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600000035

第35章 隋唐至明清时期道教与儒释的关系(4)

南宋以前,许逊崇拜者将其信仰的孝道神格化,谓由玄、元、始三?化生出日、月、星斗中的孝道仙王、孝道明王和孝悌王,由它们将此孝道传于人间。故那时的孝道信仰,基本保持在道德观念与鬼神崇拜相结合的水平上。南宋理学大兴之后,元初刘玉受其影响,除继承上述神道信仰外,又借助宋明理学将此孝道扩展为忠孝,并使之哲理化,提出一个被宗教所“净化”、被理学所“熏染”了的“真忠真孝”,作为修持净明道的理想境界和最终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刘玉提出了修持净明道的三步骤:“始于忠孝立本,中于去欲正心,终于直至净明。”(《玉真先生语录》)

1.忠孝立本

刘玉以忠孝为修净明道的根本,把忠孝看作修持净明道的屋基和桥墩,正像不打好屋基就修房,不做好桥墩就架桥,房屋和桥会倒塌一样,不立忠孝作根本,净明道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修持。他之所以把忠孝作修持净明的根本,主要是因为“人道”为“仙道”的入门工夫和基础工夫;人道修好了,才有可能去修仙道。在他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仅在于人具有禽兽没有的忠孝德性。丧失了这种德性,“便不得为人之道,则何以配天、地而曰三才”。所以他径称净明道为“忠孝大道”:“入吾忠孝大道之门者,皆当祝国寿、报亲恩为第一事。”又称净明道是“学为人之道”:“此教法大概只是学为人之道。……所贵忠君孝亲,奉先淑后。”怎样忠君孝亲呢?一方面注重忠君孝亲的日常行为,即刘玉所说,对双亲“夏葛冬裘,渴饮饥食,与世人略无少异”( 以上皆见《玉真先生语录》)另一方面,特别注重思想上的忠孝修养,即其弟子黄元吉所说:“事亲之礼,冬温夏?,昏定晨省,口体之养”,只是“孝道一事耳。当知有就里的孝道,不可不行持”( 《中黄先生问答》,载《净明忠孝全书》卷六)此“就里的孝道”,即指思想上的修持。可见所谓忠孝立本,主要是指在思想上立下这个根本。

以上思想实源于陆九渊等理学家。陆九渊说:“儒者以人生天地之间,灵于万物,贵于万物,与天地并而为三极。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陆九渊集》卷二《与王顺伯书》,《四库全书》集部)强调为学必须“立本’、“知大”。“大”指天理,“此理即是大者”( 《陆九渊集》卷一一《与朱济道书》)“本”指具有天然良知的“本心”,立大、知本就是把体认了天然良知的本心立起来。可见净明道的忠孝立本与陆学有直接的思想渊源。

2.去欲正心

刘玉认为,人之忠孝德性,是人的良知,是人心本具的,不假外求。他说:“忠孝者,臣子之良知良能,人人具此天理,非份外事也。”“大忠大孝,根于天性。”既然如此,则修持净明,全在于存守自己心中之良知,使之不失,并得到发扬。但是这种良知,又常受外界尘事所引诱和己身私欲所蒙蔽,而常常有丧失的危险。刘玉说,蒙蔽忠孝良知的主要是两个怪物:一是“忿”,二是“欲”。“所谓忿者,不只是恚怒嗔恨,但涉嫉妒,小狭偏浅,不能容物,以察察为明,一些个放不过之类,总属忿也。……所谓欲者,不但是淫邪色欲,但涉溺爱眷恋,滞著事物之间……总属欲也。”他又称此二怪物是会作“内祟”的“魑魅魍魉”。正是它们,才使人心蒙昧,使忠孝良知不能发扬,为了对付这些“昧心天”的鬼物,刘玉提出了“去欲正心”的修持方法。这实际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去欲”,即“惩忿窒欲”;二是“正心”,即“正心诚意”。前句来源于《周易》的《经》和《传》,后句来源于《大学》,后来被理学家们用作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刘玉也借用来修持净明道。这就要求修道者“平居暇日,存守正念”,“夙兴夜寐存着忠孝一念在心”;要时时作整理心地工夫,“力除恶习,克去己私”,保持心地不被“埃墨涂污其上”。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刘玉又提出“防微”方法。他说:“譬如恶木萌蘖初生时,便要和根铲却。若待它成长起来,枝叶延蔓,除之较难了。”即要将恶念消灭在萌芽状态。他还提出“慎独”方法,即不仅在大庭广众中谨言慎行,而且在个人独处时也一丝不苟,不做昧心事,“紧要处在不欺昧其心”,“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不怍于心”( 以上皆见《玉真先生语录》)以上这些方法,皆从儒家抄来,在儒家经典中都可找到出处。

