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200000003

第3章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学历史? (代前言 )(3)

其实 ,“新文化史 ”在西方的兴盛 ,也背离了西方史学的一个传统 ,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因为历史研究 ,其特征就是要对人类的活动及与自然界的互动 ,做一个长程的观察 ,然后做出概括。有一本至今在美国大学 “史学方法论 ”课常用的教材 ,仍然指出历史研究的目的 ,是为了对历史现象做出 “解释 ”(interpretation),而 解释 ”的主要工作 ,就是做 概括 ”(generalization)。而 “概括 ”的工作 ,常常需要使用对历史发展进行 “分期 ”(periodization)和分析因果关系 (causal relations)等手段。①(Conal Furay & Michael J.Salevouris, The Methods and Skills of History (Wheeling,IL: Harlan Davidson,2000),183 -185)由此可见,描述、分析、解释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也即写作 “通史”(通古今之变),本来也是西方史家的本职。二十世纪初年的史家何炳松 (1890—1946)等人就曾观察到,是否写作 “通史”可以概括中西史学的不同—中国传统史家写作朝代史,而西方史家写作通史。当然,如同何炳松自己在《通史新义》中所说,这样的观察并不完全正确。②(参见何炳松《通史新义》(台北:台湾书屏,2008)但是,从西方古代到二十世纪,大部分历史著作、特别是一些名著,都是 “通史”类的,如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兰克的《教皇史》等。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是一部文化史,但与现今的新文化史不同,该著处理的是一个时代,因此也是一部 “通史”。新旧文化史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希求解释文化的时代变迁,而后者则只描述一个孤立的、微小的事件和人物,也即所谓 “微观史”(micro history)。③(有关新旧文化史,可参考 Peter Burke,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Cambridge:Polity Press,2004)

这里没有必要详述西方史学从宏观走向微观的趋向,但简单讲来,这一转向的根源,与西方强权在战后、特别是 1970年代以后的衰落、第三世界的崛起 (亦即后殖民时代的降临)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盛行,有许多关联。④(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王晴佳,“从历史思辨、历史认识到历史再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向与趋向”,《山东社会科学》,2008 (4))我在讲演中曾多次提到过,兰克当年强调 “如实直书”(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是有一定条件的。因为那时西方正处在上升的阶段,只要如实描述,便能清楚展现西方各国是人类历史演变的领头军。但当今的西方,其强权正在全球范围走向衰落,如果继续 “如实直书”,只是在变相承认失败。没有人愿意自动承认失败的,所以西方史家就避免讨论这些宏观的历史趋向问题,也不愿写作通史了。这一概括,显得有些简单化,但前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芭芭拉 ·瓦因斯坦 (Barbara Weinstein)曾撰文指出,现今的西方历史研究,少有人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或许可以作为我的这一观察的一个旁证。美国思想史专家、佛吉尼亚大学教授亚伦·莫吉尔 (Alllan Megill)也观察道,以前的史家,相信历史的发展,背后有其内在的和谐与一致,但这一和谐性或一致性 (coherence),在当今的史学,也就是 “新文化史”的研究中,似乎已经荡然无存了。于是,莫吉尔总结道:在新文化史家看来,史家写作什么,选择什么作为题目,都只是一种主观的选择,“仅此而已”(It is no more than that)。①((Barbara Weinstein,“History without A Cause? Grand Narratives,World History and the Postcolonial Dilemma,”International Instituut voor Sociale Geschiedenis,50 (2005),72-73和 Allan Megill“Coherence and Incoherence in Historical Studies:from the Annales School to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New Literary History,35:2(spring 2004),207-231,引语见223))因为要对历史做宏观的、长程的分析研究,就必须处理其中的因果关系。而现今的 “新文化史”研究,只想向文学叙述靠拢,注重精致的描述,基本放弃了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探讨。而且,因为 “新文化史”常常处理的是一个孤立的小事件、小人物,因此也无法做全面的因果关系分析。总之,西方史学的当今趋向,是企图解构 (deconstruct)原来的解释框架,希求 “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或者干脆就不要 “立”,永远 “破坏”下去,搞 “永久革命”。这是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一个反映。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思潮,也影响了中国史的研究。现在美国的中国史学界,特别想解构一些原来从历史考察中提炼出来的概念,如 “中国”、“汉化”、“长城”等等,怀疑他们历史的真实性和长久性。而令人扼腕的是,许多在美的中国学者、甚至在中国的史学家,也追求时髦,参与了这一 “解构”的工作,并为之提供注脚和佐料。问题是,西方自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建立了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种强权,现在遇到了危机,需要进行解构和反省,而中国甫从受压迫、受欺凌的境地中走出来,正想建立起自己的历史解释框架,我们何必也依样画葫芦,自我解构,自毁长城?

