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600000033

第33章 隋唐至明清时期道教与儒释的关系(2)

物法观 王玄览与弟子们论道时,常常以物、法作研究对象。物指客观事物,法为佛教概念,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王玄览常引佛教因缘说以论物、法。谓物、法皆因缘所生,没有自己固有的实性,其诸“有”表现皆虚妄不实。他说:“诸法无自性,随离合变为相为性,观相性中无主无我,无受生死者。”如用金做钏,做铃,钏和铃即具自身的性相,但此性相并不是它们自身本具的,而是金给它们的。当把金钏变成金铃时,金钏就丧失了性相,而变成金铃的性相;同样,再把金铃做成金花或金像,金铃就丧失了自身的性相,而变成为金花或金像的性相。可见所谓钏、铃、花、像等本身是没有自性的,故都是不实在的。所以他说:“一法无自性,复因内外有,有复无自性,因一因内外,因又无自性,非一非内外,化生幻灭,自然而尔。”他用此因缘说一再强调物、法的虚假性空,说:“眼色合,共生见;眼色离,共生灭。生是化生,灭是幻灭。”“眼色共生见,其见在何边?见时是化生,不见是化灭。其中众生命,其相亦如是。”意即不是眼反映色,意识反映存在,而是眼色互为因缘,所以看到的都是幻象。他认为心与境的关系也是这样,不是心反映境,而是心境互为因缘:“将心对境,心境互起,境不摇心,是心妄起。心不自起,因境而起,无心之境,境不自起,无境之心,亦不自起。”他又说:“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心中无喜怒,境中无喜怒,心境相对时,于中生喜怒。二处既各无,和合若为生。……于中有生者,此生如梦幻。化生而幻灭,二生各不知。”即是说,人们面对的境物动静现象,和心中的喜怒情绪等,都是因缘所生,都是虚幻的。他有时又以佛教之“假名相待”说,解释物、法等现象的空、假性质:“色非是色,假名为色,明知色既非空,亦得名空。无名强作名,名色亦名空,若也不假名,无名无色空,亦无无色空。”“物体本无名,而人强立名。立名将作有,其物便为有。此有是人名,非是物自名。深观彼物体,实地本无名。……其物被人言,言处复无物。”意即世界本来空无所有,之所以现出“有”性,是因为人强名出来的,皆是假相。故总的结论是:“说一法亦是假,二法亦是假,乃至十方无量法,并悉是于假。假中求真亦不得,假外求真亦不得,乃至十方无量法,并悉求真无有真。”(以上皆见王玄览《玄珠录》)显然是《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思想。不仅如此,王玄览还把这些虚假的“有”(物、法)归因于人“心”,或谓万有乃人心所生,即由人心“变现”出来的;或谓一心可包罗万有。他说:“空见与有见,并在一心中,此心若也无,空有之见当何在!……是故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若得无心定,无生亦无灭。”“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是故十方知,并在一识内。其识若也出,身中复无识,其识若不出,十方复无知。”“十方所有法,一识一心知。将此十方知,还在一识内。明是一中多,亦是多中一。”(以上皆见王玄览《玄珠录》)既是吉藏华严宗的“离心之外,更无一法”( 《华严义海百门》)思想,更是唯识宗“内外一切物,所见唯自心”,“内外虽不同,一切从心起”( 《密严经》卷中。)思想。王玄览虽未对“识”作充分解释,但从他多处使用“识”和“内识”、“外境”等概念看,所受唯识宗的影响是很清楚的。不仅如此,他又认为,如果从横向看,十方诸法是由心所生起或变现的,如果从纵向看,从古至今的万法也是由心所变现或包容的。他说:“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是故一念与一劫,非短亦非长,一尘一世界,非大亦非小。”“既将今心念古事,复将古事系今心,明知一心一念里,含古复含今。”照此说来,天下的古今万有,都被这颗奇异的“心”包罗无遗了。这样的“心”,既像华严宗那个能摄“十方”与“万劫”的“理事法界”,又像唯识宗那个能够依靠自身的“种子”制造万千世界的“阿赖耶识”。既然十方诸法皆由人心所变现或含藏,那么,十方诸法的生、灭,兴、废,皆须听从人心的摆布:“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开化说诸法,借四相待相因(指有、无、有无、非有无)以生之,导之以归真,借四相违相因以灭之。”(以上皆见王玄览《玄珠录》)乎整个世界皆由人“生之”,“灭之”,说它是有才是有,说它是无就是无。由此可见,王玄览的“物法观”(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且含较重的主观唯心成分,而铸成此思想特质的根源,则是佛教大乘空宗,主要是华严宗和唯识宗。

