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18

第18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体论思想(9)

迎请鸠摩罗什入关并待以国师之礼支持他译经的北方后秦国主姚兴,虽能“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大唐内典录》卷三。,但是他优礼罗什、尊崇佛法的政治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南方朝廷争夺文化正朔的需要。中国历史政治经验表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之后欲要长治久安,必须首先积极奖掖扶持提倡汉文化,拉拢争取汉族“士”阶层的接受认同。另外,自玄风东扇,思想界关注的主题早已由“贵无”派推崇《老子》,转向“崇有”派发挥《庄子》《世说新语·文学》说:“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说明南渡之后,清淡的中心论题是承接中朝的原有论题,凡江左所谈论题,中朝早已全部涉及。其中,除“逍遥”一义更出新意之外,其他论题实沿中朝旧习。《世说新语·文学》载:“《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而罗什之学浓重的怀疑论色彩,显然无法与姚兴的政治需要兼容。中国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作为最高统治者在任何历史时期无论曾经推崇过哪一种宗教,其政治企图必然超越宗教信仰目的。姚兴以质问的口吻对当时流行的般若学提出尖锐的批评:“然诸家通第一义,廓然空寂,无有圣人。吾常以为殊太径廷,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也。”《广弘明集》卷十八“答安成侯姚嵩表”,《大正藏》第52册,第230页。如果在精神领域乃至现实社会中不树立一个可敬畏的、权威的“圣人”形象,宗教信仰的实在性、神圣性就会变得虚无缥缈,宗教信仰的神秘性必遭瓦解消融,宗教为政治服务、被政治所用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更谈不上什么重建统治秩序、巩固统治地位等问题了。“曾问诸法师,明三世或有或无,莫适所定。此亦是大法中一段处所而有无不泮,情每慨之”,“余以为三世一统,循环为用。过去虽灭,其理常在”,“明过去、未来,虽无眼对,理恒相因。苟因理不绝,圣见三世,无所疑矣”《广弘明集》卷十八“通三世论”,《大正藏》第52册,第228页。无论是出于世出、世法的目的,都绝不允许把三世因果说成是虚妄不实的。所谓“其理常在”,实际上是肯定了小乘说一切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主张的合理性;“理恒相因”则是指业识不灭、识神常在,所以有三世因果轮回。在封建专制社会享有皇权似乎也就意味着握有真理的裁判权,罗什的申辩显得似乎很无力“若定有过去、未来,则与此法相违。……是故不得定有,不得定无,有、无之说唯时所宜耳”《广弘明集》卷十八,《什法师答》,《大正藏》第52册,第228页。最终,罗什呕心沥血矢志不渝披肝沥胆要破斥、打倒、反对的,都重新被“请”了回来。

什门高足僧肇读到国主姚兴《答安成侯姚嵩表》后,竟也随声附和,“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伏惟陛下,叡哲钦明,道与神会,妙契环中,理无不统,游刃万机,弘道终日,威被苍生,垂文作则。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涅槃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渺漭希夷,绝视听之域,幽致虚玄,殆非群情之所测。肇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然涅槃一义,常以听习为先,但肇才识暗短,虽屡蒙诲喻,犹怀疑漠漠。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实如明诏!实如明诏!夫道恍惚窈冥,其中有精。若无圣人,谁与道游?顷诸学徒莫不踌躇道门,怏怏此旨,怀疑终日,莫之能正。幸遭高判,宗徒画然,扣关之俦,蔚登玄室。真可谓法轮再转于阎浮,道光重映于千载者矣。”《肇论》卷一“涅槃无名论”,《大正藏》第45册,第157页。此说完全是套用般若空宗的理论,去迎合并发挥姚兴的观点。“法身”神圣性的真实存在原则,最终反而作为最高统治者权利和意志的体现,明确地确定下来。