3.净明境界

刘玉认为净明境界是净明道要求达到的理想境界和整个修持的最后归宿。他说:“何谓净?不染物;何谓明?不触物。不染不触,忠孝自得。”又说:“心如镜之明,如水之净。”(《中黄先生问答》,载《净明忠孝全书》卷六。)元吉解释说:所谓净明,“大概无别说,只要除去欲便是净,就里除去邪恶之念,外面便无不好的行检。……淘汰到无的田地,却是公心也。公能生明,所以曰:欲净则理明”。可见“净明”并不是指佛教那种不染一尘、不著一物的“寂灭”、“空无”,而是指所修的主体“忠孝”之“净化”。这是一种被宗教理念所“净化”,又为理学所“熏染”了的精神境界,它既是净明道之道,又是儒家的忠孝之道。

以儒家忠孝为修持内容和最后归宿,这在道教诸派别中可谓“仅此一家”。由此决定了它区别于其他任何道派的特点。首先,既以忠孝为根本修习内容,则对其余诸派之修习精、气、神或符术多有微辞,认为它们丢掉了忠孝这个根本,结果只能是枉费工夫,“到底只成个妄想去”,从而把修炼精、气、神和符术等摆在十分次要的地位。其次,神仙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以肉体不死为长生,而以不昧忠孝之本性为长生。刘玉说:“忠孝之道非必长生,而长生之性存。死而不昧(忠孝之心不昧),列于仙班,谓之长生。”(《玉真先生语录》)谓“真人”、“神人”的概念也变了。黄元吉说:“当知九霄之上,岂有不净不明不忠不孝之神仙也。”又说:“真者一真无伪,人者异于禽兽。净明教中所谓真人者,非谓吐纳、按摩、休粮、辟谷而成真也,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配天地而为三极,无愧人道,谓之真人。”故刘玉称周、程、朱、张是“皆从仙佛中来”的“天人”。总括上述两点,又可得出一个总特点,即净明道的世俗气很重,仙气和鬼气较轻,这可说是汲取入世儒学所必然带来的结果。

总上可见,宋元时期所出现的几个新道派(还有真大道、太一道未叙及),皆以融合儒、释为特征,表明道教之融合儒、释较前更为深入。

远在道教新宗派产生之前,儒家方面即在北宋出现了融合释、道的新儒学,即所谓理学。理学的开山祖师是宋仁宗时的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他的代表作是《太极图说》(《太极图说》,载《周子全书》卷一,《四库全书》集部)理学家公认为开创之作,恰好就是融合释、道特别是融合道教的典型。该书是讲宇宙生成和发展规律的,由《图》和《说》两部分组成。但不管《图》也好,《说》也好,主要皆来源于道教。

首先,关于《太极图说》之《图》,其远源是唐代道书《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中之《太极先天之图》和五代道士彭晓所编《周易参同契》旧本中之《水火匡廓图》及《三五至精图》,近源是唐末宋初道士陈抟之《太极图》或《先天图》。这些,自南宋至明清,已有许多学者,如朱震、黄宗炎、毛奇龄、朱彝尊、王嗣槐等写过考辨文章,作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可谓言之凿凿。

其次,关于《太极图说》之《说》,由两部分文字组成。前一部分讲宇宙本源和它的演化过程,后一部分讲人性的善恶和修养问题。他说:宇宙的本源是无极,由无极而生太极,再由太极分为阴阳,阴阳的一动一静而生出五行,然后“二(阴阳)五(五行)之精,妙合而凝”,遂产生出人和万物。这里的名词,太极来源于《易·系辞》,可谓出自儒家,而无极却来源于《老子·知其雄》章。其宇宙生成模式,由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实际又是《老子》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模式的翻版。后面讲人性善恶和修养问题时,也汲取了佛、道的“无欲”、“主静”思想。总之,理学开创之作的《太极图说》是融释、道的产物,所谓“粹然孔孟渊源”之说是没有根据的。

