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32

第32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性论思想(7)

佛道论衡中的“自然与因果”之争,如果以“自然”为因,则“道性”、“众生性”为果,“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体现了中国哲学体用(本迹)思辨模式下的因果“不二”,此命题也等于回答了“道法自然”命题中作为范畴的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后来唐玄宗在《道德真经御疏》第二十五章中进一步说:“言道之为法自然,非复仿法自然也。若如惑者之难,以道法效于自然,是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也。又引《西升经》云: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则以道为虚无之孙,自然之子。妄生先后之义,以定尊卑之目,塞源拔本,倒置何深?且尝试论曰:虚无者,妙本之体,体非有物,故曰虚无。自然者,妙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曰自然。道者,妙本之功用,所谓强名,无非通生,故谓之道。幻体用名,即谓之虚无。自然道尔,寻其所以,即一妙本,复何所相仿法乎?则知惑者之难,不诣夫玄键矣。”《中华道藏》第9册,第415页。道与自然皆表示以虚无为体的妙本的“强名”及性质,道与自然就其实质而言又同归于妙本,进而批评了佛教界及道教思想界内部把道和自然理解、解释为有生成先后与本体尊卑的观点。

唐玄宗为延续数百年的“自然与因果”之争画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句号。麦谷邦夫先生认为,玄宗实际上也同时批评了成玄英把道与自然解释成“本迹”关系的论点,“它反映了从成疏至玄宗疏这大约一个世纪内道教教义学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显示了一条由开始的直接导入佛教教义,到后来在充分消化佛教教义学的基础上创建自己教义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道路”《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第281页,中华书局,1986年。

唐玄宗又批评了《西升经》“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的观点,其实《升玄内教经》卷八《显真戒品》中也说:“夫大道玄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中华道藏》第五册,第101页。这两部经虽然都曾经作为《本际经》的理论先导,然而,在道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问题上,《本际经》却没有重蹈它们的覆辙。这也似乎证明了,唐玄宗之所以推崇《本际经》或许是出于学理上一致的考虑。

以《本际经》为分水岭,《本际经》以后各家道性学说一方面接着《本际经》道性义继续讲,一方面或多或少皆借鉴吸收了佛性思想和佛性论的诠释、思辨方式。

成玄英说:“道以虚通为义,常以湛寂得名,所谓无极大道,是众生之正性也。”“含识之类,悉有精灵,并堪受道,故名神器,亦是帝位也。若无为安静,即品物咸亨,必有为扰动,即群生失性,故不可为也。”“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道能生成万有,囊括百灵,大无不包,故为万物府藏也。”“一切众生皆禀自然正性,迷惑妄执,丧道乖真。今圣人欲持学不学之方,引导令其归本。”《道德经义疏》,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375页、434页、502页、509页。

成玄英的道性论对《本际经》既有继承又有发挥,将禀俱道性的范围扩展到人类以外的“含识之类”。

道性论是十卷本《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简称《海空经》)的重要内容。该经认为:“众生一切诸法各有道性”;道性是“无”;道性为烦恼系缚;修习得见道性。“一切六道四生业情始有识神,皆悉淳善,唯一不杂,与道同体。依道而行,行住起卧,语嘿食息,皆合真理。如鱼在水,始生之初,便习江湖,不假教令。亦如玉质本白,黛色本青,火性本热,水性本冷,不关习学,理分自然。一切众生识神之初,亦复如是。禀乎自然,自应道性,无有差异。”在《本际经》道性论的基础上,《海空经》进一步阐释了众生与道性的关系,“众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共同有之。”“维遍五道,长短异身,而是道性常一不异。”“海空道性能令众生无有障碍,平等无二,无有方所此彼之异。如是正道能为一切众生而作了因,不作生因。如彼然灯,照了于物。”“一切众生不无道性。虽生恶国,以道力故,得修妙国。”《海空经》将道性诠释为“妙无”,“道性之有非世间有,道性之无非世间无,是谓妙无”。“妙无”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是《本际经》曾经诠释过的非有非无的“中道”道性。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的道性学说在《本际经》道性论的基础上,再次强调了道性与众生的平等性,“反映了道性论向佛性论的进一步靠拢” 参见王宗昱:《〈道教义枢〉研究》第25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李荣说:“川谷上源而不竭,必以江海为本,以江海为本,复本而归江海。明人从道而生,还须归道,今不知归,失于本也。亦言人有道,物归之,如川谷归江海也。”“物之性也,本乎自然,欲者以染爱累真,学者以分别妨道,遂使真一之源不显,至道之性难明,不入于无为,但归于败失。圣人顺自然之本性,辅万物以保真,不敢行于有为,导之以归虚静也。”《道德经注》,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607页、648页。将道性思想发挥成“修身理国”之道。