《魏书·释老志》说:“诸佛法身有二种义,一者真实,二者权应。真实身,谓至极之体,妙绝拘累,不得以方处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应,体常湛然。权应身者,谓和光六道,同尘万类,生灭随时,修短应物,形由感生,体非实有。权形虽谢,真体不迁,但时无妙感,故莫得常见耳。明佛生非实生,灭非实灭也。”《本际经》表达的道教法身理论,显然充分吸收、借鉴了《魏书·释老志》中的法身观,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挥。《本际经》所谓“元始正身”是真实身,“湛然常住”(体常湛然),元始天尊是“权应”身。但此“权应”身已非《魏书·释老志》中所说“生灭随时”、“体非实有”的了,“元始正身”和元始天尊不一不异,是“不动实际而示假名”,“元始正身”为究竟,“元始天尊”是方便称名。

在道教思想史上,《本际经》并不是第一个运用“法身”概念和义理的。《升玄内教经》卷八《显真戒品》有云:“道言:吾以五气周流八极,或号元始,或号老君,或号太上,或号如来,或为世师,或为玄宗”,“随人所好,为作法身”《中华道藏》第5册,第102页。大致成书于南北朝后期至隋的《上清太上开天龙经》中也说:“至道无象,无形无名,从本降迹,渐显三身。从起三身,而演三洞。三境三界,凡圣显差,九天九人,感象通贯,三宝渐顿,三乘接生,皆起法身。”《道藏》第33册,第731页。

早期道教各主要派别中,灵宝派以元始天尊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太上大道君为至上神,南北天师道以太上老君为至上神,自南朝中期以后元始天尊逐渐成为各派共同尊奉的最高神。然而,作为道教各派统一象征的,神圣权威的元始天尊,又必须同时集原有各派至上神的共性于一身。另外,既包容佛教又强调高于佛教,乃至可以取代佛教,是灵宝派在佛、道二教关系中秉持的一贯原则、立场。在这些因素促使下,在各派都认可的,神格化的“道”的名义下统一起来,于是便有了道教的“法身”理论。而“随人所好,为作法身”之说,又解决了元始天尊的化身“乐净信”之人性与其“本身”——元始天尊之神性之间的吊诡。此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描述基督教信仰的上帝的本质时所说:“上帝是人格,但他却又应当是上帝,应当是普遍的存在者而不是人格的存在者。”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280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

在《道教义枢·序》中进一步说:“是知元始天尊生乎妙气,忽焉有像,应化无穷。显迹托形,无因无待;演法开教,有始有终。老君度人,明应象之理。《太玄本际》示真寂之由。”“道”的本体(实)是“无”;其表现形式(权)是“气”,元始天尊作为“道”与“气”的结合,又分化成混沌太无元高上玉虚之炁,即天宝君;赤混太无元玄上紫虚之炁,即灵宝君;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炁,即神宝君。在《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中,记道教“三洞”缘起有云:“然三洞所起,皆有本迹。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宝君为迹,以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为本;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宝君为迹,以冥寂玄通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也。”“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可见,“三洞”教主乃至“三清”圣境都是“迹”,只有炁(气)才是根本。南朝刘宋时代的天师道经典《三天内解经》称:“道源本起出于无先,溟涬鸿蒙,无有所因,虚生自然,变化生成。道德丈人者,生于元气之先,是道中之尊,故为道德丈人也。因此而有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帝君、九老仙都君、九气丈人等百千万重道气,千二百官君太清玉陛下。”《道藏》第28册,第413页。可知,道教在不同时代涌现出的众多神仙,都是“元气”的繁衍变化而成,其中“道”(元始天尊)无疑居于元初及核心的地位。同样,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所描述的“二十四官君将吏,千二百官君将吏”,陶弘景注云:“二条气化结成。”其《登真隐诀》亦云:“官将及吏兵人数者,是道家三气,应事所感化也,非天地之生人也。”陶弘景注:“此因气结变,托象成形,随感而应,无定质也。非胎诞世人学道所得矣。”《道藏》第6册,第624页。由此得知,道教“万神殿”上的诸神都可以归结为是“气”的演变凝结而成,也就是道之“三气”(玄、元、始)的应事感化和“托象成形”。

《本际经》以全新的理论诠释,一方面回应了佛教思想界的质疑,另一方面则发展、完善了道教哲学思想。《本际经》的“道体论”对唐初道教义学深有影响,《道教义枢》、《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钞》、《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等道教类书及其他典籍中都曾大量征引其内容。《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潘师正回答高宗皇帝垂询时说:“天尊挺生神状,以道为身,非假因缘而有待籍。”并征引古灵宝经《无量经》(按:即《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灵宝经目》著录名称相同,《道藏》收录)云:“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应化济物,显号无穷。摄迹归真,则湛而为一。以其诸天敬奉,号曰天尊。为万有之根,故称元始。”《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道藏》第24册,第787页。显然和《本际经》的法身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节“道体”与“法身”

