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19

第19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体论思想(10)

这段话姜伯勤先生解释为“‘道性’是‘清净之心’,其身相称为‘本身’。‘本身’所体现的本体,是永恒不变的(即所谓‘体不动故,常住不变’)。当清净之心为烦恼所障时,清净之心未得显了,称为‘性’。而清净之心去掉烦恼的障蔽,显现明了,称为‘本身’。可知‘本身’即道性,是不变的本体的显著状态”见《论敦煌〈本际经〉的道性论》,《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第2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本际经》卷九《开演秘密藏品》云:“帝君又问:‘若是本身性是具足,一切烦恼云何能鄣?若本具足而起鄣者,一切神尊得成道已,亦应还失。何以故?体唯一故?’太上答曰:‘虽体是一,义则有二,方便未足故,方便具足故。是故我言一切诸法以空为性,为化众生,善巧方便,随宜演说。是言说性犹如虚空,亦无分别,识本本身,皆虚空相。得无所得,故无所失;有所得故,故有所失。是故凡夫名为失者,十方神尊名为常德’。”

本体本来是唯一的,以空为性本来也是无分别的。但在意义上,却由于教化凡夫的方便,而分别为两种意义。对于十方神尊,是道性具足,超越了有无、得失。对于凡夫,为烦恼所障,其“性”从方便上说,处于清净心“未足”状态,此种凡夫之“性”,尚未具足道性见《论敦煌〈本际经〉的道性论》。《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第2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帝君又问:“若生死法无始无终,本性清净,何故不名为道果耶?”太上答曰:“生死之法有因果故,故是无常,不名道果;常道之体非因果故,是故为常,体是果故,故名道果”。帝君又问:“如是本身为悉共有,但是一身为各各有,有无量身?若是一者,一人得已,应碍余人;若是多者,非谓太一,不得言常”。太上曰:“我不说言一切诸法如虚空耶?虚空之性,非一非多,非碍非无碍。如是本身亦复如是,体非一多,性无鄣碍”。

这里的“本身(法身)”即“太一(道)”,“一身为各各有,有无量身”是指众生无量,“本身”与“无量身”实际上是说“道性”同“众生性”的关系问题。“道性”是一,众生性为多,犹如千江水映千江月,千江水月一月现。“本身”是静止不动、空寂而无任何差别的存在,它的作用只是随顺众生显现“道性”,至于每一众生道性的彰显情况各异,则决定于每一众生性的特质。而“道性”、“众生性”的本质又如虚空,这无论是在“理”的层面还是在“事”的层面,都说明“道性”、“众生性”,体既是一多又非一多,性无鄣碍。关于“本身(法身)”遍在的思想,具有浓厚的泛神论倾向,同时也为人人皆有道性的道性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道身天尊者,谨按《太上灵宝无量度人经》云:‘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又按《太上开演秘密藏经》曰:‘……不审三代十方天尊,所得妙身以何为法?为同一体,为各异耶?’太上告曰:‘至真妙理,寂绝无形,清净凝湛,不可言名,方便引化,略开二途。一者道身 寂体虚无,二者生身诞孕行躯。言道身者,离一切相,正慧成满,除断虚妄,冥契玄宗,与道为一,不灭不生,无来无去,谈论路断,念虑长毕。’帝君礼曰:‘不审道身即是寂本,为更有义,名为本耶?’太上告曰:‘道为圣本,本即道根,虽是一体,非无二源。道名独立,体自虚通,强字无待,还近息功。本对于末,因待假名,称为物始,用涉能生。又为迹本,动寂用殊,出没物表,语嘿相须。’于是道君欲显玄理重说偈曰:‘道身不生灭,任理自玄通。湛然常清净,独立强言室(疑为“空”)。 绝名不待对,亦妄造物功。端静息义用,肃寂守虚冲。’”

