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800000017

第17章 七七事变后胡适对日态度的改变(1)

胡适是个始终关心国际政治的学者。早在民国初年,他还在美国留学时,就预见到处理对日关系将是中国的最大难题。他曾因此想到日本作深入的观察,只是他还想不清楚,是作为传道者去,还是作为学道者去。这种不确定的心态,他似乎始终不曾完全摆脱。因此也可以说,他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始终未能彻底了解。这既同胡适的个人教育背景有关,也同中日两国间充满悲喜剧的历史有关。我们在他的言论著作中可以看到,他对日本往往是毁誉交加、爱恶难定。对日本现代化的成功,对他们善学别人长处、争强好胜的民族精神,以及爱整洁与爱美的习惯,他都极口称赞。而对他们某些保守的陋俗也时有讥评,对他们的黩武的****更是毫不掩饰其反感。

胡适对日本人的这种复杂的心态,在后来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危难的时期,使他扮演了一个颇富戏剧性的角色。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侵华战争的序幕。对这一事变,胡适的反应十分平静,平静到近乎不合情理的地步。请看他9月19日的日记:

今早知道,昨夜十点,日本军队袭攻沈阳,占领全城。中国军队不曾抵抗。

午刻,见《晨报·号外》,证实此事。

此事之来,久在意中。八月初与在君(指丁文江——引者)都顾及到此一着。中日战(指甲午之战——引者)后,至今快四十年了,依然是这一个国家,事事落在人后,怎得不受人侵略!(《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10册。)

这里没有愤怒,没有抗议。有的只是自责:40年未能真正记取教训,努力使国家强盛起来,致遭第二次侵略。

同日,胡适应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之请,写《题唐景崧先生遗墨》(唐景崧,清末任台湾巡抚,于甲午之役,中国败绩割台之际,倡立台湾民主国以抗日军,旋即失败。陈寅恪先生的夫人唐莹是唐景崧的孙女。)诗云:

南天民主国,回首一伤神。黑虎今何在,黄龙亦已陈。几支无用笔,半打有心人。毕竟天难补,滔滔四十春。

这首诗已透露出一种压抑的悲愤之情。但他所悲愤的是中国人空度了“滔滔四十春”。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和一些团体,与广大教师、学生,不断有急切要求抗日的表示,而蒋介石国民党当局,以“攘外必先安内”为辞,坚持不抵抗。东三省很快落入敌手。胡适从他的“理性”出发,认为当时中国实无对日作战的能力。因此他拥护不抵抗,并屡次建议与日本“直接交涉”,以求有条件的妥协。他的这一立场,曾受到各方严厉的批评,不少人甚至认为他“媚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进攻中国。至此,蒋介石也逐渐明确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的方针。为实现这一转变,蒋介石在庐山召集各界人士举行谈话会,胡适亦应邀参加。

胡适于7月9日离北平去南京,12日赴庐山。(拙著《胡适年谱》及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均记作7月8日离平,11日赴庐山。但据胡适1937年8月11日给张元济的信所说,是9日离平,12日赴庐山。)

庐山谈话会第一期从16日开始,20日结束。26日,第二期谈话会开始,胡适参加了其中部分活动,于28日下山抵南京。谈话会期间,胡适曾要求政府将华北交涉的全部文件公布,或印成文件分发有关人士详加研究。这一要求的实际意图,很可能是为对日交涉作准备。从他下山后与朋友谈话及向蒋介石进言的内容看,他所关注的是继续从外交途径谋求解决,避免全面战争。但这期间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交涉已毫无用处,主张对日作战。蒋介石本人这时也一再作出抗战的表示。7月13日,蒋下令孙殿英、庞炳勋部向河北进发。这是一个重要的姿态。19日,蒋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如果日方不尊重中方最低限度的条件,则中国就临到最后关头,“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31日蒋又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进一步表明了“齐心努力杀贼,有进无退,来驱逐万恶倭寇”的决心。自然,在这些公开表示的背后,蒋介石也并未完全放弃外交解决的任何机会与途径。

胡适下庐山到南京后,和所谓“低调俱乐部”的汪精卫、周佛海、高宗武、程沧波、陶希圣等颇多往来,互相交换意见。所谓“低调”,是相对于抗战的主张而言的,即主避战求和。“低调俱乐部”则是他们自相标榜的雅号。

7月30日,胡适到高宗武家,谈及两事:“(1)(对日)外交路线不能断绝,应由宗武积极负责去打通此路线。(2)时机甚迫切,须有肯负责任的政治家担负此大任。”( 《胡适的日记》。)他当天打电话给陈布雷,“勉他作社稷之臣,要努力做匡过补阙的事”,随后几天,他极意谋求与蒋介石深谈对日事。可以推断,他还是希望蒋介石亲自主持对日交涉,“担负此大任”。

7月31日,蒋介石夫妇邀一些人吃饭,胡适以人多“不便说话”,只在临告辞时说了一句话:“外交路线不可断,外交事应寻高宗武一谈,此人能负责任,并有见识。”( 《胡适的日记》。)当天下午,蒋介石、汪精卫都找高宗武谈过话,所谈内容不得而知。后来的事实可以证明,蒋、汪都信托高宗武,要他设法与日方联系。

