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600000032

第32章 隋唐至明清时期道教与儒释的关系(1)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儒释道关系,十分错综复杂,要全面加以研究介绍,非我之力所能逮。这里仅以道教为基点,着重介绍道教与儒释是怎样斗争与融合的,且在斗争与融合两个方面中,又以介绍道教融合儒、释为主。为了叙述方便,拟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三个阶段来介绍。

一、隋唐五代道教与儒、释

三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至隋唐,鼎立局面最后形成。隋朝一位隐而不仕的儒者李士谦说:“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佛祖统纪》卷三九)本意是评价三教价值,而客观上却给三教力量对比作了近似的描述,表明三家至隋代已大体势均力敌。面对三教的实际状况,隋唐统治者实行三教并用方针。但因唐王朝帝王姓李,为抬高皇室门第,认道教始祖李耳为祖先,故在唐前期的三教政策中偏重扶持道教,实行“老先,次孔,末后释宗”的政策。这种政策自然很受道教拥护,也可取得儒家谅解,但却与日益强大的佛教势力相矛盾,而遭到它的强烈反抗。故在唐前期,三教斗争特别是佛、道斗争异常激烈。除佛教与统治者之间,儒、释之间的斗争不计外,单是较大的佛、道斗争就有多次,如唐高祖武德七年的儒、道联合反佛斗争,太宗贞观十一年的释、道先后之争,高宗时期的多次佛、道大辩论,高宗、武后、中宗时期的《化胡经》之争,唐中后期的多次佛、道辩论等。其中武德年间的儒、道反佛,几乎引发唐高祖下令废佛。贞观年间的释、道先后之争,是唐太宗采取了棒打智实、流放法琳等强硬措施后,才迫使佛教就范的。至于佛、道之间的多次大辩论,也是双方唇枪舌剑,火药味十足。可见三教关系特别是佛道关系是很紧张的。这在三教关系史上,可谓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这种紧张关系,直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才逐渐缓和下来。

大斗争促进了大融合。就道教讲,表现尤为明显。突出的是:在佛教大乘空宗和隋代天台宗、三论宗的影响下,道教在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个佛教色彩很浓的学派——重玄派。据一日本学者研究,重玄派上继太玄派、灵宝派,形成于隋代后期,而流行于初唐(砂山稔:《〈灵宝度人经〉四注札记》,载《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2期。)东晋尚书郎孙登“以重玄为宗”,可以看作是它的萌芽。其主要代表人物见于唐末道士杜光庭所著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其中说:“梁朝道士孟智周、臧玄静,陈朝道士诸糅,隋朝道士刘进喜,唐朝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赜、李荣、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皆明重玄之道。”(《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六。)见重玄派在唐初道士很多,是初唐最兴盛的道教学派。

重玄派道士的著作,目前所存不多,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初唐道士成玄英的《老子注》和《南华真经注疏》。《老子注》原本早佚,经近人蒙文通对散存于诸家《老子》注疏中的疏文,加以辑录校理,成《道德经义疏》,尚称完帙。这是现存重玄派最重要的著作。通过对它的分析,不仅可以展现重玄派的思想面貌,也可揭示其融合佛教的情状。

该书下面两段话,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重玄派的思想:

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这两段话,一说“一玄”,二说“又玄”。从两个层次上表述了它的思想。