《本际经》卷二《付嘱品》云:“法身犹如虚空,圆满清净,即是真道,亦名道身,亦名道性。”卷八《最胜品》云:“遍满道界,无穷无际,等法性身,周道界故,即名道身。”卷九《开演秘密藏品》云:道君重说偈言“道身不生灭,任理自玄通。湛然常清净,独立强言空。绝名无待对,亦忘造物功。端静息义用,萧寂守虚冲。本身为物始,生炁布三才。冥功难叵测,圆照逐念开。能为妙迹本,表现亿万该。神用无起灭,奇功靡去来。生身托父母,寄慧示同凡。琼胎非世孕,变示适所堪。端严使欣慕,白首破迷贪。非是骨肉身,随愿之所潭。权迹无定方,现身亦长久。遍示五道行,姿容顺妍丑。任本之所垂,利益无优负。乍有变化生,时或因父母”。太微帝君曰:“敢问道身为有因耶,为无因耶?若有因者,同世间法,因缘生故,故是无常。若无因生,复堕邪见,异道之谓。若是道身不从因生,自然有者,一切众生不修道者,应皆成道。如是二义,云何可了?”道君答:“夫正道者,寂灭之相,非言语法之所能宣。今言道者,寄言显示,令得悟入,解了无言,忘筌取旨,勿著文字。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非有非无,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凡非圣,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无所即。何以故?一切法性,即是无性。法性、道性,俱毕竟空;是空亦空,空空亦空,空无分别空故;是无分别,亦复皆空,空无二故,故言其即。而诸众生不能解了如是义,故于无法中而生法想,于不空中而生空想,以有如是心想倒故,而有见著,具是四倒,妄造诸法,计我及物,故名生死,不得道身。天尊大圣了此实性毕竟无性,洞会道源,混体冥一,故名得道,身与道一,故名道身。习此正观,名之曰因;亦无所习,故名非因。是故正道非从因生,亦非无因,体非是果,亦非非果,非常非非常,非灭非非灭。如是深奥秘密之义,唯道与道乃能解知,下圣真仙皆不通达,以信力故,仿佛能知。如是身者,住无所住,无所不住,是名 正道真实之身。”

“道身”相当于“法身”,是天尊本相,与“道”同体,故名道身。

“本身为物始,生炁布三才”呼应了《圣行品》所云:“夫道也,无祖无宗,无根无本,一相无相,以此为源,了此源故,成无上道,而独能为万物之始。”继承发挥了《老子》的传统思想。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真身天尊者,按《仙公请问经》曰:‘得道之尊,并由积德行善、论身炼神、故致成真。’”(下略)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云:“真身者,至道之体也。”《道藏》第24册,第722页。

《本际经·咐嘱品》云:“我之真身 清净无碍,犹如虚空不生不灭,常住善寂大智慧源,虽复窈冥,其精甚信。无量劫来,证此真体,恒安不动,超绝无伦,非是小圣二乘之所知觉。”

在《本际经》卷八《最胜品》中,叙述了太上道君对太微帝君讲述十方百亿分身天尊,与元始天尊“等无有异”,“同一真性,等如虚空,皆空寂相”,“而亦有异,假因缘故,亦可说异”。“报得此身,遍满道界,无穷无际,等法性身,周道界故,即名道身。诸分身者,是于报身起无碍用,遍于道界显示奇特,教化众生,智慧威神与本无异。”

这里的报身是“元始天尊”和“十方百亿分身天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无有异,同一真性”;“假因缘故,亦可说异”。卷九《开演秘密藏品》有云,“真报身是众生本”,呼应了《道性品》“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的思想。

从对报身“遍满道界,无穷无际,等法性身,周道界故”;“等道界性,同虚空相”的描述,说明“报身”是“真实空”、“常住法”。那么,既云“是常是实”,何以摆脱因果规律的桎梏?故特别强调“(报身)非因非果,非修非得”;“非造作法,非生因生,亦非生果,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因为“夫因生法,名之为果,本无今有,有必还无,是破坏相,非常住法”,无法凸显道教“常”、“实”的理论特质。而报身又是“等法性身”,说明法身(法性身、元始身)亦是“真实空”(“元始身者,非造作法,非生因生,亦非生果,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是常是实”)。“法身”与“报身”之间是“开权显实”,“体用不二”、“空有不二”的关系。

