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400000017

第17章 朱子论“曾点气象”考(4)

这是朱子“中和旧说”的第一篇。朱子此书,首先从日常现象说起,指出人从一出生开始,其心始终处于“念念迁革”、了无停息的已发状态。那么?又何来未发可言,前贤所说的大本又在何处?由于当时朱子认定人心的“念念迁革”是常态,而其“不与事接之际”,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由此,他的求未发之路也遇到了困难:他发现,“不与事接之际”只是一种“泯然无觉”、“邪暗郁塞”状态,无法找到所谓的“虚明应物之体”,即未发之体,甚至是“愈求而愈不可见”。这不能不令他感到困惑。颇为值得玩味的是,朱子在这里的倾诉,真实地反映出了他于李延平之“默坐观未发气象”的为学之道,努力尝试而又无法契合的情况。随之,朱子笔力一转,转而向他的所谓常态,即日用之间中去寻未发。他认为,“天理本真,随处发见,不少停息者”,其用表现为“感之而通,触之而觉”、“应物而不穷者”,而其体则是“寂然”的。朱子认为,此“寂然者”,即是他所苦苦寻求的所谓未发大本。我们说,朱子此时强调的是“大本之无所不在,良心之未尝不发”。因此,他希望从用上见体,通过察识心体的时时发用之端,操存之、涵养之,以此为下手处,来实现“贯乎大本达道之全体,而复其初”的目的。我们说,这种为学方法正是张南轩所主张的“先察识,后涵养”说当然,从下一书所表现出的态度来看,张栻认为朱子并没有真实领会他的意思。朱子的此一悟,也正是在张南轩的引导下完成的,与李延平所主的为学之道正好相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朱子已经把未发已发视为体用关系。但是在朱子眼,所谓未发之中,仍然只是一隐而不现的虚体,他的这一说法,与他日后所大力批判的“百起百灭之中,别有一物不起不灭也”《文集》,卷四十二,《答石子重·按孔子言》。的禅说,如出一辙。

朱子在获得此悟后非常兴奋——他认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下手工夫。他随即写信给张南轩,向他通报了自己的体会。另外,大约在此前后之际,他还致书何镐(字叔京,人称台溪先生,1128—1175),向他介绍了自己经历此悟之后,寻找到“做工夫底本领”之后的欣喜,与对张南轩之为学工夫的敬佩之情:

向来妄论持敬之说,亦不自记其云何。但因其良心发见之微,猛省提撕,使心不昧,则是做工夫底本领。本领既立。自然下学而上达矣。若不察于良心发见处,即渺渺茫茫,恐无下手处也……所喻多识前言往行,固君子之所急,熹向来所见,亦是如此。近因反求未得个安稳处,却始知此未免支离,如所谓因诸公(按,即二程诸弟子)以求程氏,因程氏以求圣人,是隔几重公案?曷若默会诸心,以立其本,而其言之得失,自不能逃吾之鉴耶?钦夫之学,所以超脱自在,见得分明,不为言句所桎梏,只为合下入处亲切。今日说话虽未能绝无渗漏,终是本领是当,非吾辈所及(作于乾道四年左右,1168 年)。《文集》,卷四十,《答何叔京·奉亲遣日如昔》。

据此可见,朱子此悟,是从反思自己过去偏于“多识前言往行”的支离,乃至于知行之脱节入手,在努力寻找一个做工夫底本领。其结论则认为张南轩之学“合下入处亲切”、“本领是当”。

但是,张南轩随即在给朱子的回信中则指出了朱子此文的不足。张的回信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但是从朱子对张回信的反映来看,张认为,朱子的见解有把心分为两物之弊,似乎在指责朱子犹不忘追求那个悬空的“寂然不动之体”。对此,朱子又进行了新的思考:

……兹辱诲喻,乃知尚有认为两物之蔽,深所欲闻,幸甚幸甚……自今观之,只一念间已具此体用,发者方往而未发者方来,了无间断隔截处,夫岂别有物可指而名之哉?然天理无穷,而人之所见有远近深浅之不一,不审如此见得,又果无差否?……所论龟山中庸可疑处,鄙意近亦谓然。又如所谓“学者于喜怒哀乐未之际以心验之,则中之体自见”,亦未为尽善。大抵此事浑然无分段时节先后之可言,今着一时字,一际字,便是病痛。当时只云寂然不动之体,又不知如何?《(二程)语录》亦尝疑一处说存养于未发之时一句,及问者谓当中之时,耳目无所见闻,而答语殊不痛快,不知左右所疑是此处否?更望指诲也。向见所著中论有云:未发之前心妙乎性,既发则性行乎心之用矣。于此窃亦有疑,盖性无时不行乎心之用,但不妨常有未行乎用之性耳。今下一前字,亦微有前后隔截气象,如何如何?熟玩中庸,只消着一未字便是活处,此岂有一息停住时耶?只是来得无穷便常有个未发底耳。若无此物,则天命有巳时,生物有尽处,气化断绝,有古无今久矣。此所谓天下之大本,若不真的见得,亦无揣摸处也(作于乾道二年,1166 年)。《文集》,卷三十,《与张敬夫·前书所扣》。按,朱子于此信自注云:此书所论尤乖戾,所疑《语录》皆非是,后自有辨说甚详。