8月3日,胡适应邀与王世杰谈话,“主张汪、蒋向日作最后之和平呼吁,而以承认伪满洲国为议和之条件”(《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1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就在这一两天内,胡适还亲向汪精卫提出此主张,汪转告给蒋。而“蒋虑军心动摇,不便由彼呼吁和平,不拟变更应战立场,但令外部仍与日周旋”(《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1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

8月6日,胡适面见蒋介石,唯恐谈话之不能尽意,乃先作一长函。主要意思是:“在大战之前要作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理由有三:(1)近卫内阁可以与谈,机会不可失。(2)日本财政有基本困难,有和平希望。(3)国家今日之雏形,实建筑在新式中央军力之上,不可轻意毁坏。将来国家解体,更无和平希望。和平外交的目标:(1)趁此实力可以一战的时候,用外交收复新失之土地,保存未失之土地。(2)彻底调整中日关系,谋五十年之和平。”(《胡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分日记》,载《近代史资料》,1955(2)。)这次谈话中,胡适并未提及承认伪满洲国的问题。他这时的基本考虑仍是:中国军力,不足言战,战则中央军力必毁。“与其战败而求和,不如于大战发生前为之。”(《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1册。)

看来,蒋介石并没有采纳胡适的建议。据王世杰记载,蒋介石在第二天举行的“大计讨论会”上,“颇讥某学者(指胡适之———王世杰原注)之主和”。蒋氏其实是作政治姿态,要他的下属相信他的抗日方针已定,不容动摇。而实际上,他仍未放弃与日本的外交周旋,正如王世杰所说“政府既不放弃外交周旋,则胡氏主张实际上并未被蔑视”(《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1册。)。但胡适这时期一再倡言和议,是颇冒舆论之大不韪的。程潜在最高层会议上曾指责胡适为汉奸,居正甚至声言应该逮捕胡适。但胡适自以为是为国家着想,所以甘冒不韪,与他的“低调同志们”继续活动对日妥协。

8月16日,胡适应邀到周佛海家同高宗武、程沧波一起“密商外交进行办法”,并“预计三个月后可开始外交”(《周佛海日记》(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8月18日深夜,在周佛海家有长谈。参加的除高宗武、程沧波外,尚有梅思平、顾祝同、郭心崧。他们商定由胡适与陶希圣再去见蒋一次。(参见《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13册。)周佛海并要求胡适“在国防参议会约集同志,制定方案,促进外交”(参见《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13册。)。经陈布雷安排,8月19日,胡适与陶希圣同见蒋介石,“谈话不很有结果”。蒋氏却提出要胡适“即日去美国”的建议。由于此时胡适力主和议,而蒋介石的态度是对日作战,他不知道此时去美国“能做什么”(《周佛海日记》(上)。)。

8月28日,在程沧波家里,胡适与周佛海、高宗武、梅思平再次聚谈。30日,周又将胡适与高宗武邀至家中“商对日外交进行步骤及要点等具体方案”。他们将所拟方案交给蒋介石,“蒋先生已完全同意原则”。周佛海认为胡适是主张对日交涉的有力分子,故不愿其赴美。但考虑蒋介石派胡赴美“意旨已决”,只希望他尽量暂缓赴美。(参见《周佛海日记》(上)。)

这就是说,直到8月底,胡适还在为和议奔走,仍想避免全面战争。

在蒋介石的一再督促下,胡适终于答应赴美。8月29日,王世杰奉蒋介石之命,与胡适商议赴美计划,但未获具体结果。大约此时,胡适尚未由主和转到拥护抗战的立场上来,故一时难以形成赴美开展工作的计划。8月30日,王世杰向蒋建议加派钱端升、张彭春赴美作宣传。至9月初,蒋氏最后确定派胡适、钱端升、张忠绂三人赴美,为中国抗战作宣传,争取美国的同情和支持。这是胡适对日态度转变的一个关键。这时,他开始劝导汪精卫、高宗武等,不要太悲观。承认他们“当日未免过虑”。9月8日离开南京时,他明告他的“低调同志”汪精卫、高宗武、陶希圣三人说:“我的态度全变了。我从此走上了‘和比战难百倍’的见解。”(《胡适来往书信选》(中),364页。)

究竟是些什么因素促使胡适对日态度发生这一重大的变化呢?

