏族”一词。问题是,褚文如何确定“恰”、“穆”是两支氏族呢?他们为何又不能说成是两支部落呢,抑或是两个“民族”呢?不能说两支人通婚,就一定是具有共同血缘的氏族。这在古代民族史的研究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注意到,石著中“嘉绒”用了族群这一概念,那么,它与“恰”、“穆”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如何?我以为,如果把“恰”、“穆”二者同样称为两个族群也许更恰当一些。至于“恰”、“穆”两个族群的社会状况我们可以(如果可能的话)作进一步的研究。

有共同的特性才称得上族群,这种共性可能“是它本身显露的,或者是被认出来的”,这一点在古代民族史研究中特别重要。古籍所载藏彝走廊地区族称,一般都十分简略。仅仅凭所载三言两语,难以给它们“定性”。如《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列传》上记载的藏彝走廊地区的卷夷大牛种、三襄夷、白狼、楼薄、旄牛夷、青衣道夷等,除白狼夷的“文本”多一点外,余皆不过三言两语,它们应该都是东汉官员对“他者”的客观认定,我们现今无法判定是否符合其主观认同,不能因此否认他们是各种不同的族群。又如据今研究统计,彝族自称和他称有七八十种之多,属中国少数民族中称谓最为复杂的现象,大约自元代起,中原人即以“罗罗”一词来称呼彝族的众多先民参李绍明:《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教授商榷》,《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虽然“绝大部分‘罗罗’并不知道自己被称为‘罗罗’”(美)郝瑞:《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的情况是存在的,但并不影响“我们”认定彝族先民“罗罗”是一个大的族群。正如今聚居于阿坝州的羌族,唐宋时甚至更早中原人就把他们称之为羌人,至元明清时期仍然如此。虽然“羌”的使用范围可能更加广泛,但却常常把居住在今汶理茂地区的羌民同与之相邻“夷”或“番”民区别开来,后者则主要是指嘉绒诸部。明代嘉绒之董卜韩胡(番蛮)常与杂谷(羌)相争杀,正是二者族类不同之故,汶理茂之“羌”是中原人对该族群的客观认定。同“罗罗”一样,许多羌民50年前并不知道自己是“羌族”,但并没有妨碍自唐至今对“羌”的客观认定。其实,50年前不知道自己所属族别的现象相当普遍,在包括藏彝走廊在内的西南地区各族群众,据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三大民族调查所留下来的材料,许多群众都只知道一个较小范围的自我称谓。正是通过调查和识别,才最后确定了较大范围的统一族称。族称的确定并经过几十年的运用,许多本来只知道较小范围自我称谓的该族成员逐渐认同了较大范围本族族称。后来的情况证明,族称的统一强化了本“民族”的自我族群认同。在本次藏彝走廊会上,四川省民研所所长袁晓文研究员介绍说,他本人老家所在的乡亲1949年前被称为“西番”,20世纪50年代定为藏族,现在的研究表明,他们使用的语言属于羌语支。乡亲们问他:我们是藏族,怎么变成羌族了?袁先生告诉说:藏族还是藏族,只是原来使用的语言属于羌语支。这表明,这支“西番”被确定为藏族后,逐渐产生了新的民族认同。

在今日可见的民族史特别是古代民族史的汉文材料中,可以说基本上属于“被确定”的类型,一般情况下,人们是难以知道当时各族群的自我认同情况的。“被确认”不能等同于“想象的群体”,被确认的对象不应该全被虚化。古今之异,主要在于“确”与“不确”程度上的区别而已。所以我认为,“族群”这一概念在民族史研究中,可以得到也应该得到广泛的运用。

二、民族语言与支系

“藏彝走廊”民族自然不只是藏族和羌族,也不仅是指藏语支民族和彝语支民族,它主要是指藏缅语族民族而言。走廊地区中包括过去被认为“语支未定”的羌、普米、独龙、珞巴、怒等语,都属于藏缅语族语言,因此,把它理解为藏缅语族的民族走廊符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如马曜先生早年所称的“藏缅语族走廊”马曜:《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载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编《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即是。