《本际经》卷九《开演秘密藏品》有云,尔时太微帝君白道君曰:“演说身相非因非果清净妙法。又闻太极都教法师开因缘义,不动实际而示假名,巧辩因果,微妙方便。又闻天尊戒言印可,诸疑永断,心意廓然。此经微妙,众经中王。何以故?所说大故,演真报身是众生本故,所说身相有君宗故。是故此经诸经中王,最为第一。譬如军众破他军阵,为显胜故,立于胜幢。遍引天魔异道所说,亦于天尊所说经中,最为殊胜。是故此经是圣法幢,令大乘人得闻此已,生勇猛意……此经如是,名为度于彼岸无上法桥。如此桥梁,能令行人得至彼岸。若有能修此经法者,必登大罗真道彼岸,到安乐处,自在无为,湛然常住。”

“报身”亦是元始天尊之正身,意在突出显示“法身”是修习所得果报之身,为的是要揭示元始天尊为何变身“乐净信”降世,预示着对道教法身义理的探讨在后面将转向道性论及众生修道的问题。

《本际经》为何既说“法身”,又说“元始正身”、“本身”、“道身”、“真身”呢?首先,从字面上分析,“法身”具有双重内涵,法身兼具“道”(“即是真道”)、“道体”(“亦名道身”)、“道性”(“亦名道性”)之特性。也说明道、道体、道性三个范畴在本体层面是相通的,“三位一体”;也可以把“法身”理解为等同于“道体”,所谓真身、真体其实都是在描述道体,只不过真身是倾向于本源意义讲的,真体指向本体的层面。实际上再一次说明,道体综合了本源和本体的意义。其次,借鉴、吸收了《大乘义章》所云“如来常住,即是真身”,“真身为本,依真起应,依应起化”《大乘义章》卷十九,《大正藏》第44册,第840页。,借“真身”的概念,进一步揭示以“法身”为本。

佛教本有“三身”之说,一般称之为“法身”、“报身”、“化身(应身)”,“身”是聚集之义,意思是聚集诸法而成身,即“法身”为理法之聚集。“三身”“报身”为智法之聚集;“化身(应身)”为功德法之聚集,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真身、报身、应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凡夫所见身等诸说。佛教各经论依据表述思想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故所举三身之名称与解释亦不一。“诸经所辩,佛有三身名字不同,所召法体皆异。”《妙法莲华经文句》卷九下,《大正藏》第34册,第129页。依南北朝至隋所传之《十地经论》等诸经所说之三身,即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天台宗称其皆为本有自尔之性佛,不借因行等造作而存。即《法华经》所说久远实成之释尊,不凭借因行之造作,本有自尔之三身“相即”之性佛。全称本有无作三身、本地无作三身。天台智首立此无作三身,系针对权教所论之三身而说,标示其本有无作三身之旨。也就是说,天台智认为“本有无作三身”是“体”,系针对“权”教所论三身之“实”教。此所谓“一身即是三身,不一不异;当知一佛身即具诸身寿命功德,随缘感见长短不同”同上,第128页。代表“本有无作三身”的“法身”、“报身”、“化身(应身)” 在实教层面是相通的,“三位一体”、“不一不异。“复次,如是三身种种功德,悉是本时道场树下先久成就,名之为本。中间今日寂灭道场所成就者,名之为迹。……今经所明取寂场及中间所成三身,皆名为迹。取本昔道场所得三身,名之为本。……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妙法莲华经文句》卷九下,《大正藏》第34册,第129页。在“实”、“权”这对范畴下,又可以演绎出“本”之三身与“迹”之三身,本迹之间的关系为“本以垂迹”、“迹以显本”。“神通之力者,三身之用也。神是天然不动之理,即法性身也。通是无壅不思议慧,即报身也。力是干用自在,即应身也。”同上。三身之间的关系是:以法身为“体”,报身、应身为“用”。

综上所述,道教传统理论体系中本来没有法身之说,显然是借鉴、吸收佛教此说而来,道教法身理论借鉴发挥了佛教“三身”体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本际经》中法身与诸分身之说的理论构架与天台智“三身”体义存在相通之处。