继周敦颐之后的二程兄弟,是理学的奠基者,他们虽以卫正统,反佛、道著称,但他们所建立的理学体系中仍然偷运了佛、道思想。他们以理(天理)作最高哲学范畴,认为宇宙万物包括社会道德在内,都含藏于这个天理中,父子君臣之理,德性之知,都是天理所必然,人心所固有的。要认识它们,无须外求,只须内省即得。他们称此内省工夫叫“诚”、“敬”,只要人们静坐内省,就会豁然贯通,天理自明。这种内省工夫与禅宗的坐禅十分相近。另一方面,他们在讲人性时,又提出“性即是理”的命题,既然性即是理,为什么会有善恶之分呢?他们提出了“气禀”之说加以解释,说:“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二程遗书》卷一八,《四库全书》集部。)种说法则来源于五代道士杜光庭。杜光庭说:“人之生也,禀天地之灵,得清明冲朗之气,为圣为贤;得浊滞烦昧之气,为愚为贱。”(《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八)

集理学之大成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也明反释、道,暗融释、道。他一方面汲取佛教禅宗、华严宗思想,常用佛教“月印万川”之喻来说明“理一分殊”,另一方面又受道教思想影响。如朱熹很推崇出自陈抟之手的《河图》、《洛书》,将二图置于《易经》之卷首,说:“《河图》、《洛书》便是天地画出底。”(《朱子全书》卷二六,《四库全书》集部)某于世传《河图》、《洛书》之旧,所以不敢不信者,正以其义理不悖,而证验不差尔。”(《朱子文集·答袁仲机书》,《四库全书》集部。)又以邹!之化名作《周易参同契考异》,还为《阴符经》作校正,成《阴符经考异》。他在阐发周、程太极、理等范畴时,虽口头上反对老子“道生物”的观点,而实际所说却与老子“道生物”观点毫无二致。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主宰者,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朱子语类》卷一,《四库全书》集部)说:“太极动而后生阳,静而后生阴,生此阴阳之气。”(《朱子语类》卷九四)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太极图说注》,《四库全书》集部。)论其生则俱生,太极依旧在阴阳里,但言其次序,须有这实理,方始有阴阳也。”(《朱子语类》卷七四)种“太极生阴阳”、“理生气”、“气流行发育万物”的观点,与《老子》“无生有”、“道生一”、道生万物的观点,实在没有区别。总之,融合佛、道是理学家的基本特征,是从大量事实中得出的结论。

在北宋,除上述口头反对佛、道,暗里融合佛、道的理学家外,还有一批并不反对佛、道,也不讳言融合佛、道的儒学家,即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派。苏轼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祭龙井辩才文》,《东坡后集》卷一六,《四库全书》集部)本人既和禅宗名僧契嵩,天台宗慧辩、元净等很交好,又性喜道教修炼术,作《龙虎铅汞论》,“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炼养”。他的胞弟苏辙一方面与僧徒交朋友,为慧辩、元净写塔铭;另一方面又信仰道教,自称:“心是道士,身是农夫。悟(误)入廊庙,还居里闾。秋稼登场,社酒盈壶。颓然一醉,终日如愚。”(《自写真赞》,《栾城后集》卷五,《四库全书》集部。)学派的黄庭坚、晁补之等都有类似的自况。

宋元时期的佛教徒主要是融合儒学,但也兼摄道教。南宋禅僧克勤曾用道教语言赞颂皇帝:“神霄真人降驾,长生帝君御极,神灵开旦,夷夏钦风……”“道超盘古,德冠羲轩,位永固于金轮,寿弥坚于劫石。时平道泰,天清地宁。一人高拱无为,万物各得其所。”(《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又用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概念解释佛理,说:“道本无言”,“大象无形至虚包万有”,“启无为之化,行不言之教”,“融通万有而混成”。这些都表现出他深受道教的影响。元初禅僧行秀以融通儒学著名,人称“孔门禅”,但也兼融道教。他说:“儒、道二家宗于一气,佛家者流本乎一心。圭峰道:元气亦由心之所造,皆阿赖耶识相分所摄。”(《从容录·第一则》)引《道德经·谷神不死》章解佛理,说:“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又曰: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衲僧为言,绵绵若存,不可一向断绝去也。象帝之先者,空劫以前,佛未出世时也。”(《从容录·第一则》)