《太上妙法本相经》说:“道性遍养,非独一类,何故专弘于人乎?十方大千之国,万种形名悉以及之,终不寄一类而化及也。是以普遍于名,岂独弘之于人也。”“是以道性淡泊,无有亲疏,亦无彼此;慈恩子养,平等一切。”“一切万法各禀道气而生,因空而成。……是故道者万物之父;空者万物之母。”《道藏》第24册,第858页、871页。人类以外的一切众生之性与“人”一样,皆受之于道气,与道性在本质上同一体性。这里所说的万物之性是“法性”的意思,万物之性与道气及道性同一体性的观点更接近“无情有道性”说了。

《道教义枢·道性义》称:“道性者,理存真极,义实圆通,虽复冥寂一源,而亦周备万物。烦惑所覆,暂滞凡因。障累若消,还登圣果。”“故在因时,目之为用,亦曰真性。道名在果,即指圆极法身。性语在因,谓有得果之性。”“道性真性,不有不无,何在不在。”“正道真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名正中道。”“道性体义者,显时说为道果,隐时名为道性。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究竟诸法正性,不有不无,不因不果,不色不心,无得无失,即成正道。自然真空,即是道性。”明确提出“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并以中国哲学传统的“体用”方式结合佛教的“因果”学说,阐释道性体义。“清虚自然为体”,周备万物之道性为用;隐时名为道性(因),显时说为道果(法身)。

《道教义枢》又借《法身义》探讨了道性“本有”、“始有”问题。首先,作者转载了两种观点“有师云:众生本有法身,众德具足,常乐宛然。但为惑覆,故不见耳。犹如泥之杂水,不见澄清,万里深坑,沙底难睹。本相见时,义无有异。”这是道性本有论,突出根本理体。“一家云:本有之时,未有众德。但众生有必得之理,故言澄清湛然耳。”这是道性始有论,强调修道显性。作者显然不同意此二说,进行相关批驳后说:“今言神本澄清者,直是本来清净,竟无所有。若迷此理,即名惑覆。若了此理,即名性显。非是别有一理,在众生中,说为法身,是常是净也。”基本可以归纳总结为道性亦本亦始、非本非始论。

潘师正说:“道者,圆通之妙称;圣者,玄觉之至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有多少,通觉有浅深。通俗而不通真,未为得道;觉近而不觉远,非名圣人。”《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道藏》第24册,第786页。提出了既然道体遍在、众生皆含道性,缘何众生各异的问题,原因在于“得道有多少”觉悟有深浅。只有得道的圣人才能做到“真”、“俗”不二,“二谛”圆融。

王玄览说:“道与众生亦同亦异,亦常亦不常。何者?道与众生相因生,所以同;众生有生灭,其道无生灭,所以异。”故须以中道观诠释道与众生的关系,“是同亦是异,是常是无常;忘即一时忘,非同亦非异,非常非无常。其法真实性,无疆无不疆,无常无不常。”“论云:‘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众生禀道生,众生是道不?答:‘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何者?以非是道故,所以须修习。”因为“众生无常性,所以因修而得道;其道无常性,所以感应众生修。众生不自名,因道始得名;其道不自名,乃因众生而得名。若因之始得名,明知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所以众生非是道,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众生,能应众生修。是故即道是众生,即众生是道,起即一时起,忘即一时忘,其法真实性,非起亦非忘,亦非非起忘。”无生无灭的道与有生有灭的众生之间的关系是:“众生与道不相离。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只是隐显异,非是有无别。所以其道未显时,修之欲遣显;众生未隐时,舍三(按:之)欲遣隐。若得众生隐,大道即圆通,圆通则受乐;当其道隐时,众生具烦恼,烦恼则为苦。避苦欲求乐,所以教遣修。修之既也证,离修复离教。所在皆解脱,假号为冥真。”“道常随生死,与生死而俱。彼众生虽生,道不生;众生虽死,道不死。众生若死,其道与死合;众生若生,其道与生合。经生历死,常与道合,方可方不可。若可于死者,生方则无道;若可于生者,死方则无道。其道无可无不可。所以知道常,生死而非常;生死之外无别道,其道之外无别生死,生死与道不相舍离,亦未曾即合。常有生死故,所以不可即;不舍生死故,所以不可离。”“众生无常故,所以须假修;道是无常故,众生修即得。众生不自得,因道方始得;道名不自起,因众生方起。起即一时起,无一物而不起;忘即一时忘,无一物而不忘。优劣一时俱,有何道与物?众生虽生道不生,众生虽灭道不灭。众生生时道始生,众生灭时道亦灭。”《玄珠录》卷上,《道藏》第23册,第621页、622页。