《本际经·护国品》云:“此经说真道根本,能生法身慧命,十方得道过去未来三世天尊等,莫不履行而得至真,具一切智,成无上道,到解脱处,为大法王。”《本际经》以“法身”理论回应佛教界对于元始天尊神圣性攻讦的同时,围绕法身义理,辅以道身、真身、报身、应身、生身、分身、化身诸说,来论证元始天尊是集“道”之“体”与“用”的高度统一。《本际经》借“法身”与诸“分身”的概念用以解释道体和诸天尊的关系,元始天尊所证之理体称法身,为济度众生示现托胎肉身、以神力一时化现之身称应身、生身、分身、化身。“法身”与诸“分身”的理论根据是“至真妙理”和虚无之道,《本际经》借用了玄学中本末、体用等方法阐述法身和诸“分身”之间的关系。

“法身”观念又被唐初《道门经法相承次序》、《道教义枢》、《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等其他道教义学著作继承、发挥。由于《本际经》在论述“诸分身”之说过程中比较散乱的原因,造成缺乏逻辑思辨的前后通畅。为了研究方便,今参照《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中关于“八身”的详细解说,并对比《道教义枢》和《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的相关阐释,展开详细分析,以期准确理解、解释《本际经》“法身”与“诸分身”之说,凸现道教“法身”体义。

一“法身”为本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中记唐高宗垂询:“天尊有几身?为弟子已不能苦道,上启天尊覆护弟子。”潘师正对曰:“按诸经所明,天尊有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迹身、应身、分身、化身。”“法身天尊者,谨按《升玄经》曰:‘吾以三气周环八极,或号元始、或号老君、或号太上、或为帝师、或为玄宗,出幽入冥待应无方,随人所好,为作法身。同归之趣,非为缘异。愚者不体,相与嫉贤。吾愍口过,敢陈其源。道之布气,在于无边、无形、无像。留住经文,不自巧饰。诚惟修身,其身得真。既得真像,自然登晨。此法玄妙,玄之又玄。愚者失趣,或谓非神。相与竞笑,攻本伐根。’”《道藏》第24册,第790页。

潘师正在阐述道教“法身”观的同时,实际上也对来自佛教中人的攻讦进行了批评。由此亦可看出,佛道思想界围绕“法身”义展开的论衡,佛教方面极力辩异;道教方面重在趋同,其目的和策略是同灵宝派一脉相承的。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云:“法身者,真精布气,化生万物也。”“虚空自然变见,生为凝灵结气,化成圣人,即元始天尊之谓也。”《道藏》第24册,第721页。

《道教义枢·法身义》:“法身者,至道淳精,至真妙体。表其四德,应彼十方。赴机于动寂之间,度物于分化之际。此其致也。故《升玄经》云:吾以(立)五气,周流八极,或号元始,或号老君,或号太上,或为世师,随人所好,为作法身。《本际经》云:于明净观,观见法身。又云:香花妓乐,洞映法身。”

《本际经》卷二《付嘱品》云:“法身犹如虚空,圆满清净,即是真道,亦名道身,亦名道性。”《本际经》卷三《圣行品》说:“道为极尊”;“总一切有,名曰世间;所共宝贵,号天尊也。”“非身离身,亦不不身,而以一形周遍六道,现一切相,随类色像”,“非心离心,亦非非心,而以一念了一切法”,“晓了真俗一切法中空有之相,非空非有,正观平等,毕竟清净,犹如虚空;究竟真一平等大道”。