走廊地区藏缅语族的语言情况十分复杂,支系很多,其中一些至今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毫无疑问,族群的文化认同中,语言认同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民族而言,语言是民族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然而在现实中却有许多相反的例子,同一民族并不一定使用同一种语言,或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这是否意味我们一般所言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语言”已不适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第一,“共同语言”应指该民族的主源,而不是说该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说一种语言,其内部使用不同语言的群体构成了该民族的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也包括后来因各种原因“加入”进来的成员或群体。

第二,“共同的语言”应该是一个民族或族群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语言现象,彝语支的彝族、纳西族的方位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北方为水头,南方为水尾。白族中的“那马人”方位词,所谓“江上截”和“江下截”实际意义也是“北方”和“南方” 龚友德等《那马人的时空表述法》,《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但此三族现今居地,河水并不符合南北流向。也就是此三族在产生方位概念之时,应该居住在河水南北走向的区域,这一地区正是藏彝走廊地区蒙默:《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此亦可见语言特别是语源研究在民族或族群的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就现状而言,共同的语言并不是民族或族群认同的一个必要条件。包括藏彝走廊在内的西南民族中有许多人已基本上不用本民族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共同语言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自我民族认同。所以,“共同的语言”不一定是现实的反映,而是该民族主源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情况。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发生了变异。王明珂先生以羌族为例说,当不同地方的羌族人在一起时,先问对方是哪里人,然后会问“你们那儿太阳怎么说”等一类的问题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年,第65页。,如果找到了“知音”,彼此就有更多的亲近感,这是语言发生了变异的例子。历史语言学告诉我们,当说某种语言的人们分成彼此不相接触或接解甚少的群体时,语言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F.Hockett)认为,分化百年左右,可能会产生属于一种语言的若干有差异的方言。分化千年左右,一种语言就可能分化成两种语言。因为它们有共同来源,所以这些语言有亲属关系(美)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第42章《种系发生学的变化》,索振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以此而言,“共同的羌语”难以认为是想象或建构的结果,如果“想象”,也不是在“凭空”中建构。藏彝走廊地区自然环境复杂,交通和交往十分不便,即使是同一“民族”,土语方言的大量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羌族地区就是如此,此山和彼山之间语言不一定完全相通。明代初期,茂州汶山县官员就说,“羌民二十八寨言语不通”《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五,洪武二十二年三月辛巳。“羌语”可有方言土语甚至更细的区别,如各地汉语可能彼此也言语不通,但难以否认它是一种共同语言。20世纪90年代有过创造“羌族文字”的努力,当然是希望建立共同的羌语,就像政府提倡大家都说普通话一样,以减少彼此交往的困难。

与语言分类关系密切的是民族研究中的“支系”问题。有人认为,“支系是族群的一个对应范畴”王实在《“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说:持此观点的云南大学黄泽提供的《族群视角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支系研究》一文“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这值得商榷。族群的定义虽然现在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但它是某一具有主观认同或客观认定的人们共同体则是大体成立的。语言系属分类自有本学科的标准,虽然有人质疑划分的“客观”标准不一定那么客观,但语言分类学的“科学性”却难以简单否定。语言学家根据语言的亲疏关系来确定系属,讲语言分支或支系(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等)这好理解。民族的划分虽然与语言相关,但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同一种族的人,通常形成许多不同的民族,反之,同一民族的人,也可以包括不同的种族成分。所以,族群难以成为民族支系的对应范畴。

我国“民族”的划定,主要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等调查的结果,包括语言、文化、习俗、认同等的“客观”情况而确定的。民族识别政策固然出于政治的考量,但对族别的确定和识别却并不是泛政治化的,调查的结果——文化和历史因素是民族划定的主要依据。限于主观和客观的诸种条件,“调查”的结果本身不一定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与该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呈现“科学”的“对应和吻合”,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50年代的“民族识别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不仅是政治上的,也是学术上的。由于工作上的失误,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以致或有重新“识别”的要求。重新识别的要求当然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但将族群完全视为争取政治与经济资源分配以求得本族群的延续的“工具论”并不能解释要求重新“识别”的全部内涵,要求重新“识别”起码要有自认为有不同于他人的文化共性的基点,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和复杂化了。所以,我以为族群理论的工具论应该与根基论调合,从要求重新识别这一问题对此可以有充分的诠释。