王玄览的道性论在前人日臻成熟的思想基础上已经蔚为大观,他的理论贡献在于,针对《本际经》“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命题,明确诠释了“道性”、“众生性”与“自然(道)”三个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众生必须通过修习才能得道,道性感应众生能够修习;众生缘生缘灭,道性无生无灭,道性“始生”、本有。“自然(道)”并没有因为与“众生性”挂搭而丧失其至高无上的终极本体意蕴,反而由道性的普遍性、感应性而愈发凸显它的绝对性和超时空性。

唐玄宗说:“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是谓真性。及受形之后,六根爱染,五欲奔驰,则真性离散,失妙本矣。”“人修性反德,不离妙本,自有归无,还冥至道,故云其中有物,言有妙物也。此摄迹以归本也。”“无有者,谓人了悟诸法,一无所有,则返归正性,与道合同,入无间矣。无间,道也。入谓与道同也。以道为无间者,明道性清净,混然无际,而无间隙尔。”《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中华道藏》第9册,第406页、411页。

唐玄宗以“妙本”解释“道”,“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是谓真性”意思是说,人皆禀道性而生,故人性本善。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则说:“夫自然者,性之质也;因缘者,性之用也。因缘以修之,自然以成之。”《道藏》第24册,第721页。将“因缘”说与修道论结合。《道体论》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学道者,即汝自学也。”《道藏》第22册,第884页。

《云笈七签》载《道性论》云:“道性之性,无生无灭。”“一人得时,一切亦得。众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本性淳善》云:“当知夫一切六道四生业性,始有识神,皆悉淳善,唯一不杂,与道同体。”“一切众生识神,亦复如是,禀乎自然,自应道性,无有差异。”《色身烦恼》说:“道性者,无性之性。非有法性,非无法性。道性之生,亦有亦无。善男子,言道性者,非有身生,非无身生,非非无有,非非有无。亦有身生,亦无身生。”“道性者,即烦恼生,非烦恼生。亦是烦恼,亦非烦恼。”“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有不无。道性之生,亦复如是。善男子,道性之生,非父母生,是父母生。”《云笈七签》卷九三,《仙籍理论要记》。

综上所述,道性论的思想特征可以归纳为:“道性”的本质与“自然”同体,皆属根本理体;道性的内涵为“真实空”,外延乃“中道”道性;众生皆有道性,道性是众生得道之因;修道的根本目的是返归正性,与道合一;道性论是“性善论”,祛“烦恼”显道性,不断烦恼而得道性;“无情有道性”。

本章结语

《本际经》道性论对道教外丹理论和传统神仙之学的扬弃,提升了道教理论抽象思辨水平,改变了佛道论衡中道教思想界“疲于应付”的被动尴尬局面,为道教实践哲学注入了新的理论生机与活力,是哲学史上的进步。“隋唐时期是道教丹道理论发生危机和新理论孕育期。通过危机的刺激和道教思想内部在神仙理论上的重建,这一危机不但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且为此后道教神仙思想的成熟和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道性论使‘道’由外在于人的实体转化成了内在于人的东西,解决了修道求仙过程中的主客体对立矛盾。”“通过赋予万物以道性而使人们对道的认识获得新突破有了可能:炼丹过程就是凝聚发散于宇宙中的道的过程;现在,这个过程可以在人的内在世界中实现。人人皆可于其内寻找成仙的丹药,仙药在性质和形态上发生嬗变有了可能。面临发展危机的丹道理论,重新获得了强大的生机。”参见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第46页、47页、50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

道性论和道教的心性论是大乘道教的理论核心部分,也是六朝道教“今教”区别于此前之“昔教”的思想特征,《本际经》的道性论及心性思想是对《升玄内教经》“内教”之说的继承、发展。这一理论成果的发展路向,反映了中古道教学者恪守本位文化“推陈出新”的学术精神,由此亦可反观佛教中国化的一段思想历程。