综上所述,《升玄内教经》的“法身”观更为唐代道教思想界所看重。相比之下,《本际经》从“权”“实”、“方便”与“究竟”的角度突出了“法身”和“道体”的连带关系,同时强调说明要以中道观观法身。因此,“法身”也就成为沟通“道性”与“众生性”、世间和出世间的根据,也就是一切个别事物最普遍的本质性。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本身天尊者,谨按《宝玄经》云:‘太上曰:本寂应动,真假有殊。权实众妙,同出玄门。’又按《太上开演秘密藏经》曰:‘帝君曰:如是本身能生万物,即是万物之本始者,此与神本有何差别?”太上答:“源其实体,无有二相。何以故?俱毕竟故,无始终故,不可言说故。以善方便,亦得言异。所谓神本,是妄想物一念相续,众生业果,轮转无穷,是名识物,亦名神本。言本身者,即是道性清净之心,能为一切出万法之根本,故名为本。始是真性,非心不心,非色不色。无缘虑故,非无常故,故言非心;能生心故,无不知故,亦名为心。无所碍故,故名非色;能生色故,道眼见故,亦名为色。是清净心具足一切无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乐。但为烦恼所覆蔽,故未得显了,故名为性。若修方便,断诸烦恼,鄣法尽故,显现了故,名为本身。如此身者,本自有之,非今造故,故名为本。本非有性,非三代摄。方便说故,故非三代。本来有故,名为过去。一切众生必定当得,故名未来。十方大圣今以得故,故名现在。虽复说有三代差别,体不动故,常住无变。’”《道藏》第24册,第791页。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的《太上开演秘密藏经》引文和《本际经》卷九《开演秘密藏品》中的部分经文几乎如出一辙。潘师正未引《本际经·开演秘密藏品》,想必该品另有单行本,或《太上开演秘密藏经》问世流传比《本际经》更早,李仲卿将其改编收入《开演秘密藏品》之中,亦未可知。

这段话里的“本身”兼具本源与本体的意义。在本源的层面讲,道为物始,神本是“识初”,此二者“源其实体,无有二相”;于本体的视角言道性,乃众生本具之清净心体,亦可称性体,其实道性也是以“道”为体。道在时间上涵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道本来不可言说,所谓道体、道性、三世,只不过对众生“方便说故”。一切众生与十方大圣本来皆具道性清净之心,只不过十方大圣方便具足,“断诸烦恼,鄣法尽故,显现明了”今已得道;一切众生方便未足,“但为烦恼所覆蔽,故未得显了”,未来必定当得。如此看来,所谓“本身”乃是纯粹的精神本体,它不但是真实的,而且还是普遍的、永恒的。所以从“法身”的普遍性及其作为一切事物的本质的存在的特性,自然得出“是清净心具足一切无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乐。但为烦恼所覆蔽,故未得显了”。由于众生个体的“心”、“意识”等客体的精神性活动(烦恼),蒙蔽染污了个体所固有的“法身(本身)”品格,这实际上说明了人的生死轮回起源和人的命运所致问题。

同类推荐
  •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是警世大言,给一个时代提供了一种道德方向,伦理精神,带有启示性。书里面充满一种庄严感和良知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一本书,充满了智慧,充满了问题,提供了很多很可靠的答案。 财富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财富和如何对待财富将是一个与人的生命同等深奥和深刻的问题。《财富如水》为我们透析了这样一个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因而读它有无限益处。这部书看起来不厚,但每一篇东西都充满经典。
  • 摩根家书

    摩根家书

    《摩根家书》是美国财富巨擘摩根家庭的奠定者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给儿子小约翰·皮尔庞特的信,是父子之间交流感情和工作的私人信件。这些信件是摩根家族的至宝,信札“透露了摩根强大、富有的秘籍……”
  • 纳兰词全编笺注

    纳兰词全编笺注

    《纳兰词全编笺注》的笺注,无论是沿袭前人的传统,还是悉心阐发的一家之言,也同样开放给后来的学者,以期对纳兰词的理解始终随岁月而深化。
  • 忘了归来

    忘了归来

    本书作者砺平是沁水籍“三平美女作家”之一,长期固守沁水本土,笔涉诗歌、散文等领域,有诗文集《哪种离别不忧伤》面世。另两位是葛水平和杨平。葛水平是名扬全国文坛的一级作家,现任长治市文联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杨平在杭州打拼,出版了《人文晋城》上下册,在晋城轰动一时。
  • 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