“一玄”,或“一中之玄” 成玄英对玄字的解释,一曰“深远之义”,二曰“不滞之名”。以“深远”之义解玄,无疑是符合《老子》本意的。《老子》和许多道家书皆作如此解释,可说是它的本义。而以“不滞”(即不著名相)之义解玄,则非道家所有,而为佛教思想,可说是成玄英的创见。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将此二义合为一义:“深远之玄,理归无滞”,实际是将“深远”这个道家义,归并和融于“无滞”这个佛义之中。从而使他笔下的玄(实为道的表现形态)被抹上浓厚的佛教色彩。他说:玄是什么呢?“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意谓“有”与“无”是“二边”,或两个极端,玄的本性是不滞著,不滞于任何一边;即他所谓的既不滞于“有”(有欲,有为等),又不滞著于“无”(无欲,无为等)。遣去二边,居于中道,这才是玄的本性。他称此为“一中之玄”,或“一中之道”。他认为只有这种不滞著于有、无的“一中之道”,才是老子之道,才是圣人施化之道。所以他说:“圣人施化,为用多端,切当而言,莫先中道。”他为此对《老子》章句作了很多解释:“为学之人,执于有欲;为道之士,又滞无为。虽复深浅不同,而二俱有患。今欲祛此两执,故有再损之文。既而前损损有,后损损无,二偏双遣,以至于一中之无为也。”“境智双遣,根尘两幻,体兹中一,离彼二偏,故无无为之可取,亦无有为之可舍也。”“体一中则得,滞二偏则惑。”“行人但能先遣有欲,后遣无欲者,此则双遣二边,妙体一道,物我齐观,境智两忘。以斯为治,理无不正也。”他认为双遣二边之后,就能体认出道的虚玄本质:“妙本非有,应迹非无。非有非无,而无而有,有无不定,故言恍惚。”当体认了道之“非有非无,而无而有”的本质后,就可得“虚玄极妙之果”( 以上皆见成玄英《道德经义疏》)

成玄英从《老子》中揭示出“不滞二边”的“一中之玄”,确是前不见古人的(成玄英的老庄注疏为重玄派之代表作,他之前的重玄派道士之书少见,姑以

其书为创始之代表)它虽与《老子》的某些思想有联系,但主要却是引进佛教“二谛”论和“中道”观的结果。佛教中观学派认为,因缘所生诸法,自性皆空;世人不懂这个道理,误以为真实。这种世俗以为正确的道理,谓之“俗谛”(或称“世谛”,“世俗谛”)。佛教理论家认为世俗的认识是“颠倒”的,而“缘起性空”才为真实,称为“真谛”(或称“第一义谛”)。要认识世间的真理,必须将此“二谛”联系起来,将被世俗颠倒了的认识颠倒过来,以“有”为非有、假有,以“无”为非绝对的空无,即非无,假无。这种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佛教的“中道”观。这种思想为大乘佛教各派所尊奉。其后,天台宗的智据此建立空、假、中“三谛”及“三止三观”学说。三论宗吉藏则将它和“八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结合起来,建立“八不中道”和“四重二谛”理论。其核心都是用“二谛”、“中道”这种否定式的思辨方法,以破除所谓的“执著”、“边见”,达到否定一切,“一切皆空”的认识目的。正如龙树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如吉藏所说:“借有以出无,住世谛破无见;借无以出有,住第一义(谛)破有见。故说二谛,破二见也。”(《二谛义》卷上)显然,上述成玄英的“既不滞有,亦不滞无”,“双遣二边”的“一中之道”,就是汲取上述佛教(主要是三论宗)思想炮制出来的。

“又玄”,或“重玄” 成玄英认为,“双遣二边”,得“非有非无”的“一中之道”,仅是体认道之初步,还不能体认出它的本质,因为住于“中道”,仍是“有滞”、“有著”。要体认“至道”“虚通之妙理”,还必须深入一步作“又玄”或“重玄”工夫。他说这原是老子的意思。老子知道“虽遣二边,未忘中一”,不得谓之“尽善”。因为“一中之玄”的价值,仅在于能遣去“有”、“无”二偏,有如药的作用一样,病治好了,药就没用了,此即“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药还遣。唯药与病,一时俱消”。所以成玄英在说了“一玄”之后,“恐行者,滞于此玄”,再犯滞著之病,故“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前以无名遣有,次以不欲遣无。有无既遣,不欲还息。不欲既除,一中斯泯,此则遣之又遣,玄之又玄”( 以上皆见成玄英《道德经义疏》。)总之,所谓“又玄”或“重玄”,就是在双遣二边之后,不滞于“中道”,要把治二“偏”之“药”的“中道”一齐遣掉,即彻底不滞著。