道论 王玄览谈物、法的目的,是为了阐扬道。我们从他的诸多论述中,确可看出他心中之道的面貌。他在论述道与物、法关系时,指出“道能应物”,“能遍物”。“道能应物”是指道能感应万物,使万物受道的感应而生化出来,并赋予它们以道性;“能遍物”是指道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即道遍寓于所生的万事万物中,且与万物相始终,一物死灭了,而道恒在。在论述道与众生(实为佛教“佛与众生”命题的翻版)、常道与可道等关系时,他又指出众生所得为“可道”,万古长存的才是“常道”、“真道”;“可道”是用,是变,是妄,“常道”是体,是常(不变),是真。故曰:“至道常玄寂”,“大道体真”,“道性无生灭,今古现无穷”。以上这些(能生物、应物、遍物、玄寂、长存)性质,可说是《老子》之道原有的属性。但这仅是王玄览之道的部分属性。另一方面,他又赋予道以很多的“佛性”。他说:“道常四是,一常二非。”原注解释说,“四是”为:“是有,是无,是有无,疑非有无。”“二非”为:“非有非无,非舍有无。”归纳起来,实际为:有,无,非有非无,不舍有无。王玄览称之为“四句”。这是仿照佛教中道观编出来的四句。有人问:“此四句是生灭法,正道何故处其中?”他答道:“道无所不在,常在四(以上皆见王玄览《玄珠录》)句。所在皆无,四句非道。”又问:“四句中有有,何须以有而生有?四句中无无,何须以无而灭无?”答:“四句中有有,生之不可得,四句中有无,灭之不可得。此是自然生,此是自然灭。不由生者生,不由灭者灭。在是但有是,不生亦不灭,亦不不生灭。”这里,他把道说成常处四句中,表现出是有,是无,非有非无,非舍有无的状态,与《老子》道之“恍惚”、“窈冥”、“寂寥”等状貌大体相类,但毕竟被染上了佛教的空相色彩(佛教的中道观本为说空而设)。有的地方王玄览还明确标示出道体性空的特点。说:“烦恼不可得,还是烦恼空,至道不可得,还是至道空。二空不同名,名异体亦异。”“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道体虽空,空能应物。”此处他虽然强调了道能应物这个与万物不同的特点,但却明确指出道的本体仍然是空的。他又说:“正之实性,与空合德。空故能生能灭,不生不灭。”意谓道之“能生能灭,不生不灭”的性质是由其本体之“空”决定的。不仅如此,他还赋予道以“心”、“识”属性。他说:“一切万物各有四句,四句之中,各有其心。心心不异,通之为一,故名大一。”道又可称为“正一”、“真一”,此“大一”自然是道的别名。他说:“其道未曾四,以其性一故,其道未尝一,以周四物故。亦一亦四,非一非四,适其中实起,则名真一。真一者,寄名耳。”又说:“空中之本性,能生一切识。”“空中精灵名为识,识体是空名为定。定即非心,名为想本。”(以上皆见王玄览《玄珠录》)以看出,他是用一种曲折隐晦的手法,为道(大一、真一)加进心识的内涵,使之具有“想本”的能力,在这里,唯识宗的影响是很清晰的。