    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

    宋词佳作汗牛充栋,美不胜收,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 读者朋友的喜爱。作者在本书的编撰体例上力求创新和突破,除原词外,更加入对作品的解读、注释,并由作品的内容引申到历史人物、风俗习惯,传说典故等。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者在掌握原词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的同时,对作者、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有所了解。在书的版式上注重视觉形象与词境交相辉映,触发读者的通感。
热门推荐
  • 莎蕾拉的终极男团

    莎蕾拉的终极男团

    一觉醒来就变成血精灵族“女王”殿下的莎蕾拉,被陌生的美男军团牵引着,踏上了复兴血精灵族的复仇征程……他们将乔装潜伏,进入魔法世家、海妖水城、兽使楼域三个奇异世界去惩罚叛变首领!然而一切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莎蕾拉对被告知的使命毫无记忆,而且在旅程中发生的种种神秘事件,让“女王”越来越迷茫,仿佛一切都是被美男军团操纵般,让她每往前走一步就愈加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
  •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这个题目,对我来说,已不新鲜了。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就想好了这个题目,并且作了动手的准备。由于研究赵村理更为急迫,我改变了方向。1981年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我当时在《汾水》编评论,特地开辟了一个《鲁迅与山西》的专栏,约请王瑶先生、冈夫先生、唐诃先生以及我的朋友王峻峰,分头写了文章。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画界

    画界

    主角霍天羽,一个对画超强悟性的少年。聂天远是国画展中心的总经理,他和妹妹一起去看中美画展交友会,中方惨败,美方目中无人,出言侮辱,聂天远一怒之下拿出画圣牌作抵押和对方立下赌注,但是由于是团体赛,于是聂天远就是请师伯师叔们出山,但是当他找到霍清远的时候,却被拒绝,为了能够让他出山,聂天远跪在外面不起,以至于昏迷,霍清远最后让他的儿子霍天羽陪同聂天远出山,凭借着对画卓绝的悟性,霍天羽崭露头角,战败诸多对手,也揭开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 宋殇

    宋殇

    宋王朝与文天祥是格格不入,却也是密不可分的.少年时无法无天的他,刚刚步入朝堂便几次三番遭遇生死劫难。若不是追月公主,他或许这辈子也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青年时临危受命的他,不计前嫌、弃文从武为宋奔波,然而他的付出换来的只是宋王朝仅四年的苟延残喘……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2)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火蝴蝶

    火蝴蝶

    蒙氏兄弟是一对富有传奇色彩的双胞胎兄弟。哥哥蒙蓝性格古怪,为人低调,深沉睿智,但才华横溢,富有正义感,从小跟随作为首席法医官的父亲学习法医技术,自修了法医昆虫学、法医毒物学、法庭人类学、法证学和司法精神病学等学科;弟弟蒙橙却是个阳光少年,玩世不恭、吊儿郎当,由于俊美的外表而成为当红的偶像艺人。在这个亚洲最大的法医博物馆,兄弟俩从小就互换身份体验对方的生活,所以每当他们交换身份时,惊险的故事就会随之而来。千奇百怪的尸体、支离破碎的四肢、腐烂不堪的脏器,当蒙氏兄弟剖开骇人的尸体,骤然间,他们看到了那个秘密……
  • 亲历梦中缘

    亲历梦中缘

    心灰意冷如她,为摆脱失去挚爱之痛,毅然赴死,却不料一朝穿越,反而陷入另一场爱情漩涡。运筹帷幄如他,一向冷静自持,肩负君主重任,朝堂后宫不曾乱过一丝分寸,却唯独在她面前步步意外。她不爱他,他知道。他想要她,她知道。两颗游离徘徊的真心,到底是否能够殊途同归?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经典成语故事100篇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经典成语故事100篇

    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洁瀚的历史长空中,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每一则成语都有一个源头,或是历史故事,或是古代寓言,无不包含着古人的智慧。可以说,它们是每一代中华人成长过程中的好朋友。为了让小朋友更健康成长,我们选编了这套成语故事。通过通俗易懂,生动的语言叙述,辅以活泼清新的插图,还在每则故事后面附上浅显的理解。在合适的地方加上与内容有关的小知识,还有妙趣横生的互动板块。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开阔小朋友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还给故事加注了拼音,便于已上学的小朋友自己阅读。我们坚信,这套书会让孩子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