二诸分身是“迹”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迹身天尊者,谨按《太上开演秘密藏经》曰:‘帝君又问:生身迹身,是应作耶?太上答:如是如是。生之与迹,并称机缘,利益不差,即名为应,体用不别随义异名。帝君问:是迹身者,为有法耶,为无法耶?太上答:我不说耶,一切诸法性无所有,云何迹身而当有法?若假名字,亦有亦无。不离本故,故名为无;众生见故,故名为有。更非别体,故名为无;有实利益,故名为有。犹如明镜能见色像,了了分明,种种差别是镜中像,不可定说是有是无,而亦得言镜中有像。一切众生心镜明故,见真道像,又如止水无波涛故,影现日月星辰及以飞鸟,悉见水底;一切诸物亦见自影,了了分明。此水中物及所见影,俱非真实,不可言有,不可言无。一切众生心水澄清,见道身影,亦复如是。体即真道,是故非有非不见,故不得言无。如追逝者,寻迹然得,是迹与人非一非异。迹身亦尔。明解之人因迹入悟,见真道身,知无迹法,故名为一;非不因迹,渐得晓达,能立福田,是名为异。如是之义,是道境界,非是凡夫下圣能了’。”(下略)

在《本际经》卷九《开演秘密藏品》中,帝君曰:“不审生之与迹二义,云何经开二言?”太上告曰:“体实无二,随义名身,生体擢貌,事事同人。迹无定相,行不常伦,但能显本,即是迹陈。”

上文的思想核心,是围绕和“本身”有关的“生身”、“迹身”展开讨论。首先,本身(道体)“为悉共有”,道性随众生之生身各异“为各各有”。以中道观言道体、道性,皆“如虚空”(“非一非多,非碍非无碍”),故称“常道”(虚空之体、性皆为“常”, 所以说“常道之体非因果故”)。“体是果故,故名道果”,道性于众生是因位的、被遮蔽隐含的道种,道体相对众生是果位的、已开发显现的本体(道果)。

道体、道性本来都是形而上、抽象的(不可言说)“道”的名言显示,“体实无二,随义名身”;“体则无别,随义异名”。由于众生开发显现(应化)“道性清净之心”的机缘不同,故有生身与迹身的差别。从“迹无定相,行不常伦,但能显本,即是迹陈”和“如追逝者,寻迹能得,是迹与人非一非异。迹身亦尔。明解之人因迹入悟,见真道身,知无迹法”分析,“迹”应是众生本具之道性,则生身指能生道性之体(道体)。“众生见故,故名为有”,“道性”隐见于众生性中,道性为“一”,众生性为“多”;道性、众生性,如同“月映万川”,真道性体现在形形色色的众生身上的表现形式,表明道性为有。“不离本故,更非别体,故名为无”,犹若“千江水月一月现”,从一多关系角度讲,道体即道性,道体撇开道性不能成立,道性以道体为本。“诸法性空”,道体、道性的本质都是空性。这又体现了“即体即用”的关系。

《道教义枢·法身义》云:“迹之三身,有其别体。本之三称,体一义殊。以其精智淳,常曰真身。净虚,通曰道(身)。气象酬德,是曰报身。就气精神,乃成三义,不可穷诘,惟是一源。既是法身,当有妙体。”《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云:“报身者,由积勤累德、广建福田,乐静信等也。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高上老子,应号虽异,本源不殊,更托师资以度群品,或命尹喜入天竺以化胡人。”《道藏》第24册,第721页。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应身天尊者,谨按《老君经》教云:‘圣真无鞅,大要有二。一者,道、精神、气降应成形,形以同人,人未还本。二者,凡夫积学,功形备充。神与应合,隐而无名。道应随缘,缘本无名。出应有号,出号异应。号异道同,动不离寂。”《道藏》第24册,第792页。《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云:“应身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也。”《道藏》第24册,第721页。《道教义枢·法身义》云:“应身者,应是应接,谓随机显迹,应接群生。《请问经》云:以无心而应众生。”

同类推荐
  • 群蜂飞舞

    群蜂飞舞

    本书系汇集了众多当代一流名家自选的代表作品,专为文学爱好者量身打造,引领读者进入当代文学的中心地带。《群蜂飞舞》为著名作家阿来的作品精选集。 《群蜂飞舞》分中篇小说和散文二部分,内容包括《行刑人尔依》、《阿古顿巴》、《槐花》、《老房子》、《群蜂飞舞》、《声音》、《血脉》、《野人》、《鱼》、《月光下的银匠》等。
  • 心情·百味卷

