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800000023

第23章 胡适与陈独秀(2)

如果说陈独秀在思想理论上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他与胡适的全部分歧及其意义,那么在如何办《新青年》杂志这个具体问题上,他们的分歧则表现得非常明确而尖锐。所以乘陈独秀离沪去广东的机会,把《新青年》编辑部自第9卷第1号起移回到北京来,并在此号内发表“不谈政治”的宣言。陈于2月15日回信给胡适,信中明确说,他不赞成《新青年》移北京,因为北京大学的“空气不大好”

但其实不然。我胡适却要拉一批爱读书的朋友来办个《读书杂志》。然而,6月11日,陈独秀因在前门外大世界散发《北平市民宣言》而被逮捕。于是胡适和陈独秀的一班朋友都奔走营救他。6月29日,胡适在他接编的《每周评论》上发表一条随感录《研究室与监狱》,说:“你们要知道陈独秀的人格吗?请再读他在《每周评论》第25号里的一条随感录:‘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胡适对他这位朋友的人格是很敬佩的。但在思想上,已经有变化了。《每周评论》原是陈独秀、***等为了更多地发表政治评论而创办的。创办伊始,胡适就不很积极,他只在上面发表一些文艺性的东西。陈独秀被捕,他接编《每周评论》,才不得不发表一些政治性的言论。但一涉及这个领域,他同他的朋友们的思想分歧就开始暴露了。

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后来胡适自谓,这是他由不谈政治,到开始谈政治的一篇“政论的导言”。这篇文章显然是有所为而发。当时,五四运动过去未久,他的计划未能很快实现。后来他改变初衷,学校秩序尚未恢复,山东问题仍是悬案,国内各派却仍是纷争未已。胡适是实验主义的信徒,他认为应当紧紧抓住这些实际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去争取解决,因此对一些人只谈论主义便不满意。当时谈得最多最热闹、对青年也最有影响的是无政府主义。谈论社会主义的也不少,但谈马克思主义的却还很少。所以,断定说胡适提出“少谈主义”的口号是自觉地向马克思主义进攻,似不很符合实际。但因***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反对胡适对“主义”的态度,并明确声言他自己是“喜欢谈谈布尔扎(什)维主义的”。所以,胡适在接着发表的两篇文章(《三论问题与主义》与《四论问题与主义》)里,便明确表示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理论。胡适三篇文章的主旨是:一、认为中国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有志于救国的人,应当面对实际问题,提倡实际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二、一切主义与学理都该研究,但它们只是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材料和工具,谈论主义与学理不能代替实际问题的解决。他又说:“现在有一班妄人误会了我的意思,《新青年》便从上海迁北京编辑。因此,“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四、“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而“‘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见《胡适文存》第1集第2卷。)。

胡适的议论,由不谈政治改而直接谈论政治,但很明显的,他是完全站在实验主义的立场来看待问题的。实验主义本身也是主义之一种,而且这种主义在政治上是十足的改良主义。在当时中国环境下,究竟有没有“解决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条件?究竟能不能循着一点一滴的改良的途径,解决中国面临的巨大危机?胡适的议论的真正弱点就在这里。***批评他把主义与问题完全割裂,并提出,中国是一个“没有组织,没有生机的社会,一切机能都已闭止……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再论问题与主义》,载《每周评论》,第35号,又见《***选集》,232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找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所以,胡适与***的争论,实质上是实验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陈独秀当时身陷囹圄,无法参加这场争论。但一年多以后,他发表一篇《主义与努力》的短文,却是关联着这场争论的。他以划船作比喻,说主义就是定船的方向,努力就是划船,二者缺一不可。他曾批评“许多青年只是把主义挂在口上,不去做实际的努力”,因而强调说:“我们改造社会是要在实际上把他的弊病一点一滴、一桩一件、一层一层渐渐的消灭去,不是用一个根本改造的方法能够叫它立时消灭的。”照这个说法,于1922年5月办起了《努力周报》。这时,主张办实事,不要谈什么主义、什么制度。主义制度好比行船的方向,行船不定方向,若一味盲目的努力,向前碰在礁石上,向后退回原路去都是不可知的。”(《新青年》,第8卷第4号。)这反映出,他写这篇文章时,侧重的还是反对只谈问题不谈主义的倾向。只是,他对这个问题未做深入的理论思考,用比喻来说明问题,有很不确切的地方。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所显示的不仅是方向的不同,不只是胡适主张效法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主张效法俄国的社会主义,而且方法论也有原则分歧。***主张以革命的手段“根本解决”,胡适不赞成革命,不承认有“根本解决”,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陈独秀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同胡适的思想完全明确地区别开来,但这不等于说在实际上,陈独秀的思想与胡适的思想这时还没有大的分野。在发表《主义与努力》这篇短文之前三个月,他在《谈政治》(此文载《新青年》,第8卷第1号。)一文里,已很清楚地表明他拥护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而这正是区别马克思主义者与一般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关键。1918年,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