认识余英时

余英时先生是我们当代一位杰出史家 ,也是我敬仰的一位学者。这几年来由于同住在新泽西州 ,所以有不少接触、讨教的机会。我想在这里谈一下我对余先生治史的观察 ,以做本文的结束。许多读者知道 ,余先生近三十年来 ,虽然在美国工作 ,但注重用中文发表论著 ,许多人对此有些不解。据我所知 ,余先生的英文写作能力 ,绝对是一流的。但他注重中文著述 ,据他自己所说 ,是因为他不想花许多时间 ,将引用的中文的史料译成英文 ,事倍功半。这显然是自谦之语 ,不过他的话也令我想到 ,吾辈与其吃力地紧跟形势 ,尽可能将自己的研究 ,与国际 (其实也就是西方学术 )接轨 ,希求博得西方同事和学术界的认可 ,是否也应像余先生那样 ,从中文学界的需要出发 ,写作一些中国读者喜欢读的东西 ?举例来说 ,余先生最近写了一些有关胡适和顾颉刚的论著 ,这些思想史的研究 ,在当今西方学界是不受青睐的。但在中国学界 ,却有不少读者。①(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 :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台北 :联经 ,2004)和《未尽的才情:从〈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台北 :联经 ,2007))比如中国的近代史研究和五四研究 ,都还比较侧重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罗志田、桑兵和欧阳哲生教授 ,都拥有不少读者。他们论著的流行 ,显现出中外史学潮流的明显差异。②(参见王晴佳 ,“五四运动在西方中国研究中的式微 ?浅析中外学术兴趣之异同 ”,《北京大学学报》,2009 (6))

但我想讲的还不止这一点。依我管见 ,余英时先生用中文写作 ,是他不想只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美国学者 ,抑或一个在美国工作的华裔学者 ,并得到美国史学界的承认和赞赏。他也许更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当代传人 ,因此中文写作就不是仅仅为了省力 ,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自我定位和自我期许 ,也是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一种不屑。余先生的治史范围和兴趣 ,也可证明这一点。他早年研究汉代的历史,注重的是汉朝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关系。这一关系毋庸赘言是汉代历史的一条主线。以后他研究明清的历史,侧重的是明清文化的转型,又是那段历史的一条主线。近年他转向研究宋代的历史,写出了《朱熹的历史世界》,分析了理学的兴起,又显然是所有研究宋史的人必须注意的问题。目前他所从事的研究,是想探究唐代的诗歌文化。①(Ying-shih Yü,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和《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2003)。有关余英时先生正在从事的唐代诗歌研究,为笔者近年拜访余英时先生时,蒙先生相告)诗歌在唐代的发达,前所未有、后无来者,因此还是唐代历史的关键。我想写到这里,各位也许会知道我的用意了。余先生志向高远。他所处理的都是一些宏观的大问题,其用意是对中国历史的几个重要阶段,达到一种画龙点睛的理解。我们研究历史,要想获得与余先生一样成就的,恐怕不会很多,本人更无此奢想。但中国有句老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我们与其追随那些源自西方、反映了西方文化焦虑甚至危机的史学潮流,还不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借助自身文化的特点和积淀,选择研究一些反映中国文化特性的历史课题。读者读到这里,可能感觉我有点自相矛盾,一方面写书讨论以 “新文化史”为代表的史学界新潮,另一方面又告诫读者不要 “随大流”,人云亦云,对这些新潮加以模仿。其实在我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了解新学术的原因,是为了 “知己知彼”,而了解的目的乃至手段,就在于如何找出其弱点并加以批评和克服。而持这样的态度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也许更能辩证地体现当今全球化的特点。因为全球化的开展,通常是以其 “在地化”(globalization)为前提、并与之互为表里的。史学研究,也不例外。

同类推荐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2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2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 微观历史:1957-1965

    微观历史:1957-1965

    本书汇集了作者于20世纪50年代在天津、北京上大学时,和60年代前期刚参加工作时的几本日记,记述了当时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个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大学青年教师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时代风貌,集中反映了当时大多数的普通高校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 丰臣遗梦