这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对日本的观察。七七事变后,日本虽口称“不扩大方针”,却一直坚持要中国完全屈服于日方的要求,连蒋介石所提出的最低限度的条件,日方也不肯接受。事变一个月后,日军又向上海发动攻击,并轰炸南京,在在都表示出日本要灭亡中国的野心。上海战事的情况,胡适曾在国防参议会中听过马君武和沈钧儒的报告,南京的轰炸,则更是目睹身受。日军的侵略气焰逼人日甚,这不能不使胡适考虑他的和议主张究竟有无实现的可能。

这里不妨回顾一段插曲。1935年7月,胡适的好友丁文江曾为《大公报》撰写“星期论文”:《苏俄革命外交史的一页及其教训》。丁氏劝蒋介石学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新政权,为赢得一段和平的喘息时间,不惜付出最大的代价,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以保住新生的革命政权。丁氏这个历史比喻很不恰当,但却颇引起胡适的兴趣。他随即写了《苏俄革命外交史的又一页及其教训》。大意是说,列宁下决心不惜代价去换取和平,结果却没有达到目的。开始是国内敌人的进攻,接着是协约国的干涉。苏俄后来得到的和平,不是靠不惜代价的让步换得的,而是用战争打出来的。当时他曾问到:“如果万分退让的结果,还换不到那最重要的一件事(指和平——引者),我们应该走什么路?我们应该准备走什么路?”(《独立评论》,第167号。)可以说,七七事变后,经过一段奔走和平的努力后,胡适自己重新回答了他两年前提出的这个问题。

同类推荐
  •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是领袖还是战士?单枪匹马拯救一个国家!是圣人还是枭雄?用微笑让全世界都爱他!曼德拉作为全世界政坛最知名的文化符号,他何以让所有大国领袖都对他推崇备至?人人都爱曼德拉,他的出生背景和童年生活相比常人又有哪些不同?作为全世界的精神偶像,他是否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强人?在完美而耀眼的圣人光环下,他的个人生活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缺憾?一切的一切,这本书都将为您解答!
  • 哲学超人:尼采(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哲学超人:尼采(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大探险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探险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探险是人类对世界的许多重大发现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种天性。许多大探险家不仅对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对后人,尤其是对青少年更具巨大的激励作用。
  • 瞿秋白传

    瞿秋白传

    想为大家辟出一条光明的路,却因为多余的话一度被误为多余的人。五四风云人物书系《瞿秋白传》,36年悲剧人生说历史误会,从容就义是书生,74载烟云过尽见个人性情,细节还原真秋白。
  • 炸药大王:诺贝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炸药大王:诺贝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热门推荐
  • 掌掴至尊神

    掌掴至尊神

    浩大世界,三千六界,群英荟萃。人族羸弱,为百族之末,当自强不息,少年强则人族强,人族强则百姓兴。人族一心,上诛仙,下除魔,平灭神,血战六界。战歌吹响,人雄辈出!少年出北麓,闯天人,入圣地,平乱世,荡六界,掌掴天下,谁与争雄?当为至尊神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穿越:娃娃惹桃花【完结】

    穿越:娃娃惹桃花【完结】

    坐飞机去非洲考察,遭遇无敌龙卷风,就这么穿越了,让大学刚毕业的热血青年安佳洁来到了轩辕王朝。什么,这是个七岁小孩的身体?什么,这还是个女扮男装的小孩?什么,还是个亡国公主,不,亡国皇子?天啊,头疼!此小孩身份可疑,背景可疑,母亲可疑,新登基的皇帝可疑,统统都可疑,绝对有阴谋!不过,周围倒是围了一群男子,有美若天仙的,有傻不垃圾的,有义愤填膺的,有超级猥琐的……总之应有尽有。此文前期轻松搞笑,中间、后面有点虐,请喜欢的亲们入坑。++++++梦梦新坑:《朱砂泪:第一宫婢》http://m.pgsk.com/a/101456/梦梦其他作品:《变身大作战:玩转男校女校》、《朱砂泪:第一宫婢》。欢迎亲们,点击、收藏、推荐、留言。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 海公案(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海公案(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本书为清代小说。前六十回为《海公大红袍全传》;六十一回至末一百零二回为《海公小红袍全传》,今存道光十二(1832)壬辰年厦门文德堂刋本。叙述一位无私无畏的清官海瑞一生的故事。海瑞其人其事《明史》有载,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号称“南包公”。本书文笔粗疏,情节离史实颇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教你打篮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打篮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球类运动是世界上开展的最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广大体育爱好者乐于观赏和参与的体育运动。经常进行此类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红叶纷飞:命运的归宿

    红叶纷飞:命运的归宿

    十六岁时的构思,十八岁时的写作,生疏的文笔描绘了郑云儿最初的写作。百里芙,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面对朦胧爱情的抉择,将何去何从?那两把小提琴引领着的两辈人,究竟是何结局?他们的下一代又将怎样呢?<br/>———————<br/>有谁知道命运早已被注定,有谁知晓挣扎只是徒劳,他们的人生不是自己的,只是前世的延续,今世的归结……这是一切的开始,却也是一切的终结。<br/>《红叶纷飞——命运的归宿》是整部《红叶纷飞》系列的第一部,却也是整个系列的结束。&nbsp;&nbsp;&nbsp;&nbsp;
  • 田园美色

    田园美色

    来自异世的鱼儿穿到贫贱之家,好在娘疼弟妹亲。为了改善生活状况,前世就有素描底子的她靠着给绣铺描花样子,挣下了第一份银子。买田买地种菜,咱卖酱菜去,这小小酱菜也能卖出金子。象棋斗地主拖拉机,现代牌艺被鱼儿在这个年代耍得风生水起。卖着酱菜,开着绣铺,耍着牌艺,还勾上个有权有势的美男,这日子实在是太潇洒。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