自从陈独秀就任北大文科学长,中国共产党已于上年7月正式成立,胡适、钱玄同、***、沈尹默等陆续加入编辑部,《新青年》便成为同人刊物,大家轮流编辑。当时,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批判封建礼教与文学革命等问题上,内容与思想大体都能一贯。到1919年五四运动后,情形大变。首先是***编了一期“马克思主义”专号,这是《新青年》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开端。从此,谈政治、谈马克思主义、谈俄国革命的内容大大增加。1920年4月1日出版的7卷5号,是胡适负责编辑的最后一期。下一期,7卷6号(纪念五一劳动节专号)便是由陈独秀在上海齐稿的。在这一期出版前夕,陈从上海写信给北京的同人,请他们考虑《新青年》以后的编辑办法。主要问题是:仍由北京同人轮流编辑,还是由在京一人担任编辑,还是由陈氏负责在上海编辑?此时北方空气对《新青年》实属不利,陈氏的意思是想把《新青年》移上海编辑,但他不能不征求同人的意见。北京同人都很敬重陈独秀,也明白陈独秀的意思。所以,从第8卷起,《新青年》就正式移上海编辑出版,逐渐变成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俄国革命的文章占了绝大部分篇幅,实际负责编辑的是年青的共产主义者陈望道等人。胡适对于这种情况颇不满意,主张《新青年》仍以哲学文学为主要内容。1920年12月16日,陈独秀写信给胡适、高一涵,说:“《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弟近亦不以为然,陈望道君亦主张稍改变内容,陈独秀做了总书记。他从此全部心力投入革命事业,非北京同人多做文章不可。近几册内容稍稍与前不同,京中同人来文太少,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关于〈新青年〉问题的几封信》,见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7页。)从表面看来,陈的意思与胡的主张,似并无扞格,但实际上关键在于何人主持编辑部。照胡适的意思,《新青年》编辑部掌握在他根本不认识的人手里,就无法贯彻他的意图,因此也就不愿提供文章。使胡适不愉快的是,陈独秀在这封信里还责备胡适、陶孟和与研究系接近。这一点,确是陈独秀误信了谣言。

胡适的回信大约写在月底。他在信中说,《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此是已成之事实。今虽有意抹淡,似亦非易事。北京同人抹淡的工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他提出三个办法:(1)听《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的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2)要做到改变内容,必须恢复“不谈政治”的戒约。此点上海同人不便为之,而北京同人正不妨如此宣言。但如此办法,陈独秀仍大为生气,要学俄国人的样子,直到第9卷结束。(3)根据陶孟和的意见,《新青年》既已遭邮局停寄,不如索性停办。(《关于〈新青年〉问题的几封信》,见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7页。)紧接着胡适又有第二封信给陈独秀,取消了陶孟和提出的第三个办法。但对前两条,与胡适的联系大大减少,甚至认为第一条是“反对他个人”。他写给北京同人的复信,经大家传观之后,胡适最后一个看到。1921年1月22日胡适在给北京同人征求意见的信上说:“我并不反对他(指陈独秀———引者)个人,亦不反对《新青年》。不过我认为今日有一个文学哲学的杂志的必要。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Russia的汉译本,故我想另创一个专关学术艺文的杂志。今独秀既如此生气,并且认为反对他个人的表示,我很愿意取消此议,专提出‘移回北京编辑’一个办法。”(《关于〈新青年〉问题的几封信》,见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7页。)这次的主张,北京同人多数表示赞同。(张慰慈、高一涵无条件赞同;陶孟和表示赞成之外,又提出:若此议仍不能实行,就停办;王星拱赞成陶的意见;***初主另创一个杂志,后改为同意移回北京编辑;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倾向于另办一个杂志;钱玄同意见与周氏兄弟相似。***与钱玄同都坚决反对停办之说。)