三、明清道教与儒、释

继宋元之后的明清,是三教融合进一步深化时期。三家各自融进对方更多的东西,使原有的个性大量泯灭,思想面貌彼此混同,以至难辨你我。具体表现是:三家完全消除了思想壁垒,原为某家独有的思想,竟成为三家共同的学问。理学家谈禅、谈内丹,佛教徒谈正心诚意,谈治国平天下,道教徒谈明心见性,谈解脱,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无以名之,或可谓之“三教混融”。

这种混融现象,在道教方面表现十分突出。不少道士,借用儒家的性理之学以讲性命修炼(内丹),或采用佛教禅宗的参究法门以讲明心见性。甚至一些符派道士也大谈性理,或用大乘空宗思想超度鬼魂。这些都是以往时期所不见或罕见的现象。

同类推荐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热门推荐
  •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精选了贝多芬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只是路过你

    只是路过你

    世间所有的男女,皆是路过,也皆会彼此走失,可是爱情却始终在时光里,以它淡定安静的面容,注视着汪洋之中,沉浮向前的你我,即使是相伴一程,也终将铭心刻骨。
  • 影子的范围

    影子的范围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觉醒

    觉醒

    肖班以主人公艾德娜·庞特里耶的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为主题,大胆而又直率地从深层次探索了已婚女性的内心世界。
  • 一舞倾人城

    一舞倾人城

    她,只因身上存有对前世的记忆,从小就远离繁华被送入清静的寺庙。原以为20岁过后便可以回归幸福,却不料被阴错阳差的带到了另一个世界,还莫名的绞入仇恨和争夺帝位的阴谋之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科学奇迹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科学奇迹

    ,现代疫苗、克隆、杂交技术的发现……虽然,我们不能回到科学发明与科学发现的那个时代感受奇迹的魅力,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但却可以感受这些科学奇迹带给人类的变化,本书从古今中外遴选了50个科学发明与科学发现,比如古代中国的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更精彩的科学奇迹
  • 妙语连珠

    妙语连珠

    面对形形色色的难题和困境,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往往就能找出答案,想出对策。“先有故事,后有智慧”。智慧故事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故事,是通往智慧殿堂的使者,引领我们透过一扇扇明亮的窗口,引领你走向人生的辉煌。故事,是连缀智慧的闪亮珠玑,折射出哲人思想的光辉,照耀着你的人生成功之旅。一个故事就是智慧长河中的一朵涟漪,也许它不能改变这条河流的方向,但它会以自身的灵性让你在阳光的滋养中聆听智慧流过的声音,早日抵达你人生的巅峰。轻松阅读精彩的故事,聆听哲人的忠告,让智者的思想浸润我们。
  • 心灵甘泉·自然与人生

    心灵甘泉·自然与人生

    德富芦花以“美的农民”的身份,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大自然中,践行着自己“自耕自食,晴耕雨读”的生活理念。其作品以独特的观点探讨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人类等主题,被定为近代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读本书,你可以随着德富芦花的文笔,走近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野,白云缱绻的天空,长满花草的山岗,清澈见底的小溪。在以文字点染大自然的山野林木、霜晨月夜、倒影炊烟的同时,并不忘人生的现实一面。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人们在考察东西方文化互动以及交流时,比较多地注意到了近代西欧文化向东方传播的趋势,这股文化潮流的东向移动,被谓之“西学东渐”,在回顾中世纪东方文化西传的历史之后,我们不得不作这样的认识:所谓“西学东渐”的“西学”是富含经欧人吸收、改造、沿袭的东方文化成分特质的欧洲新文化思潮,“东渐”则又寓示着东方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站在这个基点上,“全盘西化”等提法显然都是欠妥的,犯了出口布料,经人加工为成衣,又被视为洋货进口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