    心情·百味卷

    本书收录的散文包括:“你是我梦中的期待”、“请把我的情感留下”、“将芳年写在心灵”、“珍视心中的爱”、“淡淡柳如烟”五个栏目。
  • 马瑞芳趣话王熙凤

    马瑞芳趣话王熙凤

    本书是《马瑞芳趣话红楼梦》的延续,在这部作品中马教授以诙谐而幽默、生动而有趣味的讲述,解析了《红楼梦》中宝黛以外的至关重要的人物——王熙凤身上所潜隐的方方面面,充分显示了马教授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和精湛的红学研究造诣。作品通过对王熙凤的全新解读,一方面是从围绕凤姐的故事及人物活动之蛛丝马迹中,探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真实想法;还有另一方面是探询、揣摩文本内外曹雪芹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意图。本书既是一部对王熙凤全面解密、解读、解析的美文,又是一部带有探索、悬疑意味的开放式文本;既是严谨的红学研究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通俗易懂的轻松风趣的学术随笔;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可读性。
  • 理直话自爽(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理直话自爽(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两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这是公认的。从情感和诗性的意义上说,还应该算上《两地书》。这是一册特殊的文本,它记录了鲁迅先生和他的女学生许广平从相敬到相知的心灵历程。
热门推荐
  • 培养孩子博学多才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培养孩子博学多才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国民阅读文库·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系列从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内容涵盖了勤奋、坚强、自信、乐观等诸多与孩子健康成长密 切相关的方面,人选的故事通俗易懂,道理清晰明了,版式活泼多样,容 易激发孩子强烈的阅读兴趣,能够起到极好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对于提高 孩子的文化素养、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大有帮助。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 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就大事业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生命需要鼓舞,心灵需要滋润。《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图书的故事极具启蒙意义,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开发孩子的潜能 ,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为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愿孩子们 拥有一次快乐的阅读之旅。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放生

    放生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契约兄妹:冰山校草别太拽

    契约兄妹:冰山校草别太拽

    父母离婚,背井离乡;落入差班,结交仨俩哥们。人生悲催,那就认栽。既无欲无求,那就凑合过呗。偏偏老天不作美,一纸法律文书,“啥?凭空多出个妹妹?”“做梦!乖乖认姐!”兄妹?!姐弟?!尚在争辩不休,生活已经悄然翻篇......
  • 虐情后宫:皇上,放过我

    虐情后宫:皇上,放过我

    十多年前她遇见皇上,为了他甘受劈尾之苦,而三年前因缘巧合终于进得宫来,却毕竟只是一头小兽,就算拥有人形也阻止不了皇上对闻氏的宠爱,多年来浸淫在宫斗之中,她早已麻木,现在却不得不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份而向当年赐予自己双腿的劈尾师凌霄恩将仇报。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完美世界传奇

    完美世界传奇

    笑看天高卷云舒,芳草依依,远山落日暮。伊人借梦风飘去,踏遍荆棘不知数。相逢相识难相知,鸿雁南飞,谁人解愁苦?何不把酒向青天,淡淡相忘江湖路。————《蝶恋花》浩浩祖龙城,皑皑履霜城。一语道不尽完美大陆上这两座传奇城邦的无限声威。雄霸西域的黄昏帝国为何会瞬间崩塌?千年前的因果究竟给后世带来什么样的变革?历经七界之浩劫后的汐族飘渺何方?十年风雪下的覆霜城到底埋藏下了多少秘密?完美大陆上几个命运曲折的小家伙,入修行,踏凡尘,历生死,同患难,几经磨练,终成大器。有道是: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请共同见证他们在波澜壮阔的完美世界里,每一次的欢笑与哭泣。谨以本作纪念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诡案罪4

    诡案罪4

    “我”从警校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安系统工作。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刑警,可是领导却把我安排到档案科坐班。为了工作的需要,我开始翻看档案架上那一卷卷落满灰尘的档案。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许多案件的侦破档案,读来惊险曲折,充满悬念,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一部绝妙的侦探推理小说,如“女老板买凶杀人案”“猴子杀人案”“错乱的凶杀案”等,读来既使人警醒,又引人深思。现以小说的形式辑录于此,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 生命之催化乐章: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生命之催化乐章: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