我们说,朱子的上一悟,认为“天命流行”的生生不已只是用,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寂然的体,后者才是大本。那么,为他所强调的“先察识,后操存”的“复其初”,就只能导向一个玄虚枯寂的本体。这是张南轩所不可能接受的。由此,朱子的后一封信更进一步认为,“只一念间已具此体用,发者方往而未发者方来,了无间断隔截处”,“大抵此事浑然无分段时节先后之可言”、“性无时不行乎心之用,但不妨常有未行乎用之性耳”。这无疑是把“未发”或大本归结为一种“尚未”的“可能”,其实是取消了“未发”的实存性。而朱子对龟山和几条二程语录的怀疑,也正在于此。这一说法正是他在《中和旧说序》中所提到的观点。但是,他还是认为,这个“尚未行乎用之性”就是未发者,认为它是使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大本。显然,朱子此时仍不忘对大本的追寻。

朱子的这封信同样遭到了张南轩的批驳。张的复信我们同样不得而知,但从朱子在下一封信中的反映来推测,张南轩认为朱子的这一新说法把心说成了受大化所驱下的流动不定之物,无法找到一个安宅,遂使人无法做心性修养的工夫。同时,张南轩也在信中对朱子不能忘怀那玄虚的大本提出了批评,并告诫他要切实地去求仁,把思考的重心落在如何去致中和上。对此,朱子再次进行了思考:

诲谕曲折数条,始皆不能无疑。既而思之,则或疑或信而不能相通。近深思之,乃知只是一处不透,所以触处窒碍,虽或考索强通,终是不该贯。偶却见得所以然者,辄具陈之,以卜是否。

大抵日前所见,累书所陈者,只是笼统地见得个大本达道底影象,便执认以为是了,却于致中和一句全不曾入思议。所以累蒙教告,以求仁之为急,而自觉殊无立脚下功夫处。盖只见得个直截根源,倾湫倒海底气象,日间但觉为大化所驱,如在洪涛巨浪之中,不容少顷停泊。盖其所见一向如是,以故应事接物处,但觉粗厉勇果增倍于前,而宽裕雍容之气略无毫发,虽窃病之,而不知其所自来也。而今而后,乃知浩浩大化之中,一家自有一个安宅,正是自家安身立命主宰知觉处,所以立大本行达道之枢要,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者,乃在于此,而前此方往方来之说,正是手忙足乱无着身处,道迩求远,乃至于是,亦可笑矣……(作于乾道二年,1166 年)《文集》,卷三十二,《与张敬夫·诲谕曲折数条》。

在这封信中,朱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他认为自己此前的毛病在于:其一,所见只是虚的“大本”,而没有体会到“致中和”的意义所在——“致”意味着要切实去做工夫。其二,一向认为心都是已发,方往方来,没有“少顷停泊”,因此找不到安心之地。其三,欲求仁,却没有下手处。朱子还声称,此时他已经发现在自己安身立命的安宅和“立大本行达道之枢要”,至于朱子所指的安宅和枢要究竟为何,信中却没有指明。朱子对于这一新的看法意犹未足,他在尚没有得到南轩的回信之际就继续致信南轩,对自己的上述看法提出了补充:

前书所禀寂然未发之旨,良心发见之端,自以为有小异于畴昔偏滞之见,但其间语病尚多,未为精切。比遣书后累日潜玩,其于实体似益精明,因复取凡圣贤之书以及近世诸老先生之遗语,读而验之,则又无一不合。盖平日所疑而未白者,今皆不待安排,往往自见洒落处。始窃自信,以为天下之理其果在是,而致知格物居敬精义之功,自是其有所施之矣。圣贤方策,岂欺我哉?盖通天下只是一个天机活物,流行发用,无间容息,据其已发者,而指其未发者,则已发者人心,而凡未发者,皆其性也。亦无一物而不备矣。夫岂别有一物,拘于一时,限于一处,而名之哉?即夫日用之间,浑然全体如川流之不息,天运之不穷耳。此所以体用精粗,动静本末,洞然无一毫之间,而鸢飞鱼跃,触处朗然也。存者存此而已,养者养此而已,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从前是做多少安排没顿着处,今觉得如水到船浮,解维正柂,而沿洄上下,惟意所适矣,岂不易哉?始信明道所谓未尝致纤毫之力者,真不浪语,而此一段事,程门先达惟上蔡谢公所见透彻,无隔碍处。自余虽不敢妄有指议,然味其言亦可见矣。近范伯崇来自邵武,相与讲此甚详,亦叹以为得未曾有,而悟前此用心之左,且以为虽先觉发明指示不为不切,而私意汩漂,不见头绪,向非老兄抽关启键,直发其私,诲谕谆谆,不以愚昧而舍置之,何以得此,其何感幸如之。区区笔舌,盖不足以为谢也。但未知自高明观之,复以为如何尔(作于乾道二三年间,1166——1167 年)!《文集》,卷三十二,《与张敬夫·前书所禀》。

在这封信中,朱子将所谓的“安宅”和“枢要”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说明。其结论是“通天下只是一个天机活物,流行发用,无间容息,据其已发者,而指其未发者,则已发者人心,而凡未发者,皆其性也”。这个观点为朱子日后所继承了下来并概括为:“性为体,心为发用”。由此,朱子认为做工夫存养的对象就是此天机活物,即是张南轩所说的仁体,而其工夫之要在于自然洒落,勿忘勿助。朱子特别指出,他的这一新悟是受张南轩启发的结果。

总的看来,朱子在这四封信中思想演进的轨迹就是突出一个活字。而大致作于此时的《观书有感》诗,也能充分反映出朱子在“中和旧悟”后的感受朱子在同年作《观书有感》二首,诗中所咏的“源头活水”和“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正是中和旧说第三、四书中的感受。但是,朱子的这一心情并没有延续多久。他的新的疑问也随着与蔡季通就中和问题的讨论而再次浮出水面。其中最大的疑问是,朱子感到他的这一说法和二程及其弟子们的许多说法不合:这个无处不见的天机活物又怎么能被称为未发呢?朱子三十九岁前数年在编订《程氏遗书》,此前肯定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再次精读二程的著作。而他与蔡季通的讨论也发生在此期间。因此,精读二程著作也成了朱子“中和新说产生的一大内因”。《中和旧说序》云:

乾道己丑之春,为友人蔡季通言之,问辨之际,予忽自疑,斯理也,虽吾之所默识,然亦未有不可以告人者。今析之如此其纷纠而难明也,听之如此其冥迷而难喻也,意者乾坤易简之理,人心所同然者,殆不如是,而程子之言出其门人髙弟之手,亦不应一切谬误以至于此,然则予之所自信者,其无乃反自误乎?则复取程氏书,虚心平气而徐读之(作于乾道八年,1172 年)。《文集》,卷七十五,《中和旧说序》。

此一悟其实主要还是针对着张南轩的为学之方,如朱子在同年给张的书信中就反复提到:如所谓学者先须察识端倪之发,然后可加存养之功,则熹于此不能无疑。盖发处固当察识,但人自有未发时,此处便合存养,岂可必待发而后察、察而后存耶?且从初不曾存养,便欲随事察识,窃恐浩浩茫茫无下手处,而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将有不可胜言者,此程子所以每言孟子才髙,学之无可依据,人须是学颜子之学,则入圣人为近,有用力处,其微意亦可见矣。且如洒扫应对进退,此存养之事也,不知学者将先于此而后察之耶,抑将先察识而后存养也?以此观之,则用力之先后判然可观矣(作于乾道五年,1169 年)。同上,卷三十二,《答张敬夫·诸说例蒙印可》,此书作于《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之后。

窃谓此病正坐平时烛理未明,涵养未熟,以故事物之来,无以应之。若曰:于事物纷至之时精察此心之所起,则是似更于应事之外别起一念以察此心,以心察心,烦扰益甚,且又不见事物未至时用力之要,此熹所以不能亡(无?)疑也……儒者之学,大要以穷理为先。盖凡一物有一理,须先明此,然后心之所发轻重长短各有准则……若不于此先致其知,但见其所以为心者如此,识其所以为心者如此,泛然而无所准则,则其所存所发亦何自而中于理乎……必曰“动处求之”,则是有意求免乎静之一偏,而不知其反倚乎动之一偏也……高明之意,大抵在于施为运用处求之,正禅家所谓石火电光底消息也,而于优游涵泳之功似未甚留意,是以求之太迫,而得之若惊,资之不深,而发之太露(作于乾道五年,1169 年)。《文集》,卷三十,《与张敬夫·蒙示及答胡、彪二书》。