修道论 王玄览认为:既然道有生物、应物、遍物、玄寂、长存的性质,故修道者应“体真”,“修常”,“修变求不变,修用以归体”,由“可道”进入“常道”。又由于道有空无性质,故要求修道者“接色”不“住色”,“见色不住眼,对境不摇心”。此外,他还要求灭除知见(指常人所具的认识能力):“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知见随生起,所以身受缚,不得道矣。若使身在未灭时,自由灭知见。……无生无知见,是故得解脱。”他还要求彻底去掉心中的滞著:“勿举心向有,勿举心向无,勿举心向有无,勿举心向无有。”连空相也不能滞著:“莫令心住有,莫令心住空。莫令心离有,莫令心离空。莫令心住四,莫令心住一。”(《坐忘论·收心》)彻底地不著一物。又由于道具有奇妙的“心识”作用,“是故行人当须识心”,使“凡心”解脱变成清净的“大心”:“即知见等法为可道,知见性空为真道,知见无边为大身……识所知为大心。大心性空为解脱。解脱即心漏尽,心漏尽即身漏尽。”所谓“解脱”、“漏”,皆佛教名词,这里是想用佛教解脱法修此“大心”、“大身”,达到“无漏”、“涅?”。

由上可见,王玄览受佛教影响是很深的,尤以华严宗、唯识宗的影响最深刻。

活动于武则天及唐玄宗时期的道士司马承祯也融合儒、释(主要是融释)。他著《坐忘论》、《天隐子》等书,阐发道教修炼理论,谓道教修炼须经五“渐门”及七“阶次”,并逐个作了详细的解说,从而使道教修炼术变成较有理论色彩和步骤细致的系列,一改旧有的守一、行气、胎息等术比较粗放的面貌。司马承祯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一方面固然得力于对道教修炼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却是汲取了佛教天台宗止观学说的结果。本来道教的守一、胎息等术与佛教的禅法有不少相通之处,司马承祯正是在这些可以相通的地方汲取禅法,才使其修炼理论更加系统和精致的。道教的静功,要求收束乱心,除去杂念,以达到入静,其基本方法就是使意念住守于一,如将意念收住于鼻尖,或收住于丹田等。这与早期佛教禅法“止息散心”、“专注一境”很相似。但司马承祯《坐忘论》之《收心》,除采用上述方法外,又增进了新的内容。他说:“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而且还不能著空:“若执心住空,还是有所,非谓无所。”如果这样,“则令心劳”而成病,应该“息乱而不灭照,守静而不著空”( 《坐忘论·收心》)中心意思是彻底地不著物,这与道教原有的“意守”、“思存”等要求就不一样了。这种思想来源于佛教天台宗。原来隋代智创天台宗时,根据龙树《中论》思想建立起空、假、中“三谛、三观”学说,以指导修习止观,从而给佛教原有禅法注进了更多的空、假、中思想。智说:“若行者如是修习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止观大乘亦如是,观念念心,无非实性、实相……于一一心,即空,即假,即中。”(《摩诃止观》卷七。)马承祯的《收心》显然有取于上述思想。司马承祯在《泰定》、《枢翼》等节又以天台宗的“定”、“慧”概念和《庄子》“以恬养智”、“以智养恬”思想相附会,以阐述心之“泰定”(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他说:“慧既生已,宝而怀之,勿以多知而伤于定。”“勿于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则伤定,伤定则无慧。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坐忘论·泰定》)《真观》中又说:“若病苦者,当观此病由有我身,若无我身,患无所托。……若恶死者,应思我身是神之舍,身今老病,气力衰微,如屋朽坏,不堪居止,自须舍离,别处求安。……若恋生恶死,拒违变化,则神识错乱,失其正业。……凡有爱恶,皆是妄生。……是故须舍诸欲,住无所有。”(《坐忘论·真观》)《老子说》有身有患,无身无患”之文,当作何解可以见仁见智,但由此而放弃对生命的追求,甘愿“舍离”“己身”,“别处求安”,以“恋生”为“妄”,“住无所有”,则绝非道教本色,而是佛教思想,且此观点直接与《坐忘论》首篇所提“人之所贵者生”及全篇追求长生的主旨是相悖的。