    丰臣遗梦

    文禄年间,丰臣秀长久病不治,大和丰臣氏危若累卵:丰臣秀胜病逝朝鲜,美浓丰臣氏就此断绝;丰臣秀次自害高野,近江丰臣氏彻底肃清。四年间,丰臣氏旁支尽数凋零,浮华盛世之下暗潮汹涌。少年王翎机缘巧合下来到这个乱世,成为了丰臣秀长的独子,是随波逐流,任由关原之战后德川独大,大坂之阵后全族夷灭?还是扛起大和丰臣氏的大旗,为丰臣一门留住这如梦似幻的锦绣江山?
  • 吴越争锋

    吴越争锋

    公元前497年,越国老王允常驾薨,勾践登基。次年阖闾南征伐越,范蠡用“敢死队”以少胜多,打败吴军。阖闾在败退路上死于脚伤,遂其长孙夫差登基。夫差为报国仇,于三年后重燃战火。伍子胥和孙武用五行八卦阵法杀死越国大将,将越王君臣逼上会稽山。然而在不知情的情形下,伍子胥的次子伍辛被自己的胞兄杀死……
  •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楚汉相争,为何最终刘邦坐拥天下?指挥千军万马尚游刃有余的韩信,竟死在一个女人之手!两朝栋梁的周亚夫,为何落了个”不反地上,亦反地下”的罪名?书生难开国,草莽却成英雄,这又是什么道理?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时代,两汉历史蕴藏了无尽的智慧,其中有关谋略、有关人性、有关处世……
热门推荐
  • 穿越爆笑江湖

    穿越爆笑江湖

    本文欢脱无厘头,温馨而甜蜜,但作者爱抽风,有逻辑强迫症勿进,“3+3当然等于9了!”“...”;身边美男如云,你只要好好的。避毁三观;且看腹黑仙君如何潜了呆萌仙子,神仙也犯二,穿越跳错门,玉帝暴跳:赶紧把她找回来;重返古代,脱线小仙继续将“二”进行到底,下凡也要在一起的,无奈家有妒夫,可远观不可亵玩,他说:唐小宝,你眼睛往哪瞄,家里已经有个极品了,还看那些伪劣商品做什么。他还说,那绝对是真爱!【新书求包养《腹黑捉妖师:独宠废材萌神》】,在我怀里被我爱着就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宫锁琳琅

    宫锁琳琅

    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舞者,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三百年前的大清朝。在这里,她会有怎样的奇遇和经历?一样的清穿文,不一样的清穿故事,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感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山西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刻下来的暗恋时光

    刻下来的暗恋时光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你,但我清楚地知道,只要我活着的一天,我都会踏遍每一个角落,只为找到你。”典型的饶雪漫式青春疼痛小说。孤立的少女邂逅温柔又不乏强势的富家公子,却又念念不忘少女时期的暗恋对象。一段青春时光里的爱与恨,纠结在一起。疼痛之后的蜕变,是一个少女学会爱情,重获希望的故事。
  •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乔布斯给年轻人的33个忠告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乔布斯给年轻人的33个忠告

    本书通过对乔布斯成功背后暗藏的闪光点集中描述,给自己创业或者正在职场中奋斗以及即将走入职场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参考。这些忠告将让你避开绊倒你的石头或木桩,让你找到一条充满花香的小径。善用这些忠告,将可使自己的生活多姿而充满喜悦,引领你走向幸福的成功之路。
  • 红楼花影

    红楼花影

    荼蘼是花季最后盛放的花,开到荼 蘼花事了,只剩下这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它的花语是最终的美丽。《红楼花影》中爱到荼蘼,没有在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遇上最好的你,生命 中最灿烂、最繁华、也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
  • 让生命开出绚烂之花

    让生命开出绚烂之花

    ,丝丝花雨。抹抹日光,幽幽树情,淡淡幽香,尽在雨后这个初晴的日子里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 干草堆里的爱情: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

    干草堆里的爱情: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

    《干草堆里的爱情: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中除了情爱题材以外,劳伦斯还喜欢在作品中讽刺工业文明对生活和人性的摧残。劳伦斯渴望有一个精神家园,但他不喜欢英国的工业文明,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他总想逃离故乡,却在最主要的几部作品中,将故事的发生地点都设在家乡汉诺丁。《干草堆里的爱情: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选取的几部作品,既有描写情爱的《干草堆中的爱情》、《狐狸》,也有揭示工业文明罪恶的《菊花香》,希望能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劳伦斯。值得一提的是,《菊花香》是劳伦斯出道的第一部作品,非常有代表意义
  • 剑逆苍穹

    剑逆苍穹

    心疲惫,一世轮回,血海尸山,输了谁?万年血仇,是谁陪他一路走过……路尽头,丢了谁?乱世纷争,谁在等候?,累了谁?坎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