成玄英遣有遣无之后又遣中的“重玄”思想,仍主要来源于大乘空宗和三论宗。吉藏《三论玄义》说:“夫有非有是,此则为邪,无是无非,乃名为正。……为息于邪,强名为正。在邪既息,则正亦不留,故心无所著。”又说:“本对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出处众生,强名为中,谓绝待中。故此论云:‘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经亦云:‘远离二边,不著中道。’即其事也。”(《三论玄义》卷上。)见破除二边之后,不能住于中道,要“病除”、“药遣”,原是中道观的固有之义。值得注意的是,吉藏还在他的著作中讲“三重二谛”、“四重二谛”。《二谛义》说:“言诸法有者,凡夫谓有,此是俗谛,此是凡谛。贤圣真知诸法性空,此是真谛,此是圣谛。……次第二重,明有无为世谛,不二为真谛者,明有无是二边……不二中道为第一义谛也。次第三重,二与不二为世谛,非二非不二为第一义谛者……此亦是二边,何者?二是偏,不二是中。偏是一边,中是一边,偏之于中,还是二边,二边故名世谛;非偏非中,乃是中道第一义谛也。”(《二谛义》卷上)种“三重二谛”的论述形式和彻底不滞著的思想,对成玄英重玄之道“遣有遣无又遣中”的三翻式和彻底否定方法不无启迪。

至此,成玄英“重玄之道”的基本内容大致清楚了:先以“一中之玄”遣有遣无,继以“重玄之道”遣“药”遣“中”。从层次上看,是自“一玄”到“重玄”递进式两重;从逻辑结构看,则是遣有、遣无又遣中的三翻式,类似于否定、否定再否定。其中透露出一股十分强烈的否定一切,不染一尘,不著一物的空灵气质。

用具有这种气质的思想去解说《老子》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自然会被染上空无色彩。对《老子》的基本概念“道”的解说就是明显的例证。《老子》视道为万物之本原,它虽赋予道以“恍惚”、“寂寥”、“窈冥”、“玄同”等难以捉摸的性质,但却认为它恍惚中有“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即赋予其某种可被人们感知的实在。且肯定它是天、地之“母”,天、地、万物和人等实体都是从道中产生出来的。可见老子之道有着某种物质实体的属性。然而经过“重玄”化后的道则不同了,它不仅具有“虚通”性质,而且具有“假”、“空”性质。如说:“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绝名言,离诸色象。”“夫至道虚通,妙绝分别,在假不假,居真不真,真假性齐,死生一贯。”“至道绝言,言即乖理,唯当忘言遣教,适可契会虚玄也。”“妙语诸法,同一虚假,不舍虚假,即假体真。”“怀道圣人,妙体虚假。”“复于真空,归于妙本。”成玄英笔下这种充满虚、假、空性质的道,与《老子》之道已大异其趣,很难想象能从其中产生出天地万物来,倒与佛教的“寂灭”、“涅?”很相似,这是带着假、空特色的虚无之道。

成玄英除从佛教汲取“二谛”、“中道”,建立虚无主义的宇宙观外,又从佛教汲取“无分别”、“无差等”、“八不”等思想,建立“心无分别”、“自他平等”的折衷主义方法论。他谴责常人所具的能分别真伪、善恶的“分别之心”,“分别之智”,宣扬不分是非,不辨黑白,“自他平等”的宗教理念,并广泛引用佛教“八不”思想以加强此理念。如论“物”、“道”关系时说:“悟即物道,迷即道物。道、物不一不异,而异而一。不一而一,而物而道。”论道的“希夷微”性质时说:“真而应,即散一以为三;应而真,即混三以归一。一三三一,不一不异,故不可致诘也。”“用此非无非有之行,不常不断之心”,作为“修道之要术”,要“量等太虚,无来无去,心冥至道,不灭不生”,才能与道长久,这些都充满着抹杀矛盾,折衷调和的强烈倾向。