唐代另一道士赵志坚(蒙文通《道家三考》云:“《道藏》中有赵志坚《道德经疏》六卷而不完。

《广圣义》记笺注六十家,有法师赵坚作《讲疏》六卷,则赵志坚即赵坚也;或以赵志坚为宋人者,误也。)在《道德真经疏义》中同样阐述过类似观点。该书卷四说:“四大假合,因时代谢,暂得成身。四大不能各生,要待众缘合会,共成人身。四大各散,身在何处?”这实际是对《坐忘论》“舍离”“己身”,“别处求安”思想的阐发,不过采用的完全是佛教的因缘说。卷五说:“观有多法,今略言三:一者有观,二者空观,三者真观。”“二空观者,观身虚幻,无真有处……当知三界之中,三代皆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又说:“其空观者,见空则诸有不染。真观者,识真则伪妄自息。然则见空之心,犹对于有,悟真之慧,空有俱真。空唯舍有,真出空有也。”可以看出,赵志坚所受佛教影响,较之司马承祯犹有过之。

活动于唐玄宗朝的吴筠也融合儒、释。他在《玄纲论》第三十三章谓“生者天地之大德也”,而有人却“独以得性为妙,不知炼形为要”,这是谬误的;而在第三十章则谓:“夫人所以死者形也,其不亡者性也。圣人所以不尚形骸者,乃神之宅,性之具也。其所贵者神性尔。若以死为惧,形骸为真,是修身之道,非修真之妙也。”后之观点与前者相矛盾,却有契于佛教。他在《神仙可学论》中又融合儒学,谓:“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按《真诰》之言,不待修学而自得(指得道)。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溺水而复生,伯夷、叔齐、曾参孝已,人见其没,道之使存。如此之流,咸入仙格。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亡。”这里他把至忠至孝的人纳入神仙行列,不过是使仙道儒化而已。在《玄纲论》中,他又从道本儒末立场出发,否认外界对道家轻仁义、薄礼智的指责。指出道家并不是轻仁义,而是以仁义为外,道德为内,并不是薄礼智,而是以礼智为末,道德为本。因为在他看来,道德与仁义两者都是人主垂拱天下所不可少的,而且“道德为礼(智)之本,礼智为道(德)之末”,“故舍道德而专任礼智者,非南面之术”。因而道家“内道德而外仁义,先素朴而后礼智,将敦其本以固其末……非弃仁义薄礼智也”。“扬雄、班固之俦,咸以道家轻仁义、薄礼智而专任清虚者,盖世儒不达玄圣之深旨也。”

同类推荐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禅修与静坐

    禅修与静坐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热门推荐
  • 妖娆小师妹

    妖娆小师妹

    他,白日是世人敬仰的浊世佳公子,夜里是冷面冷心的兄长。他,千面风华,谋略天下,外面优雅,内心腹黑。他曾说过,除了我,谁也不许欺负她。*她,曾是群芳榜上排名第一的奇女子。她,惊才绝艳,一舞倾城,红颜绝世。前世,当爱情化为利刃,未婚夫竟亲手夺去她的性命。重生而来,妖娆如她,誓要改变不平的命运。当腹黑遇到妖孽,能否碰撞出爱的火花?【妖孽女主+腹黑男主,过程1V1,结局1V1】【花絮一】洛玉离的声音带着沉沉的鼻音,问道:“春宫图?嗯?”被他幽黑的眸子一扫,冰儿撇了撇嘴道:“大哥…如何知道这是春宫图?”洛玉离看着她道:“哦?你想狡辩什么?”冰儿小心翼翼地道,“难道哥以前见过春宫图?或者大哥偷看过春宫图?若是如此,那大哥你真的是太假正经了!如果大哥行得正坐得端的话,再来教训妹妹不迟!”闻言,洛玉离嘴角微弯,慢慢勾起了嘴唇。然而这般好看的微笑竟蕴藏着沁骨的寒意。【花絮二】萧琅优雅一笑:“师妹,是我长的好看,还是你大哥好看?”冰儿看了看他,认真道:“当然是你长的好看。”萧琅又问道:“你觉着大哥好,还是我好?”冰儿依然很认真的回答:“都很好。”萧琅温柔地笑道:“我和你大哥一起掉到水里,你先救谁?”冰儿不屑道:“你若掉到水里,全京城的女人都会跳下去,你若死了,她们也会为你殉情,至少我不会。”果然还是大哥重要啊!萧琅暗自叹息一声,但是为何他要吃另一个自己的醋呢?【花絮三】容跖骑在木兽上,笑的得意,“那小子跑的慢,大概有一大半的人都去追他了!”眼看侍卫们逼来,冰儿立刻眼珠一转,“大哥,这件事情我记着了。”容跖回眸,笑意迷人地道:“记着本公子的人很多,不差你一个,但这些人都交给你了!”“放心!”冰儿一脸的镇定自如,“大哥,我知道你打赌赢了,记着回去给我三百贯,这次我偷到了尚书千金的肚兜,你拿回去也倍有面子,我会全力拦着他们!”混蛋!几个侍卫脸色顿时变白,暗忖小姐的肚兜是怎么回事?众人目光望去,木兽上面骑着的玄衣男人一看就不是好东西,一双眼睛尤其特别,眼神色迷迷的,脸色笑容何其猥琐,一看就是占了什么天大的便宜,侍卫头目立刻叫道:“留下两个人,其余的都去追那个小子!”容跖闻言脸色一变,回头一看,却见十个人追来,顿时怪叫道:“真是可恶的小子!心机深沉,阴险狡诈。”彼此,彼此!冰儿灵慧的大眼弯成月牙,面颊上现出一个迷人的酒窝。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陪伴孩子成长的神话传说故事