分歧已经暴露出来,任何弥合的办法都已无济于事。对此,周氏兄弟与钱玄同的观察最为真切。周作人在签注意见时写到:“我看现在《新青年》的趋势是倾于分裂的,不容易勉强调和统一。无论第一第二条办法,结果还是一样。所以索性任他分裂,照第一条做或者倒还好一点。”鲁迅同意周作人的意见,只是附加一句“不必争《新青年》这个名目”。钱玄同在把陈独秀“大生气”的那封给北京同人的信转寄周氏兄弟时,说:“初不料陈、胡二公已到短兵相接的时候!”(钱玄同致鲁迅、周作人的信(1921年1月11日),见《鲁迅研究资料》第12辑,17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足见当时围绕《新青年》的问题,陈独秀与胡适之间的矛盾已是何等尖锐。这次的风波关键是陈、胡思想分途。陈独秀成了共产主义者,在思想主张上更是屡见分歧,搞革命;胡适仍坚持其自由主义立场,不赞成直接谈政治,尤不赞成搞革命。故他坚决反对《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俄国革命。为达此目的,他要求至少要做到将《新青年》移回北京编辑。当时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比他们两人的思想分歧的发展还要来得更为急剧。胡适汇总北京同人的意见后,于2月6日再度写信告诉陈独秀。由此可见。所谓空气不大好,就是缺少革命的气息,他怀疑和担心像胡适这类自由主义分子,会被研究系或其他政客所利用。他告诉胡适:“现在《新青年》已被封禁,非移粤不能出版,移京已不成问题了。”同时又说“你们另外办一个报,我十分赞成,因为中国好报实在太少,你们作出来的东西总不差。但我却没有工夫帮助文章。而且在北京出版,我也不宜作文章”(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13页。)。这就是说,《新青年》在上海都站不住了,更何况北京?逼人的形势为陈、胡的争论做了结论,《新青年》同人终于分裂了。陈独秀在同一天写给周氏兄弟的信上说:“《新青年》风波想必先生已经知道了。此时除移粤出版无他法,北京同人料无人肯做文章了,惟有求助于你两位。”(《鲁迅研究资料》第12辑,17页。)陈独秀亦明知,北京同人的多数不可能与他站在同一立场去宣传革命。从此,《新青年》正式成为共产党人的刊物。《新青年》在北京的原有同人,不再与闻编辑事务了。但胡适、周氏兄弟及刘半农等人仍有学术文艺性的稿子给《新青年》发表,时有争论。,思想上的严重分歧,并没有伤害陈、胡之间的友谊。

《新青年》的风波过后,胡适本想立即着手另办一个学术性的刊物。陈独秀给他的信是1921年2月15日写的,2月22日,胡适就拟就了《发起〈读书杂志〉的缘起》,其中说,他发起这个杂志,目的是“希望各位爱读书的朋友们把读书研究的结果,借它发表出来。一来呢,各人的心得可以因此得着大家的批评。二来呢,我们也许能引起国人一点读书的兴趣,——大家少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胡适文存》第2集第1卷,29页。)这最后一句话显然是有所为而发的。从他的立场来看,《新青年》是热衷于谈主义的,谈主义而不研究问题,在他看来就是讲空话。他是想,《新青年》就让给你陈独秀去谈主义、讲空话去好了,学生还没有安定下来,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陈独秀的意思完全与胡适合拍了。三、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困难的,而高谈主义却是极容易的事。

同类推荐
  • 晚清有个李鸿章

    晚清有个李鸿章

    这种困惑与清醒是相联系的,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充分彰显了人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神秘性。更是相融合的。它不仅仅是对李鸿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作者更是将李鸿章作为一个符号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我写作李鸿章的动机却是非常明确的。李鸿章一个以喜剧的方式进入世界,却以悲剧终场的命运的宠儿。说他是命运的宠儿,是因为上天在铸造李鸿章的时候,同时也是对于世界以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困惑与清醒。,那源于清醒和困惑的交织——一种极端的清醒,也是一种极端的困惑。晚清重臣李鸿章,是对中国文化的困惑与清醒,去世不久,大儒梁启超便为他立传
  • 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本书汇集了从秦到汉23位帝王的小传,涵盖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及得位根由、身死原因,截取他们生平中最得意之事、最失意之事、最痛心之事,历数品评他们的千秋功过,层层揭开他们的身后留下的谜团,以史实为依据,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陛。秦汉帝王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今天我们品读历史,钩沉帝王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小而言之,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裨益;大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 京剧大师梅兰芳

    京剧大师梅兰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张海新编著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丛书之一,介绍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戏剧人生。 《京剧大师梅兰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外历史英雄之谜

    中外历史英雄之谜

    无论从道德文章,还是文韬武略各方面看,英雄都是旷世奇才。他们知识渊博,论天下形势如同掌中观文;他们腹藏玄机,帷幄之中可决胜千里之外。
  •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