佛道论衡是道教理论建构的原动力之一,随着中唐以后佛道论衡的逐渐消歇,道性论及心性思想成为道教内丹学的理论基础,说明道教哲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哲学,其思想价值取向是“术”,而不是“理”,这也是“二教”之异所在。

同类推荐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本丛书探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湖北文学发展的现状及与当代中国文坛的联系、荆楚文化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意识在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中的表现、湖北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创作质量的关系、湖北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与主要成就等问题。既注意到生活和创作在荆楚大地上的作家的某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共性,也充分正视其多元繁杂的特点。充分展示近20年湖北文学成就,指出其某些缺失,分析湖北文学未来的走向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 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

    正当全党全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时候,而且是以长篇报告文学形式描绘声绘色精神文明的一次壮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重点推出这部报告文学,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件带有开阳意义的工作。可以相信,本书不仅是一个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弘扬时代精神的好书,它的面世将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充分发挥出激励人、鼓舞人、鞭策人的积极的作用
  • 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这是一本站在青春的尾巴上的回顾和总结之书。直面内心,砥砺成长,献给80、90两代人的青春自白书。毕业十年了,但我们的青春依然不老。学生、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北漂、作家、创业者……伴随着这些不断转换的身份标签,得到或者失去,辛酸还是荣光、荆棘或是迷茫,不管经历着什么,一路走来,我们都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致敬我们都曾路过的青春,致敬回忆里想见却不能再见的人。
  • 大唐文青

    大唐文青

    本书用诙谐的文笔,以诗人们的作品为切入点,叙述了初唐、盛唐时期一些诗人的风骨与事迹。每一首诗歌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人生,首次将这些一千多年前的“文青们”有血有肉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诗人们有的狂妄,比如说陈子昂;有的是杀人犯,比如说王勃;有的情感关系复杂复杂,比如王维;有的命途多舛,比如杜甫;有的是假土豪,比如李白……他们形形色色的人生,构成了中国文艺史上的一段又一段的绚丽,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
  •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的一生著作27种,近200万字,除了散文,他的诗歌、文艺批评和学术论著等均有传世名篇。书中精选了他的散文、诗歌、教育杂文、文学批评等各类型的经典篇章,从朱自清风格迥异又至情至性的文字中,体会他的匆匆流年,清浅人生。
热门推荐
  • 帝御山河

    帝御山河

    宇宙轮回,纪元幻灭!一个又一个的世界不断毁灭,一个又一个的文明不断消失,周而复始,始而复周,从不更改。无论甘与不甘,愿与不愿,在这恢宏的命运面前,无数慷慨激昂的英雄和心有不甘的巨擘都汇入了滚滚的时间长河,灰飞烟灭!到底,是谁在幕后掌控一切,又到底是谁在主宰神魔?在无数个纪元轮回之后,天帝陨落,一个心怀不甘的少年走出了大汉皇朝的边陲地带,一往无回的奔入了这浩瀚的历史长廊之中……——“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我这一生,绝不碌碌!”——杨纪。
  • 猎爱成婚:首席的亿万逃妻

    猎爱成婚:首席的亿万逃妻

    一场豪门恩怨,让她深陷其中,成了某恶魔横刀夺爱的猎物。他宠她入骨,捧她上天,只因莫名的怦然心动,却换来她的不屑一顾。“猎人,契约结束,我们后会无期。”“顾依依,你在说什么笑话,想走先将我的心留下。”顾依依直呼不可理喻逃之夭夭。再次相遇,他温柔浅笑,无赖的将她封锁在羽翼之下:“再狡猾的猎物,也逃不出猎人的手掌心,乖乖的待在我身边可好?”顾依依握拳大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撕掉狼皮,以为我就认不出你了么?骚年,有本事来追我呀?”
  • 人一生要学会的100件事

    人一生要学会的100件事

    一生中要学会的具有重要意义的100件事,助你重新认识和思考人生。快节奏的时代,社会在向你要价值、老板在向你要效率、家庭在向你要生活的保障和品质。学会这100件事,轻松人生,成就人生。
  • 四川曲艺史话