用这种思想去分析事物(矛盾),自然只能抹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泯灭其应有的界限。成玄英在疏解《老子》中诸多矛盾范畴时,正是这样做的,把本来矛盾的事物说成“不殊”,将《老子》本有的某些辩证因素剔除净尽。如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等句时,把本来对立的“善、恶”,“美、丑”概念,说成是没有分别的,其“分别”乃是凡夫“耽滞诸尘”、“执迷”的结果,谓“善恶源乎一心,忘者知其不殊,执者肝胆、楚越”。“不知诸法,即有即空,善恶既空,何憎何爱?”“唯当忘善恶而居中,方会无为之致也。”意即善恶并无分别,善即恶,恶即善。疏“有无相生”句时,谓:“有无二名,相因而生,推穷理性,即体而空。既知有无相生,足明万法无实。”意即有、无之本体都是空的,因而是没有区别的。疏“长短相形”句时,谓:“以长形长则无长,以短比短则无短,故知长短相形而有者也。”把《老子》长短相比较而显长、短的思想,变为“无长”、“无短”的同一。疏“高下相倾”句时,释“相倾”为“相夺”,谓“高下竟无定相,更相倾夺,所以皆空也”。用高下相倾夺而成空,以抹杀高、下之区别。疏“声音相和”句时,谓:“宫商丝竹,相和而成,推求性相,即体皆寂。”用佛教物无性相的观点,将有声音说成为没有声音(皆寂)。疏“先后相随”句时,谓:“夫以今望昔,所以有今;以昔望今,所以名昔。而今自非今,何能有昔?昔自非昔,岂有今哉!既其无昔无今,何先何后?是有先有后者,三时相随,而竟无实体也。”以“今自非今”,“昔自非昔”等诡辩手法,抹杀今、昔区别,得出无昔无今、无先无后的结论,如此等等。不仅如此,成玄英还以佛教“性空”、“无差等”观点否定车、树及人身等的实有,谓“车是假名,诸缘和合,而成此车。细析推寻,遍体虚幻”,谓“若推此树,起自虚无,即空而言,树亦非有”,谓“善摄生之人,忘于身相,即身无身”,“圣人不执身为身,忘怀迷执,故能出三界。凡夫为执迷是非,心恒起灭,因斯迷倒,故入六道”( 以上皆见成玄英《道德经义疏》)要求道士“不执身”而“忘身”,这与道教“贵生”,追求肉体不死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倒与佛教追求的“寂灭”解脱相吻合。故《道德经义疏》中用许多字讲述“三业清净”、“六根解脱”,就毫不奇怪了。至于《道德经义疏》中对违顺、毁誉、是非、荣辱、物我、境智、亲疏、祸福等诸多矛盾的解释,无不使用“性空”、“无分别”等观点,使之一一变为没有差别,“一味平等”的空无之物。

总括上述,可见成玄英的“重玄之道”,确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现在初唐道教舞台上。这是佛、道融合在道教方面的重要产物。它表明道教融合儒、释已开始突破照搬照抄的低级阶段。初唐道士李荣(与成玄英同时代)的《道德真经注》,武周道士孟安排的《道教义枢》以及隋代所出《太玄真一本际经》等书中,也有重玄思想,此不赘述。

除重玄派道士外,其他融佛入道的道士在唐代尚有不少。王玄览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他活动于唐高宗至武周朝,对佛、道“二教经论,悉遍披讨”( 《玄珠录》卷前王太霄序,见《正统道藏》第39册。)曾有著作多种,皆已失传,现仅存经人整理的言论记录《玄珠录》两卷,可概见其思想。该书讨论的问题很广泛,但从讨论的命题、思维方式,到语言文字,无不表现出浓厚的佛教(主要为唯识宗)色彩。

同类推荐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六祖慧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热门推荐
  • 别惹鬼之上山描碑