    陪伴孩子成长的神话传说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宇宙中天地尚未形成的时候,世界上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也没有高高的山岭、茫茫的草原、深深的河谷,更没有活泼的小兔、小鹿和……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消渴醉妃

    消渴醉妃

    新婚之夜,激情难续,血染婚床,新娘割断了新郎的动脉,新娘自杀……甄橡楠的姑姑,冷眼的扫过了侄子的遗像“他不会死的,我会利用千年的时间,让橡楠复活……”千年大宋,她是消渴罪妃,他是暴戾王爷“本王的婚事岂能变成丧事!不行也要带着气儿拜了堂!这不就是她想要的吗?”“贱人,别死了,我们之间还有很多事要做呢……”银发狂医,藐视威武王爷,谁破坏了千年复活计划,千年爱浮生,春华一场梦。几度轮回解情缘,爱恨两相生。
  • 格列佛游记(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格列佛游记(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他以一个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口吻叙述了在航海时遇难、漂流到几个奇异国度的经历。
  • 神弑之心月不归

    神弑之心月不归

    一个被上天诅咒的孩童,却偏偏不甘向命运低头,决心逆天改命。机缘下,他窥探到了天机,从此,以邪载道,奋勇前行!上古神器中盘根错节着不可逾越的宿命,阴差阳错中早已注定了浩劫的无情降临……然而,宿命的纠缠可否划清,几世的情缘能否再续?乱世中的英雄,又可否弑神灭圣?
  • 劣妻难训:逗比王爷囧囧妃

    劣妻难训:逗比王爷囧囧妃

    他是名扬天下的风流王爷,吃喝嫖赌样样齐全。她是臭名昭彰的流氓千金,坑蒙拐骗无一不精。他红粉满天下,她蓝颜遍皇朝。一个是风流成性的花心王爷,一个是惊骇世俗的滥情千金。一张圣旨,将他们紧紧套在一起了,是老天在开玩笑,还是,自作孽不可活呢?当两个臭气相投的人同住一个屋檐下,会擦出什么惊天动地的火花呢?她无数次索要休书,他却百般刁难,本以为拿不到休书,得不到自由,却意外收到了休书,好不容易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她却没有了最初的喜悦,当习惯变成了依赖,该如何放下?
  • 不可不知的理财知识

    不可不知的理财知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爱情向前冲

    爱情向前冲

    在姐弟恋里,如果有勇气、很执着、有智慧、肯知足,能够做到这四点,即便还没能得到幸福,也已经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了。而年龄?则可以忽略不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