    四川曲艺史话

    本书给了四川曲艺一个简洁、明快的艺术定义,对众多曲种进行了三级分类法,介绍了从汉代到近代四川曲艺的发展情况等。
  • 我们成亲吧

    我们成亲吧

    苏小晚:本来以为4年的等待,可以换来一场真心相爱以为婚姻便是爱情的归属,一句承诺便傻傻地相许最后才明白,爱不是等等就能来的,爱是要争取的可是后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情和血债?我还能不能勇敢地去爱?罗曜月:我从头到尾所做的每一件事,只为了和你在一起原谅我,不愿意看着你和别人幸福因为你的幸福只能是我给的为此,哪怕是生命,我也在所不惜印辰天:我以为最美好的一件事是在一起后来明白,最美好的其实是:你幸福就好感谢老天让我遇见了来自远方的你感谢老天,能让你幸福你的幸福,是不是我呢?
  • 殿下太妖娆

    殿下太妖娆

    人类少女嫁给血族亲王,将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br/>禁忌之恋,即将开启。<br/>所有的男猪脚都帅气无敌,女猪脚都可爱灵动,上演一场炫丽的魔法风波。魔法旋风,劲霸来袭,准备接招吧!<br/>炫美魔法,极品萌兽,可爱变身,一起玩转魔幻世界!&nbsp;<br/>专讲亲王殿下,王子殿下的故事。<br/>本小说《我的血族殿下》繁体已上市。<br/>台湾、澳门、香港的亲们可以去买。<br/>&nbsp;&nbsp;&nbsp;
  • 全才魔法师

    全才魔法师

    21世界的黑帮女老大一朝穿越到光辉大陆罗格家没有任何元素属性的废柴三小姐阿芙拉身上。在继承废柴体质的同时,也继承了阿芙拉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宁静的生活,原以为这辈子就这么过了,然而国王的猜忌,家族的荣耀,落水的真相…意味着,没有强大的实力,一切都将成为镜花水月。自此远走边陲小镇,遇良师,交益友,捡神兽,食炎果最终激发出体内潜藏的的魔法元素,木元素、火元素、水元素、土元素、金元素纷至沓来。且看一代绝色红颜如何谱曲一首华丽的篇章。十年之后,爱玛学院出现了一位神秘人物——兰诺。传说,他不止会火系魔法,还能使用水系魔法;传说,他是某国的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传说,罗格家的废物三小姐是其情人;传说……菩提花开群魔净出魔王从幽深之地归来民不聊生五行之子携光明而来…六个绝世天才的诞生,终于唤起人们对古老的预言的记忆,谁才是五行之子,谁才是拯救大陆于危难的英雄…收养:萩铭心收养丸子~汐殇玥收养纳塔~**********************************************推荐彩虹的新文《凤临天下,皇后有点坏》没钱,没权,没势力,还没老爹自生自灭十五载,还被当做礼物送人骆含烟一睁眼面对的就是这一幕很好,你们不仁也别怪我不义骆含玉:“含烟妹妹,我来送送你,虽是做人第三十八房小妾,不过好歹也算有名分,生出来的孩子也不是野种、杂种之类的啊!”一双素手撩开轿帘,一道玉影缓缓而下:“姐姐说得对极了,做妹妹的我怎么能不成全姐姐的心愿呢?”“啊……”女子头一载,晕倒在地,骆含烟一脚把她踢进了轿子里,拍拍手扬长而去!某男:“含烟,你是我见过最美的女人,第一次见面我就不由自主的爱上了你!”某女:“你记得清楚这是你对第几百个女人说这话了吗?”某男:“烟,你真没一点浪漫细胞!”某女:“浪漫?浪漫一斤值多少钱,饿了能挡饱,寒了等当衣吗?你这点伎俩,还是去骗骗无知小女孩吧!”某男:“含烟,请你相信我,我是真心……啊,你敢打我!你知道我是谁吗?”“滚开!”一黑衣男子长身玉立,双眼喷火,扛起骆含烟流星踏步般走了!“女人,你在挑战我的耐性!”天都城暗香楼,宾客云集一曼妙少女玉身而立,口吐狂言:“男人什么滴都是浮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偶尔玩玩兮!”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半个世纪的孤独:迈克尔·杰克逊

    半个世纪的孤独:迈克尔·杰克逊

    作者以生动流利、饱含深情的笔触从迈克尔·杰克逊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中,用记事的方式书写了其童年生活、成名经历、辉煌与悲哀的人生、从黑人楷模到苍白怪人等无数经典片段,内容丰富而翔实,重现了其生前一个个生动的瞬间,让一代歌王波澜壮阔而又多姿多彩的一生在书中得到了几近完美的展现。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