    别惹鬼之上山描碑

    鬼来了,鬼来了。鬼带着鬼火来了,小孩要乖乖的,不听话的小孩要被吃掉。鬼来了,鬼来了。鬼带着鬼火来了,恋人要相爱哦,否则会被吃掉。鬼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皇后,别跑

    皇后,别跑

    她又没有阴狠毒辣的心,穿越到这吃人的后宫,岂不是分分钟被人KO的命?拜托,老天爷,麻烦降个雷把她给劈回去吧!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九重天

    九重天

    “一朝得见九重天,乾坤玄黄天地变”——一句流传在修真界里无数年的话,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这句话是何人所说,也没有人知道这句话存在了多久,甚至都没有人知道这句话里所说的“九重天”究竟是什么东西!
  • 妖娆丹药师:傻王追妻

    妖娆丹药师:傻王追妻

    堂堂古武世家的中医学天才穿越成为:倚天大陆梅家最无用的嫡出废材七小姐梅吟雪!十系废物!武技废材!家族肆意压榨欺辱,未婚夫公然悔婚!一旨婚配,废物配傻王!认命?笑话!从此后,契灵兽,逆乾坤,覆手翻青天;踏苍穹,炼丹药,傲然立世间!只是为何身边会突然多了一个他,与她一起浴血踏歌,拖刀天下。银脸覆面,白衣翻飞,羽扇轻摇,邪意妖娆,他是谁?(作者非琉璃心,有不喜欢看的亲,可以点右上角的关闭按钮,腾讯这么多的文,总你喜欢的。恶意留言就不需要了,你们直接离开就可以!)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独家沦陷:老公大人请止步

    独家沦陷:老公大人请止步

    “想逃?窗都没有。”雷少气息清洌,手臂猝然收紧,叶晓雾为了帮朋友误惹京城第一名少雷克已,生来就站在世界之巅的王者。她转身想逃,却被雷少撒下天罗地网困在怀中,她笑颜如花,挑衅的迎战,“怎么,你一个大男人,玩不起吗?”豪门暗斗,偷天换日,小孤女的她屡招暗算,举步为艰,一朝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真正身世之迷浮出水面,原来她竟然是……
  • 腹黑夜王独宠:特工狂妃

    腹黑夜王独宠:特工狂妃

    她楠国丞相之女,楠国外姓郡主,年幼的她却是少有的天才,一道圣旨她变成了她,无心无情的她,谈笑间取人性命:“我最讨厌别人用手指着我了,你说我挖了你的双眼,还是折断你的双手好了。”面对可恨之人她从不手软,二十一世纪的王牌女杀手,且看他如何权倾天下,风云榜上,温文儒雅的他:“我会在你身后,只要你转身便能看见。”他风云榜上最神秘之人,银色面具,邪魅,狂妄:“没想到娘子如此的想为夫,刚见面就投怀送抱!不做点什么,岂不辜负了娘子的美意……”他纳兰族少主,红衣妖娆,“虽说我们相识不久,但是我对你的爱,不比他们少……”在这乱世楚歌,面对天下掌权者本文暂停更新,将在明年恢复。
  • 闪婚之豪门娇妻

    闪婚之豪门娇妻

    豪门相亲宴,她嫌弃他三十岁还带着一个孩子,果断地临阵脱逃再见面,她却以容太太的身份带着他的女儿冲到夜总会兴师问罪很好,既然她如此高调地以容太太的身份自称,他很乐意成全她婚后,天性善良的她安安分分地当起了豪门小后妈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被他堵在他们的新房门口“容太太,你打算什么时候履行身为妻子的职责?”“我不是把芮芮照顾得很好吗?”某后妈还在状况外“除了是芮芮的妈咪之外,你还是我老婆!”腹黑男轻笑“所以呢?你……想要我干嘛?”小后妈很紧张很害怕“我要和你做点夫妻该做的事!”腹黑男很平静很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