    才子与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多见诸中国古代小说,寄托着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爱情乌托邦。两千年前的《诗经》,在开篇就为我们描述了男女相恋。中国古代最为人称道的爱情故事,莫过于那些才子佳人的相知与相守的感人轶事!其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坚守,陆游与唐婉的凄美,无不深深感动着一代代的人!古人读书的最好境遇或许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而茫茫凡尘能有一位红颜知己可谓人生之幸事!
热门推荐
  • 冰貉魔法师

    冰貉魔法师

    【萌兽多多】+【美男多多】她是身负精神系异能的第一杀手,因为背叛师门,最终死在一道闪电之下。摇身一变,她成了嚣张跋扈,恶名远扬的百里二小姐,却无端端躺枪在一场行刺公主的乌龙之下。除了美貌,她兼顾天下所有缺点,腹黑,懒散,猥琐,下毒。是谁说高手一定要有风度?想打架?没问题!是你单挑我们,还是我们群殴你?想提亲?没问题,出门左转,聘礼留下。某女:没事别找我,就当我死了。有事?把事解决完还是别找我,就当我死了。你说啥?宝贝?啥?值很多钱?刚谁说我死了,我neng死他!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恶少军团:丫头,你被捕了!

    恶少军团:丫头,你被捕了!

    她,凌晴涵,凌氏集团独生千金小姐,最典型的富二代,伪装成平民被相恋两年的男友伤害之后回归,麻雀一跃而上变成凤凰,原本以为可以在这个富二代横行的学校安全的渡过她的学生生涯,却没想到一进入学校就惹上了那个传闻中最难搞,也是据说最恐怖的K4,从此,她所幻想的平静生活彻底离她远去……
  • 捡宝生涯

    捡宝生涯

    一块家传古玉,让孟子涛开启了别样人生。宝玉、古瓷、名画、文玩珍宝接踵而至,让孟子涛一步步成为一位收藏大家!
  • 晨笛(生活晨报优秀作品集)

    晨笛(生活晨报优秀作品集)

    《生活晨报》是由三晋文化研究会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报纸,如今已走过十五个年头。他们将十五年来的稿件、图片、版面进行梳理、选编,结集成册,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三晋文化研究会这些年陆续出了一批书,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我们深知,出书是一件很兴奋也很艰难的事情,如同一位母亲孕育一个生命。个中甘苦,身心的付出,不亲身经历者很难感同身受。
  • 多面夫君

    多面夫君

    既然没有感情,那就休夫吧!结果咧休夫不成反倒被威胁嫁给他国嗜血鬼面三王爷做侧妃,二婚,这剧情也太狗血了吧庄主诸葛瑾明;鬼面三王爷陌上轩;冥月宫宫主?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他,爱情对他来说其实比天际的星辰还要遥远,清冷淡漠无心的度过了二十八年。得到江山那一刻他才明白整个江山也抵不上那一抹笑颜。。。。。。,现在生活平稳的白领杜湘然,莫名穿越到历史架空的一个朝代。穿越就穿越吧,最起可以重新过一下18岁的年华,不过悲剧的是穿过来这家小姐不仅是个不受宠的庄主夫人!竟然还刚刚小产!
  • 无名少年

    无名少年

    天仓山,天仓山,云吞雾吐不见边。巴山为老大,我为老三。米香滔滔送东家,穷人只沾边。只有景致拿不去,是公产,是公产。河对岸山名为五峰山,山腰有个最穷的人住在岩洞,人称陈三麻子。从来穷人多富人少,穷人养富人。土财主呢?如山中的菌子,哪儿不长几朵?
  •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学习咋有那么难?看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教育类畅销书第一名作者——林格如何解析学习本质,解放天下父母。本书是全国教育名家巡回报告会唯一指定用书,它最终价值是让教师和父母从单纯的“管教”里跳出来,一切为了获得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 太古虚实案

    太古虚实案

    我本来只是想买两颗蒜头和一块姜回家炒菜。菜摊大妈找钱后我理所当然地转身离开。可就在转身这一念的时间里,我来到了一片荒芜的大地。眼前只有一个巨人,像翻身的乌龟用四肢支撑着天地。他吃力的不让天地相合,看见意外闯入的我兴高采烈地打招呼:“哎呀终于见到其他东西了,我叫盘古,怎么称呼?”待我真正想通后,手里蒜头和姜不受控制的掉落在地。这穿得……也太早了吧……
  • 异界之神秘空间

    异界之神秘空间

    退伍军人叶枫在和女友爱爱时遭遇意外,挺着长枪赤裸身体完成史上最奇葩穿越!这是一个神奇的空间,有斗气,有武技,有魔法,有兄弟,更有数不清的美女!且看我中华武技,如何在异界扬威,看叶枫如何用特种兵战技纵横异界,踏上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