同类推荐
  • 大元王朝3

    大元王朝3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三国重生之战神吕布

    三国重生之战神吕布

    重生汉末,赤菟画戟吕奉先;一统三国,霸绝天下唯战神!
  • 风月天唐

    风月天唐

    两坛男儿烈酒,丰塑乱世铁骨柔情;三分历史笔墨,书尽别样世事沧桑;QQ群:179648838新书《江山权色》,新笔名:倦孤心,已发布。在创世中文网,以及qq阅读app都可以搜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 来龙去脉:历代皇陵命运大揭密

    来龙去脉:历代皇陵命运大揭密

    中国古代皇陵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历代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皇权的威严、显示自己无比的尊贵,不惜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天下之能工巧匠,多则四五十年,少则几年来营建自己的陵园。皇陵作为封建皇帝的地下王国,完全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原则建造,其奢侈豪华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为此,它成了吸引盗墓者的诱饵,成了历代盗墓者的最爱。
  •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对于任何一位中国人而言,1937年7月7日都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日子,在中国现代史上,这个日子已经不仅仅是个日期的符号,也不仅仅是几声密集的枪声,它代表了一场伟大战争全面开始。本书从事变尚处在萌芽状态的1937年6月26日入手,以日期为经、事件为纬,逐日叙述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人士、汉奸伪政府、日本政府和军部等相关方面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及其与七七事变的内在联系,直写到事变发生后的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并在尾声部分叙述了书中所涉及人物的最后归宿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为读者描绘出一副宏大历史画卷。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商业经理学习辅导

    商业经理学习辅导

    本书编写方法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原理与方法结合,传统管理与新的经验结合,目的是帮助商业经理掌握较深厚的基础知识,打下较扎实的功底。因此,本书不仅辅导应试,还是商业经理和其他商业干部的日常工具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包括各种业余大学)商业专业学生的辅助读物。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恋爱牛皮糖

    恋爱牛皮糖

    悲摧地从科技楼顶掉下来,为啥掉在了河边,看热闹的预备粉丝们咋就消失了,两千块还没到手,还没见老哥领媳妇回家,新买的鞋还没穿,后桌男生写的情书还没交给我,和死党约好周末去爬山……看狗血八卦励志版无赖女追羞涩男,看他们鸡飞狗跳哇咔咔。
  • 毒医狂后

    毒医狂后

    她被嫡姐囚禁,日日以毒物为食,十年时间,她被炼成至毒无比的人形蛊。直到这日,嫡姐的纤纤玉手插入她的心口,生生摘下她鲜活的心脏!他是二十一世纪第一神偷,被一块神秘黑玉吸引,穿越时空坠入异世。诡异术士将他封印在黑玉之中,植黑玉入她的身体,一身二魂,她乱葬岗离奇复活!至此,一个煞神归来的传说,华丽的拉开了序幕!
  • 布登勃洛克的一家(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布登勃洛克的一家(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
  • 江湖二世:人不热血枉少年

    江湖二世:人不热血枉少年

    带练级,送装备,打怪兽、虐boss,就连辅导员都心动来当我小弟。热血柔情逍遥寰宇,无数美女坐拥怀,看305宿舍的潇洒小哥们在网游如何开创一片天地,打造一个传奇世界!
  • s女奋斗记

    s女奋斗记

    她们是宅女、是白领,是飞特……她们时而像奔奔族一样忙碌,时而像活乐族一样悠闲。在暗潮涌动的社交场,她们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又笑料不断的风魔好戏!幽默堪比石康,京味儿更胜赵赵。若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四个女人岂不是要闹翻了天?我们的口号是:嫁不出去也要性感下去!
  • 读史阅世

    读史阅世

    本书收录著名学者张元济先生的史学文章,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笔写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