上述两封信的最大特色,是朱子开始强调“烛理”,并用来批驳张南轩的“察识”之失。朱子认为,张所主张的“察识”是在脱落理而谈心,会流于以心察心、求之太迫,失之太高,偏于动,心无安处等弊端。我们说,朱子的这一认识也是有感于湖湘学者们的“擎拳竖佛”而发,因而也在有意地强调平时涵养、涵养与致知并重的思想同年十一月,朱子在《答陈允夫·六》中直接批驳了“先有所见,方有下手用心处”的观点,实际就是对湖湘学派“先察识”的否定。也是在此信中,朱子首次引用了伊川“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说法,实际已经开始了向“中和新说”的转变,这封信也从侧面显示出朱子近来研读二程典籍的某些收获。显然,朱子认为南轩为学工夫的不当,根源于其对“已发未发”的认识错误。

上述诸内外因的结合,使朱子很快突破了“中和旧说”,《中和旧说序》云:未及数行,冻解冰释,然后知情性之本然,圣贤之微旨,其平正明白乃如此,而前日读之不详,妄生穿穴,凡所辛苦而仅得之者,适足以自误而已。至于推类究极,反求诸身,则又见其为害之大,盖不但名言之失而已也。于是又窃自惧,亟以书报钦夫,及尝同为此论者……(作于乾道八年,1172 年)《文集》,卷七十五,《中和旧说序》。

朱子随即把这一新的认识寄给张南轩等湖湘学人,以求印证:

中庸未发已发之义,前此认得此心流行之体,又因程子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遂目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然观程子之书多所不合,因复思之,乃知前日之说,非惟心性之名命之不当,日用功夫全无本领。盖所失者不但文义之间而已。

同类推荐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芭蕾舞剧欣赏》主要内容包括:关不住的女儿、仙女、吉赛尔、海盗、葛蓓莉娅、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舞姬、仙女们等
  • 腹黑总裁的律师情人

    腹黑总裁的律师情人

    A市最著名的全盛律师所中,方妍坐在办公室里,出神的看着律师所下的车水马龙的行人,手中握着一枚小巧的钻戒,心里想的却是昨天男友向她求婚的事。和宋征宇交往了已经两年了,对于宋征宇的求婚,方妍心里是忐忑的,也是激动的,欣喜的。她经常加班,时间很少用在征宇的身上,但是宋征宇对她总是包容的,温柔的。转眼看着办公室里挂着的时钟,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五点半,已经是下班时间了。方妍……
  • 玩是人生的基本需要

    玩是人生的基本需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人的成长,关乎国民素质的高低,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学习则是接受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如何看待治学与教育这一人生的发展话题?本书精选了中外作家、教育家、艺术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以及文化名人关于这方面的经典文章,让您在耳目一新的观点碰撞中深悟治学与教育的真谛。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奇物怪事(走进科学)

    奇物怪事(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娱乐圈大神聘妻:天价小助理

    娱乐圈大神聘妻:天价小助理

    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方圆圆躲在浴室里严肃地说:“虽然我身在娱乐圈,虽然我是你的助理,虽然你很帅,但是我是个不接受潜规则的助理。”大神从兜里摸出个钥匙,道:“谁说你是助理?”“你聘请我不是当助理吗?”“你误会了,我聘请的是一个老婆,全职的那种。”话刚说完,浴室门哗啦开了。方圆圆:“…………”没路跑了……
  • 古玩圈阴谋:古瓷谜云

    古玩圈阴谋:古瓷谜云

    古玩鉴定专业科班出身的秦明,接到恩师钱立行的电话,邀请他参加国内首次发现的柴窑青釉碟的鉴定。然而,就在秦明兴奋地赶到拍卖现场时,却传来恩师在赶来现场途中意外身亡的消息……柴窑青釉在没有钱教授签字的情况下,天价拍出!是巧合?是意外?还是谋杀?喜获珍宝的喜悦弥漫在古玩圈还未散去……秦明已经开始对钱教授留下的打满问号的笔记本,着手调查。警方提供的调查结果疑点重重,朋友与红颜知己的背叛接踵而来。越是调查,越是在古玩圈的阴谋里越陷越深。每个戴着面具的人,都在用逢场作戏的言行释放烟雾弹。接近真相的路上,每一步都走得险象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